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從銀行高利潤看金融改革攻堅
發稿時間:2012-03-23 00:00:00
一個(ge) 行業(ye) 的淨資產(chan) 收益率較長時間遠高於(yu) 社會(hui) 平均利潤率,一定存在資本流動障礙,存在價(jia) 格管製。所以,從(cong) 長遠看,防範係統性金融機構不出問題,更多應通過加強對係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促進其完善公司治理,加強內(nei) 部控製等措施,而不是通過政策紅利維持高淨資產(chan) 收益率。
自有銀行家坦言“銀行利潤高得不好意思”開始,銀行超高利潤就備受輿論拷問。起初主要是網民,接著是專(zhuan) 業(ye) 媒體(ti) ,最後專(zhuan) 業(ye) 學者、相關(guan) 官員相繼都加入了論戰。什麽(me) 是“暴利”?20%的當期淨資產(chan) 收益率(ROE)?或是200%的ROE?抑或是ROE長期高於(yu) 社會(hui) 平均利潤率的幾倍?始終不見有明確說法。其實所有人都明白,大家之所以一直用暴利這個(ge) 詞,更多是帶有感情色彩,即公眾(zhong) 對存款負利率、對銀行業(ye) 的壟斷和低服務水平的不滿,而非一個(ge) 簡單的數量界定。
在一個(ge) 較大的市場經濟體(ti) 內(nei) ,比較行業(ye) 的利潤高低,不是看資產(chan) 收益率(ROA),也不是看利潤增長率,最科學的是比較當期淨資產(chan) 收益率(ROE),即資本利得。也就是說投資一元錢,各行業(ye) 能純賺多少。借用中國銀行業(ye) 協會(hui) 楊再平副會(hui) 長的數據,2004年至2010年,中國銀行業(ye) ROE在15%至20%之間,遠高於(yu) 石油、煙草等壟斷行業(ye) ;2011年ROE超過20%,略低於(yu) 煙草但高於(yu) 石油。
自2003年改革後,銀行業(ye) ROE就比較高,一直是個(ge) 大家向往的賺錢行業(ye) 。之所以現在才成輿論焦點,原因可能是,自2002年到2008年,中國宏觀經濟持續穩定較快發展;2009年至2010年雖受金融危機衝(chong) 擊,但在4萬(wan) 億(yi) 政府投資作用下,中國實體(ti) 經濟部門總體(ti) 狀況不錯。而到了2011年,受歐美債(zhai) 務危機和國內(nei) 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實體(ti) 經濟發展受到製約,企業(ye) 虧(kui) 損,倒閉增加,通脹加劇,負利率嚴(yan) 重,居民購買(mai) 力不斷下降。但銀行卻利用緊縮之機直接提高或變相提高貸款利率,收取各種費用,民間融資泛濫並出現風險,銀行業(ye) 服務實體(ti) 經濟的作用因此大受置疑。此時,銀行ROE仍保持高位並繼續提高,與(yu) 實體(ti) 經濟反差巨大,爭(zheng) 議之聲自然也就越來越大。
其實,在我看來,無須測算我國社會(hui) 平均利潤率的高低,也無須知曉其他行業(ye) 的利潤率具體(ti) 是多少,僅(jin) 從(cong) 大量國際資本、國內(nei) 社會(hui) 資本和民間資本都在千方百計爭(zheng) 取進軍(jun) 銀行業(ye) 這一現象看,投資什麽(me) 行業(ye) 最賺錢,大家早已心知肚明。
在一個(ge) 資本自由流動的經濟體(ti) 內(nei) ,行業(ye) 利潤率最終會(hui) 向社會(hui) 平均利潤率收斂。一個(ge) 行業(ye) 的ROE較長時間遠高於(yu) 社會(hui) 平均利潤率,主要有兩(liang) 個(ge) 方麵的原因:其一,存在資本流動的障礙,或是技術壁壘,或是行政壁壘。技術創新是社會(hui) 發展的動力,社會(hui) 鼓勵技術進步,所以技術壁壘帶來的“暴利”很少有人指責。如人們(men) 對喬(qiao) 布斯、馬雲(yun) 、姚明等隻有羨慕,不會(hui) 有嫉恨。但行政壁壘帶來的“暴利”則不同,因為(wei) 它明顯不公,會(hui) 導致尋租、腐敗、低效等一係列問題,進而阻礙社會(hui) 的發展和進步,所以人們(men) 總在聲討。應當承認,我國銀行業(ye) ROE高有一定的技術壁壘因素,筆者曾考察過民生銀行的“商貸通”、北京銀行的“小巨人”、漢口銀行的科技金融“投融通”等產(chan) 品,這些都具有創新內(nei) 容與(yu) 技術含量,因此也都獲得了市場認可。但我國銀行業(ye) 也確實存在較高的行政壁壘,體(ti) 現為(wei) 管理層麵的機構審批、準入門檻。其二,價(jia) 格管製,且管製定價(jia) 偏高。我國銀行還沒有獲得直接的定價(jia) 權,但央行管製利率為(wei) 銀行保留了足夠的保護利差。
