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中戰役看粟裕指揮謀略
發稿時間:2018-05-24 13:36:49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劉振飛
粟裕是我黨(dang) 我軍(jun) 傑出的無產(chan) 階級革命家、軍(jun) 事家,他作戰指揮藝術的精通純熟和運用之妙堪稱一絕,被譽為(wei) “常勝將軍(jun) ”。粟裕領導和指揮的一係列重大戰役,生動展現了他駕馭戰爭(zheng) 的高超藝術,蘇中戰役更是其中的經典一例。麵對國民黨(dang) 軍(jun) 隊4倍於(yu) 我的優(you) 勢兵力,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jun) 七戰七捷,“對於(yu) 整個(ge) 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麵的重要作用”,毛澤東(dong) 盛讚他“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
立足全局,堅持從(cong) 戰略上把握戰爭(zheng) 規律。作為(wei) 一個(ge) 戰役指揮員,粟裕認為(wei) ,“在即將執行上級賦予的作戰任務時,應當結合戰爭(zheng) 的全局進行思考,從(cong) 全局上考慮得失利弊,把局部和全局很好的聯係起來。”解放戰爭(zheng) 初期,中央軍(jun) 委曾設想南線作戰的戰略計劃,要求華中野戰軍(jun) 兵出淮南,向大別山、安慶、浦口前進。粟裕根據當時敵我雙方各方麵情況,認真研判戰爭(zheng) 發展態勢,把中央意圖與(yu) 蘇中地區的實際相結合,向軍(jun) 委建議先在內(nei) 線打幾個(ge) 勝仗,再轉到外線作戰。軍(jun) 委對此極為(wei) 重視,很快作出了“先在內(nei) 線打幾個(ge) 勝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為(wei) 有利”的重要指示。蘇中戰役勝利不僅(jin) 在戰略上偵(zhen) 察了敵人的虛實,達到了戰爭(zheng) 初期試戰目的,而且為(wei) 中央軍(jun) 委實行持久作戰的戰略方針提供了依據。
毛澤東(dong) 在《論持久戰》中指出,時機、地點、部隊這三個(ge) 關(guan) 節中,“不得其時,不得其地,不得於(yu) 部隊之情況,都將不能取勝”。蘇中戰役中,粟裕從(cong) 戰略和戰役全局出發,謹慎地判斷和甄選作戰目標,力求做到打敵“七寸”,牽一發而動全身。蘇中首仗,粟裕之所以選擇宣泰地區和敵整編第八十三師作為(wei) 作戰地區和對手,主要是基於(yu) 對整個(ge) 戰爭(zheng) 形勢和戰場態勢的客觀分析,通盤考慮政治和軍(jun) 事兩(liang) 方麵因素做出的正確選擇。從(cong) 政治上講,宣家堡和泰興(xing) 是國民黨(dang) 在停戰令生效後違約侵占的,把首仗選在宣泰,戰爭(zheng) 的性質是正義(yi) 的,是自衛性質的保衛戰,我軍(jun) 在政治上更站得住腳。從(cong) 對手看,該敵係蔣軍(jun) 嫡係,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較高,但缺點是過分驕傲自大。從(cong) 地點看,殲滅宣泰之敵,泰州和南通兩(liang) 方之敵的間隔被擴大了,我軍(jun) 就可以順勢轉用兵力,連續作戰,打開局麵。
用兵靈活,善於(yu) 集中優(you) 勢兵力各個(ge) 擊破。靈活用兵是粟裕指揮作戰的一大特色,力求“哪裏好消滅敵人就在哪裏打仗,什麽(me) 時候好消滅敵人就在什麽(me) 時候打仗,什麽(me) 敵人好消滅就打什麽(me) 敵人”。蘇中戰役中,在集中優(you) 勢兵力打殲滅戰的具體(ti) 運用上,粟裕不拘泥於(yu) 過往的經驗,而是根據敵情、我情及戰場情況靈活調度和使用兵力。在我方數量處於(yu) 劣勢時,可以集中力量對一個(ge) 目標形成優(you) 勢;在我方數量處於(yu) 優(you) 勢時,可以同時對多個(ge) 目標形成壓製。正如戰役總結時粟裕指出:“我們(men) 執行了戰略上以少勝多的原則,但在戰術上則恰好相反,采取了以多勝少的打法。”這是粟裕在全局劣勢和被動中爭(zheng) 取局部優(you) 勢和主動,最終戰勝敵人的基本方法。
