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黃少卿

文章

當前應從總需求和總供給兩方麵反思宏觀政策

發稿時間:2017-09-26 14:19:20   來源:“少卿-中國發展的經濟學解釋”微信公眾(zhong) 號   作者:黃少卿

  今年上半年的一些數據,看上去似乎釋放了中國經濟企穩的信號。但是,這種信號反映的是長期趨勢還是偶然現象,其可信度到底如何,我們(men) 需要持有更加謹慎的態度。考慮到可以影響長期生產(chan) 率的因素中並沒有什麽(me) 方麵有顯著變化,我更傾(qing) 向於(yu) 中國經濟仍然處在探底過程中的判斷。即便中國經濟可能企穩,我們(men) 也需要對現有的宏觀政策進行及時的檢討和調整,以便為(wei) 下一步的經濟複蘇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我同意張軍(jun) 教授提出的觀點,即我們(men) 應該重視總需求和總需求端的問題。總需求太緊對於(yu) 經濟轉型是非常不利的。記得在去年春季圓桌會(hui) 議上,我便提出過這個(ge) 看法,當時宏觀經濟存在緊縮的態勢。但是,如果要重視總需求問題,關(guan) 鍵是從(cong) 政府政策的角度,應該怎麽(me) 重視總需求問題?顯然,目前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可能都有值得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首先看貨幣政策。是不是政府當前的貨幣政策力度不夠?張軍(jun) 教授提到,2012年以前,M2和GDP的比例這一指標是下降的,換句話講,貨幣的供給總量相對於(yu) GDP來講是在持續增加的,但是2012年以後,似乎因為(wei) 中央政府宏觀政策的調整,使得M2的增長速度好像趕不上GDP增長速度,導致總需求這塊出現收緊跡象。然而,對這一現象要仔細分析,因為(wei) M2包括兩(liang) 塊:一是M1,二是銀行的貨幣創造。如果僅(jin) 看M2,的的確確是有總需求受到抑製的問題。但如果看M1的話,其增長速度其實不能說很慢,尤其是去年M1增長很快,M1的增速相比於(yu) M2出現了巨大的剪刀差,“剪刀”張開最寬的時候超過了12個(ge) 百分點。這說明什麽(me) 問題呢?顯然,中央政府希望通過基礎貨幣的投放來刺激經濟,但是這個(ge) 貨幣投放出來以後,銀行部門的貨幣創造這塊沒有明顯地起來。這可能是我們(men) 需要討論和想辦法解決(jue) 的一個(ge) 重要問題。如果央行進行大規模寬鬆貨幣刺激,而不能通過金融部門的貨幣創造來形成相對寬鬆的總需求環境,那麽(me) ,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現在看起來,M2增長速度不夠快,應該是有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兩(liang) 方麵的原因。從(cong) 貨幣需求來,顯然,我們(men) 遇到了凱恩斯所講的流動性陷阱現象,在高度不確定環境之下,人們(men) 可能更多地願意持有現金或準現金類資產(chan) ,基礎貨幣可能就留在居民手裏,沒辦法更好地去到銀行部門,從(cong) 而無法創造出更多廣義(yi) 貨幣出來。從(cong) 貨幣供給來看,就是銀行部門貨幣創造的能力在下降,或者說它的貸款能力在下降。為(wei) 什麽(me) 存在這樣的現象?記得去年春季,我當時也講到這個(ge) 問題,我個(ge) 人認為(wei) ,這和現在各大銀行麵臨(lin) 巨大資產(chan) 價(jia) 值重估壓力有關(guan) 係。現在銀行很多貸款很可能都已經變成了不良貸款,如果不良貸款大規模增加乃止暴露出來,衝(chong) 銷銀行資本金的話,這意味著按照監管要求,它實際上會(hui) 導致商業(ye) 銀行喪(sang) 失其貨幣創造能力的。所以,盡管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投放速度並不慢,但是,第一它馬上變成現金留在居民手利,或者馬上到了一些低效率的資金使用者手中去,不能把它周轉起來;第二是銀行自身貨幣創造能力在下降,因為(wei) 過去銀行資產(chan) 配置方麵的失誤或者誤配,導致它現在無法很好地創造貨幣。這兩(liang) 個(ge) 問題如果得不到很好解決(jue) ,可能單純地依靠政府再加大貨幣的投放來解決(jue) 總需求不足,就會(hui) 受到很大約束,這是從(cong) 貨幣政策的角度來講我們(men) 需要進行的反思。

