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兩千五百年大運河的“生長原點”
發稿時間:2018-06-26 14:15:26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於(yu) 鋒 林惠虹
核心提示: 大運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是千秋大計。大運河全長1797公裏,江蘇段690公裏,“要創造性、高質量地推進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建設,使其成為(wei) 大運河文化帶的先導段、示範段、樣板段,成為(wei) 江蘇文化建設高質量的鮮明標誌和閃亮名片”是我省確定的目標。大運河在江蘇留下了怎樣的文化積澱,在今天的社會(hui) 經濟發展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我省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有哪些新舉(ju) 措、新成就?記者深度探訪我省參與(yu)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11座城市,報道大運河江蘇段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揚州城北,黃金壩橋下,一條不寬的河流靜靜地流淌,匯入東(dong) 側(ce) 的古運河。河的南岸有一座碑亭,中立一塊大石碑,上寫(xie) “古邗溝”三個(ge) 大字。
“古邗溝是我國早期運河中第一條有確切開鑿年代的運河。”站在碑亭之前,揚州著名文史學者顧風自豪地對記者說。
南京大學文化與(yu) 自然遺產(chan) 研究所所長賀雲(yun) 翱教授曾將古邗溝稱為(wei) “中國大運河生長的原點”。邗溝的開鑿,翻開了中國大運河的第一鍬土,也使得揚州成為(wei) 中國大運河的發祥地。
“在大運河體(ti) 係中,揚州占據著獨特的地位:她被稱為(wei) ‘中國運河第一城’,是大運河成功申遺的牽頭城市,是擁有大運河遺產(chan) 點最多的城市,是長江經濟帶與(yu) 大運河文化帶交匯點。”顧風對記者如數家珍。
和大運河“同齡”的揚州城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86),吳王夫差大敗越國,俘越王勾踐。強大的吳軍(jun) 乘勝揮師渡江,吞並了江北的邗國。之後,夫差的目光投向北方,想與(yu) 強大的齊國爭(zheng) 奪霸權。
吳國地處長江下遊地區,河流縱橫密布。吳國的精銳之師是舟師水軍(jun) ,“以船為(wei) 車,以楫為(wei) 馬”。當時,長江與(yu) 北方的淮河之間並沒有通聯的水道,吳軍(jun) 要通過水路北上,需出長江口由海路進淮河,海上風急,行船艱難。深思熟慮後,周敬王三十四年,夫差作出了一個(ge) 偉(wei) 大的戰略決(jue) 策:在江淮之間開挖人工運河。
《左傳(chuan) 》對此的記載簡略到極致:“吳城邗,溝通江淮。”顧風告訴記者,這7個(ge) 字其實記錄了兩(liang) 件大事:吳國在邗國城邑的基礎上建造新都邑;開挖江淮的人工運河——邗溝。
《水經注》載,邗溝又稱“邗江”“邗溟溝”“中瀆水”,全長380裏。有了這條運河,吳國兵船能輕鬆地進入淮河,並進而駛入北方的泗、沂、濟諸水,實現北上爭(zheng) 霸的戰略意圖。
邗溝就像2503年前埋下的一顆種子,在漫長歲月中,長成了枝幹茂密的大樹——橫亙(gen) 中國南北的大運河水網體(ti) 係。
有趣的是,“吳城邗”和“溝通江淮”發生在同一年。大運河“出生”的公元前486年,也被視為(wei) 揚州建城史的開端。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成功。2015年,“同齡”的大運河和揚州城在這一年也迎來了自己“2500歲”的生日。
東(dong) 漢時期,政府對邗溝進行整治,使其成為(wei) 從(cong) 洛陽而來的大運河的重要一環。由當時全國最大的漕糧中心洛陽入汴渠,至徐州入泗水,由泗水入淮水,再轉經邗溝可直達江南。
“揚州地區的運河在不斷變化,每個(ge) 朝代都有新的運河開挖,運河體(ti) 係更加完善。”顧風介紹,西漢初年,劉邦的侄子劉濞被封為(wei) 吳王,都於(yu) 廣陵(揚州)。劉濞封地南有銅山,東(dong) 臨(lin) 大海,他“即山鑄錢,煮海為(wei) 鹽”,開挖了大運河重要支流運鹽河,從(cong) 揚州茱萸灣經海陵延伸至海邊,高效地將鹽場所產(chan) 食鹽運至揚州,再通過大運河和長江擴散至全國。顧風說,運鹽河的開挖,為(wei) 後來揚州成為(wei) 千年鹽運中心,保持長久的繁榮昌盛奠定了重要基礎。
