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晉商的開放精神
發稿時間:2017-10-31 15:36:51 來源:山西日報 作者:王清憲
今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山西發表重要講話,特別談到晉商精神,總書(shu) 記說,曆史上山西是“一帶一路”大商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晉商縱橫歐亞(ya) 九千裏,稱雄商界五百年,彰顯的就是開放精神,要求山西弘揚晉商的開放精神,努力打造內(nei) 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晉商的源起,注定了其經營的開放基因;晉商有開放的企業(ye) 內(nei) 部製度安排;晉商有開放的組織機構形態;晉商有開放的商人組織形式;晉商精神的核心:開放和誠信;山西要充滿開放發展的文化自信。
晉商的源起,注定了其經營的開放基因
晉商是一個(ge) 曆史概念。我們(men) 今天所說的晉商,一般是指發端於(yu) 明初,發達於(yu) 清代的山西商人群體(ti) 。
大家都知道,晉商最輝煌的時期是票號。而票號則集中在太穀、祁縣、平遙一帶,這大約到了明末清初的時期。作為(wei) 一個(ge) 商幫,晉商的興(xing) 起在元末明初。明朝立國後,在北方雁門關(guan) 一帶戍邊。為(wei) 解決(jue) 從(cong) 全國調集糧草路途遙遠、成本又高的問題,便在山西實行了開中法,即:由山西的商人就地從(cong) 本地組織糧草送到邊關(guan) ,由皇家根據糧草的多少發給商家鹽引,用今天的話說,也就是經營鹽運的配額。商家便拿鹽引到運城鹽湖的鹽運司去領取等額的食鹽去販賣,收回本金獲得利潤。而販鹽,自然就是遠離故土,長途販運。所以,晉商從(cong) 一開始,就是一種純粹的商業(ye) 行為(wei) ,即:通過流通獲利的行為(wei) ,而不是生產(chan) 加買(mai) 賣的行為(wei) 。主要通過貨物流通來賺錢的經營方式,就決(jue) 定了晉商經營必然具有開放性的特點。
大家都知道,關(guan) 公是武聖人,同時又被稱為(wei) 武財神,今天很多商人都會(hui) 請一尊武財神在家裏祭拜。關(guan) 公是如何從(cong) 武聖人成為(wei) 武財神的呢?對此有很多解釋,但都似是而非。我研究的結論是:關(guan) 公由武聖人變成武財神仍然和鹽、和晉商開放的經營方式直接相關(guan) 。前麵說到從(cong) 明初開始,晉商的商幫以販賣河東(dong) 池鹽開始崛起。古代的長途販運最怕的是響馬的打劫,為(wei) 了販運和自身的安全,鹽商行就要請尊保護神。請誰來保護呢?當然請關(guan) 公是最恰當的了。關(guan) 公既是忠義(yi) 神勇的化身,又是河東(dong) 這個(ge) 運鹽出發地的山西老鄉(xiang) 。於(yu) 是,便請一尊關(guan) 公像,放在車隊的最前麵。運鹽的車隊到了目的地,關(guan) 公像便被商人置於(yu) 尊位供奉起來,一日三餐,焚香鞠躬示敬。隨著山西商幫的興(xing) 起,很多節點鎮設立了山西會(hui) 館,作為(wei) 山西商人聚會(hui) 議事的地方。當然,也是當地的商人與(yu) 山西商人聚會(hui) 談判的地方。
各地的商人本不明白為(wei) 什麽(me) 山西的商人那麽(me) 會(hui) 賺錢?到山西會(hui) 館來多了,他們(men) 發現,原來山西的商人供奉關(guan) 公。於(yu) 是,不究其詳,回到家裏便也請一尊關(guan) 公像供奉。時間一久,傳(chuan) 之愈遠,關(guan) 公便從(cong) 保護安全的武聖人,演變成了保佑發財的武財神。到今天,海外特別是東(dong) 南亞(ya) 一帶的華裔商人,敬關(guan) 公求發財甚於(yu) 內(nei) 地。這一點,可以作為(wei) 晉商開放的經營模式和開放精神特質的一個(ge) 旁證吧!
