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常紀文

文章

促進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

發稿時間:2018-01-15 10:32:21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常紀文

  過去五年的輝煌成績與(yu) 時代背景、改革邏輯

  黨(dang) 的十七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的奮鬥目標體(ti) 係,黨(dang) 的十八大建立了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ti) ”的大格局。自此,生態文明正式進入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主戰場。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啟動了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盡管麵臨(lin) 環境保護與(yu) 經濟發展協調發展的巨大挑戰,但在黨(dang) 的領導下,生態文明觀已經建立,生態文明理論已經體(ti) 係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等生態文明製度體(ti) 係的四梁八柱基本建成,成效不斷顯現,生態文明新時代已經來臨(lin) 。

  這些輝煌成就的取得是有其時代背景和改革邏輯的。時代背景是,黨(dang) 的十八大至2035年,中國仍然處於(yu) 不斷發展的轉型期。這個(ge) 轉型期既是最佳的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改革窗口期,也是最佳的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窗口期,不容錯失。改革邏輯是,建立係統的生態文明理論,通過灌輸、自發到自信、自覺,培育生態文明理念;通過監測打擊數據造假保證環境與(yu) 發展決(jue) 策及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jia) 與(yu) 考核的真實性;通過環境保護黨(dang) 政同責及與(yu) 之配套的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jia) 與(yu) 考核、黨(dang) 政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chan) 離任審計、中央環保督察、黨(dang) 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等機製來走出環保監管監察不力的困境;通過生態補償(chang)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chang) 、行政拘留、按日計罰、引咎辭職等嚴(yan) 厲的法律責任和嚴(yan) 肅的黨(dang) 內(nei) 紀律來保證法律的充分和公正實施;通過信息公開、公眾(zhong) 參與(yu) 和司法介入來促進各方麵參與(yu) 環境共治,使環境保護真正進入“五位一體(ti) ”的大格局,使經濟社會(hui) 發展與(yu) 環境保護進入良性互動的協調發展格局。

  生態文明建設和體(ti) 製改革需繼續穩中求進

  黨(dang) 的十九大對生態文明提出了新的判斷、新的觀點和新的舉(ju) 措。今後五年,中國在深度融入國際經濟發展時代潮流的同時,經濟將處於(yu) 由總量型向質量型轉型的關(guan) 鍵時期。轉型會(hui) 產(chan) 生陣痛,若考慮周全,轉型成本會(hui) 小些。為(wei) 此,要研究發達國家環境與(yu) 發展協調的時代背景與(yu) 曆史邏輯,分析中國作為(wei) 後發追趕國家如何促進環境保護與(yu) 經濟發展的協調,統籌好國內(nei) 和國際環境保護與(yu) 經濟協調發展的兩(liang) 個(ge) 大局。中國的經濟體(ti) 量很大,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的總體(ti) 承受能力較強,但從(cong) 另一個(ge) 角度看,風險也大。目前,中國正進入技術和經濟發展的瓶頸期,一些行業(ye) 發展艱難,但是困難是階段性的,不能因為(wei) 困難而不改革,耽誤發展。要充分估計目前麵臨(lin) 的困難,實事求是地改革,不要超越承受能力搞一刀切。為(wei) 此,需要總結經驗和教訓,以新思想和新觀點為(wei) 指導,對2020年乃至2035年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作出科學判斷,穩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體(ti) 製改革,不斷激發新的活力,釋放新的紅利。隻有這樣,在環境共治的全球格局中,才能用中國的智慧解決(jue) 中國自身的問題,講好中國故事。

  生態文明的內(nei) 涵包括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單純地搞好環境保護很容易,對企業(ye) 進行限產(chan) 和停產(chan) 就行了,對社會(hui) 生活方式強製轉型就行了;單純地發展經濟、提高國民收入也很容易,所有的企業(ye) 開足馬力生產(chan) 經營就行了,但要實現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多贏式發展就艱難了。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實踐中,需要各地有發展的依托、發展的特色、發展的優(you) 勢和發展的抓手,特別是有發展的比較優(you) 勢和適合自己的轉型戰略,這考驗地方黨(dang) 委和政府的執政能力,稍有閃失便會(hui) 雙輸。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和體(ti) 製改革要立足基本國情與(yu) 區情,既不違背經濟規律,也不違背環境保護和技術發展規律,要穩中求進,穩中求新;既要發揚長項,也要動態地補足短板,整體(ti) 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nei) 生動力。

  生態文明建設和體(ti) 製改革如何繼續穩中求進

  從(cong) 技術規律和經濟規律來看,環保要求的提升具有階段性。這種階段性的周期律,通常表現為(wei) 創新期、積蓄與(yu) 上升期、穩定發展期、發展瓶頸期。在一個(ge) 周期內(nei) ,環境質量不可能一直往上走。要想突破瓶頸,須有新的經濟基礎、技術基礎作支撐。有了新的支撐,環境保護要求可以進一步提升。在經濟發展的瓶頸期,可以通過嚴(yan) 格執法倒逼企業(ye) 加強環境保護,但如果環境保護的標準和要求不切實際,超越企業(ye) 和社會(hui) 的承受能力,則不利於(yu) 企業(ye) 渡過難關(guan)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打汙染防治攻堅戰。攻堅戰要講究策略,不要超越國情和區域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實力一味地提高環境保護的目標、標準和要求,應嚴(yan) 格執行現有的要求和標準,保證現有的法律要求得到全麵的遵守,強基礎,抓全麵,提高最低標準,讓所有的企業(ye) 能夠達標排放,從(cong) 全局層麵整體(ti) 提升環境保護的效果。

  在技術和經濟創新的推動下,下個(ge) 經濟和技術發展的周期一旦來臨(lin) ,可以進一步整體(ti) 提升環境保護的目標、標準和要求。如果不給經濟發展一個(ge) 整理期和消化期,不培育和積蓄環境保護所需要的經濟基礎,而環境保護部門一味地持續提升改善環境質量的目標,發展和改革部門一味地提升經濟發展總量,不基於(yu) 經濟和技術發展戰略協同建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企業(ye) 發展的戰略目標,不夯實經濟基礎和遵守環境法律法規的能力,今後還會(hui) 出現環境政策實施一刀切的不正常現象,不僅(jin) 會(hui) 挫傷(shang) 經濟的元氣和企業(ye) 創新發展的動力,也危及環境的持續保護。這需要基於(yu) 2020年、2035年和2050年三個(ge) 時間節點的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戰略目標,設計與(yu) 戰略目標實現節奏一致的環境保護目標,製定符合經濟發展和技術發展實際的環境保護標準與(yu) 要求提升戰略。從(cong) 目前有些地方反映的環境保護執法一刀切現象來看,這一戰略需要改進或者完善。

  目前,可以考慮對現行的生態文明建設和改革措施進行全麵的評估,揚長補短,針對現實的重點難點問題、製度構建的薄弱環節和體(ti) 製、製度運行中的梗阻問題,加強體(ti) 製優(you) 化、製度整合和機製創新,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與(yu) 體(ti) 製改革在生態文明新時代不斷取得更大的實效。下一步要傾(qing) 聽各方麵的意見,邊建設邊改革,基於(yu) 城鄉(xiang) 差別、東(dong) 中西部地區差別、第一二三產(chan) 業(ye) 差別開展目標和政策的分類施治,解決(jue) 不平衡和不充分發展的問題。對於(yu) 環境保護目標和政策的製定,要開展區域和行業(ye) 的經濟承受能力評估,建立經濟可行的環境保護標準和要求製度。

  (作者常紀文為(wei)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