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與湖湘文化
發稿時間:2018-06-08 11:08:42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汪建新
毛澤東(dong) 是土生土長的湖南人,湖湘文化在塑造毛澤東(dong) 思想與(yu) 人格的同時,也造就了精美絕倫(lun) 、獨領風騷的毛澤東(dong) 詩詞。毛澤東(dong) 繼承了湖湘文化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毛澤東(dong) 詩詞中所表現的心憂天下的愛國主義(yi) 情操、激情澎湃的浪漫主義(yi) 格調以及經世致用的現實主義(yi) 情懷,都從(cong) 不同角度折射出湖湘文化的精神風貌與(yu) 價(jia) 值追求。毛澤東(dong) 詩詞極為(wei) 深刻地拓展了湖湘文化的豐(feng) 富蘊涵,成為(wei) 弘揚湖湘文化的精彩華章。
性格塑造:欲與(yu) 天公試比高
湖南人以“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不怕死、了得難”而聞名。《史記·項羽本紀》有句名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說明湘楚血性根基之深厚。《史記·貨殖列傳(chuan) 》說:西楚“俗剽輕,易發怒”“衡山、長沙,是南麓也,其俗大類西楚”。《隋書(shu) ·地理誌》雲(yun) :“其人率多勁悍決(jue) 裂。”唐杜佑《通典》則雲(yun) :湖湘之地“雜以蠻獠,多勁悍,稱兵跋扈,無代不有”。由此可見,古代湖南人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強悍”,即所謂“霸蠻”。一代曠世逸才楊度曾模仿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寫(xie) 下慷慨激昂的《湖南少年歌》,其中“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一句,道盡了湖南人的霸氣與(yu) 豪氣。在民族危難之時,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liang) 昆侖(lun) ”,夏明翰“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yi) 真”,盡顯了湖南人的血性與(yu) 大無畏精神。
毛澤東(dong) 的性格是自幼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逐漸形成,而後在艱難曲折的革命事業(ye) 中磨礪起來的。“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ge) 蟲兒(er) 敢作聲?”少年毛澤東(dong) 狂放不羈;“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青年毛澤東(dong) 執著豪邁;“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晚年毛澤東(dong) 壯心不已。他說過:“在我身上有些虎氣,是為(wei) 主,也有些猴氣,是為(wei) 次”“糞土當年萬(wan) 戶侯”“不到長城非好漢”“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這些詩句充滿著倔強好勝、敢為(wei) 人先的霸氣豪情。“雄關(guan) 漫道真如鐵”“烏(wu) 蒙磅礴走泥丸”“刺破青天鍔未殘”“宜將剩勇追窮寇”,這些詩句洋溢著不畏艱險、吃苦耐勞、堅毅頑強的銳氣雄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匡廬一帶不停留”“不可沽名學霸王”,折射出毛澤東(dong) 善於(yu) 洞察秋毫、機敏睿智、順時應勢、靈活善變。
思想烙印:鯤鵬擊浪從(cong) 茲(zi) 始
“惟楚有才,於(yu) 斯為(wei) 盛。”湖南地靈人傑,素有“湖南人材半國中”“中興(xing) 將相,什九湖湘”“半部中國近代史由湘人寫(xie) 就”“無湘不成軍(jun) ”等盛譽,湧現了王船山、曾國藩、左宗棠、黃興(xing) 等文化名人。彭大成在《湖湘文化與(yu) 毛澤東(dong) 》一書(shu) 中,總結了湖湘文化的五大特征:哲理思維與(yu) 詩人才情的有機統一,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與(yu) 力行踐履的道德修養(yang) ,氣化日新、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群體(ti) 參政意識,運籌決(jue) 勝、平治天下的軍(jun) 事謀略。從(cong) 毛澤東(dong) 一生的革命經曆和思想發展脈絡,可以看到湖湘文化的深刻烙印。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yi) 使毛澤東(dong) “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使毛澤東(dong) 深信“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經世致用的韜略智慧使毛澤東(dong) 尋求到救國救民的“人間正道”。
