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漢代人眼中的李斯

發稿時間:2017-12-22 14:01:49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高旭

  作為(wei) “千古一相”,李斯在秦王朝的曆史發展中曾產(chan) 生重大影響。在漢人眼中,其“以閭閻曆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ye) ,斯為(wei) 三公,可謂尊用矣”,堪稱秦漢時代最為(wei) 聲名煊赫的政治人物之一。但隨著秦王朝統治者在政治上倒行逆施,苛法殘民,李斯也最終成為(wei) 自己“督責之術”的犧牲品,未能逃脫具“五刑”,“論腰斬鹹陽市”的悲慘結局,與(yu) 秦王朝同覆滅。漢代思想家對李斯多有關(guan) 注和論及,這在淮南王劉安及其門下賓客所撰著的《淮南子》中就有著突出反映。

  李斯重爵祿

  《淮南子》在《人間》中首次論及李斯,指出:“秦王趙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滅,商鞅支解,李斯車裂。”《淮南子》在此不僅(jin) 將“李斯車裂”與(yu) 秦王朝“兼吞天下”的曆史發展相關(guan) 聯,而且將李斯與(yu) 秦王政、智伯與(yu) 商鞅等人一同視為(wei) 反麵的政治典型,批判其尚功利、輕民本的政治實踐。

  在《淮南子》看來,李斯之所以會(hui) 被“車裂”,有著極為(wei) 深刻的原因。《淮南子》認為(wei) 理想的統治者應如神農(nong) 、堯、舜、禹、湯等“五聖”,成為(wei) 興(xing) 利為(wei) 民的“聖王”明君,而非“無義(yi) 之君”、昏暴之主。秦王朝統治者卻毫無“聖王”之行可言,隻知“務廣地侵壤,並兼無已”。作為(wei) 重要的“輔弼之臣”,李斯在政治上體(ti) 現出的是“諂臣者務廣君之地”。因此,《淮南子》認為(wei) 李斯之被“車裂”,與(yu) 秦王朝之敗亡一樣,其根由就在於(yu) 徹底背離“事起天下利而除萬(wan) 民之害”的政治原則,所以才會(hui) 昧於(yu) 私利,助紂為(wei) 虐,在惡化秦政發展中,將自身推向最終的人生悲劇。

  同時,任何王朝的長治久安,都與(yu) 統治者具體(ti) 的治國實踐密不可分。隻有統治者力行善政,如禹、契和後稷時期的“三代”之政,“布德施惠”,除民之害,足民之食,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擁護,甚至福蔭其後世子孫。但在《淮南子》看來,秦王朝的發展卻與(yu) 此根本相背,“秦王之時,或人葅子,利不足也”,而李斯“為(wei) 丞相,治民三十餘(yu) 年矣”,其政治實踐非但沒有促使統治者以“利民為(wei) 本”,行德治,施仁政,相反卻因“重爵祿”而“阿二世意”,力諫秦二世“督責”以治國,致使秦王朝出現“刑者相半於(yu) 道,而死人日成積於(yu) 市”的嚴(yan) 重消極局麵,徹底走向“與(yu) 民為(wei) 仇”的政治歧途,最終土崩瓦解,灰飛煙滅。

  秦王不任賢

  在《修務》中,《淮南子》再次論及李斯,指出:“文王舉(ju) 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舉(ju) 賢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滅,秦任李斯、趙高而亡,此舉(ju) 所與(yu) 同。故觀其所舉(ju) 而治亂(luan) 可見也,察其黨(dang) 與(yu) 而賢不肖可論也”。與(yu) 《人間》不同,《修務》篇著眼於(yu) 王朝“治亂(luan) ”的高度,從(cong) 統治者“任賢”為(wei) 治的視角出發,對“李斯”進行反思,批判其對秦政發展所起到的消極作用與(yu) 影響。

  首先,統治者是否用人唯賢,這關(guan) 乎王朝的興(xing) 衰治亂(luan) ,因此統治者必須能慧眼識賢,知人善任,選用那些能佐助自己興(xing) 利除害,“布德施惠”於(yu) 民眾(zhong) 的賢人為(wei) 相。李斯雖然頗有才幹,輔佐秦王政統一天下,建立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專(zhuan) 製王朝,但其根本而言,卻難以稱為(wei) “賢”。《淮南子》認為(wei) 李斯缺少仁義(yi) 之資,無法導君為(wei) 善,其尊君賤民、尚利忘義(yi) 的政治實踐既無益於(yu) 民眾(zhong) 的生存發展,也不利於(yu) 王朝的長治久安。

