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平是正定永不卸任的縣委書記
發稿時間:2018-01-29 15:38:00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邱然等
采訪對象:王玉廷,1938年生,河北行唐人。1983年9月任正定縣委組織部長。1984年8月任正定縣委副書(shu) 記。1988年任正定縣委書(shu) 記。2000年退休。
采 訪 組:本報記者 邱然 陳思 黃珊
采訪日期:2017年4月4日
采訪地點:石家莊市王玉廷同誌家中
采訪組:王玉廷同誌,您好!您是1983年9月到縣委工作的,之前您在縣直機關(guan) 工作。您到縣委工作之前認識習(xi) 近平同誌嗎?你們(men) 初次見麵是什麽(me) 時候?
王玉廷:近平是1982年春天到正定來的。當時我還在縣農(nong) 機局任局長,單位在火車站那邊,離縣委大院比較遠。那時我還有一個(ge) 職務,就是正定縣科委技術職稱評定委員會(hui) 的副理事長、委員,偶爾也到縣委去辦事。有一次,評定技術職稱的時候,我騎自行車到縣委去找縣科委主任李德祥同誌。
那天,近平恰好在李德祥同誌辦公室。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他,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個(ge) 穿綠軍(jun) 裝的小夥(huo) 子,個(ge) 頭高高的,帶著一股子精氣神。
李德祥給我介紹說:“這是咱們(men) 新來的縣委副書(shu) 記——習(xi) 書(shu) 記。”
我跟他握了握手,聊了幾句。
他問我:“王局長,你任職多長時間了?”
我說:“有幾年了。”
他說:“你是哪個(ge) 學校畢業(ye) 的?”
我說:“我是西北農(nong) 學院畢業(ye) 的。”
他說:“你在西北上的大學?你老家是哪兒(er) 的?”
我說:“我老家就在這邊——石家莊地區行唐縣。習(xi) 書(shu) 記,你的老家是哪兒(er) 的?”
他說:“我是陝西富平縣的。”
我說:“陝西富平啊,我到你們(men) 那個(ge) 縣收過麥子,有十幾次呢。”
近平一聽,笑了笑說:“是嗎?你在那邊工作過?”
我說:“是啊,我畢業(ye) 以後,在寧夏農(nong) 機管理局工作了七八年,那時候西北地區的聯合收割機很少,我經常調動聯合收割機到陝西渭南地區去,給富平縣收割麥子的次數可多了。”
我們(men) 兩(liang) 個(ge) 聊了一會(hui) 兒(er) ,我發現,這位年輕的習(xi) 書(shu) 記待人很親(qin) 切、很隨和,言談舉(ju) 止很沉穩,但是因為(wei) 他太年輕了,我感覺他還有點學生味兒(er) 呢。聊了一會(hui) 兒(er) ,他就起身告辭。這就是我們(men) 的第一次見麵,很簡單。
我和近平的第二次見麵,是我有一次到縣裏去匯報工作,碰到近平,跟他打招呼,聊了幾句。後來,我們(men) 就沒怎麽(me) 見過麵,直到我調到縣委工作。
1983年9月,我任縣委組織部長。從(cong) 那以後,我在近平直接領導下工作,接觸就比較多了。
1984年8月,我任縣委副書(shu) 記,主管黨(dang) 群工作,我和近平的辦公室挨著。那個(ge) 時候,我們(men) 幹部實行糧食定量,食堂夥(huo) 食也不好。再一個(ge) ,我們(men) 經常開常委會(hui) ,有時候開到很晚,散會(hui) 後食堂早就“打烊”了。近平因為(wei) 家不在這裏,吃飯都在食堂,所以一旦趕不上飯點,就要餓肚子。我一看,這樣也不行啊,就請近平來我家吃過幾次飯。近平很隨和,我愛人做什麽(me) 他就吃什麽(me) ,從(cong) 來不挑剔。
采訪組:您從(cong) 1983年到縣委工作就和習(xi) 近平同誌搭班子了。那個(ge) 時候,您對他的工作有什麽(me) 印象?
