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漢宣帝如何選拔與任用郡太守

發稿時間:2018-05-17 13:48:11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曲柄睿

  重視民意的政治傳(chuan) 統

  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實踐,特別重視處理政府和民眾(zhong) 之間的關(guan) 係。

  《論語》中多次出現執政者及弟子向孔子“問政”的記錄,答案則多由治民出發,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舉(ju) 直錯諸枉,則民服;舉(ju) 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看來,孔子理解的為(wei) 政,很大程度上就是妥善處理政府和民眾(zhong) 的關(guan) 係。孟子更是反複申說使民以時的愛民之意,提出了“民為(wei) 重,社稷次之,君為(wei) 輕”的警句。

  古代思想家之所以提倡愛民、利民,固然是看到了民眾(zhong) 中蘊含著偉(wei) 大力量,正如唐太宗所謂的“載舟覆舟”。更為(wei) 重要的是,民眾(zhong) 在絕大多數情形下,與(yu) 政府和君主相比,處於(yu) 弱勢。即便大呼愛民,民眾(zhong) 尚有受剝削、被壓迫之虞,更何況不替民眾(zhong) 疾呼,其後果就愈發不堪想象了。

  漢初文景之時,崇尚黃老之術,任民自然,社會(hui) 經濟得到極大發展。漢武帝時,外事四夷,兵革迭興(xing) ,海內(nei) 戶口為(wei) 之減半,民不堪命。漢武帝晚年,深陳既往之悔,欲改弦更張,興(xing) 複民力。到了他的曾孫漢宣帝統治時,由於(yu) 皇帝重視地方官的選拔,將好的郡太守作為(wei) 治民的關(guan) 鍵,社會(hui) 經濟又有所恢複。漢宣帝曾說道:“庶民所以安其田裏而亡歎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yu) 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二千石就是郡太守的秩級,可以用作郡太守的代稱。漢宣帝重視二千石之治,就是要妥善處理政府和民眾(zhong) 的關(guan) 係,他的見解有著深刻的曆史意義(yi) 。

  起自閭巷的帝王

  漢宣帝劉詢是漢武帝的曾孫,卻繼漢武帝子、漢昭帝劉弗陵之統。其中緣由,頗為(wei) 複雜。

  漢武帝本立長子劉據為(wei) 太子。武帝晚年性情古怪,認為(wei) 太子懦弱,不宜繼承大統。此時趙人江充,自稱善破巫蠱,並且發現了太子陰謀詛咒漢武帝的證據。劉據惶恐之下無以自明,隻能興(xing) 兵造反,被武帝鎮壓後身死,僅(jin) 留下孫一人,名病已。劉病已就是後來的漢宣帝。承同情太子劉據的大臣看護,他終於(yu) 長大成人。少年時代,作為(wei) 罪人之後,劉病已一直生長於(yu) 民間。

  正因為(wei) 如此,劉病已深知百姓苦樂(le) 。《漢書(shu) ·宣帝紀》稱他“喜遊俠(xia) ,鬥雞走馬,具知閭裏奸邪,吏治得失”。基層生活的經驗,成了劉病已的寶貴財富。

  漢昭帝駕崩後沒有子嗣,輔政的大將軍(jun) 霍光,立漢武帝孫子昌邑王劉賀為(wei) 帝,承昭帝之統。劉賀因為(wei) 與(yu) 霍光不和,被霍光廢黜。霍光選擇了民間的皇曾孫劉病已為(wei) 昭帝後嗣。

  做了皇帝以後,劉病已就改名為(wei) 劉詢。由於(yu) 大將軍(jun) 霍光先後輔佐三朝,還廢黜皇帝一人,劉詢表麵上很尊重他,內(nei) 心其實非常忌憚。據說漢宣帝乘車出行,每當霍光驂乘於(yu) 旁時,總如芒刺在背,不得自由。霍光去世後,漢宣帝將他的幾個(ge) 子孫一舉(ju) 消滅,這才真正掌握權力。

  漢宣帝在位期間,緩和了漢武帝時期遺留的社會(hui) 矛盾,政治環境穩定,百姓安居樂(le) 業(ye) 。他的執政和此前的昭帝一起,被稱作“昭宣中興(xing) ”。而漢宣帝朝統治的突出特點,就是重視郡太守的選拔與(yu) 任用。

