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論競爭性市場體製》的解讀
發稿時間:2022-04-17 11:28:54 來源:开云kaiyun 作者:黃少卿
很高興(xing) ,今天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吳老師的這本書(shu) 。這本書(shu) 寫(xie) 作至今的時間比較長了,它的一些背景,可能在座的很多朋友都不一定熟悉,尤其是年輕的朋友。我們(men) 剛剛分享的環節有才上大三的小朋友,這本書(shu) 的年齡比她更長,所以的的確確可能對於(yu) 大家的閱讀會(hui) 構成一些障礙。
這本書(shu) 我最早讀也是15年以前的事情了。這本書(shu) 到今天已經出版了26年,從(cong) 寫(xie) 作開始算,差不多二十八、九年。可能很多朋友會(hui) 覺得這麽(me) 長時間之前寫(xie) 的一本書(shu) ,它有沒有這麽(me) 大的價(jia) 值,讓我們(men) 今天來重溫它。今天我自己在辦公室,也讀了兩(liang) 個(ge) 小時,因為(wei) 對於(yu) 我來講,很多內(nei) 容也已經有一點點陌生了。但是我重新讀這本書(shu) ,依然跟我第一次讀這本書(shu) 的感受一樣,非常有啟發。每一次閱讀吳老師的書(shu) 都會(hui) 有新的體(ti) 會(hui) ,這就是吳老師作為(wei) 一名經濟學大家的不同凡響之處,因為(wei) 他講的總是非常普遍的道理,而這些道理並不會(hui) 因為(wei) 時間的推移,並不會(hui) 因為(wei) 這個(ge) 時代背景的變化和我們(men) 個(ge) 人特殊的經曆而有所不同,它是具有普遍性的。在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講,我們(men) 今天來讀這本書(shu) ,還是非常值得的。
剛才也聽了我們(men) 10位書(shu) 友的分享,我不是很清楚大家6個(ge) 小時之內(nei) 讀這本書(shu) 真正的收獲和感受是怎麽(me) 樣的。我自己有一個(ge) 想法,也許在讀之前,需要有老師先講一下這本書(shu) 的基本脈絡,這樣能夠提高大家的閱讀效率。比如說我今天想講的這些內(nei) 容,如果在讀之前講,可能對你們(men) 會(hui) 更好一些,這是我自己的一個(ge) 感受。不管怎樣,我希望今天講的東(dong) 西能夠幫助大家,或者能夠促使大家回家以後繼續來讀。所以,我還是願意和大家來分享兩(liang) 個(ge) 方麵的一些想法。
一、本書(shu) 的寫(xie) 作背景
第一個(ge) 方麵,首先我想講一講這本書(shu) 的寫(xie) 作背景。因為(wei) 這本書(shu) 你們(men) 能看到出版的時間是1991年,但實際上開始寫(xie) 作的時間是在1988年中期的時候。當時劉吉瑞作為(wei) 一名非常年輕的學者,從(cong) 浙江抽調到北京去參與(yu) 中長期改革規劃的討論,所以他有機會(hui) 和吳老師經常在一起討論一些問題,才形成了這本書(shu) 。
在這個(ge) 背景下,我們(men) 知道1988年到1991年這本書(shu) 的出版,中間差不多3年的時間,這3年可能在座的朋友不一定特別熟悉。但對於(yu) 我而言,恰恰是印象很深刻的3年。為(wei) 什麽(me) 呢?因為(wei) 正好是我在拚命準備高考,然後考上大學,剛開始的頭兩(liang) 年,都是在這個(ge) 時間段裏麵。
1988年發生了很多非常重要的事情,可能我們(men) 都說不太出來,但是1989年發生的一件事情,可能你們(men) 每個(ge) 人都能講得出來。其實1989年之所以會(hui) 發生那件事情,是和1988年發生的很多事情是有關(guan) 係的。當然你們(men) 有興(xing) 趣可以再去回顧那段曆史,我就不展開了。