僅(jin) 王船山的軍(jun) 事思想就給了毛澤東(dong) 諸多啟迪。王船山的學術研究涉及多個(ge) 領域,在軍(jun) 事方麵也頗有造詣。他親(qin) 曆過農(nong) 民戰爭(zheng) 的狂風暴雨,看到了農(nong) 民中蘊藏著巨大力量,“天之生才也無擇,則士有頑而農(nong) 有秀”“求先君之遺裔,聯草澤之英雄”。毛澤東(dong) 把這種全民戰爭(zheng) 的思想萌芽升華為(wei) “兵民是勝利之本”“喚起工農(nong) 千百萬(wan) ,同心幹”“枯木朽株齊努力”。王船山把《孫子兵法》中的“避實而擊虛”演變成“善攻者攻其瑕,乘瑕以收功”的戰略戰術,這對毛澤東(dong) 的根據地思想有直接影響,“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王船山認為(wei) 農(nong) 民起義(yi) 軍(jun) 的作戰特點是“走”,“敗亦走,勝亦走”“進必有所獲,退以全其軍(jun) ”,毛澤東(dong) 將其發展成機動靈活的遊擊戰和運動戰,“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七百裏驅十五日”“紅軍(jun) 不怕遠征難”。
靈感激發:芙蓉國裏盡朝暉
“山川資俊傑,時勢造英雄”湖南南阻五嶺,境內(nei) 千山萬(wan) 壑;北極洞庭,又稱“三湘四水”,湖泊江河縱橫,“大江東(dong) 去,無非湘水餘(yu) 波”。山水相依、靈動多變的地域特征使湖湘文化韻味無窮,也給了詩人毛澤東(dong) 文思泉湧、新穎別致的詩詞創作靈感。正如王粲《登樓賦》所雲(yun) :“人情同於(yu) 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毛澤東(dong) 懷有濃鬱的家鄉(xiang) 情結,毛澤東(dong) 詩詞中涉及湖南的作品就有10多首,既有生活閱曆的真實寫(xie) 照,更有對湖湘風物的深情詠歎。毛澤東(dong) 詩詞蘊涵著豐(feng) 富多彩的湖湘文化元素,從(cong) 三湘人物到詩文典故,從(cong) 山水神韻到民間傳(chuan) 說,從(cong) 哲學思維到日常用語,應有盡有。
仁者樂(le) 山,智者樂(le) 水。“雲(yun) 開衡嶽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裏”“鯤鵬擊浪從(cong) 茲(zi) 始,洞庭湘水漲連天”“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cong) 青野上山來”,毛澤東(dong) 筆下鍾靈毓秀的湖湘山水令人心馳神往。《沁園春·長沙》中“萬(wan) 類霜天競自由”的湘江秋景堪稱千古一絕。難怪1961年在致周世釗的信中,毛澤東(dong) 會(hui) 情不自禁地說:“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豈不妙哉?”屈原、賈誼雖不是湖南本籍人,但對湖湘文化有深遠影響,“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鍾此”,毛澤東(dong) 為(wei) 其賦詩《七絕·屈原》《七絕·賈誼》《七律·詠賈誼》。“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七律·答友人》把有關(guan) 湘妃的神話入詩,使作品平添了悠遠的文學色彩。毛澤東(dong) 注釋“才飲長沙水”時說:“民謠:‘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毛澤東(dong) 解釋《十六字令三首》時寫(xie) 道:“湖南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麵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毛澤東(dong) 詩詞還充滿了湖湘百姓的生活氣息。
詩風引領:屈子當年賦楚騷
湖湘文化不尚空談,極富求實精神。王船山倡導“盡廢古今虛妙之說而返之實”,曾國藩提出“禁大言以務實”。嶽麓書(shu) 院懸有“實事求是”的匾額。受其影響,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成為(wei) 毛澤東(dong) 思想的精髓,也成為(wei) 毛澤東(dong) 詩詞現實主義(yi) 風格的思想根源與(yu) 哲學基礎。毛澤東(dong) 詩詞以詩寫(xie) 史,以史寫(xie) 詩,詩史合一。“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是真實的人生經曆,“汽笛一聲腸已斷”是真實的情感體(ti) 驗,“風雲(yun) 突變,軍(jun) 閥重開戰”是真實的曆史事件,“敵軍(jun) 圍困萬(wan) 千重”是真實的敵我態勢,“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是真實的戰爭(zheng) 場麵,“三軍(jun) 過後盡開顏”是真實的情緒反應,“萬(wan) 木霜天紅爛漫”是真實的自然景觀。革命的現實主義(yi) 使毛澤東(dong) 詩詞能夠理性、客觀、全麵地體(ti) 察中國人民的疾苦與(yu) 心聲,反映中國革命的波瀾壯闊與(yu) 滄桑巨變,記錄毛澤東(dong) 跌宕起伏的奮鬥人生和心路曆程。
屈原及其詩歌是湖湘文化最為(wei) 直接的源頭,毛澤東(dong) 對屈原作品終生摯愛。早在1913年,他的《講堂錄》全文抄寫(xie) 了《離騷》《天問》。毛澤東(dong) 不僅(jin) 繼承了屈原的人格精神和愛國思想,也借鑒了屈原浪漫主義(yi) 的藝術想象和創作手法,這使得毛澤東(dong) 詩詞氣魄豪壯、激情洋溢;形象雄傑、意境高遠;思緒飛騰、想象奇絕。毛澤東(dong) 詩詞中有不少典故、詞語、句式源於(yu) 屈原作品。比如,毛澤東(dong) 詩詞多處通過設問抒發胸中豪情,如“誰主沉浮”“黃鶴知何去”“此行何去”“試看天下誰能敵”,顯然借鑒了屈原的《天問》,“皆假設問答以寄意耳”。毛澤東(dong)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與(yu) 屈原“登九天兮撫彗星”遙相呼應;毛澤東(dong) 的“吳剛捧出桂花酒”,與(yu) 屈原的“奠桂酒兮椒漿”如出一轍;毛澤東(dong) “紅雨隨心翻作浪”“截斷巫山雲(yun) 雨”,與(yu) 屈原“吾令鳳鳥飛騰兮”“令沅湘兮無波”異曲同工。■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