  宣帝朝良二千石群像

  《漢書(shu) 》的《趙尹韓張兩(liang) 王傳(chuan) 》與(yu) 《循吏傳(chuan) 》集中記載了一批漢宣帝朝良二千石的事跡,成為(wei) 了解漢宣帝時期良二千石風貌的一把鑰匙。

  首先出場的是趙廣漢。他為(wei) 政廉潔通敏,敢殺伐決(jue) 斷。擔任首都地方官京兆尹和潁川太守期間,擊殺豪強,雷厲風行。趙廣漢不僅(jin) 為(wei) 治下百姓信服,威名甚至遠播匈奴境內(nei) ,據說“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聞廣漢”,足見他的影響。

  趙廣漢能夠取得如此成績,有兩(liang) 個(ge) 法寶。其一是他善待部伍左右,能夠“事推功善,歸之於(yu) 下”。麵對成績,他經常說,“某掾卿所為(wei) ,非二千石所及”。正因為(wei) 如此,部下們(men) “皆輸寫(xie) 心腹,無所隱匿,鹹願為(wei) 用”。其二是他天資聰穎,擅長推理。《漢書(shu) 》稱這種方法為(wei) “鉤距”。舉(ju) 例來說,想要知道馬的價(jia) 格,趙廣漢會(hui) 先推問狗價(jia) ,然後問羊價(jia) ,再問牛價(jia) ,最後問馬價(jia)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通過比較來驗證別人告知他的馬價(jia) 是否準確。以此類推,趙廣漢處理其他事物,也會(hui) 大量使用“鉤距”的方法。

  由於(yu) 趙廣漢治跡過人,深得百姓信賴,史稱“吏民稱之不容口”,上了年紀的人甚至認為(wei) 他是漢朝建立以來最好的首都長官。得到這樣的評價(jia) ,趙廣漢之治可謂稱職。後來,趙廣漢得罪丞相被判處死刑,有數萬(wan) 百姓來到宮門前哭泣求情,其中有不少願意代替趙廣漢赴死者。得此口碑,趙廣漢為(wei) 人可謂死而不朽。

  同樣曾經就任京兆尹的張敞,個(ge) 性更為(wei) 鮮明。他足智多謀,上任伊始,麵對最棘手的問題就是長安市中盜賊眾(zhong) 多,商業(ye) 秩序遭到破壞。張敞通過調查得知,盜竊團夥(huo) 的首腦居然都是平日以長者麵貌出現的體(ti) 麵人物。於(yu) 是,他不動聲色地將這些人傳(chuan) 喚至官府,命令他們(men) 協助抓捕其他盜賊。為(wei) 了避免打草驚蛇,張敞將這些首腦委任為(wei) 官吏。當其他盜賊前來慶賀時,張敞趁機將他們(men) 一網打盡。這種機智的做法,足可以與(yu) 趙廣漢媲美了。

  與(yu) 趙廣漢和張敞不同,韓延壽擅長以道德教化百姓。韓延壽就任潁川太守以後,他沒有一上台就大張旗鼓地改革,而是將鄉(xiang) 裏中有威望的老人請來聚餐。席間韓延壽谘詢他們(men) 地方風俗,百姓疾苦,勸導他們(men) 改變風俗的必要。當老人們(men) 都被他說服以後,韓延壽與(yu) 他們(men) 共同商定鄉(xiang) 裏間的婚喪(sang) 嫁娶的禮儀(yi) ,並逐步推行。與(yu) 之配合,韓延壽命令郡中的學官、儒生指導百姓禮儀(yi) 。潁川風俗由是一變。可以說,韓延壽的治理風格是漸進的、和緩的,而效果也最為(wei) 明顯。

  漢宣帝時,以禮義(yi) 教化百姓的,還有同樣曾任潁川太守的黃霸。他在任選擇良吏,勸課農(nong) 桑,事無大小,均悉心推問,對百姓關(guan) 懷備至。黃霸的工作,以教化為(wei) 先,誅罰居次,所謂“外寬內(nei) 明得吏民心”,同樣也為(wei) 宣帝賞識。

  漢宣帝時良二千石還有很多,他們(men) 或擅長經術,或以刑律知名,雖然治理方式不同,但共同點都是關(guan) 心百姓疾苦。正由於(yu) 君臣都將民生記掛在心頭,相知相得,才成就了這一段良二千石的佳話。宣帝朝妥善處理政府和民眾(zhong) 關(guan) 係的曆史經驗,值得後人參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