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向馬克思學習做學問

發稿時間:2018-06-21 15:27:5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小毛

  “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不僅(jin) 是革命導師,而且是學術大家,他知識淵博、思想深邃,一生不畏艱難險阻、為(wei) 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做著推進人類文明進程的大學問,探索出了學術研究的普遍規律和基本方法,所體(ti) 現出的頑強的毅力、人民的立場、創新的特質、實踐的品格、嚴(yan) 謹的邏輯、謙虛的境界、理性的態度、寬廣的視野,值得我們(men) 永遠學習(xi) 。

  頑強的毅力。做學問費心費力,比較抽象和枯燥,需要有頑強的毅力。馬克思深信“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為(wei) 寫(xie) 作《資本論》,馬克思查閱了1500多種書(shu) 籍,做了100多本筆記,耗時40年,幾乎付出了畢生的精力。這也告訴我們(men) ,做學問要靠恒心與(yu) 毅力才能到達真理的彼岸。

  人民的立場。為(wei) 誰服務是學術的立場問題,立場決(jue) 定學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決(jue) 定學問的格局與(yu) 走向。馬克思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理論是為(wei) 人民服務的,其目的是要解放全人類。馬克思的學問之所以那麽(me) 有高度和深度、那麽(me) 純粹和徹底,關(guan) 鍵是馬克思牢固地樹立了人民的立場,讓他心無旁騖,注入了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動力、拋棄了任何功名利祿的壓力、具備了不為(wei) 任何勢力所左右的定力。以之為(wei) 榜樣,我們(men) 也應立下為(wei) 人民服務的淩雲(yun) 之誌,樹立為(wei) 人民做學問的理想。

  創新的特質。做學問貴在創新。馬克思做學問極具創新精神,他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矢誌不渝追求真理。馬克思總是以批判的、積極懷疑的創新思維保持自己學術的青春活力,他的理論體(ti) 係極具批判性和革命性,正是有了創新的思維,馬克思才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yu) 價(jia) 值理論,實現了社會(hui) 主義(yi) 從(cong) 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馬克思的批判和創新精神是做好學問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men) 從(cong) 事理論工作和學術研究的每一個(ge) 人學習(xi) 。

  實踐的品格。馬克思說過,哲學家們(men) 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yu) 改變世界。這句話深刻地表明了馬克思學術的實踐品格。馬克思既深入書(shu) 齋,耐得住寂寞,具有數十年坐冷板凳的韌勁;同時又走出書(shu) 齋,善於(yu) 從(cong) 實踐中汲取營養(yang) ,接受實踐的檢驗。馬克思從(cong) 來不把自己的學術束之高閣,而是與(yu) 工人運動緊密結合。馬克思領導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ge) 無產(chan) 階級政黨(dang) ——共產(chan) 主義(yi) 者同盟,領導了世界上第一個(ge) 國際工人組織——國際工人協會(hui) ,熱情支持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階級奪取政權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滿腔熱情、百折不撓推動各國工人運動發展。這些實踐活動為(wei) 他的理論更接地氣、更好地領導工人運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嚴(yan) 謹的邏輯。無懈可擊的嚴(yan) 謹邏輯使馬克思主義(yi) 具有強烈的征服力、說服力和感染力。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從(cong) 商品和商品的二重性入手,抓住隱藏在商品中的矛盾和人際關(guan) 係,絲(si) 絲(si) 入扣地分析了商品轉化為(wei) 貨幣、勞動力轉化為(wei) 商品、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剩餘(yu) 價(jia) 值、勞資關(guan) 係對立等,最終得出了資本主義(yi) 的滅亡和無產(chan) 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一振聾發聵的結論。邏輯思維是做學問的基本功,從(cong) 紛繁複雜的現象中抽象出具有普遍性價(jia) 值的觀點,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保持學術研究的清晰思路,都離不開邏輯思維。因此,做學問就要練就邏輯思維的基本功。

  謙虛的境界。馬克思的理論既是人民的理論、革命的理論,又是科學的、實踐的、開放的理論,其思想性、專(zhuan) 業(ye) 性很強,但他非常清醒和謙遜,總是從(cong) 發展的、普遍聯係的和開放的高度來豐(feng) 富自己的理論。馬克思還善於(yu) 修正自己的錯誤,通過再版、作序等方式來否定自己不成熟的觀點。學術地位不是自封的,學者都應該像馬克思那樣具有博大的胸懷和謙虛的品質。

  理性的態度。人類社會(hui) 的思想史和學術史總是前後銜接的,任何思想理論都不可能憑空產(chan) 生,而是都有自身創立和發展的邏輯。馬克思主義(yi) 之所以在19世紀上半葉橫空出世,絕不是偶然的,它是資本主義(yi) 生產(chan) 關(guan) 係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本主義(yi) 的內(nei) 在矛盾有所激化的產(chan) 物,同時也建立在人類社會(hui) 學術發展到較高水平的基礎之上。馬克思以批判繼承、兼收並蓄的理性態度把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和黑格爾的辯證法等吸收過來,從(cong) 而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論體(ti) 係。馬克思主義(yi) 產(chan) 生後,一直受到非馬克思主義(yi) 者甚至反馬克思主義(yi) 者的攻擊、詆毀和謾罵,對此,馬克思在有力回擊的同時,也相信真理越辯越明,智慧在爭(zheng) 論中增長。馬克思以博采眾(zhong) 長、辯證揚棄的理性態度成就了自己學術的輝煌,站在了學術的製高點,今天,這種對待不同學術思想的理性態度對做好學問依舊具有指導作用。

  寬廣的視野。馬克思的研究視域非常宏大,幾乎涉及人文社會(hui) 科學的各個(ge) 學科、各個(ge) 方麵。運用多種語言、涉獵多個(ge) 學科等使馬克思永遠站在學術的最前沿。現代學術進入了從(cong) 分析到綜合的新階段,任何學科都難以孤立地存在,多學科的雜交是學術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狹隘的眼光、狹窄的思維、狹小的天地難以做出真正的學問。因此,我們(men) 在做學問時,要向馬克思學習(xi) ,不斷開闊視野,站在前沿,勇立鼇頭。■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