王玉廷:在和近平一起搭班子工作期間,他對我的幫助很大,我從(cong) 他身上學到了很多東(dong) 西。我體(ti) 會(hui) 比較深的有四個(ge) 方麵:一是他用高超的領導藝術和工作方法,組織製定了正定繁榮發展的目標和戰略;二是他高效組織人才隊伍,組織動員起正定繁榮發展的力量;三是他著力創造繁榮發展的環境,為(wei) 正定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四是他紮實開展了正定繁榮發展的實踐,給正定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men) 的奮鬥目標。這句話是近平在黨(dang) 的十八大之後會(hui) 見中外記者的時候講出來的,而早在30多年前,他就本著這個(ge) 信條來做工作,為(wei) 正定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實事。
那個(ge) 時候,國家以糧為(wei) 綱,正定縣又是“農(nong) 業(ye) 學大寨”的先進縣,縣委、縣政府始終把這個(ge) 榮譽放在第一位,所以征購指標相當高,導致老百姓的糧食不夠吃,副業(ye) 也發展不起來。老百姓沒辦法,要到周圍縣裏買(mai) 山藥幹、紅薯幹才能填飽肚子,生活很苦。近平為(wei) 了給正定減輕糧食征購壓力,做了關(guan) 鍵性的工作,大幅減輕了農(nong) 民負擔。
在近平的努力下,正定成為(wei) 石家莊第一個(ge) 通公共汽車的縣。上世紀80年代初,離石家莊市區15公裏的正定縣,沒有專(zhuan) 門的公共汽車往返,火車也沒有幾趟,運力不足,很不方便。長途汽車在正定火車站設了一個(ge) 停車點,縣城裏的人要想去石家莊,都要走5裏地去火車站坐長途客車,並且班次少,很擁擠,開車時間也不固定,有時候等半天不走,有時候趕過來,車已經滿員,就坐不上了。無奈之下,有的人就選擇騎自行車去石家莊,但自行車在那個(ge) 年代算是“大件”,也要憑票購買(mai) ,很多老百姓買(mai) 不起。這種情況下,近平與(yu) 石家莊市委書(shu) 記積極溝通,開通了石家莊市至正定的201路公共汽車,每15分鍾就發一趟,不僅(jin) 大大方便了正定老百姓的出行,也為(wei) 石家莊市裏的人到正定參觀旅遊提供了方便。這是近平為(wei) 正定做的一件惠民生、順民意的實事,在老百姓當中反響特別好。
80年代初,城鄉(xiang) 普遍都用蜂窩煤當燃料,用來取暖和做飯,不僅(jin) 汙染大,而且很費事。近平為(wei) 了改變這種狀況,跟石家莊市要了一批煤氣罐的“戶口”。當時,石家莊能用上煤氣的家庭還不多,他就給我們(men) 正定要來了一批煤氣罐,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
近平剛到正定時,有一段時間由他來主抓改造“連茅圈”,把農(nong) 村的廁所和豬圈分開。縣裏的主張是“一刀切”,快刀斬亂(luan) 麻,到農(nong) 民家裏直接強製性地改造,改完就完成任務了。但近平並沒有這麽(me) 做,他首先在兩(liang) 個(ge) 村搞試點。
近平覺得,這個(ge) 事,直接鋪開搞,突擊搞,肯定會(hui) 有反複,強製性地把老百姓家的豬圈和廁所隔離開,人家肯定反感,人一走,老百姓馬上就可以拆掉——拆幾塊磚頭還不容易嗎?這個(ge) 事要想辦好,首先是讓大家在思想觀念上接受才行。所以,應該先搞兩(liang) 個(ge) 試點,讓大家都能看到好的效果,然後再全麵推開。
後來,我們(men) 在吳興(xing) 和塔元莊這兩(liang) 個(ge) 村搞了試點,效果都很好。接下來,我們(men) 就以這兩(liang) 個(ge) 村為(wei) 標杆,進行宣傳(chuan) 和推廣,讓各個(ge) 村的群眾(zhong) 慢慢接受。
過了一段時間,地區開匯報會(hui) ,我和近平去了,也把實際情況說了一下。地委領導因為(wei) 我們(men) 沒有大刀闊斧地改造“連茅圈”,點了正定的名,要求我們(men) 加緊搞。從(cong) 會(hui) 上下來,我跟近平說:“你看,上麵催得緊了,咱們(men) 開始弄唄。”近平搖搖頭說:“那種‘運動式’的弄法,肯定勞民傷(shang) 財,推廣越大,損失越大,群眾(zhong) 也不會(hui) 滿意的。咱們(men) 國家在這方麵吃的虧(kui) 還少嗎?”我說:“那怎麽(me) 辦?”他說:“沒關(guan) 係,我去跟地委領導匯報,把情況講清楚。”近平後來具體(ti) 怎麽(me) 跟地委領導談的,我不是很清楚。但我們(men) 正定後來就是按照近平主張的這種方式,通過試點穩步推進,後來縣裏各村“連茅圈”改得都很好,反複也很小,而那些“一 刀切”改造的縣,後來都有很大反複,老百姓的意見也很大。
近平所做的這些大事小事,都是為(wei) 群眾(zhong) 著想,解決(jue) 與(yu) 老百姓密切相關(guan) 的問題。每天,他腦子裏想的都是縣裏的事,想的都是老百姓的事,他自己的生活則是能簡單就簡單,能湊合就湊合。
近平作風樸實,平易近人,經常騎自行車下鄉(xiang) ,吃百姓飯,穿平常衣,他常穿的衣服就是綠軍(jun) 裝,冬天穿一件軍(jun) 大衣,很簡樸。他的辦公室很小,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ge) 放滿了書(shu) 的小書(shu) 架。生活上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
采訪組:您覺得習(xi) 近平同誌在工作上有什麽(me) 突出特點?
