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史話

文章

中國共產黨誕生為何是“大事變”

發稿時間:2018-06-29 13:53:06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章百家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誕生被稱為(wei)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對這樣一個(ge) 大事變的解讀,不能簡單化,更不能碎片化。改革開放以來,有關(guan) 這段曆史的研究有不少突破。學術界對中共建黨(dang) 的背景、過程和細節有了更全麵、更準確的了解。這有助於(yu) 我們(men) 認識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誕生的曆史必然性。

  深化認知三個(ge) 背景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誕生的傳(chuan) 統敘述中,背景部分主要有三個(ge) 因素:一是鴉片戰爭(zheng) 後中國社會(hui) 性質的變化和世紀之交民族危機的出現;二是辛亥革命後興(xing) 起的新文化運動與(yu) “五四”運動;三是俄國十月革命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的傳(chuan) 播。近30多年來的研究把這三個(ge) 因素置於(yu) 一個(ge) 更宏大的曆史框架之內(nei) ,開闊和深化了人們(men) 對中共建黨(dang) 背景的認識。

  新的研究凸顯階級結構和社會(hui) 結構的變化。清末“新政”未能改變清王朝覆滅的命運,卻開啟了發展民族實業(ye) 和西式教育的大門。各種工商企業(ye) 的開辦和商會(hui) 的成立,增強了民族資產(chan) 階級的政治勢力,也使工人階級隊伍迅速擴大。科舉(ju) 製度的廢除和新式學堂的興(xing) 辦,則使新型知識分子群體(ti) 得以形成。與(yu) 之相呼應,報刊出版業(ye) 的發展為(wei) 新思想、新觀念的傳(chuan) 播提供了有力工具。社會(hui) 結構和階級結構的這種變化,促成了中國近代意義(yi) 上民族主義(yi) 的萌生,也為(wei) 即將到來的偉(wei) 大革命時代準備了物質、人才和思想基礎。

  新的研究豐(feng) 富了對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認識,更全麵揭示中共孕育和誕生所需要的一些前提條件。對於(yu) 辛亥革命,新的研究提供了若幹補充,比較重要的有兩(liang) 點:一是掀起了中國近代政黨(dang) 政治的第一波浪潮;二是加快了經濟、文化和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wei) 準則、價(jia) 值判斷、風俗習(xi) 慣等諸多方麵的轉變。至於(yu) 新文化運動,早期的基本內(nei) 容有兩(liang) 個(ge) :一是提倡民主和科學;二是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實行文學革命,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傳(chuan) 統敘述以前者為(wei) 重點,這是有道理的;但新的研究表明,後一方麵的作用也不可低估。革新文學與(yu) 革新政治有機聯係起來,就使得新文化運動成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啟蒙運動。

  新的研究表明中國先進分子救國救民探索的方向在1920年前後發生轉折。它是國內(nei) 政局動蕩、第一次世界大戰、新文化運動、俄國革命包括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五四”運動等一係列重大事件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中國在巴黎和會(hui) 上的外交失敗,蘇俄宣布放棄通過不平等條約從(cong) 中國攫取的一切權益,進一步促使中國思想界迅速轉向社會(hui) 主義(yi) 。前者引發“五四”運動,激起了中國的民族主義(yi) 浪潮;後者則博得了中國人對蘇俄的好感。

  經曆三個(ge) 重要環節

  1919年至1922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的關(guan) 鍵階段。其間經曆了三個(ge) 重要環節:一是選擇馬克思列寧主義(yi) 作為(wei) 黨(dang) 的指導思想;二是從(cong) 籌建黨(dang) 的早期組織到形成統一的全國性政黨(dang) ;三是提出中國第一個(ge) 明確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

  第一,經過初步比較和實踐,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yi) 。“五四”運動之後,社會(hui) 主義(yi) 學說開始成為(wei) 新思潮的主流。不過,當時傳(chuan) 播的社會(hui) 主義(yi) 學說十分龐雜,既有馬克思主義(yi) 的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也有無政府主義(yi) 、工團主義(yi) 、新村主義(yi) 、基爾特社會(hui) 主義(yi) 等各種打著社會(hui) 主義(yi) 旗號的思想流派。中國的先進分子之所以最終選擇馬列主義(yi) ,是因為(wei) 它提供了當時中國社會(hui) 所迫切需要的思想武器,即開展階級鬥爭(zheng) 以實行社會(hui) 革命、反對帝國主義(yi) 和殖民主義(yi) 爭(zheng) 取民族獨立、建立具有高度組織紀律性的革命政黨(dang) 。

