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元帥的為與不為
發稿時間:2018-04-28 10:13:39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李學軍(jun)
劉伯承是我軍(jun) 傑出的領導人,一生戎馬、戰功卓著,享有“軍(jun) 神”美譽。毛澤東(dong) 評價(jia) 他是“一條龍下凡”,朱德稱他“具有古名將風,是不可多得的軍(jun) 事奇才。”陳毅也賦詩盛讚“論兵新孫吳,守土古範韓。”劉伯承不僅(jin) 是軍(jun) 事指揮家,還是軍(jun) 事理論家,軍(jun) 事教育家,以高超的“帶兵、練兵、用兵”才能為(wei) 世人所稱道,更以不跟風、不附勢的堅強黨(dang) 性,不居功、不戀權、甘當孺子牛的樸實品格,不搞特殊化、夙夜在公的奉獻精神,為(wei) 後人所傳(chuan) 誦。
“中國的布爾什維克”,不跟風不動搖
1911年,當武昌首義(yi) 的槍聲響起之際,青年劉伯承毅然選擇了從(cong) 軍(jun) 之路。他於(yu) 次年考入重慶蜀軍(jun) 政府開辦的將校學堂,畢業(ye) 後到川軍(jun) 第5師熊克武部任職。由於(yu) 足智多謀、作戰勇敢,很快在軍(jun) 中嶄露頭角,成長為(wei) 頗負盛名的“川中名將”,以“深思斷行,獨立處世”而著稱。
1923年9月,劉伯承在參加討伐北洋軍(jun) 閥吳佩孚的戰爭(zheng) 中右腿負重傷(shang) 。在成都療傷(shang) 期間,他得以靜下心來讀書(shu) 和思考。回首12年的戎馬生涯,曆經辛亥革命、護國戰爭(zheng) 、護法戰爭(zheng) ,雖立精忠報國之誌,經九死一生苦戰,卻仍舊改變不了軍(jun) 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現狀。劉伯承感到報國無門、救民無方,甚是苦惱。就在劉伯承苦悶彷徨時,邂逅了老友吳玉章,在其介紹下又認識了楊闇公。吳玉章和楊闇公是早期的共產(chan) 主義(yi) 活動家,當時正在成都籌備建立中國青年共產(chan) 黨(dang) 。他們(men) 誠摯邀請劉伯承加入進來,共同致力於(yu) 社會(hui) 革命。令吳、楊二人沒想到的是,他們(men) 的好意被劉伯承婉言拒絕了。劉伯承說:“見旗幟就拜倒,覺得太不對了。因我對於(yu) 各派都沒有十分的研究,正擬極力研究,將來始能定其方道。”接下來的日子裏,他除了將各種主義(yi) 、學說進行對比外,還隨吳玉章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實地考察共產(chan) 主義(yi) 運動。在北京與(yu) 中共北方局負責人趙世炎長談,在上海親(qin) 曆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五卅”運動,在廣州目睹省港大罷工……兩(liang) 年多的求索,一路的所見所聞,讓劉伯承深切地認識到隻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才能拯救中國,於(yu) 是於(yu) 1926年5月毅然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劉伯承入黨(dang) 後,終其一生都保持著當初參加革命的理想。50歲那年,他在所作的《自銘》中說:“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題上‘中國布爾什維克劉伯承之墓’十二個(ge) 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榮。”
甘當普通革命軍(jun) 人,不居功不圖名
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麵對自己率領部隊打下的一個(ge) 又一個(ge) 的勝仗、立下的一個(ge) 又一個(ge) 戰功,劉伯承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從(cong) 不邀功請賞,更不居功自傲。