王玉廷:近平雖然年輕,但他站得高,看得遠,善於(yu) 學習(xi) ,知識豐(feng) 富,也善於(yu) 聽取各方麵意見,把握新形勢新政策。
到正定以後,近平常到老幹部家裏串門,一方麵是關(guan) 心他們(men) ,表達對他們(men) 的尊重;另一方麵也是通過他們(men) 了解正定更多的情況。他不帶縣委辦公室的人,常常一個(ge) 人直接騎著自行車就去老幹部家裏拜訪了。
他也經常走訪北京的有關(guan) 部門和研究機構,每到一處都會(hui) 得到不少最新的信息。深圳那邊剛剛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近平在正定也馬上就提出來了,他希望我們(men) 能夠跟上改革開放前沿地帶的思想,並迅速轉化為(wei) 行動。
事實證明,近平所做的這些紮實、細致的工作,確實讓正定這個(ge) 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縣在很多工作上越來越超前,幹部群眾(zhong) 的思想也越來越解放,各方麵工作的開展也越來越順利。
在縣委書(shu) 記任上,近平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過去,縣委都是搞年度計劃,近平當縣委書(shu) 記後,縣裏麵很快就製定了一個(ge) 經濟發展戰略,相繼製定了發展“半城郊型”經濟、工業(ye) 興(xing) 縣、旅遊興(xing) 城、繁榮振興(xing) 正定縣城等等思路明確的戰略,並且迅速上馬一批項目,開始做針對性的工作。
近平認為(wei) ,正定是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縣,這個(ge) 原本的長處不能丟(diu) ,而且還要大力發展種植、養(yang) 殖等副業(ye) 。在近平主政時期,正定發展了一批種植、養(yang) 殖和試驗相結合的農(nong) 業(ye) 基地,先後被評為(wei) “小麥種植基地縣”“瘦肉型豬基地縣”“果品基地縣”,這些榮譽的背後,是近平帶領我們(men) 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增加農(nong) 民收入所做的大量的工作。
近平為(wei) 正定製定的發展戰略,不是臨(lin) 時性的,而是長期性的,是看準了我們(men) 正定今後長遠的發展道路的。過去沒有人搞過戰略,沒有從(cong) 長遠發展的角度製定過正定的發展計劃。30多年過去了,近平當年為(wei) 正定製定的發展路子,現在也還在對正定的發展起著指導作用。
正定這個(ge) 地方,文化比較發達,地理位置優(you) 越,滹沱河從(cong) 縣裏穿過。近平看到了正定曆史文化的優(you) 勢,推動修繕了大佛寺,籌資建設了榮國府。可以說,這兩(liang) 個(ge) 項目,後來成為(wei) 正定旅遊業(ye) 發展的奠基性工程。在此基礎上,正定又建成了好多旅遊景點,封神演義(yi) 宮、西遊記宮、軍(jun) 事俱樂(le) 部、旅遊機場等等。旅遊機場在當時是個(ge) 不錯的創意,那個(ge) 時候,有很多人沒坐過飛機,旅遊機場可以拉著遊客飛一圈,體(ti) 驗一下坐飛機的感覺。這些項目中,雖然有很多是在近平離開以後才正式建成,但策劃、籌建和推動,都是他做的。
采訪組:實施人才戰略是習(xi) 近平同誌當時的一個(ge) 重要舉(ju) 措。您曾在縣委組織部工作,請您談談正定當時都引進了哪些人才?