1989年以後這3年,我們(men) 今天一般通常會(hui) 把它叫做治理整頓的3年時期,叫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什麽(me) 叫治理整頓呢?治理整頓,通俗一點講,就是要回到計劃經濟,就是要開改革的倒車。那麽(me) ,在這樣的背景下來理解吳老師這本書(shu) 的出版,以及這本書(shu) 的內(nei) 容,你們(men) 就會(hui) 明白,其實這裏麵不但有他非常深邃的知識,還有他巨大的政治勇氣。我想,你們(men) 首先應該要理解這一點。
我1990年上大學,當時很有意思,計劃經濟的很多東(dong) 西都逐步在消除。比如糧票,其實到到80年代後期,大家用的越來越少。但是我有一個(ge) 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上大學坐火車去學校的時候帶了30斤全國糧票,不能用本地糧票,因為(wei) 到了學校不能用。而且我媽媽幫我把糧票縫在衣服最裏麵的口袋裏,說千萬(wan) 別掉了,掉了錢可以借,掉了糧票沒人能把糧票借給你。那30斤糧票就是我第一個(ge) 月買(mai) 飯票所必須的。而且,我還有印象的是1991-1992年,糧票換雞蛋這件事情又開始死灰複燃了。什麽(me) 意思呢?這意味著糧票又有經濟價(jia) 值了。一個(ge) 計劃經濟時代的東(dong) 西,它怎麽(me) 突然在90年代的初期又開始有經濟價(jia) 值?其實都是和當時計劃經濟的一些做法,一些政策,一些體(ti) 製的回潮是有關(guan) 係的。
1989年新的領導上台以後,曾經開過一個(ge) 會(hui) 。這個(ge) 會(hui) 議找了很多經濟學家去,主要的一個(ge) 問題就是要請大家給中央出主意,下一個(ge) 階段的經濟政策方略應該怎樣製定,怎樣解決(jue) 當時的經濟困難。那3年的經濟特別困難,今天我們(men) 的經濟增長速度掉到6.5%,你們(men) 覺得很低了吧,但是你們(men) 要知道,1990年我們(men) 的經濟增長率隻有3%,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速度最慢的一年,為(wei) 什麽(me) 會(hui) 這樣?當時的情況主要還是我們(men) 不清楚改革的前景應該往哪裏走。那時很多學者就說,之所以經濟秩序這麽(me) 困難,都是因為(wei) 市場經濟改革造成的。市場秩序極其混亂(luan) ,沒有計劃有序的調節,經濟沒法搞得好。在這個(ge) 會(hui) 上,絕大多數的學者是持這種觀點,隻有3位老先生,也不能說老先生,吳老師這個(ge) 時候還不算老,60歲多一點,他和另外兩(liang) 位,一位是薛暮橋老先生,那真是老先生,那個(ge) 時候已經快90歲了,還有一位是劉國光教授,他們(men) 3個(ge) 人,挺身而出站出來,做非常有理有據的論辯,當前的經濟困難不是市場經濟改革造成的,而是因為(wei) 我們(men) 的改革不徹底,兩(liang) 種體(ti) 製交錯在一起所導致的結果,就是這本書(shu) 裏所講到的雙重體(ti) 製下的摩擦才形成了當時的困難。所以要想走出經濟困難,唯一的出路是繼續市場化取向改革,繼續推動改革往前發展,才能夠走出困境。當時吳老師的論辯對手們(men) 就送了他一個(ge) 雅號,叫“吳市場”。你們(men) 今天感覺這是一個(ge) 褒義(yi) 詞,相當於(yu) 是吳老師對於(yu) 中國的市場改革推進做了這麽(me) 大的貢獻,所以我們(men) 尊稱他是“吳市場”。其實這個(ge) 外號,一開始是個(ge) 貶義(yi) 詞,就是說他除了知道市場什麽(me) 都不知道了,就隻會(hui) 講市場、市場,你叫“吳市場”最好。在這樣的背景下,吳老師他堅決(jue) 要把這本書(shu) 寫(xie) 出來,而且堅定地向當時的政策製定者,要求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這樣的政治勇氣,在今天看來,我覺得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其實,這本書(shu) 最主要的目的,我理解為(wei) 就是要為(wei) 市場經濟辯護,也是為(wei) 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這一種道路辯護。這是寫(xie) 作的一個(ge) 大背景。
