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防止改革空轉,加強改革推進落實的幾點建議
—— 淄博改革實踐引發的思考
發稿時間:2017-09-21 15:39:19 來源:开云kaiyun 作者:劉尚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編者按】:2017年9月17日,由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雜誌社主辦的“全麵深化改革推進落實暨淄博實踐高層研討會(hui) ”在山東(dong) 省淄博市召開。本文是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的演講內(nei) 容。
淄博實踐是我國全麵深化改革中的一個(ge) 地方樣板,從(cong) 地方樣本裏麵我們(men) 可以提煉一些內(nei) 容為(wei) 進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啟發。
從(cong) 淄博全麵深化改革的地方樣板來看,我覺得有不少亮點。
第一,淄博的改革實踐打通了改革惠民的最後一公裏。开云kaiyun官方與(yu) 老百姓是密切關(guan) 聯的,改好了,覺得辦事方便了,利益增加了,老百姓就會(hui) 支持這個(ge) 改革。從(cong) 這一點來看,淄博改革開始設計的目標就是增加百姓的獲得感。老百姓的獲得感來自於(yu) 生活變得更方便了,環境變得更好了,想幹的事更容易了,管理更人性化了等等。有這些感受以後,老百姓就有了獲得感,這樣的改革老百姓就很支持。所以,推動改革首先是要獲得老百姓的支持,站在基層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這樣的改革毫無疑問它是有生命力的。淄博的改革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我認為(wei) 與(yu) 它的接地氣是分不開的。打通改革惠民的最後一公裏,這樣改革就不會(hui) 空轉。
第二,淄博的改革實踐形成了一個(ge) 地方基層的推動機製。改革要有一個(ge) 良好的推動機製,才能深入推動。淄博實踐提供了一些啟發: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來推進改革,這樣一種改革機製看得見摸得著,使改革更加協調,減少了由於(yu) 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各種各樣的障礙,避免了走彎路。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為(wei) 推進改革提供了條件。經濟要有新動能,改革也要有新動能,除了獲得人民群眾(zhong) 的支持以外,這種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我覺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men) 怎樣與(yu) 時俱進,改變傳(chuan) 統的推進改革的機製和方式,選擇更有效率的、更順暢的建立改革推進機製,這是淄博實踐給我們(men) 的啟發。站在全國來看,這方麵毫無疑問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的。
第三,淄博的改革實踐和當地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了。淄博的改革實踐有很明確的問題導向。即,通過改革解決(jue) 淄博當地社會(hui) 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改革往前推進,這些問題就能一點一點的得到解決(jue) 。從(cong) 這點來看,問題導向的改革才有生命力。這個(ge) 問題我後麵還要講到,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樣的。怎麽(me) 樣搞清楚本地的問題?把改革和當地的問題結合起來,這是最重要的。從(cong) 地方的角度來看改革,怎麽(me) 把改革和地方的問題緊密結合起來至關(guan) 重要。如果地方的改革方案隻是從(cong) 中央文件裏抄來的,沒有和地方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這樣就是停留在紙上的改革,而不是實踐,這是要避免的。
第四,淄博的改革實踐把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作為(wei) 一個(ge) 目標來推進的。淄博是通過改革來提升地方基層的治理能力,把改革作為(wei) 提升地方治理能力的一種手段。地方治理能力增強了,各行各業(ye) 的問題才有可能解決(jue) ,才能有更高的效率。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對地方來講,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很顯然對地方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至關(guan) 重要。怎麽(me) 通過改革提升地方尤其基層的治理能力?我覺得這是在改革中需要去充分考慮的問題。