王玉廷:先講講用幹部。拿我本人來講,我是縣裏提拔知識分子的重要例子之一。1983年9月,我任縣委組織部長,1984年8月任縣委副書(shu) 記。包括我在內(nei) 的一批幹部,都是近平在縣委書(shu) 記任上,響應黨(dang) 中央號召,大力推行新時期幹部隊伍建設“四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zhuan) 業(ye) 化)方針而提拔起來的。
近平主政時期,為(wei) 正定各方麵發展,從(cong) 全國各地請了很多顧問來給正定出謀劃策,也請了很多專(zhuan) 業(ye) 人才來為(wei) 正定管理企業(ye) 。那時候,人才來了,是由縣裏直接分配。
邱斌昌,就是由縣裏直接招過來,擔任油泵油嘴廠廠長的。他來正定以後,關(guan) 係直接掛到我們(men) 鄉(xiang) 鎮企業(ye) 局和工業(ye) 局。我當縣委書(shu) 記的時候他還在這裏幹,後來他就在正定縣退休了。
郝月普,是個(ge) “土專(zhuan) 家”。近平不拘一格,把他直接邀請到我們(men) 縣裏辦化工廠。
梁士衝(chong) ,這是經過我手引進的一位同誌,他原來在北京煉油廠工作,來到正定以後,掛靠到鄉(xiang) 鎮企業(ye) 局,在正定辦了諸福屯編織袋廠,後來也是在正定退休的。
以這些同誌為(wei) 代表的一批人才,在近平的感召下,很多人在正定紮了根,一直工作和生活下來,為(wei) 正定的繁榮發展奉獻了半輩子,作出了曆史性貢獻。
采訪組:您曾與(yu) 習(xi) 近平同誌搭班子工作,他離開正定以後,您也擔任過正定縣委書(shu) 記。請談談他的工作對您本人的影響。
王玉廷:1988年,我擔任正定縣委書(shu) 記。我上任以後,主持正定縣全麵工作,基本上還是按照近平的思路搞。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們(men) 受益很大。
在班子建設方麵,我向近平學了很多經驗。我當縣委書(shu) 記的時候,河北省在1989年和1990年,連續兩(liang) 年在省委黨(dang) 校辦全省的縣委書(shu) 記學習(xi) 班。這兩(liang) 年,我們(men) 都介紹了正定的先進經驗,一次是基層組織建設的經驗,一次是學習(xi) 型縣委領導班子的經驗。這些,其實都是近平留下的經驗或是在他啟發下形成的經驗。
榮國府的建造、大佛寺的重修、正定乒乓球基地的建設,這些都是近平任上主抓的項目,在他走了以後才正式完成。
近平在正定的時候,我們(men) 的各項工作,都是地區和省裏的先進典型。1990年,正定縣被評為(wei) 河北省經濟“十強縣”,我當時是縣委書(shu) 記,感到很光榮。但實話實說,我完全是按照近平過去定的工業(ye) 興(xing) 縣、旅遊興(xing) 城、農(nong) 業(ye) 特色基地等等這些路子走下來的,所憑借的工業(ye) 、農(nong) 業(ye) 等各方麵基礎,都是近平打下的。
近平留下的東(dong) 西,有的我能學到,有的我怎麽(me) 學也不如他。比如,團結人方麵,我不如他。要協調一個(ge) 班子所有的工作,我覺得很艱難。一個(ge) 班子裏麵,各種性格的人都有,近平能把大家都團結在他周圍,每個(ge) 人都服他,都跟他很“鐵”。老百姓支持他,幹部支持他,都付出最大的努力來配合他。他在正定的時候,也是我們(men) 班子最順當的時期,是全縣幹部心氣兒(er) 最高的時候,大家一心一意幹工作、搞建設,沒有半點兒(er) 歪門邪道,都是一呼百應,沒有一個(ge) 搞派係的,沒有一個(ge) 背後嘀嘀咕咕的——這到底是怎麽(me) 做到的?