二、本書(shu) 的邏輯和結構
第二個(ge) 方麵,我想將這個(ge) 書(shu) 的邏輯和結構給大家捋一下,其實你們(men) 如果有興(xing) 趣後麵再來讀,可能會(hui) 看得更清楚一些。我也會(hui) 結合當下的一些問題,來講一講為(wei) 什麽(me) 覺得這本書(shu) 還值得讀呢?就是因為(wei) 這本書(shu) 裏麵所提到的許多問題,在今天看起來依然非常具有緊迫性,對於(yu) 我們(men) 下一步的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yi) 。
因為(wei) 要為(wei) 市場經濟辯護,所以這本書(shu) 的邏輯,首先就指出為(wei) 什麽(me) 建國以來我們(men) 建立並實施的計劃經濟是沒有效果的。一開始把這件事情先講清楚,為(wei) 什麽(me) 計劃經濟沒有效果,而且,為(wei) 什麽(me) 過去在計劃體(ti) 製內(nei) 我們(men) 所做的那些修修補補,為(wei) 了改善計劃體(ti) 製所做的那些稱為(wei) 完善計劃體(ti) 製的改良型改革,也是沒有效果的?把這兩(liang) 個(ge) 問題講清楚了,由此才推出這本書(shu) 給出的改革目標,就是改革目標隻能是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這是頭兩(liang) 章的內(nei) 容。
我們(men) 知道,中共在1949年建製以後,從(cong) 1952年開始,學習(xi) 蘇聯的模式搞計劃經濟,這並不是說有人拍腦門拍出來的,也並不是說當時的領導人們(men) 是出於(yu) 無知,出於(yu) 個(ge) 人的私人利益。其實計劃經濟的建立和實施,是中國現代化曆程當中的一種努力和嚐試,必須要在這樣的高度理解。中國在過去100多年裏麵長時間落後,所謂的仁人誌士、精英群體(ti) 、知識分子,都在尋找怎麽(me) 樣的一種辦法、一種途徑、一種製度,才能夠讓中國擺脫落後的狀況,實現經濟的發展,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
共產(chan) 黨(dang) 其實同樣在思考這個(ge) 問題,隻不過當時,大家認為(wei) 由政府來幹預,建立一個(ge) 全麵的政府幹預式的體(ti) 製,可能會(hui) 帶來更快的經濟發展。但是問題就在於(yu) ,這樣的一種行政協調的命令經濟體(ti) 製,有它內(nei) 在的缺陷。當然這個(ge) 缺陷並不是當時就看清楚了,而是後麵現代經濟學的發展使得我們(men) 看的越來越清楚。第一個(ge) 缺陷是什麽(me) 呢?就是中央計劃者它並不掌握充分的信息,它的計劃製定並不會(hui) 那麽(me) 有效,第二個(ge) 缺陷是它也沒有辦法激勵執行計劃的人,會(hui) 完全按照計劃的要求來行事。它解決(jue) 不了信息的問題,也解決(jue) 不了激勵的問題。所以計劃體(ti) 製的無效,是根植在這種基本的機製裏麵的。那麽(me) 大家為(wei) 什麽(me) 說改革這種計劃經濟的修修補補的完善,也沒有效果呢?蘇聯也好,其他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都搞過改革行政性分權,而且甚至在20世紀30年代也發生過社會(hui) 主義(yi) 的大論辯。那為(wei) 什麽(me) 沒有效果?當時的經濟學家哈耶克和蘭(lan) 格兩(liang) 位你來我往的互相寫(xie) 信辯論,信也發在國際上一流的雜誌上,討論計劃經濟可行還是不可行?蘭(lan) 格認為(wei) 說,計劃經濟是可行的,隻要中央計劃在模擬市場來決(jue) 出計劃的價(jia) 格,那麽(me) 計劃的價(jia) 格就會(hui) 類似於(yu) 市場機製運行所得到的結果,當然資源配置還是有效的,這是蘭(lan) 格的一個(ge) 辯護。蘭(lan) 格的這個(ge) 辯護,尤其是到了晚年的時候,蘭(lan) 格在人生最後一篇文章《計算機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中特別提到,如果未來計算機充分發展,使得我們(men) 可以處理大量的數據的時候,計劃的可行性就會(hui) 極大的提高。剛才也有朋友講到,馬雲(yun) 最近也說過類似的話,大數據時代使得計劃經濟的可行性提高了,實際上是這樣子的嗎?這個(ge) 問題,我想其實在這本書(shu) 裏麵,你們(men) 如果仔細閱讀,吳老師是給出了答案的。
