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和合”外交
發稿時間:2018-06-28 14:27:45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潘誌宏
在中國古代外交曆史上,發生過許多精彩的故事,其中蘊藏著深刻的外交思想,體(ti) 現出中國“和合”的外交智慧。
“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
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和而不同”的“和合”外交思想。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並立,國家紛爭(zheng) 。麵對各國的差異,營造和諧相處的關(guan) 係是重要的外交問題之一。正如孟子所說的“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和合”外交就是要承認彼此差異、不求完全一致。在晏子的故事中就體(ti) 現出了“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
有一次,齊景公從(cong) 打獵的地方回來,晏子在遄台隨侍,梁丘據也駕著車趕來。齊景公說:“隻有梁丘據與(yu) 我和諧啊!”晏子回答說:“梁丘據隻不過是相同而已,怎麽(me) 能說是和諧呢?”
晏子批評梁丘據能同而不能和:國君認為(wei) 可以的,梁丘據也認為(wei) 可以;國君說不可以的,梁丘據也說不可以。然後,晏子打比喻說:“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zhuan) 壹,誰能聽之?”並得出結論:“同之不可也如是。”“和”與(yu) “同”,看起來很相似,實際上大不相同。
中國人自古就主張“和而不同”,《論語》中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國與(yu) 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應當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在外交關(guan) 係中也是如此,各個(ge) 國家都不盡相同,也會(hui) 存在分歧矛盾,但是應當認識到世界正是因為(wei) 不同才會(hui) 如此豐(feng) 富多彩,“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古代的外交故事告訴我們(men) 要認識到各自的不同,做到“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才能“和合”共生。
“和平友好”的外交關(guan) 係
中國古代崇尚“和平友好”的“和合”外交關(guan) 係。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ge) 愛好和平的國家,“和平友好”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到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guan) 係的基本理念。墨子講兼愛、非攻、止戰,“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luan) ”,墨子反對一切不正義(yi) 的戰爭(zheng) ,倡導和平。世界各國,要交流,而不是交戰;要對話,而不是對抗;要相愛,而不是相惡,特別是鄰國之間更應當和平友好相處。
《左傳(chuan) 》記載,魯隱公六年,鄭莊公侵入陳國,並獲得勝利。但是在前幾年,鄭莊公曾經請求與(yu) 陳國講和,但是陳桓公沒有答應。於(yu) 是,陳國大臣五父就勸諫陳桓公說:“親(qin) 仁善鄰,國之寶也。君其許鄭。”意思是說,與(yu) 仁義(yi) 相親(qin) 近,與(yu) 鄰國關(guan) 係和平相善,這是我們(men) 國家之寶啊,您還是答應鄭國的請求吧!“親(qin) 仁善鄰”體(ti) 現古代儒家所追求的國與(yu) 國之間應當和平共處、和睦友好的目標。
但是,沒想到陳桓公卻說:“宋國和衛國才是真正的禍患,鄭國能做什麽(me) ?”於(yu) 是就沒有答應鄭國的請和。對於(yu) 陳桓公的短淺目光,選擇與(yu) 鄰為(wei) 惡的做法,《左傳(chuan) 》中評論說道:“君子曰: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cong) 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意思是君子說過,善不可丟(diu) 失,惡不可滋長,這說的就是陳桓公吧!滋長了惡而不悔改,馬上就得自取禍殃,即使想要挽救,又怎麽(me) 能辦得到呢!最後,陳桓公出走喪(sang) 命,陳國也自此大亂(luan) ,國勢日衰,走向了滅亡。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親(qin) 仁善鄰”是中國古代“和合”外交思想在諸侯國關(guan) 係方麵的運用。當下,中國有很多好鄰居。中國堅持與(yu) 周邊國家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與(yu) 鄰為(wei) 善、以鄰為(wei) 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貫徹親(qin) 、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
正如日本著名學者池田大作所講的:“與(yu) 其說中國人是有對外推行征服主義(yi) 野心的民族,不如說是在本質上希望本國和平與(yu) 安泰的穩健主義(yi) 者。實際上,隻要不首先侵犯中國,中國是從(cong) 不先發製人的。近代以來,鴉片戰爭(zheng) 、中日戰爭(zheng) 、朝鮮戰爭(zheng) 以及迄今和中國有關(guan) 的戰爭(zheng) ,無論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衛戰爭(zheng) 。”
“國雖大,好戰必亡。”國家即使再強大,但喜好戰爭(zheng) 也必然會(hui) 敗亡。所以,一個(ge) 國家如果不希望戰爭(zheng) 的陰霾籠罩在自己頭上,也不要對其他任何國家發動戰爭(zheng) 。希望自己的國家繁榮富強,也希望別人的國家繁榮富強。國家與(yu) 國家之間的關(guan) 係應該像朋友一樣、像同胞一樣。就像西方所說的“你們(men) 願意人怎樣待你們(men) ,你們(men) 也要怎樣待人”。世界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氣一樣,隻有創造“和平友好”的“和合”外交關(guan) 係,才是人間正道。
“合作共贏”的外交目標
中國曆來追求“合作共贏”的“和合”外交。隻是自己發展,不如大家一起發展,加強互利合作,才能產(chan) 生“1+1>2”的積極效應。作為(wei) 中國海洋曆史上的一大創舉(ju) ,鄭和下西洋既是中國古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重要組成,也是中國與(yu) 他國“合作共贏”的外交典範,創造了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和合”外交。
明代永樂(le) 三年至宣德八年之間,朝廷派遣鄭和先後7次遠航西洋,曆時28年,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航海事業(ye) 的飛躍。對於(yu) 鄭和的航海成就,明史學家吳晗評價(jia) 說:“可以說鄭和是曆史上最早的、最偉(wei) 大的、最有成績的航海家。”鄭和率領了一支由200多艘大小船舶構成的龐大艦隊,據資料記載每次航行的人數都在27000人上下,從(cong) 中國太倉(cang) 的劉家港起錨,航行途經3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最遠的地方到達了非洲。
最重要的是,盡管鄭和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但是在鄭和七下西洋的過程中,沒有發生過任何侵略和掠奪他國的事情,更沒有充當“海上霸主”,留下的隻有中國同沿途各國交流互鑒、合作共贏的曆史佳話,許多都傳(chuan) 誦至今。
鄭和在出使的過程中與(yu) 海上絲(si) 綢之路沿線各國進行了大量的貿易往來,送出絲(si) 綢陶瓷等精美工藝品,換回了各國的奢侈品和珍禽異獸(shou) 。鄭和自己宣稱下西洋是為(wei) 了“宣德化而柔遠人也”。明永樂(le) 皇帝明確指出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恒遣使敷教化於(yu) 海外諸番國”。這些無不彰顯著向往合作共贏、促進共同發展的精神。鄭和的這一壯舉(ju) ,比哥倫(lun) 布發現新大陸還要早半個(ge) 多世紀,堪稱“大航海時代”的先聲。因此可以稱鄭和為(wei) 東(dong) 西方交流的使者和偉(wei) 大航海家。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鄭和寶船至今仍被視為(wei) “和平友好”“合作共贏”的象征,是中國古代“和合”外交的重要見證。
人類隻有一個(ge) 地球,各國共處一個(ge) 世界。當前,國際社會(hui) 日益成為(wei) 一個(ge)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ti) ”,麵對世界複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此時,我們(men) 更應當從(cong) 中國古代的“和合”外交中汲取營養(yang) ,助力形成“和而不同”“和平友好”“合作共贏”的“和合”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以實現“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