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以高質量發展邁向高收入國家

發稿時間:2018-01-15 13:03:5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林毅夫 劉培林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規劃了到本世紀中葉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遠景目標和路線圖。持續推動經濟結構升級,實現更可持續、更加包容的高質量發展,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是今後一個(ge) 時期的主要任務。綜合判斷,我國具備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種條件。

  準確理解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水平

  2006年世界銀行發布的《東(dong) 亞(ya) 經濟發展報告》,首次以“中等收入陷阱”刻畫這樣一種現象:一些經濟體(ti) 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人均國民總收入水平未能持續提高甚至倒退,因而無法順利而鞏固地進入高收入經濟體(ti) 行列。

  準確理解“中等收入陷阱”,首先需要了解世界銀行對各經濟體(ti) 收入水平的分類標準。從(cong) 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世界銀行在其發布的世界發展報告中對各經濟體(ti) 進行分類,但當時並無明晰而固定的分類標準,隻是粗略地參照技術水平、收入水平、經濟體(ti) 製等把各經濟體(ti) 分為(wei) 這樣幾類:工業(ye) 化經濟體(ti) (即當時的經合組織成員),發展中經濟體(ti) (又分為(wei) 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兩(liang) 類),資本富裕的石油輸出國,中央計劃經濟體(ti) 。

  為(wei) 方便分析,從(cong) 1989年開始,世界銀行以人均國民總收入為(wei) 唯一依據,劃定了一係列門檻數值,對發展水平進行分類,即:以1987年美元計價(jia) 的人均國民總收入衡量,6000美元以上的為(wei) 高收入經濟體(ti) ,介於(yu) 1941至6000美元之間的為(wei) 上中等收入經濟體(ti) ,介於(yu) 481至1940美元之間的為(wei) 下中等收入經濟體(ti) ,480美元及以下的為(wei) 低收入經濟體(ti) 。之後,在1987年美元計價(jia) 的門檻線基礎上,根據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幣種的物價(jia) 指數,逐年滾動調整為(wei) 現價(jia) 美元。由於(yu) 物價(jia) 水平有漲有跌,所以門檻線就有可能隨著時間推移有升有降,而並不是像一些人以為(wei) 的那樣直線上升。如2012—2016年高收入門檻線依次為(wei) 12615美元、12745美元、12735美元、12475美元和12235美元。

  其實,雖然門檻線會(hui) 根據物價(jia) 進行調整,但扣除物價(jia) 因素之後的門檻線“真實水平”相對固定。由於(yu) 世界經濟整體(ti) 發展水平在提升,所以長期來看,高收入門檻線相對於(yu) 全球和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總收入水平的比例都呈現降低態勢。在20世紀90年代初,高收入門檻線相當於(yu) 美國人均國民總收入水平的30%左右,而2016年僅(jin) 相當於(yu) 後者的22%。同期,高收入門檻線也由全球人均國民總收入的1.8倍左右降低到不足1.2倍。

  還需要指出的是,用於(yu) 劃分發展水平的人均國民總收入不同於(yu)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二者不是一個(ge) 概念,不能混同。國民總收入包括四個(ge) 部分:勞動者報酬、資本折舊、資本的報酬即利潤、政府收取的間接稅,也即包括企業(ye) 部門、金融部門、政府部門和居民部門的收入。人均國民總收入用於(yu) 衡量國家整體(ti) 經濟發展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則僅(jin) 指居民可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數值上顯然要小於(yu) 人均國民總收入。

  從(cong) 經濟增長角度看我國邁向高收入國家的前景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直觀上看首先是一個(ge) 經濟增長問題。那麽(me) ,從(cong) 經濟增長角度看,我國邁向高收入國家的前景如何呢?

  1996年以前,我國屬於(yu) 低收入國家,1999年鞏固地進入下中等收入國家行列,2010年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6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分別相當於(yu) 對應年份高收入門檻值的4.3%、5.8%、10.1%、16.4%、35.4%和67.5%。可以看出,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向高收入門檻值的收斂速度幾乎是指數式的。

  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保守預測,我國有可能在今後幾年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依據主要有如下幾條:第一,2016年世界銀行公布的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是8260美元。第二,假定我國今後一段時間人均國民總收入增速保持在6%的水平。第三,基於(yu) 2007—2016年高收入門檻線因物價(jia) 因素年均提升0.98%,假定今後門檻線按1%的速度提升。第四,假定我國今後物價(jia) 漲幅為(wei) 年均1%。第五,假定美元相對於(yu) 人民幣匯率保持在1美元兌(dui) 6.7元人民幣。綜合這些假定,我國在2023年可以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這一預測的假定條件可能會(hui) 和未來實際情況有出入,但在各種假定條件組合下,我國於(yu) 2030年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都是大概率事件。從(cong) 2010年我國成為(wei) 上中等收入國家算起,用時13—20年成為(wei) 高收入國家,與(yu) 過去30多年間先後成功進入高收入階段的國家的經驗是吻合的。按照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描繪的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前景,屆時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水平將明顯超過高收入門檻,鞏固地處於(yu) 高收入國家行列。

