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人物

文章

孔子推崇什麽樣的人才

發稿時間:2017-11-16 21:34:30   來源:人民論壇   作者:冷淑敏

  核心提示: 孔子人才觀的核心價(jia) 值取向具有豐(feng) 富的內(nei) 涵,具體(ti) 包括以德為(wei) 先、以學為(wei) 本、以能為(wei) 賢。在當今時代,我們(men) 更應該充分認識到,孔子人才觀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為(wei) 高校人才培養(yang) 提供啟示、為(wei) 社會(hui) 用人標準提供借鑒、為(wei) 人才管理體(ti) 製提供思路。

  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人才戰略思想,深入闡述文化自信,為(wei) 實現中國夢凝聚了精神力量,提供了行動指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人才觀在一定意義(yi) 上體(ti) 現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的自覺性,挖掘孔子人才觀的當代價(jia) 值,對踐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人才工作的戰略思想具有重要意義(yi) 。

  孔子人才觀的核心價(jia) 值取向是以德為(wei) 先、以學為(wei) 本、以能為(wei) 賢

  以德為(wei) 先。孔子主張“以德治國”,《論語·為(wei) 政》有雲(yun) :“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要求統治者用道德教化民眾(zhong) ,用禮製規範行為(wei) ,充分發揮道德的作用和影響力。孔子主張“以德修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cong) ”,一個(ge) 具有良好道德修養(yang) 的人,無論地位高低或富貴貧賤,都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獲得別人的尊重,發揮榜樣力量。“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裏“君子”指的是有德之人,其影響力猶如疾風,感召他人,政令暢通,天下平和。孔子主張“以德選賢”,選拔有德能的賢士執掌政權。“先有司,赦小過,舉(ju) 賢才”,執政者要權責分明,寬容大度,公正選拔賢能之人。“舉(ju) 直錯諸枉,則民服;舉(ju) 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要將正直、擔當、無私的人選拔出來,百姓自會(hui) 誠服,天下歸心、政治清明,國家方能長治久安。

  以學為(wei) 本。民族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離不開“學”,《論語》中關(guan) 於(yu) “學”的論述數不勝數、流傳(chuan) 深遠。《論語·為(wei) 政》有雲(yun) :“吾十有五而誌於(yu) 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秉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以學為(wei) 本理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le) 之者”,“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坦言自己並非生來就知,提出了愛學、勤學的人生態度。學習(xi) 應該是從(cong) 容的,是一種享受,一種生活的常態。孔子認為(wei) 學習(xi) 的內(nei) 容要廣博,他把“六藝”當作教學科目,把“五經”視為(wei) 教學內(nei) 容,“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倡導弟子不恥下問,謙虛向師求教。“學而不思則罔”、“溫故而知新”,教育弟子堅持良好的學習(xi) 習(xi) 慣和學習(xi) 方法。

  以能為(wei) 賢。孔子多次提出“賢能”“賢才”之說。“能”既包括豐(feng) 富的學識,也包含全麵發展的技能與(yu) 素質。孔子對賢能之士的言行做了量化要求:尊五美、擁九思、持三戒、懷三患、知五恥。“君子不施其親(qin)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對於(yu) 有能之士,孔子提倡任其所能,舉(ju) 賢授能,治國安邦。

  孔子人才觀的局限

  時代造就思想。春秋時代,戰亂(luan) 紛飛,動蕩不安,而孔子晚年依然周遊列國、到處講學,推行“仁、義(yi) 、禮、智、信”思想,但這與(yu) 當時社會(hui) 環境格格不入,孔子人才觀,也必然受到曆史社會(hui) 條件製約,存在一定局限性。

  對人才智能的培養(yang) 重視不夠。以人倫(lun) 道德為(wei) 中心的儒家文化,將道德修養(yang) 作為(wei) 評判人才的首要標準。孔子將道德作為(wei) 統治手段,主張道德範疇是生存價(jia) 值的原則,利用道德力量,維持社會(hui) 穩定。過於(yu) 重德,忽視智能培養(yang) ,抑製人才創新能力的提高,不利於(yu) 社會(hui) 發展、技術進步。

