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孔子為什麽喜歡顏回?

發稿時間:2017-11-17 14:09:08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宋誌堅

   孔子說:聽我講述而始終聚精會(hui) 神不開小差的,大概就隻有顏回一個(ge) (“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yu) !”)直到顏回去世之後,孔子還說:“死得可惜啊!我隻看到他前進,從(cong) 未看到止步。”顏回真可謂是“好好學習(xi) ,天天向上”的典範了,這樣的學生,大概沒有一個(ge) 老師不喜歡的,孔夫子當然不會(hui) 例外。

  “苗而不秀,秀而不實”這八個(ge) 字,據說是孔老夫子歎惜他的學生顏回的。顏回英年早逝,幾乎使孔子痛不欲生,連呼“天喪(sang) 予,天喪(sang) 予!”有跟隨他的弟子問,老師你真的那麽(me) 悲痛嗎?孔夫子回答說,不為(wei) 像顏回這樣的人悲痛,還為(wei) 誰悲痛?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說:有一個(ge) 叫顏回的好學,他有怨氣不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英年早逝,現在再也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歡的,毫無疑問的就是顏回。

  孔夫子為(wei) 什麽(me) 喜歡顏回?隻要看看他是如何稱讚顏回的,也就可知一個(ge) 大概。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顏回大概是家庭比較貧困的一個(ge) 。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裏,別人不能忍受這種貧苦,顏回卻是自得其樂(le) ,對此,孔夫子就讚不絕口,連聲說“賢哉回也”。就是這樣一個(ge) 出身貧困的孩子,學習(xi) 卻是相當刻苦。孔子說:聽我講述而始終聚精會(hui) 神不開小差的,大概就隻有顏回一個(ge) (“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yu) !”)直到顏回去世之後,孔子還說:“死得可惜啊!我隻看到他前進,從(cong) 未看到止步。”顏回真可謂是“好好學習(xi) ,天天向上”的典範了,這樣的學生,大概沒有一個(ge) 老師不喜歡的,孔夫子當然不會(hui) 例外。

  孔子從(cong) 教,注重培養(yang) 學生舉(ju) 一反三的能力,反對死記硬背,此所謂“舉(ju) 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論語·述而篇第七》)。在這一方麵,顏回大概也做得不錯。用子貢的話說,叫做“回也聞一以知十”。對於(yu) 孔夫子的學問,他能夠掌握其精神實質,做到融會(hui) 貫通,一以貫之,不僅(jin) 僅(jin) 是舉(ju) 一反三了。孔子所謂的學習(xi) ,其實也不僅(jin) 是讀書(shu) 。“學而時習(xi) 之”的“習(xi) ”,以我之膚淺理解,有實習(xi) 或踐行的意思。一個(ge) “仁”字,在孔子的學說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顏回問仁,孔子說:“克己複禮為(wei) 仁”。顏回請孔子說得具體(ti) 些,孔子就說了四個(ge) “非禮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說:我雖然愚鈍,也要踐行這些教誨。應該說,顏回確實做得比較到位。在他的同門中,幾乎沒有一個(ge) 被孔子譽之為(wei) “仁”的,有人問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顏回卻是一個(ge) 例外,而且評價(jia) 相當之高。孔子說其他人隻是偶爾想到仁德而已,顏回則是長久不違仁德的,算得上是將一個(ge) “仁”字“落實到行動中,溶化在血液裏”了。

  對於(yu) 孔夫子的學說,顏回佩服得五體(ti) 投地,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孔子說:顏回對他沒有什麽(me) 幫助,對他說的話,沒有不感到心悅誠服的。這句話是批評還是褒揚顏回,大概誰都能夠體(ti) 會(hui) 得出來。由此透露一個(ge) 信息,對於(yu) 孔子說的,顏回隻會(hui) 洗耳恭聽,點頭稱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覺到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經偷偷觀察,發現他私下與(yu) 別人討論時,對孔子的話也很能發揮,於(yu) 是說“回也不愚”。但也僅(jin) 此而已,對孔子說的話,顏回絕對不會(hui) 窮根究底,提出質疑,更不會(hui) 像子路那樣敢於(yu) 表示不悅,甚至與(yu) 之辯說,即使孔子說的話自相矛盾,也不會(hui) 表示疑惑。

  綜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歡顏回的緣由,有的順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論語·子罕篇第九》雲(yun)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便是不隨意猜測;毋必便是不主觀武斷;毋固便是不拘泥固執;毋我便是不自以為(wei) 是。這“四絕”是有道理的,顏回也做得不錯。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稱的隻有三人,顏回則排第一(其餘(yu) 兩(liang) 位是閔子騫和冉伯牛),甚至被稱之為(wei) “複聖”。在孔夫子的眼中,顏回或許是完美無缺的。但以我之見,顏回最大的缺點,就是孔夫子說的“四絕”(尤其是“毋我”這一條)做得太好,“克己複禮”也“克”得太過,因此失去了自我,隻能成為(wei) 一個(ge) 複製品。顏回去世時的年齡,有說三十一歲的,也有說四十一歲的,他之所以“苗而不秀,秀而不實”,沒有留下足以為(wei) 人稱道的業(ye) 績,除了英年早逝,這個(ge) 因素也不可忽略。

  根據《孔子世家》記載,老子贈言孔子,其中有兩(liang) 句是“為(wei) 人子者毋以有己,為(wei) 人臣者毋以有己”。不知道這一記載是否可靠,也不知道孔子的“四絕”以及孔子喜歡顏回是否與(yu) 這兩(liang) 句話有關(guan) ,但我以為(wei) ,人可以有缺點,卻不可以沒有自我。這一點,為(wei) 人之師者尤當引以為(wei) 戒。■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