夫差和劉濞,是奠定大運河體(ti) 係至關(guan) 重要的人物。
大運河帶來揚州的千年繁華
隋朝統一中國後,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到長江流域。
大運河學者李德楠介紹,605年,為(wei) 了加強首都洛陽與(yu) 南方經濟發達地區的聯係,保證物資源源不斷運往北方,隋煬帝下令疏浚邗溝,“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禦道,樹以柳”,並疏鑿江南運河;608年,隋煬帝又開鑿了永濟渠,直抵涿郡。
以洛陽為(wei) 中心,東(dong) 北抵涿郡、東(dong) 南延伸至江南的“Y”字形大運河得以形成,中國大運河在曆史上實現第一次全線貫通。
“這一龐大內(nei) 陸運河體(ti) 係中,揚州處於(yu) 重要的交通樞紐位置。” 顧風說。
隋唐揚州因大運河的開通而富甲天下。揚州大運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傑說,唐代的揚州是中國最繁華的商業(ye) 城市,東(dong) 南第一大都會(hui) ,是相當於(yu) 如今“北上廣深”的超一線城市。
《舊唐書(shu) ·高駢傳(chuan) 》說,唐代揚州地處“江淮之間,廣陵大鎮,富甲天下”,商業(ye) 和手工業(ye) 空前繁華;9世紀大食地理學家伊本·郭大貝將揚州與(yu) 廣州、泉州、明州並列為(wei) 東(dong) 方四大商港;一句流行全國、家喻戶曉的俗語“揚一益二”更是說:全國最富裕的城市中,揚州排第一,成都(益州)排第二。
揚州還是唐代最重要的物資轉運中心,江淮以南八道的漕糧均由揚州北上,運往洛陽與(yu) 長安,“舟檣櫛比,車轂鱗集,東(dong) 南數百萬(wan) 艘漕船,浮江而上,此為(wei) 搤吭”。
唐人歌頌揚州繁華的詩篇多達數百首,黃傑將當時的揚州比作“中國最詩意的城市”。
“元代以後,大運河迎來第二次南北大溝通,雖然政治中心已轉移至北京,但揚州依然是大運河上重要的節點城市。”黃傑說。
在揚州古運河邊的東(dong) 關(guan) 街景區,有一座馬可·波羅紀念館,這位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與(yu) 揚州有獨特的情緣。他在《東(dong) 方見聞錄》(即《馬可·波羅行紀》)中寫(xie) 道:“(揚州)城甚廣大,所屬二十七城,皆良城也”,城中有很多製造騎兵裝備的工匠與(yu) 作坊。馬可·波羅本人還在揚州當過3年地方官。
因大運河而興(xing) 盛,揚州的繁華一直持續到清末。正如大運河學者李德楠所說,在6-9世紀的隋唐時代,在16-19世紀的明清年間,揚州是一座被運河包圍著的城市,是可以代表中國形象的最富有、最美麗(li) 且具有影響力的城市。
全國擁有大運河遺產(chan) 點最多的城市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中國大運河現長約1797公裏,江蘇段全長690公裏,揚州段運河長達150公裏。運河揚州段,北起揚州淮安交界處,南至長江邊的瓜洲鎮,已有1條河道(淮揚運河揚州段,包括6條河段)、10個(ge) 遺產(chan) 點被列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
“揚州不僅(jin) 是大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之一,也是江蘇省乃至全國擁有大運河遺產(chan) 點最多的城市。”顧風說。
古運河流經揚州市區,在古城東(dong) 南有一個(ge) 拐角。長不過數百米的康山街距離河邊不遠,兩(liang) 座大運河遺產(chan) 點——鹽宗廟和盧紹緒鹽商住宅在街東(dong) 頭“並肩而立”。
黃傑告訴記者,揚州的大運河世界遺產(chan) 點,很多和鹽商有直接聯係。揚州坐落於(yu) 運河和長江交匯處,運鹽河直接溝通黃海邊的鹽場。唐代,揚州就已經是鹽業(ye) 重鎮。
發展到明清,揚州成為(wei) 兩(liang) 淮鹽業(ye) 中心、中部各省食鹽供應的重要基地。在官府督辦下的鹽商迅速崛起,他們(men) 壟斷鹽源,左右鹽價(jia) ,積累起巨額財富。鹽商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明清兩(liang) 代揚州的城市麵貌。
記者在鹽宗廟內(nei) 看到,這裏供奉著夙沙、膠鬲、管仲三位“鹽神”。清代,兩(liang) 淮鹽商們(men) 飲水思源,感恩鹽業(ye) 的祖師爺,也期望得到他們(men) 的庇佑,遂建起這座在國內(nei) 少見的鹽宗廟。
