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透過司馬懿看人性,絕非洗白或黑化這麽簡單

發稿時間:2018-01-19 22:38:37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徐顥哲

  正在優(you) 酷熱播的《虎嘯龍吟》已近尾聲,近期的劇情迎來了高潮——高平陵之變,這場兵變在曆史上是司馬家族崛起與(yu) 曹魏政權消亡的轉折點。主演司馬懿的吳秀波並沒有令觀眾(zhong) 失望,他身著紅色壽衣持劍起事的一幕,或許是近年來司馬懿最經典的熒屏形象之一。有觀眾(zhong) 驚呼“司馬懿終於(yu) 黑化”,這與(yu) 半年前人們(men) 對這部作品的上部《軍(jun) 師聯盟》“洗白司馬懿”的質疑,形成有趣的對比。隻是,上下兩(liang) 部作品貫穿司馬懿一生,人性的複雜,絕不是洗白或黑化這麽(me) 簡單。

  古典小說《三國演義(yi) 》以儒家價(jia) 值觀為(wei) 基底,書(shu) 中的三國主要人物雖然家喻戶曉,但往往顯得有些臉譜化,有著自身的局限。貼在司馬懿身上諸如“鷹視狼顧”“三馬同食一槽”的標簽,模糊了人物真實複雜的心理。而從(cong) 《軍(jun) 師聯盟》到《虎嘯龍吟》,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經典故事進行現代解讀,從(cong) 人性出發,去推導出一種相對的人性真實。

  司馬懿雖有大才,但性格保守,有小富即安心態。亂(luan) 世之下,懷璧其罪,無人可獨善其身。在殘酷的權謀鬥爭(zheng) 中,司馬懿是無奈的、被動的,為(wei) 了自保才卷入了紛爭(zheng) 。在兩(liang) 部長劇裏,你能看到一個(ge) 成長的、內(nei) 心世界在逐步改變的司馬懿。從(cong) 史料上來看,司馬懿一生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忍,誠如該劇導演張永新所言,如果忍到最後卻沒站起來,那就不叫忍叫塌,能忍必然要有一搏,這一搏就是高平陵之變。

  《虎嘯龍吟》裏,司馬懿有一句經典台詞:“我跑過了武帝,我也跑過了文帝,但我總是跑不過,跑不過我自己心裏的恐懼。”從(cong) 《虎嘯龍吟》的開端依然小心翼翼的中年司馬懿,到後期紅衣持劍大肆屠殺的老年司馬懿,做了半輩子別人的手中刀,變成執刀人的司馬懿,其內(nei) 心依然是恐懼的。好的作品從(cong) 來不給觀眾(zhong) 畫一個(ge) 句號,而是留下一個(ge) 問號——為(wei) 什麽(me) 他會(hui) 產(chan) 生這種恐懼?這也是吸引觀眾(zhong) 看下去的動力。

  一千個(ge) 人心中有一千個(ge) 司馬懿。《虎嘯龍吟》以司馬懿為(wei) 主視角,把他變回一個(ge) 真正的人,呈現他的好,也不避諱他的壞,呈現人性的善惡兩(liang) 麵,給予觀眾(zhong) 足夠的留白。該劇不渲染、不激化,是一場穿梭時空的戲劇與(yu) 人性的對話。於(yu) 角色,這是局內(nei) 人司馬懿的自我剖析;於(yu) 觀眾(zhong) ,這是評論司馬懿時自我意識的外化。

  關(guan) 於(yu) 角色的人性,《軍(jun) 師聯盟》和《虎嘯龍吟》還用了一種俏皮的意象化表達方式——那隻叫“心猿意馬”的烏(wu) 龜。《虎嘯龍吟》中,眾(zhong) 叛親(qin) 離但軍(jun) 政大權盡收己手的老年司馬懿在洛水河畔放掉“心猿意馬”,發出那句自我拷問:“依依東(dong) 望,望的不是成就,望的就是畢其一生,是時間。”這句台詞是他複雜人性有趣的注腳,也為(wei) 這部作品平添一分哲學意味的終極思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