  從(cong) 財政政策的角度來講,剛才金煜教授提到的中央政府正在做的幾件事:借錢、減稅、減支。我個(ge) 人比較認同現在需要減稅,由此降低社會(hui) 總稅負並提升經濟活力。但是現在講的減稅更多地是稅收結構調整,有減有增。另外,我認為(wei) 中央政府借錢也是應該的。因為(wei) 從(cong) 總杠杆率的角度看,現在地方政府的杠杆率很高,企業(ye) 的杠杆率也不低,尤其是國有部門。其實恰恰是中央政府的杠杆率有提高的空間,而且,中央政府最有能力償(chang) 還債(zhai) 務。如果要強調增加支出的話,中央政府確實應該要加杠杆。要保持總需求穩定,我不太同意總量意義(yi) 上中央政府要減支,中央政府如果減支,無疑會(hui) 對總需求產(chan) 生收緊效應。中央政府的問題是怎樣把錢花得更好。因此,相比於(yu) 減支,目前優(you) 化支出可能更為(wei) 重要。問題是,怎樣優(you) 化?

  第一個(ge) 可以考慮的優(you) 化方向是增加對縣級政府的轉移支付。可能我們(men) 忽視了,在經濟不景氣時期,縣級政府財政支出存在著嚴(yan) 重的順周期現象。我們(men) 用2001 -2007年縣級財政支出數據做的研究發現,在縣級財政支出上麵,縣級政府麵對外部總需求的收緊,它會(hui) 如何反應呢?如果僅(jin) 看它的一般預算支出,不存在很明顯的順周期現象。但是,如果除了一般支出再加上政府基金支出和預算外支出等等,順周期特點就馬上顯現出來。顯然,它的一般預算支出沒有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把很多政府基金收入、預算外收入的錢挪過來了。

  由於(yu) 縣級財政是偏基層的政府,它對於(yu) 居民的消費偏好更貼近、更了解。如果提高縣級財政支出在總需求中的比例,會(hui) 有利於(yu) 改善整個(ge) 社會(hui) 福利水平,因為(wei) 它更符合居民的消費偏好。在這個(ge) 意義(yi) 上說,經濟困難時期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要加大對縣級政府的轉移支付力度。中央政府增加對基層政府的轉移支付,就是改善支出結構的重要措施。

  優(you) 化支出結構的第二個(ge) 方麵,是改善中央政府本級財政支出,尤其要增加對具有正外部性的產(chan) 品或服務的支出。中央政府加杠杆之後必須要解決(jue) 好錢怎麽(me) 花的問題。如果花得不好,錢砸下去也可能是一個(ge) 長遠的隱患。比如說,中央政府現在做了很多投資項目,如果這些投資項目在長期並沒有很好的回報,那未來就會(hui) 變成經濟負擔。亂(luan) 投資盡管短期可能刺激了需求,從(cong) 長遠來講,形成的資本隻是總供給中的無效資本。那麽(me) ,增加這類物質資本存量,反而會(hui) 帶來未來銀行不良貸款增加的隱患。

  中國當前環保問題比較嚴(yan) 重,如果政府增加環保支出,其實是在增加人力資本。因為(wei) 環境的改進會(hui) 有利於(yu) 人們(men) 的健康,會(hui) 延長國民壽命,改善全社會(hui) 勞動力狀況,就是在增加人力資本,這對於(yu) 提升未來的經濟發展潛力非常有利。近年來,大量有關(guan) 中國環境問題的研究論文得到了發表,其中不少研究表明,環境汙染對身體(ti) 健康的損害、人力資本的損耗是非常嚴(yan) 重的。政府增加環保支出帶來的收益,即投資回報率可能會(hui) 非常高。早有研究發現,美國聯邦政府所有開支當中,回報率最高的是環保支出,多數年份回報率在200%左右,個(ge) 別年份甚至可以達到1000%。所以,中國政府應該重視環境問題,加大對環境這類具有較強正外部性資源的維護,防止環境汙染對人們(men) 健康產(chan) 生嚴(yan) 重危害。增加環境支出,相比於(yu) 繼續投資到邊際收益遞減的物質資本上,這顯然是在優(you) 化中央政府支出結構。