晉商有開放的企業(ye) 內(nei) 部製度安排
五百年的晉商輝煌,必有其內(nei) 在的必然性。這個(ge) 必然性之一,就是企業(ye) 內(nei) 部製度安排的開放性。
一是引進人才,實行“經理製”。晉商商號職員的設置曆來“因事設人”,杜絕“因人設職”。晉商在普通員工的選擇上秉持開放的人才選用機製和觀念。
晉商在各地廣設分號,機構日趨龐大,所有權和經營權兩(liang) 權合一的經營模式,難免出現管理效率低、內(nei) 部運營成本高昂的弊病。晉商以開放的經營智慧,創新了人事管理製度,采取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經理製”,突破了所有者自身能力的限製,建立起高效、有序的運營機製。在“經理製”下,資本所有者不直接參與(yu) 經營管理,而是授予掌櫃資金運用權、職員調配權、業(ye) 務經營權,委托掌櫃具體(ti) 管理。財東(dong) 充分信任掌櫃,日常經營活動一般不具體(ti) 過問,令其放手經營。
“經理製”打破了傳(chuan) 統的以血緣關(guan) 係為(wei) 紐帶的封閉經營管理模式。經理人的選擇,突破了家族、宗族、本村的固有限製,是晉商開放意識在企業(ye) 管理上的具體(ti) 體(ti) 現。
二是引進資金,實行“股份製”。晉商的“股份製”萌芽於(yu) 明代,大興(xing) 於(yu) 清代。晉商早期實行的獨資製、貸金製、朋合製和夥(huo) 計製遠遠不能滿足大商業(ye) 、大流通下的資金需求。晉商適時調整,不拘於(yu) 本家、本族、本地,拓展融資渠道,廣納閑資,形成“股份製”這一開放的資本組織形式。開放的股本結構,使晉商突破單純依靠資本自身積累的局限,廣泛吸納社會(hui) 閑散資金,充實資本,形成互利共贏、風險共擔、休戚與(yu) 共的接近現代股份製的商號。
晉商還開創了“人身頂股製”這一獨具特色的人才激勵機製。經理的身股和財東(dong) 的銀股一樣具有分紅權,內(nei) 部員工也有一定的身股,並據創造價(jia) 值大小酌情增減。這種製度將員工利己性動機與(yu) 商號經營效益緊密聯係在一起的製度設計,蘊含著企業(ye) 與(yu) 員工利益共享的開放的大利益觀。
區別於(yu) “頂身股製”的收益股份,在資本股份下,股東(dong) 憑其銀股多寡分享商號、票號利潤,影響其運營方向,並擔負著相應的虧(kui) 賠風險。同時,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公財與(yu) 私財不分”數千年來固有之商業(ye) 習(xi) 慣,財東(dong) 對企業(ye) 財產(chan) 控製權與(yu) 財東(dong) 個(ge) 人財產(chan) 控製權有了一定程度的分離。財東(dong) 將其個(ge) 人私有財產(chan) 作為(wei) 股本投入商號、票號,與(yu) 其他出資者的資本融合為(wei) 一體(ti) ,成為(wei) 企業(ye) 資本時,便失去了這部分資金的自由支配處置權利。作為(wei) 一種融資和收益分配製度,晉商股份製已明顯不同於(yu) 獨資、一般合夥(huo) 等傳(chuan) 統製度,而更多體(ti) 現了現代企業(ye) 精神,也體(ti) 現出晉商開放的經營思路與(yu) 高超的管理智慧。
引進人才,引進資金,為(wei) 晉商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是晉商製度安排開放性的具體(ti) 體(ti) 現。
晉商有開放的組織機構形態
晉商的足跡見證了內(nei) 地“使者相望於(yu) 道,商旅不絕於(yu) 途”的盛況,也見證了邊邑“駝馬穿梭,不知其數”的繁華。不僅(jin) 溝通了發達商埠與(yu) 偏遠邊疆的聯係,還搭建起國內(nei) 市場與(yu) 國外市場的橋梁。晉商商號和票號經營業(ye) 務多樣化和跨地區經營的特征催生出類似“子、母”公司式的“聯號經營”模式。
據俄國波茲(zi) 德涅耶夫1893年的記載,歸化城的大盛魁同蒙古地區的貿易額年約900萬(wan) -1000萬(wan) 兩(liang) 白銀,每年有1500峰駱駝往來於(yu) 歸化城和烏(wu) 裏雅蘇台之間。倘若從(cong) 尋找交易夥(huo) 伴、價(jia) 格談判、合同訂立、執行交易到後期監督全部活動交由市場完成,商號將麵臨(lin) 巨額的交易費用。通過“聯號經營”的方式,將市場內(nei) 部化,達到消除由於(yu) 市場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降低交易費用的目的。
開放的意識造就了晉商發展的“大格局觀”,使晉商突破地區限製,建立起“聯號經營”的組織結構形態。盡管商號、票號在內(nei) 化市場交易的同時,也產(chan) 生一些問題,但是“聯號經營”模式不失為(wei) 對商號、票號開放的組織形態的一次有益探索。
