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公務員“金飯碗”依然是熱門 專家建議完善薪酬製度

發稿時間:2018-01-31 10:45:32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作者:王紅茹

  1月25日,中央機關(guan) 及其直屬機構2018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筆試成績公布。此次國家公務員考試,近166萬(wan) 人爭(zheng) 奪2.8萬(wan) 多個(ge) 職位,意味著國考競爭(zheng) 依然激烈。

  公務員報名人數24年間增長377倍

  每年的國考由中組部、人社部、國家公務員局組織,為(wei) 中央、國家機關(guan) 及其直屬機構招錄公務員,招錄對象麵向全國。

  據國家公務員局統計,2018年“國考”共有120多個(ge) 中央機關(guan) 及其直屬機構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參加,計劃招錄2.8萬(wan) 餘(yu) 人,最終有165.97萬(wan) 人通過報名資格審查,較去年增加了17.34萬(wan) ,通過資格審查人數與(yu) 錄用計劃人數之比為(wei) 59比1。

  這些數據與(yu) 20多年前首次進行的公務員招錄考試差距很大。

  我國正式建立公務員考試錄用製度始於(yu) 1994年,原人事部組織了首屆中央國家行政機關(guan) 公務員錄用招考。統計顯示,當年的國考提供了30餘(yu) 個(ge) 國家機關(guan) 共490個(ge) 招錄名額,最終4400人正式報考,相當於(yu) 9個(ge) 人爭(zheng) 考一個(ge) 職位。

  24年過去,國考競爭(zheng) 的激烈程度不可同日而語。記者粗略計算,1994年和2018年相比,招錄規模從(cong) 490人增長到2.8萬(wan) 人,增長了57倍;報名規模從(cong) 4400人增長到165.97萬(wan) 人,增長了377倍。

  曆史數據顯示,在2002年國考報名人數僅(jin) 為(wei) 6萬(wan) 餘(yu) 人,到了2003年就猛增到12萬(wan) 餘(yu) 人。2003年之後,國考報名人數又開始高速增長,2009年國考報名人數首次突破100萬(wan) 。也就是說,報名人數從(cong) 破10萬(wan) 到破100萬(wan) 隻用了6年時間。

  從(cong) 2009年國考報名人數突破100萬(wan) ,一直到2018年度165.97萬(wan) 人通過報名資格審查,國考報名人數已連續10年在百萬(wan) 以上。

  公務員難考原因眾(zhong) 所周知,並非單純題目難,主要還是考的人多,競爭(zheng) 激烈。為(wei) 什麽(me) 有這麽(me) 多人要爭(zheng) 著去當公務員呢?當公務員有什麽(me) 好處?

  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胡祖虔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了公務員這個(ge) 職業(ye) 的4個(ge) 好處:首先是工作穩定有保障。隻要能比較好地完成本職工作,不違反公務員法或者國家其他法律,一般來說是不會(hui) 被辭退的。其次是職業(ye) 發展可預期。目前,公務員的升遷體(ti) 係是最完整的,公務員的職業(ye) 發展預期最為(wei) 明確。如果自己不犯錯,隻要認真工作,一般不會(hui) 被無故降級和減薪。第三是公務員工資福利相對不錯。雖然工資水平比不上一些私企和外企,但工資增長,政府機關(guan) 總能“領跑”事業(ye) 單位和其他社會(hui) 公共機構。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公務員職業(ye) 可以承載很多年輕人的報國理想,不僅(jin) 具有一定的社會(hui) 地位,幹得好的話還能更好地凸顯人生價(jia) 值。

 

  1月5日,北京大學公布了《北京大學2017年畢業(ye) 生就業(ye) 質量年度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2017 年,北京大學校本部共有 2421 名畢業(ye) 生與(yu) 用人單位簽訂三方協議。從(cong) 簽約就業(ye) 單位性質來看,到各類企業(ye) 就業(ye) 的畢業(ye) 生比例達到 52.34%(其中以國有企業(ye) 為(wei) 主,占 30.44%,民營企業(ye) 占 11.90%,三資企業(ye) 占 8.84%);到機關(guan) 和其他事業(ye) 單位工作的畢業(ye) 生占簽約人數的 25.40%。

  1月13日,複旦大學發布《複旦大學2017年度畢業(ye) 生就業(ye) 質量報告》,結果與(yu) 北京大學相似:按就業(ye) 單位性質統計,2017屆畢業(ye) 生在各類企業(ye) (國有企業(ye) 、民營企業(ye) 、三資企業(ye) )就業(ye) 的畢業(ye) 生比例為(wei) 67.34%。在高等教育、科研設計單位、黨(dang) 政機關(guan) 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12.95%。