首先,即便是在大數據時代,也有兩(liang) 個(ge) 問題計劃者解決(jue) 不了。第一它不可能把所有的信息都完全掌握,因為(wei) 信息是瞬息萬(wan) 變的。第二即便掌握了信息也不表示你能夠利用好這些信息,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就一定可以解決(jue) 。我舉(ju) 一個(ge) 具體(ti) 的例子,在今年春節期間,出租車行業(ye) 出現了打車難的現象,出租車大量利用了所謂的移動互聯網。那麽(me) 我們(men) 在座的可能都裝了滴滴或者Uber,或者其他的一些打車軟件。按道理你們(men) 應該會(hui) 很充分的了解到,哪裏有出租車,出租車也一定很充分的了解到哪裏有乘客,可以用來搭我的車對不對?但為(wei) 什麽(me) 會(hui) 打車難問題更加嚴(yan) 重了呢?其實在這個(ge) 裏麵反而是出租車,這些司機們(men) 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人為(wei) 的抬高這個(ge) 價(jia) 格。所以,這個(ge) 信息係統的建立和解決(jue) 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是不是有必然的聯係呢?恐怕不是。
還有一個(ge) 大家需要去考慮的問題是什麽(me) ?是利益機製的問題。就是說即便你掌握了充分的信息,也無法解決(jue) 行為(wei) 人之間的這種利益激勵和分配的關(guan) 係問題。你即便有APP,出租車司機他出於(yu) 個(ge) 人的利益,可以故意把他的網關(guan) 掉,故意製造人為(wei) 的短缺,就達到了目的。因為(wei) 短缺到一定程度時,係統就可以自動加價(jia) 。這個(ge) 問題的產(chan) 生,這種投機行為(wei) 的發生是源於(yu) 什麽(me) 呢?不是源於(yu) 信息,而是源於(yu) 激勵機製。所以信息本身是解決(jue) 不了激勵機製的,那麽(me) 在這個(ge) 意義(yi) 上,馬雲(yun) 所講的大數據就會(hui) 讓計劃經濟帶來更大的可行性,其實早在20年多前吳老師這本書(shu) 裏麵就已經做出了充分的反駁了。
總之,這本書(shu) 頭兩(liang) 章的內(nei) 容,就是來闡述計劃和計劃經濟過去修修補補的改革為(wei) 什麽(me) 不可行。
第二個(ge) 方麵,這本書(shu) 的第三到第五章集中闡述了,競爭(zheng) 性的市場體(ti) 製是一個(ge) 什麽(me) 樣的體(ti) 製。既然吳老師認為(wei) 改革的目標模式隻能建立起競爭(zheng) 性市場體(ti) 製,所以他就花了3個(ge) 篇章來講競爭(zheng) 性市場體(ti) 製到底包括哪些方麵。主要包括3個(ge) 方麵,第一個(ge) 是企業(ye) ,第二個(ge) 是市場的協調機製,第三個(ge) 是政府的宏觀調控。首先吳老師在第三章裏講到了計劃體(ti) 製下的企業(ye) ,它其實並不是真正的企業(ye) ,它不過是在國家生產(chan) 辛迪加下麵的一個(ge) 生產(chan) 車間而已。它並沒有獨立的決(jue) 策權,甚至也沒有價(jia) 格的製定。它沒有生產(chan) 多少的權力,也沒有製定價(jia) 格的權力,也沒有為(wei) 誰生產(chan) 的權力,這些事情都是有計劃已經給它定下來了。所以在這樣沒有獨立的法人人格背景下,其實政府對企業(ye) 是承擔了無限責任的。和最近王岐山說的政府無限責任有點像,計劃體(ti) 製下,政府對企業(ye) 的責任就是無限責任。第一,政府不給它放權;第二,如果這個(ge) 企業(ye) 虧(kui) 損了,政府要把它兜起來。所以這怎麽(me) 可能是市場體(ti) 製下我們(men) 說的典型意義(yi) 上的企業(ye) 呢?