至於(yu) 銀行業(ye) 利潤高,可不要國家救助、可給國家多交利潤、可更好地服務實體(ti) 經濟、可承擔社會(hui) 責任等說法,這其實是任何一個(ge) 市場經濟體(ti) 的基本責任,如果成了行業(ye) 攫取高額利潤的理由,不免滑稽可笑。財,首先是取之有道,然後才是花之有理。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在推進國有企業(ye) 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了“國民經濟命脈行業(ye) ”的觀點,隨後有“關(guan) 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ye) 和關(guan) 鍵領域”的提法。但對這個(ge) 提法以及哪些是關(guan) 係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ye) ,一直存在較大爭(zheng) 議。對金融業(ye) 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認識。
從(cong) 供給角度來分析,銀行業(ye) 是服務行業(ye) ,其提供的信貸和支付結算等服務維持整個(ge) 實體(ti) 經濟的有效運轉,就像血管對於(yu) 生命的功能一樣。但如果銀行業(ye) 對內(nei) 對外開放,多種供給主體(ti) 形成競爭(zheng) 性市場,單個(ge) 供給主體(ti) 對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就有限。30多年銀行業(ye) 改革發展的實踐已證明了這一點。1994年以前,除工、農(nong) 、中、建四大專(zhuan) 業(ye) 銀行外,銀行業(ye) 其他主體(ti) 極少,無論是儲(chu) 蓄、信貸還是支付結算,四大專(zhuan) 業(ye) 銀行都處於(yu) 絕對主導地位。但隨著市場的開放和發展,銀行業(ye) 市場主體(ti) 不斷增加,競爭(zheng) 日益增強。目前,銀行業(ye) 各類機構已達3000多家,工、農(nong) 、中、建四大銀行的存款、貸款、資產(chan) 等所占市場份額已下降到50%以下,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下降。
從(cong) 危機和係統重要性的角度說,工、農(nong) 、中、建以及國家開發銀行等資產(chan) 規模較大的銀行是係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一家機構出問題,就會(hui) 形成係統性金融風險,國家救助和處置的成本會(hui) 極大,處理不好很可能需要國際救助。從(cong) 這個(ge) 角度理解,也可以說大型商業(ye) 銀行仍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應建立有效的風險防範機製和體(ti) 製,保證係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不產(chan) 生大量的不良資產(chan) ,避免出現大量的資本損失而引發係統性風險。因此,從(cong) 長遠來說,防範係統性金融機構不出問題,應更多地通過加強對係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提高監管水平,並促進其完善公司治理、加強內(nei) 部控製等措施來解決(jue) ,而不是通過政策紅利維持整個(ge) 行業(ye) 的高ROE來解決(jue) 。從(cong) 短期來看,在宏觀審慎監管體(ti) 係尚未完善、存款保險製度尚未建立的情況下,在我們(men) 還沒有辦法有效防範銀行危機並切斷其向實體(ti) 經濟的傳(chuan) 遞渠道之前,保持銀行業(ye) 適度盈利乃次優(you) 或無奈的選擇。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