晉商有開放的商人組織形式
晉商長期旅外經商,身處異地他鄉(xiang) ,遂將同鄉(xiang) 之人聯合起來,在全國工商業(ye) 城鎮廣建會(hui) 館。
會(hui) 館的作用不止“聯鄉(xiang) 情、篤鄉(xiang) 誼”,還是聚會(hui) 議事,溝通商業(ye) 信息的重要場所。晉商在激烈的競爭(zheng) 中逐漸認識到“無論舊識新知,莫不休戚與(yu) 共,痛癢相關(guan) ”,擴大商業(ye) 經營離不開知識與(yu) 信息的溝通交流。信息在開放的係統中起到舉(ju) 足輕重的作用。大量有效信息為(wei) 晉商商業(ye) 決(jue) 策提供了依據。
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晉商打破狹隘的地域概念,商人組織由會(hui) 館轉變為(wei) 公所,實現了“無分畛域,內(nei) 外市商,皆聯為(wei) 一體(ti) ”,成員間的關(guan) 係逐漸由地緣關(guan) 係轉化成業(ye) 緣關(guan) 係,商業(ye) 性增強。而商會(hui) 則是近代資本主義(yi) 和資產(chan) 階級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an) 物。山西商人順應時代潮流,進一步推動了商人組織由公所向商會(hui) 的轉變。商會(hui) 以“專(zhuan) 以商務為(wei) 問題”為(wei) 宗旨,在協調成員商業(ye) 行為(wei) ,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方麵發揮了巨大作用。山西商人始終懷著開放、包容的心態,因勢利導,推動商人組織由自發性管理發展到自覺性管理。
綜觀山西商人漫漫五百年商業(ye) 之路,其成功離不開櫛風沐雨、不畏艱險的創業(ye) 精神,離不開誠信篤實、義(yi) 孚天下的商業(ye) 文化,更離不開變中求新、變中求進的經營智慧。無論“獨資製——貸金製——朋合製——夥(huo) 計製——股份製”的資本組織製度變遷,還是“當鋪——錢莊——賬局——銀號——票號”的信用機構變遷,抑或“會(hui) 館——行會(hui) ——公所——商會(hui) ”的變遷,均是其經營管理製度不斷創新的結果。晉商以其開放發展的商業(ye) 意識,憑借敏銳的商業(ye) 洞察力、卓絕的商業(ye) 魄力和開拓進取的精神,不拘泥於(yu) 原有製度係統的固定模式,在經營環境尚未發生重大變化前,以開放前瞻的眼光,把握製度創新的有利時機,促進和保障了製度係統的開放,進而保障了製度係統的有序性,而這也正是晉商曆史上稱雄商界的重要原因。
晉商精神的核心:開放和誠信
誠信確是晉商文化的信心內(nei) 涵。但我認為(wei) ,僅(jin) 說誠信是不全麵的。晉商雖是一個(ge) 地域性商幫,但晉商文化的誕生地不隻是山西本土,而是在晉商足跡所至從(cong) 北到南、從(cong) 東(dong) 到西的廣袤土地上,在他們(men) 開拓出來的茶葉絲(si) 綢之路、糧米藥材之路、皮毛騾馬之路、食鹽布帛百貨之路上。山西商人集團在黃河之畔的黃土高原上土生土長,但黃土文化並沒有束縛山西商人的開放進取精神,也沒有成為(wei) 山西商人創新奮鬥的包袱。因此,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可以說,晉商文化不是山西商人局促於(yu) 山西這個(ge) 四塞之地的創造,相反,是山西的商人走出表裏山河,融匯多種文化元素而形成的。
山西商人是走天下的商人,漫長的數百年間,活躍在山西本土以外的地域,必然會(hui) 吸納融合所到之地的文化習(xi) 俗、價(jia) 值觀念。海洋是走向開放的通途,但在中國南方的商幫從(cong) 海上走出去之前,晉商早就從(cong) 陸地上走出去了。
晉商和商業(ye) 資本發展的一個(ge) 重要標誌就是對國外市場的開拓。中國人從(cong) 陸路對俄貿易,山西人最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其中規定兩(liang) 國人民持有護照者,均可往來互市,從(cong) 此晉商就開始了對俄貿易活動;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恰克圖條約》簽訂,此後在恰克圖建立了中俄貿易口岸市場。若沒有多元性、開放性的文化特征,晉商又如何能從(cong) 18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在恰克圖維持近200年的貿易壟斷地位?