  如圖1統計顯示,北京大學和複旦大學的畢業(ye) 生主要去向仍然是企業(ye) ,到機關(guan) 和其他事業(ye) 單位工作的比例相對穩定,波動不大。

  “國企用人數量相比機關(guan) 單位大得多,並不意味著公務員就不熱了。公共機構有行政部門、事業(ye) 單位和國有企業(ye) 。國家機關(guan) 每年的用人量也就是2萬(wan) 左右,大量的畢業(ye) 生去向肯定還是國有企業(ye) 、國有事業(ye) 單位,因為(wei) 這兩(liang) 個(ge) 部門的用人量比較大。此外,到民營企業(ye) 就業(ye) 的畢業(ye) 生人數也在增加。”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不僅(jin) 國家機關(guan) 公務員熱沒有消退,據竹立家調查所知,在省城讀書(shu) 之後到縣機關(guan) 工作的大學生事實上非常多,現在縣一級機關(guan) 單位招聘公務員,報考人數是非常多的。“應該說,大學生、研究生到縣級甚至鄉(xiang) 級工作的積極性或意願也很強。”竹立家說。

  公務員辭職與(yu) 薪酬有關(guan) ?

  一方麵是公務員考試人數爆棚,另一方麵是公務員離職現象增多,兩(liang) 種現象在同一時段出現,這一現象說明什麽(me) ?

  在鄭州一家金融機構做期貨貿易的王先生,一年前曾在河南一地級市的財稅係統工作。他告訴記者,自己是在大學畢業(ye) 後考取的公務員,之後仕途還比較順暢,一路走到了單位中層領導職位。但是,在其位要謀其政,他感覺自己所在的部門工作壓力很大,幾乎每天都要加班,再加上在體(ti) 製內(nei) 自身潛能發揮受影響,他最終決(jue) 定辭職下海。

  這不是個(ge) 案。近幾年以來,公務員離職變得越來越引人注目,特別是一些地方官員的辭職在當地甚至全國都曾引起不小的轟動。

  2013年7月,四川瀘州古藺縣石寶鎮原副鎮長趙光華辭職;2014年11月,湖南嶽陽市平江原縣委書(shu) 記田自力辭職;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價(jia) 格監督與(yu) 反壟斷局法製工作處原副處長薛強加入美國一家律師事務所;2015年9月,山東(dong) 濟寧市原市長梅永紅辭職,去了深圳一家做基因的民營科技公司;2016年,80後博士貴州省遵義(yi) 市鳳岡(gang) 縣原常務副縣長吳奇淩辭職投身商海。

  據媒體(ti) 梳理統計顯示,2013年至2016年8月期間,全國已有36位“一行三會(hui) ”官員離職下海,涵蓋處長到副部級等各級別的官員,以司級和處級幹部居多。

  上述辭職的官員中,山東(dong) 濟寧市原市長梅永紅曾自曝“工資單”,稱公務員工資低,更引起了人們(men) 對公務員收入的關(guan) 注。

  胡祖虔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公務員辭職有各種具體(ti) 原因,有的是覺得在基層工資低,有的認為(wei) 工作壓力大,還有的是因為(wei) 行政生態的變化,或者說從(cong) 政受到的監督嚴(yan) 、框框多,有的危機感加強了。從(cong) 擇業(ye) 看,一部分公務員辭職以後選擇跨界經商,自己創業(ye) ;還有一部分選擇跳槽去了私企,謀求高薪高職,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公務員本來就不是高薪職業(ye) 。

  隨著公務員辭職個(ge) 案的曝光,有人認為(wei) 公務員已經不吃香了,公務員這個(ge) “金飯碗”正在悄然褪色。

  “事實並非人們(men) 想象得那麽(me) 誇張。”竹立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根據相關(guan) 統計數據,我國700多萬(wan) 公務員中,辭職率大概在 0.015%;也就是說一萬(wan) 個(ge) 公務員中辭職的人數不到兩(liang) 個(ge) 。“這個(ge) 數據並不大,事實上,更多的公務員即使是工資水平不高,還是會(hui) 選擇在公務員崗位繼續工作下去。”

  公務員辭職的原因眾(zhong) 多,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薪酬確實成為(wei) 公務員離職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前有媒體(ti) 進行的一項公務員離職調查顯示,有超過七成的受調查者將公務員離職的原因歸於(yu) 薪酬低和晉升空間狹窄。因此,有專(zhuan) 家建議,建立公務員正常的工資調整機製甚為(wei) 必要。

 

  竹立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公務員薪酬製度是公務員製度完善的一個(ge) 很重要的方麵,還要進一步推進,其增長應該與(yu) GDP的增長相適應,特別是基層公務員的薪酬福利增長更為(wei) 重要。

  “理論上講,公務員的工資每一年或者兩(liang) 年都會(hui) 上調一次,這樣做有益於(yu) 穩定公務員隊伍。但是,對於(yu) 公務員的工資改革,應該更加重視優(you) 化工資結構調整,應建立一套完整的工資增長機製,從(cong) 而保證每一名公務員的工資都能夠得到合理增長。”竹立家說。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