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臣王傑
發稿時間:2018-05-02 13:51:09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崔慶
“清心為(wei) 治本,直道是身謀”,包拯的人生感悟,說出了為(wei) 人之道、為(wei) 官之要,離不開一個(ge) “直”。清乾隆嘉慶兩(liang) 朝重臣王傑,就是一位傳(chuan) 奇直臣。
學霸遇賢師
王傑自幼好學,書(shu) 法出眾(zhong) 。乾隆九年(1744),王傑二十歲時,在縣考、府考中均名列第一。當時同州知府趙筠為(wei) 王傑題詞“曠代文雄”。之後,王傑就讀關(guan) 中書(shu) 院,師從(cong) 名儒孫景烈,不僅(jin) 學業(ye) 精進,而且品行益高,敦本尚實。
王傑家貧,不得已采取半工半讀方式繼續學業(ye) ,受聘於(yu) 陝甘總督尹繼善,成為(wei) 其幕上之賓。王傑人品端重,才華出眾(zhong) ,尹繼善離任時又將他推薦給了陝西巡撫陳宏謀。“乾隆年間,論疆吏之賢者,尹繼善與(yu) 陳宏謀其最也”。尤其是陳宏謀,不僅(jin) 是廉吏代表,又是理學名臣,王傑跟隨左右,“生平行己居官,獲益多在此”。
在幕府之中,王傑忙好白天的工作,夜深人靜時讀書(shu) 不倦,甚至通宵達旦,不改書(shu) 生意氣。王傑終生不忘孫景烈、陳宏謀兩(liang) 位先生教誨,養(yang) 浩然正氣,修齊治平。
乾隆二十六年(1761),37歲的王傑拔得頭籌,被乾隆帝欽點狀元,成為(wei) 清朝陝西第一位、也是唯一 一位狀元。據說,當時有人不服,當麵考試王傑,出上聯,“孔子聖,孟子賢,自古文章出東(dong) 魯”,王傑當即出口應對,“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統在西秦”,對方口服心服。
以直為(wei) 本
乾隆二十七年(1762),王傑狀元及第的第二年,就被欽命為(wei) 湖南副考官,這可以說是王傑仕途的起點。他出行前,母親(qin) 吳太夫人訓話,“汝去年尚作舉(ju) 人,今皇上命汝為(wei) 考官,汝勉之矣”。王傑在湖南,“閱卷勤慎,搜剔不倦”,不負所望。
以直為(wei) 本,勤廉當先,王傑先後四次擔任鄉(xiang) 試主考,三次擔任會(hui) 試考官,四次出任學政,曆任吏、禮、兵、刑、工五部侍郎,遷左都禦史,授兵部尚書(shu) ,乾隆五十一年(1786)被任命為(wei) 軍(jun) 機大臣、上書(shu) 房總師傅。無論是哪個(ge) 崗位,王傑無不盡忠職守,勇於(yu) 擔當。
古往今來,成為(wei) 帝師,是文臣的莫大榮幸。但是教育皇子如何恰到好處,老師們(men) 無不如履薄冰。王傑被乾隆帝選為(wei) 皇子永琰(嘉慶帝)的老師,秉直不改,老成端謹,教育皇子一絲(si) 不苟。
有一次,永琰由於(yu) 讀書(shu) 不用功,被王傑責罰下跪,恰巧被乾隆帝看到。乾隆帝心中不悅,讓永琰站起來,並說:“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這明顯是在提醒王傑,教學過程中不要忘了君臣大禮。但是,王傑堅持原則、毫不退讓,針鋒相對地說:“教者堯舜,不教者桀紂,為(wei) 師之道乎?”此語一出,乾隆帝震動,為(wei) 之歎服,令永琰重新跪下,誠心接受王傑教導。永琰登基成為(wei) 嘉慶帝後,對於(yu) 王傑十分倚重,可見對於(yu) 王傑的教導也是由衷敬服。
好手不要錢
乾隆朝後期,政風漸疲,王傑始終以直立身,即使在權臣和珅的麵前,也不讓分毫。“和珅勢方赫,事多擅決(jue) ,同列隱忍不言,傑遇有不可,輒力爭(zheng) ”。和珅做得不對,別人不敢說,王傑敢說,別人不敢爭(zheng) ,王傑敢爭(zheng) ,和珅對於(yu) 王傑卻無可奈何。一是王傑為(wei) 官清正,於(yu) 公於(yu) 私無懈可擊;二是乾隆帝深知王傑為(wei) 人,和珅無從(cong) 構陷。和珅“雖厭之而不能去”,十分頭痛,想暗中拉攏。王傑對此十分警惕,“每議政畢,默然獨坐”,和珅搭不上話茬。
和珅畢竟是和珅,還是找到了機會(hui) 。一日,大家都在朝房等候陛見,王傑還是獨坐一旁。和珅走向王傑,拉起手,十分親(qin) 切地搭訕:“何柔荑乃爾!”和大人如此放下身段,誇讚王大人手長得好看,這套近乎的手段也簡直是極致了。但是王大人不為(wei) 所動,正色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一句大白話、大實話,態度鮮明,以示絕不同流合汙,懟出了水平,也懟出了境界,懟得和大人啞口無言,怏怏而去。和大人可能也不會(hui) 料到,將來東(dong) 窗事發,王大人會(hui) 成為(wei) 他的主審官。
清風作伴好還鄉(xiang)
清代民間戲言,“三年清知府,十萬(wan) 雪花銀”。那麽(me) ,身為(wei) 帝師、兩(liang) 朝重臣的王大人,日常起居是什麽(me) 樣的呢?史稱,王傑的住所隻不過是一個(ge) 兩(liang) 進的院落,沒有花園,是自己出錢所蓋,市價(jia) 750兩(liang) 紋銀,隻不過是一般士大夫的宅邸。平時,王大人非公不赴宴,家中隻食粗茶淡飯。王大人對於(yu) 公益事業(ye) 卻很大方,曾經給家鄉(xiang) 縣學捐款500兩(liang) 紋銀,資助家鄉(xiang) 學生學習(xi) 考試。
王傑曾經多次擔任鄉(xiang) 試主考,做過多地的學政,都是炙手可熱的“肥差”。當時,接受門生孝敬“天經地義(yi) ”,是“明規則”。王傑特立獨行,絕不接受任何錢財禮物,潔身自好,也從(cong) 不以手中職權為(wei) 家人牟利。王傑告誡子孫,“入仕則正途可也,不以宰相子孫喧耀於(yu) 人”。他的四個(ge) 兒(er) 子無一人通過父親(qin) 的關(guan) 係進入仕途,更無一人捐班買(mai) 官。
嘉慶八年(1803),79歲的王傑告老還鄉(xiang) ,為(wei) 官四十載,所帶之物唯有書(shu) 籍數十箱,嘉慶帝盛讚其“直道一身立廟堂,清風兩(liang) 袖返韓城”。
直道為(wei) 謀,為(wei) 國為(wei) 民。清風作伴,從(cong) 容歸鄉(xiang) 。回首一身,無悔無憾。人生之幸,莫過於(yu) 此。■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