  其次,在政治上對李斯的錯誤信用,與(yu) 秦王朝統治者自身的局限有關(guan) 。《淮南子》指出,如若統治者自身賢明,在政治上“貴正而尚忠”,善用賢臣,便能實現“忠正在上位,執正營事,則讒佞奸邪無由進矣”的良好政治生態。因此,《淮南子》將用人得失的政治關(guan) 鍵及責任明確界定在統治者身上,而非其他。可見,《淮南子》對秦王朝統治者的政治主體(ti) 局限有著更為(wei) 深入的曆史反思。

  最後,《淮南子》還認為(wei) ,對秦王朝而言,任用李斯為(wei) 相,不僅(jin) 影響其具體(ti) 的發展現實,也深刻反映其內(nei) 在的政治趨勢。秦王朝統治者對李斯的信用,既在於(yu) 不明後者仁賢與(yu) 否,也在於(yu) 自身對王朝“治亂(luan) 之機”的愚昧無知,以致奉行法家錯誤的治國方略,選用並非能真正有利於(yu) 王朝發展的賢相良臣。如李斯這樣的功利之臣,隻會(hui) 逢迎君欲,將法家治術推向極端,以法殘民,以戰兼國,其政治實踐雖能佐秦逞一時之欲,滅六國而一天下,但最終隻會(hui) 讓秦王朝喪(sang) 盡人心,為(wei) 農(nong) 民起義(yi) 所覆滅。

  黃老之中重德治

  作為(wei) 漢初黃老學的理論總結,《淮南子》在思想上對百家之學的接納是相當廣泛的。基於(yu) 儒家的“德治”“尚賢”思想,《淮南子》對李斯展開了嚴(yan) 厲的政治批判,認為(wei) 像商鞅、李斯這樣的重臣,應以“德”治國,崇尚“禮義(yi) ”,追求實現孔子所主張的“三代之道”,行仁政於(yu) 民眾(zhong) 。《淮南子》這種“德治”思想是深入承繼先秦儒家而來。在其看來,李斯及秦王朝的敗亡,根本原因就在於(yu) 蔑棄儒家“德治”,而行法家“力治”,走上一條窮兵黷武、極欲虐民的暴政歧途,以至於(yu) “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滅”。由此,《淮南子》從(cong) 儒家立場出發,明確主張:“故仁義(yi) 者,治之本也。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務治其末,是釋其根而灌其枝也”。《淮南子》還從(cong) 儒家“尚賢”思想出發,著重批判秦王朝的用人之失,認為(wei) 如李斯、趙高者,皆為(wei) 重法殘民的功利之臣,而非仁義(yi) 之道的賢能之人,這也成為(wei) 促使秦王朝敗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淮南子》論及李斯時,對“尚賢”思想的重視,除主要受儒家熏陶外,也受到黃老、墨家的一定影響。雖然《淮南子》有時也主張“賢不足以為(wei) 治”,對先秦老莊道家的“非賢”之說有所認同,但作為(wei) 西漢前期的黃老之作,《淮南子》更多地體(ti) 現出“尚賢”求治的政治傾(qing) 向,強調“得賢”與(yu) 否對王朝發展的重要性,表現出理性務實的政治認識。此外,“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淮南子》對“古者聖王之為(wei) 政,列德而尚賢”的墨家理念,也有著內(nei) 在的接受。

  要言之,《淮南子》雖然僅(jin) 在《人間》《修務》中兩(liang) 次論及“李斯”,但其政治思想蘊含豐(feng) 富深刻,在秦漢時期“李斯”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淮南子》論李斯,並不像司馬遷一樣,過多言其具體(ti) 的曆史實踐,而是與(yu) 陸賈、賈誼相近,主要著眼於(yu) “鑒秦之失”,力求以儒家政治觀念為(wei) 本,反思李斯及秦政發展的深刻教訓,探明治道,以此推動西漢統治者堅持一條重仁義(yi) 、興(xing) 德治、舉(ju) 賢才、行善政、得民心的治國之路。從(cong) 思想上看,作為(wei) 黃老之作,盡管《淮南子》整體(ti) 上表現出“持以道德,輔以仁義(yi) ”的著述旨趣,但在論及李斯時,卻是以儒家政治觀念為(wei) 主。在某種程度上,這既體(ti) 現出儒家思想在《淮南子》中的複雜存在與(yu) 特殊影響,也反映出《淮南子》是秦漢思想史上儒道兩(liang) 家融合較早、較成功的重要著作之一。■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