  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真正成為(wei) 高收入國家

  由中等收入邁向高收入,從(cong) 直觀上看是經濟增長問題,但實際上涉及一係列結構性問題。隻有解決(jue) 好這一係列結構性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順利而鞏固地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這涉及三方麵的重要任務。

  持續推動技術和產(chan) 業(ye) 升級。我國人口規模堪比一個(ge) 大洲,這樣的巨型經濟體(ti) 可以容納的技術和產(chan) 業(ye) 譜係是非常寬廣的。在這個(ge) 寬廣的技術和產(chan) 業(ye) 譜係中,我國目前隻有少數領域處於(yu) 全球比較領先的位置,還有很多領域如工作母機、成套裝備、核心零部件、生物、醫藥、醫用設備、材料等,與(yu) 技術前沿國家尚有較大差距。縮小這些差距,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是我國未來實現中高速增長的源泉所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作出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等一係列重大部署。落實這些部署,將推動我國技術和產(chan) 業(ye) 不斷邁上新台階,進而在勞動力從(cong) 農(nong) 業(ye) 向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轉移速度明顯放緩的背景下,進一步拓展非農(nong) 產(chan) 業(ye) 內(nei) 部勞動力向高生產(chan) 率部門配置的空間,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

  縮小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提高社會(hui) 流動性,實現更加包容的發展。從(cong) 國際經驗看,縮小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是成功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必要條件。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拉大的原因眾(zhong) 多,有個(ge) 人能力、努力程度和風險偏好等原因,這是合理的、有利於(yu) 社會(hui) 整體(ti) 進步的;但也有不合理、不利於(yu) 社會(hui) 進步的原因,從(cong) 我國看,主要包括某些稅費不合理、一些體(ti) 製性因素不利於(yu) 保障農(nong) 民權益、一些城市房地產(chan) 價(jia) 格過快上漲、一些人違法違規謀取利益等。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從(cong) 機會(hui) 均等、改善初次收入分配結構、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三個(ge) 方麵提出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可行對策。落實好這些措施,不斷改善宏觀經濟政策,使商品和要素的相對價(jia) 格趨於(yu) 合理,將使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處於(yu) 比較合理的水平。

  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高發展的環境可持續性。生態環境質量較差,已經成為(wei) 影響人民群眾(zhong) 生活質量的突出問題。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群眾(zhong) 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增長。為(wei) 改善生態環境而采取的措施,如改善大氣、水和土壤質量的措施等,固然會(hui) 增加經濟社會(hui) 運行成本,抑製高汙染高排放行業(ye) 的投資活動和產(chan) 出增長,但同時也會(hui) 對經濟增長產(chan) 生帶動作用,因為(wei) 生態環境監管措施會(hui) 促進綠色環保技術研發和擴散,帶動相關(guan) 投資活動。研究表明,我國環境庫茲(zi) 涅茨曲線的拐點已經出現,未來經濟增長和汙染排放將脫鉤。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ti) 係,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清潔生產(chan) 產(chan) 業(ye) 、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推進能源生產(chan) 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ti) 係。”落實這些部署,構建充分體(ti) 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ti) 係,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是我國邁向高收入國家的內(nei) 在要求。

  綜合起來看,解決(jue) 這些結構性問題,不僅(jin) 不會(hui) 拖累經濟增長,而且將為(wei) 經濟持續增長創造良好的技術、環境和社會(hui) 條件。更重要的是,這些結構性目標並非僅(jin) 僅(jin) 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手段,它們(men) 本身就是經濟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當然,即使我國順利跨過高收入門檻,在高收入國家中也仍然處於(yu) 較低收入水平,仍然需要吸取其他國家的教訓,避免因戰略和政策失誤導致收入水平絕對意義(yi) 上的倒退回上中等收入,避免相對意義(yi) 上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力爭(zheng) 在保持比其他高收入國家更快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持續提高發展的包容性和環境的可持續性,持續推進技術和產(chan) 業(ye) 升級,朝著全球技術前沿邁進。

  中國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意味著全球生活在高收入經濟體(ti) 中的人口比重將由現在的16%,倍增到35%左右。屆時,不僅(jin) 10多億(yi) 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將極大改善,而且將為(wei) 其他50多億(yi) 中低收入國家人民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和更豐(feng) 富的技術來源,也將提供更多的中國經驗用於(yu) 幫助這些國家管理自己的發展進程。這將是中國對人類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