我想,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因是——“心底無私天地寬”。近平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熱情都用在了工作上、用在了正定的發展上,一身正氣,沒有半點私心雜念,和他一起做事的人,自然也就受他的影響,不想也不敢搞什麽(me) 旁門左道的事。
再比如,掌控全局方麵,我也不如他。他能把各項工作安排得很順暢,做得很順利。近平一直能把全局的情況考慮在內(nei) :有多少人,有多少事;什麽(me) 樣的人,在做什麽(me) 樣的事;可能會(hui) 遇到什麽(me) 樣的問題。關(guan) 於(yu) 這些,他頭腦很清晰,都有一個(ge) 預判。很多事情,近平都能做到未雨綢繆。在常委會(hui) 上,每次都是他主動提議題,而不是等著問題來了再被動地去處理。這一條,我比不了。
采訪組:習(xi) 近平同誌離開正定之後,您是與(yu) 他保持聯係比較多的一位老朋友。請您介紹一下你們(men) 以後的交往。
王玉廷:1985年,近平參加了河北省石家莊地區玉米加工考察團,到美國艾奧瓦州考察學習(xi)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玉米加工技術。他在美國訪問期間,中組部就決(jue) 定調他到廈門任市委常委、副市長。他回到正定後的第二天,我沒有找到他,他那天可能到省裏和地區去臨(lin) 行告別,或者辦一些手續。
那天晚上,我問呂玉蘭(lan) 書(shu) 記:“怎麽(me) 找不見近平?”
呂玉蘭(lan) 說:“是啊,咱們(men) 應該和他照幾張相。”
我說:“他晚上肯定回來,咱們(men) 三個(ge) 在我家吃飯吧。”
我回家就動手做了幾個(ge) 菜,還包了酸菜餡的餃子。我家房子很小,那時候老房子結構也不合理,客廳很狹窄,中間放一個(ge) 桌子,再放上凳子,兩(liang) 邊就過不去人了。近平回來後,我們(men) 三個(ge) 人就擠擠巴巴地坐著吃了一頓晚飯,雖然環境不好,但是飯菜挺可口,聊得也很高興(xing) 。
近平離開正定6年之後的1991年,我已經任縣委書(shu) 記3年了,那時我估計,1992年就要換屆了,這樣的話,我在正定也不會(hui) 再待多長時間。那一年春節之前,我就跟我老伴說:“近平走這麽(me) 長時間,咱們(men) 是不是邀請近平回來一趟?在家裏招待他吃飯。”我老伴掌勺,我肯定得問問她同不同意。我老伴痛快地答應了。
臘月二十五六的樣子,我往福建打了電話。我說:“近平,你在福建過年還是回北京過年?”他說:“玉廷,我今年回北京過年。”我說:“你走了好幾年了,沒回來過,你這次是不是回正定來看看?”他很痛快地回答說:“行!我回去看看大家,我也很想念同誌們(men) !”
大年初一的中午,近平和彭麗(li) 媛就到正定來了。我召集了四大班子的同誌,還有一些離退休老幹部,一起開了個(ge) 座談會(hui) 。後來,我們(men) 還看了看正定在近平走後竣工的旅遊景點,近平邊走、邊看、邊聊,非常高興(xing) 。
那次,近平看望了臥病在床的呂玉蘭(lan) 同誌,還到地區看望了老同誌。大年初二,近平在市裏又看望了一些老同誌,照了不少合影。
有一段時間,過年時興(xing) 送掛曆,近平每年過年就都給我寄掛曆;後來又有一段時間時興(xing) 寄賀年卡,他又年年給我寄賀年卡。這麽(me) 多年,他一直記著我,這也讓我挺感動的。
2005年,近平還回到正定一趟。那個(ge) 時候,我們(men) 已經在市裏住了,專(zhuan) 門回到正定來見他。那天,我們(men) 見到了他,寒暄了很久。近平見到我們(men) 很高興(xing) ,還跟我老伴說:“嫂子,在正定的時候,我可沒少在你家吃飯啊。”我那時候心裏很感慨:是啊,時間過得真快,20多年前的事,就像在昨天發生的一樣。
現在,這一晃,又是10多年過去了。近平剛來正定時,不滿29歲,還是一個(ge) 血氣方剛、朝氣蓬勃的小夥(huo) 子。他在正定工作了3年,他的真誠、務實、簡樸,他一心為(wei) 老百姓的情懷,他開拓進取的精神,勇於(yu) 改革的氣魄膽識,重情重義(yi) 的人格魅力,科學的工作思路,高超的領導藝術,都深深紮根在我們(men) 全縣幹部群眾(zhong) 心中,給正定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為(wei) 我們(men) 正定這30多年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平離開正定這麽(me) 多年,一直到今天,正定的老百姓一提起他,還和30多年前一樣,稱呼他“習(xi) 書(shu) 記”。他幾次回正定,不管是幹部,還是工人、農(nong) 民,見到他都叫他“習(xi) 書(shu) 記”。幹部記著他,老百姓記著他,在正定人民的心目中,他一直都是我們(men) 正定的縣委書(shu) 記,是永不卸任的縣委書(shu) 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