  對個(ge) 人技藝的培養(yang) 重視不夠。儒家的一大弱點是輕視技藝,認為(wei) 技藝屬於(yu) 勞力者,而人才屬於(yu) 勞心者。孔子認為(wei) ,技藝知識是“小知”,隻可當作謀生的工具和手段,其創造者稱之為(wei) “具臣”,而真正改造社會(hui) ,被孔子認可的是勞心者,謂之“大臣”。

  對自然科學的研究重視不夠。在儒家“內(nei) 聖外王”的思想體(ti) 係中,過於(yu) 重視“內(nei) 聖”,而將“外王”壓製到極點。在孔子的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中,道德教育占重要地位,自然科學的研究不屬於(yu) 統治階級從(cong) 事的領域,隻有被統治階級才做相關(guan) 方麵的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自然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要充分挖掘孔子人才觀的當代價(jia) 值

  為(wei) 高校人才培養(yang) 提供啟示。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才需求麵臨(lin) 巨大挑戰,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才,怎樣培養(yang) 人才,成為(wei) 當代高等學校麵臨(lin) 的重大課題。孔子人才觀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傳(chuan) 承孔子人才觀,對高校人才培養(yang) 工作具有重要意義(yi) 。當代大學生人才培養(yang) 存在“四重四輕”問題:重智育培養(yang) 、輕德育培養(yang) ;重功利主義(yi) 、輕人文素養(yang) ;重共性培養(yang) 、輕個(ge) 性彰顯;重理論學習(xi) 、輕實踐創新。高校人才培養(yang) 首先要摒棄“分數論英雄”的教育理念,既要傳(chuan) 授適應社會(hui) 發展的文化知識和技能,又讓其感受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藝術魅力。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ang) ,全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孔子提倡“文質彬彬”的人格,就是要求在實際生活中文質並重、內(nei) 外兼修。“文”就是受教育者通過在校學習(xi) 獲取廣博的文化知識、掌握熟練的專(zhuan) 業(ye) 技能,“質”就是受教育者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心理素養(yang) 、人格魅力等內(nei) 在素質。其次要注重分類培養(yang)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在尊重個(ge) 體(ti) 差異性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學生。根據不同特點施行不同教育,使學生各得其所、各顯其長。最後要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yang) 。孔子主張“不悱不發”,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注重以學生為(wei) 本,培養(yang) 學生的“質疑”思維,加強學生的學習(xi) 自主性,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為(wei) 社會(hui) 用人標準提供借鑒。孔子主張在充分了解人才具體(ti) 情況的基礎上,安排能充分發揮其能力的崗位,使其各司其職。君主按照德行程度安排官位,臣子按能力大小接受職務,彼此不禍害,風清氣正,國家方能安定。按照人的才德分配任務,用人之所長。使用人才時,《論語·子路》有雲(yun)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這是強調要量才而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是建立在彼此絕對了解和忠誠的基礎之上,被用之人是不可懷疑之人,“不逆詐,不億(yi) 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而用人之時則要對其給予充分的信任和信心,不要輕易懷疑別人。

  為(wei) 人才管理體(ti) 製提供思路。孔子在人才的選拔、任用、評價(jia) 上提出了寶貴經驗,對現代人才管理提供明確思路。“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選拔使用人才時,要擴大選才範圍,破除傳(chuan) 統條框,打破選才定式,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建立科學、公平的用人機製和製度,給人才更多參與(yu) 的機會(hui) 和動力。建立客觀、公正的人才考評機製,采取績效考評、組織考察和民主測評相結合的方式,把真正工作有能力、落實有力度、為(wei) 民有感情的人才留任在官場職場,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服務。■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