  第二,在較短時間內(nei) 完成從(cong) 醞釀到建立的過程,與(yu) 蘇俄和共產(chan) 國際在中國的活動分不開。曆史地看,在世界性革命浪潮中,各國革命者互相支援是一種普遍現象。近來的研究證實:一方麵,在中共建立過程中,蘇俄和共產(chan) 國際的指導與(yu) 資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麵,蘇俄當時的對華政策是“腳踏幾隻船”,其工作的主要對象和援助的重點並非中共而是國民黨(dang) 。

  第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綱領,以中國現實的政治需要為(wei) 依托。中共二大通過對中國經濟政治狀況的分析,揭示出中國社會(hui)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並提出黨(dang) 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最低綱領是打倒軍(jun) 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yi) 的壓迫,統一中國為(wei) 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與(yu) 中華民族麵臨(lin) 的曆史任務具有高度一致性。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共產(chan) 主義(yi) ,這與(yu) 中國傳(chuan) 統的“均貧富”和“大同”思想暗合。

  第四,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最初的革命活動中,表現出鮮明的階級屬性。中共成立之初,黨(dang) 員人數很少,幾乎是清一色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但是,共產(chan) 黨(dang) 采取了其他任何政黨(dang) 都沒有采取過的辦法,即深入社會(hui) 底層,與(yu) 工農(nong) 結合,發動工農(nong) 運動。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真誠地相信,自己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代表者。這使得他們(men) 具有一種強烈的正義(yi) 感和使命感,不畏艱險、前赴後繼,為(wei) 爭(zheng) 取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中國人民的解放而英勇奮鬥。

  思考三個(ge) 重大問題

  1922年初至1923年初,共產(chan) 黨(dang) 推動和領導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這一輪鬥爭(zheng) 的經曆,使黨(dang) 認識到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作用和意義(yi) 。隨後,在共產(chan) 國際的撮合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國民黨(dang) 實行合作,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

  大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成長非常重要。這一時期,中共的活動雖多打著國民黨(dang) 的旗號,但工人運動、農(nong) 民運動幾乎完全由共產(chan) 黨(dang) 人負責;共產(chan) 黨(dang) 雖未直接掌握軍(jun) 隊,但軍(jun) 隊的政治工作基本由共產(chan) 黨(dang) 人負責;北方軍(jun) 閥統治區的地下工作,也基本由年輕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承擔。正是這三個(ge) 方麵的經驗,使得共產(chan) 黨(dang) 在此後同國民黨(dang) 的長期鬥爭(zheng) 中具有比較優(you) 勢。同時,中國革命麵臨(lin) 的一係列重大問題也初步顯現出來,主要是革命領導權問題、統一戰線問題和武裝鬥爭(zheng) 問題。這些問題當時雖未能解決(jue) ,卻迫使共產(chan) 黨(dang) 去思考,加快了政黨(dang) 的成熟。

  大革命的失敗表明,中國革命靠共產(chan) 國際來指揮是行不通的,以城市為(wei) 中心也是行不通的。經過挫折和摸索,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終於(yu) 找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開始在中國大地上真正紮下根。進一步來看,開辟武裝鬥爭(zheng) 、以農(nong) 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實際上包含三個(ge) 關(guan) 鍵問題:

  一是“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農(nong) 村革命根據地。這套辦法滿足了貧苦農(nong) 民的訴求,使共產(chan) 黨(dang) 解決(jue) 了怎樣在中國生存和立足、怎樣同中國社會(hui) 結合在一起的問題。

  二是支部建在連上,解決(jue) 了黨(dang) 對軍(jun) 隊的絕對領導問題。工農(nong) 紅軍(jun) 成為(wei) 黨(dang) 的可靠的政治工具,既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軍(jun) 隊可以不發餉,這原本是不可想象的,但共產(chan) 黨(dang) 做到了,靠的是黨(dang) 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靠的是革命理想主義(yi) ,靠的是官兵平等。

  三是解決(jue) 了在農(nong) 民成分占黨(dang) 員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保持黨(dang) 的先進性和紀律性,教育、動員和組織廣大群眾(zhong) 參與(yu) 革命進程的問題。

  由此可見,中國革命道路的選擇不僅(jin) 與(yu) 政治形勢有關(guan) ,而且與(yu) 中國的經濟基礎、社會(hui) 狀況和階級狀況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找到奪取革命勝利的正確路徑基礎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就逐漸具備了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的能力。■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