  總供給方麵,根本問題在於(yu) 中國經濟的生產(chan) 率未能得到有效改進。怎麽(me) 改進生產(chan) 率?這本質上是結構性改革的目標,結構性改革就是通過完善製度和政策來提高總供給的效率。通過結構性改革提升企業(ye) 的生產(chan) 率,政府可以做的方麵很多。我想著重談兩(liang) 點:一個(ge) 重要方麵是產(chan) 業(ye) 政策現在需要調整。去年林毅夫和張維迎教授有一場爭(zheng) 論,似乎並沒有形成共識。我認為(wei) ,產(chan) 業(ye) 政策不是要不要的問題,關(guan) 鍵是采用什麽(me) 樣的產(chan) 業(ye) 政策,是選擇性的還是功能性的?最近,我在做的一項研究發現,選擇性產(chan) 業(ye) 政策無論是在行業(ye) 層麵還是在企業(ye) 層麵,對於(yu) 生產(chan) 效率都是顯著為(wei) 負的影響。我們(men) 刻畫產(chan) 業(ye) 政策的指標是政府補貼,即這個(ge) 行業(ye) 裏有多少比例企業(ye) 拿到政府的補貼,或者這個(ge) 行業(ye) 單位銷售收入拿到多少政策補貼,這兩(liang) 個(ge) 指標刻畫的都是選擇性產(chan) 業(ye) 政策的強度。這種產(chan) 業(ye) 政策的確對於(yu) 行業(ye) 和企業(ye) 的生產(chan) 率都構成了負麵影響。如果要提高中國經濟的生產(chan) 率,中國政府就應該讓選擇性產(chan) 業(ye) 政策盡快退出。

  第二點,從(cong) 對外經濟關(guan) 係的角度來講,我非常同意一種觀點,即我們(men) 要逐步轉變觀念,從(cong) 強調依靠外需來增加總需求的角度,轉變到強調麵向全球優(you) 化資源配置效率。如何來優(you) 化,中國如何參與(yu) 全球經濟?如何更好地通過全球範圍內(nei) 優(you) 化資源配置呢?最近NBER公布的一篇工作論文提供了非常有意思的觀點,它認為(wei) ,緩解國內(nei) 經濟扭曲可以極大改進國際資源配置。國際貿易中一國的產(chan) 品出口和進口很大程度上是國際國內(nei) 價(jia) 格水平的反映。但是,假設國內(nei) 的價(jia) 格水平本身是扭曲的話,它就一定會(hui) 扭曲掉該國參與(yu) 國際經濟活動的結構。如果我們(men) 能夠盡快把國內(nei) 經濟的價(jia) 格扭曲降下來,就會(hui) 使得中國參與(yu) 國際經濟活動變得更有效率。中國的出口企業(ye) 在很長一段時間得到了政府的各種補貼,包括人民幣匯率被人為(wei) 壓低,以及因為(wei) 地方政府基於(yu) 產(chan) 業(ye) 政策對某些出口行業(ye) 企業(ye) 給予大量補貼,使得其具有出口競爭(zheng) 力。但是事實上,這個(ge) 競爭(zheng) 力是虛假的,並沒有真正反映中國的比較優(you) 勢。這樣的出口不斷增加、太多了,不是改善中國經濟的效率,而是降低中國經濟的效率。有學者做過簡單的統計分析,來看中國到底什麽(me) 產(chan) 品在推動出口?發現,在2001-2007年,中國真正在增加出口的是少數行業(ye) ,而且又是這少數行業(ye) 中的少數產(chan) 品。而這些行業(ye) 和產(chan) 品仔細分辨,恰恰就是拿到中國地方政府大量補貼、得到強有力扶持的行業(ye) 和產(chan) 品。顯然,這樣的出口反映的隻能是虛假比較優(you) 勢,不利於(yu) 提升中國經濟生產(chan) 效率。

  總之,從(cong) 總供給的角度來講,政府可以在很多方麵做工作。目前,產(chan) 業(ye) 政策的錯誤方式或者說模式,對於(yu) 中國經濟很長時間沒有起到好的作用。結構性改革的一個(ge) 重要方麵就是政府職能調整。如果政府能夠放棄運用選擇性產(chan) 業(ye) 政策工具,落實市場機製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中國經濟才真正可能逐步企穩,進而出現新的增長動力,讓中國經濟進入新的增長周期。隻要政府職能確實做出調整,這種樂(le) 觀局麵還是可以預期的。對於(yu) 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我依然堅持相對樂(le) 觀的估計。當前的關(guan) 鍵就在於(yu) ,中國政府能不能通過改革創造有利環境,讓潛在經濟增長率真正地釋放出來。

  (本文為(wei) 作者在"上海經濟學人2017年第二次圓桌論壇上的發言)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