解放戰爭(zheng) 初期,國民黨(dang) 鄭州綏靖公署調集三路大軍(jun) ,分別向嘉祥、巨野、濮陽進攻,企圖圍殲冀魯豫野戰軍(jun) 於(yu) 魯西南地區。劉鄧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jun) 依據避強擊弱原則,立即向濮陽轉移。轉移途中,獲悉國民黨(dang) 軍(jun) 一部由菏澤向鄄城孤軍(jun) 冒進,劉伯承遂當機立斷,發起並親(qin) 自指揮了鄄城戰役,在鄄城以南地區殲敵9000餘(yu) 人。隨後又指揮了曆時4天的滑縣戰役,殲滅國民黨(dang) 軍(jun) 第104旅、保安第12縱隊全部及第125旅大部共11800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欲打通平漢線占領邯鄲的美夢。但在總結這兩(liang) 次戰役的成功經驗時,劉伯承反複強調:“我們(men) 的勝利是在黨(dang) 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取得的……我們(men) 正是因為(wei) 堅決(jue) 執行了黨(dang) 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才取得了消滅敵人四個(ge) 半旅的勝利。”充分顯示了劉伯承淡泊名利的高尚境界。
劉伯承用兵如神、屢戰屢勝的故事,在中原大地不脛而走。1947年6月8日,晉冀魯豫野戰軍(jun) 在安陽召開了慶功大會(hui) ,解放區黨(dang) 政軍(jun) 群各界派出代表送給劉伯承一麵繡有“常勝將軍(jun) ”四個(ge) 大字的橫匾。劉伯承婉言謝絕了這塊橫匾,謙虛地說:“說我是常勝將軍(jun) ,我不敢當。不會(hui) 是常勝,多數勝就不錯了。在毛主席、朱總司令的領導下,在後方人民的幫助下,我們(men) 盡了自己的責任,我隻是人民的勤務員。是黨(dang) 的功,人民的功,我不敢‘貪天之功’,沒有人民給吃、給穿,軍(jun) 隊就不能打仗。”
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聯編寫(xie) 《大百科全書(shu) 》,在“劉伯承”條目下這樣寫(xie) 道:“劉伯承,四川開縣人,革命軍(jun) 事家……”當有關(guan) 部門拿著初稿去征詢劉伯承的意見時,他拿起筆,毫不猶豫地把“革命軍(jun) 事家”改成“革命軍(jun) 人”。劉伯承說:“不要說自己是軍(jun) 事家,我們(men) 都是在毛主席軍(jun) 事思想指導之下,才打了勝仗的,是靠了許多革命軍(jun) 人英勇奮鬥才取得勝利的。我隻是一個(ge) 普通的革命軍(jun) 人。”
主動請纓創辦軍(jun) 校,不攬權不戀位
劉伯承受人欽佩和愛戴,不僅(jin) 因為(wei) 他在戰場上神機妙算、戰功卓著,而且因為(wei) 他不攬權、不戀位,撲下身子做實事,為(wei) 我軍(jun) 的正規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劉伯承畢業(ye) 於(yu) 蘇聯伏龍芝軍(jun) 校,是“科班出身”的元帥,一直關(guan) 注部隊軍(jun) 事人才的培養(yang) 和正規化建設。他在紅軍(jun) 時間就擔任過紅軍(jun) 大學的校長,1946年又在頻繁的戰事間隙,補譯、校訂《合同戰術》一書(shu) ,思考我軍(jun) 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問題。1950年6月,在得知中央軍(jun) 委決(jue) 定建設陸軍(jun) 大學的消息後,劉伯承基於(yu) “建軍(jun) 必建校”“治軍(jun) 必先治校”的認識,主動給中央寫(xie) 信,言辭懇切地要求辭去西南軍(jun) 政委員會(hui) 主席和第二野戰軍(jun) 司令員的職務,自告奮勇去辦軍(jun) 校。毛澤東(dong) 被他的真誠所感動,同意了他的請求。就這樣,劉伯承擔負起了創建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軍(jun) 事學院的重任。
為(wei) 完成好中央軍(jun) 委賦予辦學的光榮任務,花甲之年的劉伯承以“晝夜不息”的精神,帶頭學習(xi) ,勤奮工作,製軍(jun) 語、譯外文、校條令、寫(xie) 教材、上大課。在劉伯承的不懈努力下,軍(jun) 事學院的專(zhuan) 業(ye) 設置和課程建設日臻完善,使剛從(cong) 戰場上成長起來的“泥腿子”將軍(jun) 得到了正規軍(jun) 事課程的淬煉,為(wei) 新生的共和國培養(yang) 了一批又一批既有實戰經驗又富理論素養(yang) 的德才兼備的高、中級指揮員和參謀人員,為(wei) 我軍(jun) 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