在整個(ge) 蘇中戰役中,敵我兵力對比幾乎達到4:1,敵眾(zhong) 我寡,武器敵優(you) 我劣,敵人處於(yu) 絕對優(you) 勢。但在每次戰鬥中,粟裕都能通過靈活機動的調整兵力,使我對敵形成優(you) 勢。如在宣泰、如南、李堡、丁堰的4次戰鬥中,粟裕堅持集中優(you) 勢兵力各個(ge) 殲滅的原則,始終對敵保持3倍以上的兵力。有時為(wei) 了確保全殲敵人和速決(jue) 戰鬥,甚至還集中4至6倍於(yu) 敵的絕對優(you) 勢兵力。正是由於(yu) 粟裕乘敵之隙,靈活用兵,集中優(you) 勢兵力對敵人實行各個(ge) 擊破,才實現了七戰七捷的偉(wei) 大創舉(ju) 。
機動作戰,能動地創造捕捉有利戰機。蘇中戰役的勝利,固然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諸多有利因素,但是與(yu) 粟裕在戰役指揮上以智取勝,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動地選擇和創造戰機分不開。粟裕對戰爭(zheng) 規律和作戰原則既善於(yu) 遵循,又不拘一格,“用法不宗法”。七次戰鬥中兩(liang) 個(ge) 防禦戰和五個(ge) 進攻戰密切配合,進攻戰戰機的創造和捕捉各具特色,利用敵人的大意和錯覺,使之喪(sang) 失優(you) 勢和主動,“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對於(yu) 機動作戰的要領,粟裕說過這樣一句話——“叫花子打狗,邊打邊走”,即通過機動創造戰機,通過機動集中兵力,通過機動打敵薄弱,通過機動達成速決(jue) 。宣泰戰鬥後,粟裕在敵增援泰興(xing) 、進犯黃橋時,擺下少數兵力佯攻泰興(xing) 城內(nei) 之敵,不取而示之取,給敵人造成我主力部隊還在西邊的錯覺,引誘如東(dong) 之敵大舉(ju) 向如皋進犯。粟裕則乘隙果斷轉移兵力,遠程奔襲一百幾十華裏,直插如皋之敵側(ce) 後,創造了機動殲敵典範。
蘇中戰役中,敵我雙方主要機動手段仍是徒步行軍(jun) 。粟裕指揮我方軍(jun) 隊,發揮“打得、跑得、餓得”的頑強戰鬥作風,每次戰鬥都能做到快速機動,按時到達,搶占先機。在丁林戰鬥中,短短6天時間行軍(jun) 150公裏,連打3仗,每仗皆勝,狠狠地打擊了敵人囂張氣焰。如南戰役後,敵又進攻我蘇中重鎮海安。粟裕先以小部兵力實施運動防禦,殺傷(shang) 和消耗敵人,然後撤出海安,給敵以“蘇北共軍(jun) 大勢已去”、被迫放棄戰略要地的錯覺,主動示弱,縱敵驕傲冒進,從(cong) 而抓住了敵驕兵輕進這一有利戰機,取得李堡之戰的勝利。
聯係群眾(zhong) ,堅持發揮人民戰爭(zheng) 特有優(you) 勢。人民戰爭(zheng) 是毛澤東(dong) 軍(jun) 事思想的核心,也是我軍(jun) 的優(you) 勢所在。粟裕深得其精髓,在蘇中戰役中堅持實行人民戰爭(zheng) ,從(cong) 人民中汲取力量。為(wei) 更好地發動地方群眾(zhong) 支前,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粟裕領導華野在蘇中解放區抓緊了清算、減租、懲奸、反霸鬥爭(zheng) 等工作,限製和打擊了封建勢力,切實保障農(nong) 民的實際利益。同時,在解放區推行土地改革,徹底推翻封建剝削製度。這些都為(wei) 之後支前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群眾(zhong) 基礎,使人民群眾(zhong) 更加義(yi) 無反顧地投入到支前大潮中去。
戰役發起前粟裕專(zhuan) 門成立蘇中後勤司令部,並在各縣、區分別成立後勤司令部、後勤大隊,組織成立後勤委員會(hui) ,下設民兵參戰團、後勤供應站、運輸站、護路養(yang) 路隊等多級組織。戰役開始後又先後組織15萬(wan) 民工隨軍(jun) 運轉,近50萬(wan) 人直接為(wei) 前線服務,蘇中地區900萬(wan) 人民全力保障。後勤支前在作戰中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巨大犧牲,真正做到了“一切為(wei) 了前線”“一切為(wei) 了勝利”。在丁林戰鬥中,我方繳獲到敵人的一輛大卡車,指揮部命令立即將它運到後方去。當時丁堰大橋早已被炸毀,為(wei) 了臨(lin) 時開辟一條通路,人民群眾(zhong) 自發拆去了12間房子,使汽車及時被運送出去。粟裕還特別重視發揮地方武裝和廣大民兵的作用,發揮他們(men) 點多麵廣的優(you) 勢,有的在鉗製方向擔任阻擊任務,有的在敵後廣泛開展遊擊戰,有的擔負防特鋤奸、看管俘虜等任務,他們(men) 積極配合主力參戰,與(yu) 主力部隊一起續寫(xie) 了人民戰爭(zheng) 的壯麗(li) 篇章。■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