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
發稿時間:2018-03-22 14:03:2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謝玉梅
摘要:為(wei)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黨(dang) 的十九大將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寫(xie) 進報告,開啟了我國鄉(xiang) 村發展的嶄新時代。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明確新時代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xiang) 村尤為(wei) 突出。40年來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鄉(xiang) 村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與(yu) 此同時,城鄉(xiang) 資源配置不均、鄉(xiang) 村整體(ti) 發展水平不高、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不強、農(nong) 村環境和生態汙染等問題日益凸顯,成為(wei) 影響農(nong) 村經濟和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製約因素。
為(wei)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黨(dang) 的十九大將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寫(xie) 進報告,開啟了我國鄉(xiang) 村發展的嶄新時代。
前不久中央發布的《關(guan) 於(yu)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意見》(中央1號文件),將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內(nei) 含的量化思維和技術取向更加明晰化:一方麵,中央1號文件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從(cong) 農(nong) 業(ye) 發展質量提升、鄉(xiang) 村綠色發展、農(nong) 村文化、鄉(xiang) 村治理新體(ti) 係、民生保障、精準脫貧、製度性供給、人才、投入保障和黨(dang) 對“三農(nong) ”工作的領導等10個(ge) 方麵進行了具體(ti) 部署;另一方麵,製定了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具體(ti) 時間表,即“到2020年,鄉(xiang) 村振興(xing) 取得重要進展,製度框架和政策體(ti) 係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xiang) 村振興(xing) 取得決(jue) 定性進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農(nong) 民富全麵實現”。這就表明,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是一個(ge) 關(guan) 乎全局、關(guan) 乎長遠的宏偉(wei) 擘畫和長期任務,需要我們(men) 科學謀劃、合力推進、不懈奮鬥。應當從(cong) 以下三個(ge) 方麵著手,深入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
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引領中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理論與(yu) 實踐。在中國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我國經濟麵臨(lin) 從(cong) 高速增長向高質量轉化,因而農(nong) 村也將相應進入以轉型性的相對貧困和城鄉(xiang) 不充分不均衡發展為(wei) 特點的新階段,主要呈現為(wei) 收入、社會(hui) 公共服務獲得上的不平等和多維貧困。經濟發展的轉型性與(yu) 動態性,決(jue) 定了我國城鄉(xiang) 發展優(you) 先順序要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而變化。2013年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到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繡花式”抓扶貧,再到十九大提出的大扶貧格局,創新了中國特色的扶貧脫貧實踐。2013年至2017年,全國農(nong) 村貧困人口由9899萬(wan) 人減少至3046萬(wan) 人,平均每年減少約1370萬(wan) 人;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至3.1%,累計下降7.1個(ge) 百分點。同期,貧困地區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4%,實際增速比全國農(nong) 村平均水平高2.5個(ge) 百分點。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表了一係列有關(guan) 扶貧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講話、重要論述,作出了一係列重要指示批示,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不同國家或者同一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扶貧脫貧和鄉(xiang) 村治理的表現形式、治理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模式都不盡相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扶貧和鄉(xiang) 村治理的重要論述在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總體(ti) 戰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指導作用,為(wei) 我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通過優(you) 先發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引導資源合理有序流向農(nong) 村,構建多元共治鄉(xiang) 村大格局。現階段中國生態脆弱區和民族地區以及貧困集中連片地區三者的耦合、疊加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來了巨大挑戰,尤其是一些凋零和消失的鄉(xiang) 村在自然生態、經濟、社會(hui) 、製度、文化、金融市場等方麵的發育遠落後於(yu) 平均水平。因此,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現實困境決(jue) 定了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hui) 有機結合,多方力量參與(yu) ,在清晰界定各自的政策邊界條件下,建立相應的激勵相容機製,為(wei) 不同主體(ti) 的互動與(yu) 組合治理帶來可能性和可行性。鄉(xiang) 村振興(xing) 必須以產(chan) 業(ye) 為(wei) 基礎,使市場在農(nong) 業(ye) 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利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和社會(hui) 資本進入鄉(xiang) 村,將更多人財物資源配置到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滿足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多樣化要素需求,發揮工商資本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積極作用。政府應從(cong) 戶籍、土地、財政、稅收、金融、社會(hui) 保障等方麵健全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通過政策引領資源向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村地區傾(qing) 斜,同時整合資源、形成合力,通過頂層設計為(wei) 鄉(xiang) 村提供公平的教育、衛生、醫療等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並通過財政轉移、改變財政結構為(wei) 貧困人群和鄉(xiang) 村提供財政支持。
通過體(ti) 製機製創新,推進城鄉(xiang) 融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根本上是要實現農(nong) 村經濟增收和農(nong) 民收入提高,其前提是提高勞動生產(chan) 率水平。由於(yu) 農(nong) 業(ye) 行業(ye) 天然具有較大風險的特征,因而需要政府引導更多資本、有效分散風險的金融製度安排和其匹配,通過產(chan) 融結合完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通過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升級,將勞動力、土地、資本等生產(chan) 要素更多投入到附加值高的綠色優(you) 質安全和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上,提高農(nong) 產(chan) 品的質量,滿足人民對高品質農(nong) 產(chan) 品的需求。為(wei) 解決(jue) 農(nong) 村“小生產(chan) ”和“大市場”矛盾,可以通過進一步深化農(nong) 業(ye) 經營體(ti) 係改革和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在家庭經營基礎上,實施新型經營主體(ti) 培育工程,著力培養(yang) 一批專(zhuan) 業(ye) 大戶、家庭農(nong) 場、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重點龍頭企業(ye) 或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聯合體(ti) 。同時,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過程中,探索其與(yu) 扶貧機製結合的中國特色鄉(xiang) 村治理之路,為(wei) 世界提供“中國經驗”。更加注重扶貧開發質量和社會(hui) 保障製度的建立,扶貧實踐從(cong) 政府主導向多元主體(ti) 參與(yu) 、多元路徑協同、多種目標融合的貧困治理模式轉變。因此,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可以在我國大扶貧格局下,積極探索農(nong) 村公共事業(ye) 均等化改革,建立城鄉(xiang) 融合的社會(hui) 保障製度,為(wei) 優(you) 先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構建一個(ge) 社會(hui) 安全網絡;同時,通過整村推進、產(chan) 業(ye) 發展等途徑提升鄉(xiang) 村集體(ti) 和村民的內(nei) 生動力,同步實現鄉(xiang) 村集體(ti) 經濟增長和農(nong) 民生活水平改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