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

文章

新型城鎮化驅動經濟內生增長

發稿時間:2017-11-03 14:54:50   來源:中國證券報  

  近日,在華盛頓召開的IMF和世界銀行年會(hui) 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發表演講指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動能有所回升,上半年GDP增速達6.9%,下半年有望實現7%。實際上,2016年四季度以來,中國經濟企穩回升。中國經濟之所以有超預期表現,除“穩增長”政策作用外,以新型城鎮化為(wei) 引擎的內(nei) 生驅動增長,釋放出巨大動能。

  周小川行長在演講時指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家庭部門消費的快速增長。今年1-8月,我國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4%,消費對象逐漸從(cong) 傳(chuan) 統的商品轉向服務。因此,服務業(ye) 發展加快,第三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從(cong) 2015年之前的40%上升為(wei) 當前的55%。巨大的內(nei) 需潛力被釋放、被激活,經濟增長顯現出強大韌性。

  本世紀初,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世紀論點”,即中國的城鎮化將是21世紀影響人類進程的兩(liang) 件大事之一。一直以來,由於(yu) 城鄉(xiang) 二元分割、社會(hui) 保障均等化不夠,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隻有30%-40%,與(yu)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相差15-20個(ge) 百分點。目前,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7.93億(yi) ,但城鎮非戶籍常住人口達2.45億(yi) ,占比達31%。同時,還有1.5億(yi) 的“留守人群”待城鎮化。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城鎮化全麵提速。“以人為(wei) 本”,即進城人口融入城市,漸進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城市化紅利,也即“新型城鎮化”。到2020年,戶籍人口與(yu)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縮小2個(ge) 百分點;1億(yi)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將在城市落戶。五年來,城鎮化體(ti) 製機製不斷完善,如各大城市相繼降低戶籍門檻。京滬深等超大、特大城市,以回歸居民管理的居住證代替流動人口管理的暫住證,並以積分製、排隊製,建立起常住居民努力工作、貢獻城市、融入城市、分享紅利的“激勵相容”的機製。

  另外,針對進城農(nong) 民、外來人口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也基本建立。近年來,“新農(nong) 保”、“新農(nong) 合”、大病傷(shang) 殘和孤寡救濟等保障形式在農(nong) 村基本實現全覆蓋。土地保障形式不斷創新,比如農(nong) 民進城後,農(nong) 耕地對外承包、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入股,政策上完全保障“離鄉(xiang) 不離土”、“人走地不走”,不得強行要求進城或“上樓”農(nong) 民退出宅基地、退出承包耕地。而且,近年來就業(ye) 地城市也將最低收入保障、社會(hui) 救助、住房公積金等擴展到非戶籍人口。由此,針對進城農(nong) 民、外來人口,以“土地”+“社保”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兜底式”的保障體(ti) 係初步建立。

  同時,近年來“互聯網+”、通信“村村通”拓寬視界,進城工作帶來財富效應,道路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大規模鋪設,降低了城鄉(xiang) 交流融通的成本。新型城鎮化之蓬勃也史無前例:一方麵,子女在城市“紮根”的,父母或進城養(yang) 老、或進城帶小孩;另一方麵,新生代農(nong) 民工、子女年幼或未在城市“紮根”的,舉(ju) 家流動,父母進城“邊打工、邊陪讀”,或幫助子女購買(mai) 住房。此外,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機械化大發展縮短農(nong) 忙(三個(ge) 月左右)時間,“農(nong) 閑進城、農(nong) 忙回鄉(xiang) ”也已常態化。

  近年來,三四線城市商品房市場快速回升,甚至在“去庫存”政策邊際效應減弱、熱點三四線城市啟動調控之後,仍保持在高位。很大程度上在於(yu) ,基礎設施跟進及一係列配套改革下,新型城鎮化將內(nei) 需潛力完全釋放。未來,房地產(chan) 租賃市場崛起、租售共享推進,不僅(jin) 將實現外來人群“紮根”城市的夢想,還將進一步釋放內(nei) 需潛力。

  作為(wei) 城鎮化高級形態,城市群在過去5年發展迅速:“八縱八橫”等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落地”;京津冀、珠三角和長三角等跨行政區域公共服務和產(chan) 業(ye) 統一規劃開啟;以中心城市為(wei) 樞紐的高鐵、快速幹線、軌道交通建設不斷向外延伸;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空前強化,城市群實現“1小時”通勤和生活。

  由此,中心城市外圍區域大規模開發(包括集體(ti) 建設用地入市),軌道交通及沿線新市鎮建設、站點高密度開發、城市更新等開啟。另外,中心城市與(yu) 次中心、城市群內(nei) 其他中小城市在產(chan) 業(ye) 鏈上實現重構。比如,在京津冀一體(ti) 化框架下,北京積極疏導非首都功能,探索“通州副中心—燕郊”、“北京—雄安新區”統一規劃、功能重新布局;深圳製造業(ye) 向東(dong) 莞、惠州等珠三角及泛珠三角轉移;麵向深莞惠、粵港澳大灣區,華為(wei) 、騰訊、順豐(feng) 等信息、高端製造和現代物流企業(ye) 重構“研發—製造—物流”產(chan) 業(ye) 鏈新格局,這些都將深度挖掘新型城鎮化紅利和釋放全要素生產(chan) 效率。

  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發文,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ge) 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此後,作為(wei) 推進新型城鎮化均衡發展的載體(ti) 和創新形式,小城鎮建設、宜居新村導向的農(nong) 村危房改造在全國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越到農(nong) 村基層,居住條件、公共服務水平越低,存量房質量及公共配套越亟需改善。借助街道硬化、安全飲水、村村合並、垃圾集中處理、通信網絡村村通等惠民工程,廣大基層農(nong) 村也享受到城市化紅利,生產(chan) 生活開始向城市靠攏。到2030年,“三個(ge) 一億(yi) 人”戰略全麵實現,我國城鎮化水平將達66%,新增城鎮人口3億(yi) 左右,相當於(yu) 現有城市常住人口的近40%。未來5年,新型城鎮化及各項配套改革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wei) 內(nei) 需增長和經濟轉型引擎的作用也將進一步夯實。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