另外,從(cong) 淄博改革這一實踐來看,還有一些值得我們(men) 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第一個(ge) 問題是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改革?今天是改革的時代,我們(men) 不斷的在談論改革,但為(wei) 什麽(me) 要改革?這個(ge) 問題需要反複追問,尤其是在各個(ge) 地方,其實這個(ge) 問題並不好回答。改革是有針對性和有目標性的,所以改革應當是兩(liang) 個(ge) 導向的結合,即,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結合。隻有問題導向的改革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改革到底要達到一個(ge) 什麽(me) 樣的目標,改出一個(ge) 什麽(me) 樣的體(ti) 製機製,被問題牽著鼻子走,有可能就是見招拆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樣的改革看似有效,但是沒有方向感。長期以來改革的成本很高,甚至帶來負作用,所以目標導向很重要。從(cong) 全國來看,改革的目標是很清楚的,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句前麵還有一句就是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這是改革的總目標,也是大方向。各個(ge) 地方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千差萬(wan) 別,改革目標需要進一步細化。我想這個(ge) 是在推進當前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個(ge) 問題。
第二個(ge) 問題是改革具有不確定性。改革盡管有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這樣的前提,但改革依然具有不確定性。它不是線性前進的,有時候改革怎麽(me) 往前走,甚至沒有路,需要我們(men) 踩出一條路來,這其中有各種各樣不確定的因素在幹擾改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men) 改革的思維應當複雜一點。這個(ge) 複雜性思維實際上包含了不確定性因素,要盡可能的去預見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的因素。這看起來互相矛盾,其實就是要隨時做好準備。隻有這樣,改革在推進的過程中才可能獲得成功。這是說改革要有一個(ge) 審慎原則,不要以為(wei) 製定了改革方案,有了改革目標,把方案部署實施了,改革自然而然就實現了。所以改革一定要有複雜性思維,要有不確定性思維,要按照審慎原則去應對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因素。
第三個(ge) 問題是改革不是無痛的。如果把改革比作一台手術的話,我們(men) 做手術時是自然承受這些疼痛,還是準備一些止痛劑或者麻醉劑。如果做手術時隻準備了刀子沒有止痛劑或麻醉劑,刀子一動,老百姓可能就從(cong) 手術台上大叫起來了。這個(ge) 手術還能做嗎?改革還能進行下去嗎?肯定會(hui) 半途而廢,所以改革是有風險的。做手術時準備的止痛劑是什麽(me) ?就是改革會(hui) 觸動各方利益。過去的改革大家的生活都有改善,都得到了利益,隻不過是多與(yu) 少的問題,這樣的改革一般不會(hui) 痛。現在的改革是利益結構的調整變化,有的人可能得益,有的人可能會(hui) 受損,這樣的改革就會(hui) 產(chan) 生痛感甚至劇痛。如果僅(jin) 僅(jin) 是改革而不考慮止痛劑的問題,那麽(me) 這個(ge) 改革是很難順暢推進的。 我們(men) 以前說要花錢買(mai) 機製,實際上就是一種利益的補償(chang) 。在改革過程中對一些受損的人給一些利益補償(chang) ,同時建立了一種新的體(ti) 製機製,這種花錢買(mai) 的機製就是改革的止痛劑。如果花了錢機製沒有買(mai) 來,就是說麻醉藥打下去了但手術沒有做成,那麻醉藥不就是白打了嗎?現實中有沒有這種情況,可能有。所以花錢買(mai) 機製要真正的把機製買(mai) 來,使改革真正往前走了一步,這樣的花錢買(mai) 機製是值得的,否則這樣花錢帶來的是負作用。沒有動手術無緣無故打一針麻醉劑幹什麽(me) ,反而讓他麻痹了,反而出現其他負作用。改革也是如此。所以,改革觸動各方利益的時候,要對利益得失做評估,即,利益相關(guan) 方哪些人會(hui) 受損,哪些人會(hui) 受益。受損程度什麽(me) 樣?受益程度怎麽(me) 樣?必須要有一個(ge) 事先的方案。改革花錢買(mai) 機製也是這樣的,不該補的補了,該補的反而沒補,社會(hui) 就會(hui) 出現更加嚴(yan) 重的問題。在社會(hui) 改革過程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所以改革是有痛感的,一般痛感可以忍受,產(chan) 生劇痛的話要有補償(chang) 機製。怎麽(me) 去補償(chang) ?怎麽(me) 花錢買(mai) 機製?這也是我們(men) 改革過程中需要研究的大問題。【整理《改革內(nei) 參》記者趙琳】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