其實,何止晉商,從(cong) 精神特質上說,山西人的骨子裏就有走出大山阻隔的衝(chong) 動,晉文公成就春秋五霸之業(ye) ,晉國地域廣覆今天的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大部分地區不說,就說傳(chuan) 唱幾百年充滿悲壯蒼涼的走西口,那不正是山西人不遠千裏萬(wan) 裏到異鄉(xiang) 他邦創業(ye) 求存的最直觀的寫(xie) 照嗎?
什麽(me) 是開放型經濟,有一種概括說:兩(liang) 頭在外,即資源在外、市場在外。晉商票號不僅(jin) 遍及全國,而且廣布歐亞(ya) 大陸,“匯通天下”是何等開放的氣度!用別人的錢賺別人的錢,這不正是典型的兩(liang) 頭在外嗎?這不正是典型的開放經濟嗎?我想說的是,概括晉商文化,不僅(jin) 不應該把“開放”丟(diu) 掉,而且要把“開放”放到誠信的前麵,即“開放和誠信”。開放,是要在更大的空間配置資源,實現交易;誠信,是因為(wei) 想在更大空間賺更多的錢,更持續地賺錢。這樣,就使晉商的誠信不局限於(yu) 傳(chuan) 統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不隻是傳(chuan) 統仁義(yi) 禮智信的“信”,而是信用的“信”,是契約精神,這就使晉商的誠信成為(wei) 蘊含現代價(jia) 值的商業(ye) 文明。
山西要充滿開放發展的文化自信
把晉商文化中的開放基因提煉出來,有益於(yu) 今天的山西人特別是新晉商增強開放的文化自信。
在省第十一次黨(dang) 代會(hui) 上,駱惠寧書(shu) 記深刻地指出:“山西發展不足,很大程度上是開放不足,必須大力提高全社會(hui) 特別是領導幹部的開放意識、開放素質和開放能力。”
愛因斯坦說,創新就是發現新的組合。三個(ge) 元素的組合方式是6種,四個(ge) 元素的組合方式是24種,五個(ge) 元素的組合方式是120種。元素增加一個(ge) ,組合方式就會(hui) 呈幾何級數增長。經濟發展也是如此。對區域經濟發展而言,僅(jin) 在既有的資源和元素之間尋求組合,其發展路徑、發展空間必然是有限的。要實現發展目標,就需要開放引進新的發展元素,如新的技術、人才、理念、市場、資本經營元素等。每一種新的組合,就是一種新的發展路徑選擇,就是一種新的發展可能。所以,駱惠寧書(shu) 記說,推動轉型發展的過程,也是擴大對外開放的過程。關(guan) 起門來不可能轉型。要整體(ti) 上轉過身來,眼睛向外,登高望遠,以開放的心態推動轉型發展,打造內(nei) 陸地區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山西人從(cong) 來具有開放的膽氣,晉商蘊涵著開放的精神特質。今天的山西需要而且應該充滿開放發展的文化自信。■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