鹽宗廟的隔壁是揚州現存最大的鹽商住宅盧紹緒宅邸。盧紹緒曾任揚州兩(liang) 淮鹽運司泰州分司富安鹽場鹽課大使,後棄官經商。據載,康山街是清代揚州鹽商富賈匯聚的場所,盧宅位於(yu) 最東(dong) 首,寓意穩居商家席位之首。鹽商的豪奢在盧宅展露無遺,宅邸寬敞宏大,裝修多為(wei) 楠木,前後多達九進,前廳可容百席,俗稱“百宴廳”。
明清揚州園林多為(wei) 鹽商所建,曾遍布綠楊城郭的大街小巷。大運河遺產(chan) 點——個(ge) 園是揚州園林的代表作,最初也是鹽商住宅,創建者為(wei) 兩(liang) 淮鹽總黃至筠,後又為(wei) 鹽商出身的藏書(shu) 家馬曰琯、馬曰璐兄弟所有。
走入個(ge) 園,最吸引人的是春夏秋冬四座假山。夏山宜看,用瘦透漏皺的太湖石疊成;秋山宜登,黃石搭就,高大挺拔,峰回路轉。
揚州文化學者韋明鏵說,揚州本不產(chan) 石,個(ge) 園大量使用的太湖石、黃石、宣石就是通過大運河、長江船運而來,高昂的運輸成本,隻有一擲千金的鹽商才負擔得起。
在漫長的歲月裏,大運河邊的揚州城猶如一塊磁石,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men) 紛至遝來。他們(men) 中,有文人,有商賈,有官員,有宗教人士,還有帝王。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的每一次南巡,揚州都是重要一站。
列入大運河世界遺產(chan) 點的天寧寺曾是“江淮諸寺之冠”。寺前碑亭內(nei) 有一方大大的石碑,指著碑上“禦馬頭”三個(ge) 大字,顧風告訴記者,1755年,為(wei) 了迎接乾隆皇帝南巡,揚州鹽商在天寧寺西側(ce) 建天寧寺行宮和禦花園。此後乾隆皇帝五次南巡,來到揚州,都駐蹕在天寧寺行宮。
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揚州擔當”
揚州作為(wei) 大運河的原點城市,在大運河的保護、傳(chuan) 承、利用方麵有怎樣的作為(wei) 與(yu) 擔當?
來到位於(yu) 大運河遺產(chan) 點個(ge) 園對麵的“揚州486非遺集聚區”,記者看到,這裏集聚了將近300個(ge) 世界級、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的非遺展示項目,包括雕版印刷、古琴藝術、揚州剪紙三個(ge) 世界級非遺項目;揚州漆器鬁漆技藝、揚州玉雕、揚州刺繡、金銀細工製作技藝、毛筆製作技藝等19項國家級非遺項目。
為(wei) 何用數字“486”定名?負責人介紹,“486”就是指公元前486年,那是大運河的前身邗溝開鑿的年份,顯示著揚州非遺和大運河密不可分的血緣聯係。
保護大運河文化遺存,既要保護好文物遺存、水工遺存等物質文化,也要保護好手工技藝、工程技術、戲曲文藝、飲食習(xi) 俗等非物質文化。
揚州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長薑龍介紹,揚州對境內(nei) 的10個(ge) 遺產(chan) 點和6段河道以及古鎮、古閘、古壩、古碼頭、古民居等進行有計劃的修繕保護。在做好文物本體(ti) 保護的基礎上,揚州頒布實施了大運河揚州段保護規劃,製定了大運河遺產(chan) 保護規範性文件,建立了數字管理平台和遺產(chan) 監測預警係統。揚州還成立了大運河遺產(chan) 保護誌願者隊伍,讓每一個(ge) 人都來保護這條母親(qin) 河。除了“486”非遺集聚區,揚州大運河沿線還建立了雕版印刷、揚州剪紙等13個(ge) 傳(chuan) 統文化重點傳(chuan) 承保護基地、中國琴箏文化產(chan) 業(ye) 園等文化集聚區。
運河文化有著豐(feng) 富的曆史價(jia) 值和現實價(jia) 值,如何讓運河文化進入百姓家,融入尋常生活?
薑龍介紹,揚州舉(ju) 辦了“大運河書(shu) 香文脈傳(chuan) 承發展論壇”,創作舞劇《水印揚州》、木偶劇《運河之花》、揚劇《鑒真》、廣播劇《運河之子》等作品,推動“運河風情”“江南曲美”等運河展演品牌赴十多個(ge) 城市展演。
大運河是人類順應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成果,運河之美,首先是水美。薑龍透露,圍繞打造運河沿岸綠色廊道,揚州在全省率先規劃建設1800平方公裏的江淮生態大走廊,對重點生態敏感區和永久性綠地實行立法保護,啟動實施了總投資62億(yi) 元的27個(ge) 重點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項目,為(wei) 大運河構築堅強有力的生態安全屏障。■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