既然國有企業(ye) 它不可能是典型意義(yi) 的企業(ye) ,那麽(me) ,如何形成適應市場競爭(zheng) 的企業(ye) ,吳老師就在這本書(shu) 裏麵指出了兩(liang) 條道路。
一條道路是如何將國有企業(ye) 改革為(wei) 或者改組為(wei) 股權多元化的現代公司製度,這是這本書(shu) 裏麵所指出的一個(ge) 方向,就國有企業(ye) 應該按照現代公司製度,變成一個(ge) 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責任公司。這樣,它是股權多元化的,就會(hui) 類似於(yu) 現代市場經濟國家裏的公司化企業(ye) 來展開運作。所以我們(men) 的國有企業(ye) 改革,剛才也有書(shu) 友講到不知道往哪方麵改,現在提的名詞很多,什麽(me) 混合所有製,各種說法。其實萬(wan) 變不離其宗,混合所有製的本質,還是股權多元化的現代公司製度。第二條道路怎麽(me) 形成適應市場的企業(ye) 呢?就是要發揮企業(ye) 家精神,鼓勵民間創業(ye) 、創新,發展民營私營經濟,發展民營私營企業(ye) 。
第二個(ge) 方麵,吳老師講到競爭(zheng) 性的市場機製的核心是什麽(me) ?核心就是要發揮價(jia) 格機製在資源配置當中的基礎性作用。價(jia) 格機製發揮作用,最關(guan) 鍵的一點就是價(jia) 格信號本身要是對的。通俗點說,要把價(jia) 格搞對。價(jia) 格本身要反映生產(chan) 要素和商品稀缺程度,價(jia) 格信號本身是不能被扭曲的,如果價(jia) 格信號被扭曲了,我們(men) 資源配置的結果當然是不可能達到有效的狀態。計劃經濟之所以沒有效果,就在於(yu) 計劃經濟的價(jia) 格信號,它總是扭曲的。
第三個(ge) 方麵是什麽(me) ?其實我們(men) 市場體(ti) 製還有一塊很重要的,就是我們(men) 要有政府的宏觀調控,因為(wei) 它一定會(hui) 涉及到市場失靈的問題。市場機製並不是說它總是能夠有效地發揮作用。市場的作用,它有很多的前提條件。比如說信息要對稱;比如說競爭(zheng) 要相對充分,如果一個(ge) 國家的市場有很多壟斷企業(ye) 進行壟斷定價(jia) 的話,那它何以能夠實現有效的市場調節結果?另外,在一定的時期裏,如果人們(men) 對於(yu) 未來的預期產(chan) 生錯誤、不恰當的理解,可能會(hui) 帶來凱恩斯所說的三大心理定律所帶來的有效需求不足這樣一個(ge) 合成謬誤的結果。那麽(me) 政府通過需求管理,就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我們(men) 在強調市場,強調價(jia) 格發揮基礎性作用的同時,政府必須要同時具備宏觀調控能力。吳老師也說到了,因為(wei) 要建立宏觀調控體(ti) 係,所以當時的情況下,財政,稅收,金融就必須要同步改革。如果不同步改革,宏觀調控機製就沒有辦法建立起來。書(shu) 中提到的這三個(ge) 方麵其實是很ABC的,但的的確確把競爭(zheng) 性市場體(ti) 製最本質的東(dong) 西講出來了。
本書(shu) 的第三個(ge) 部分,第六到第八章集中分析了中國從(cong) 1978年以來,甚至可以將時間再往前推,推到1958年以來,我們(men) 國家的改革采取了什麽(me) 形式以及這些形式的改革存在的問題是什麽(me) 。吳老師在裏麵提到了幾件事。第一,提到了改革戰略的選取問題,究竟是應該協調推進全麵深化改革,還是局部改革單項突破?這個(ge) 問題在書(shu) 裏講得很詳細。以吳老師為(wei) 首的學派有個(ge) 名字,叫整體(ti) 協調改革派。這個(ge) 學派以吳老師為(wei) 代表人物,包括他周圍的其他一些學者,包括一些學者型官員,周小川、樓繼偉(wei) 、李劍閣以及最近剛剛去北京就任的銀監會(hui) 主席郭樹清。他們(men) 這個(ge) 學派,特別強調中國的改革必須要整體(ti) 推進,單邊改革是不解決(jue) 問題的。我認為(wei) 這個(ge) 思想非常重要。其實這個(ge) 思想也是和日本的一位著名經濟學家青木昌彥教授的一個(ge) 觀點是完全吻合的。他認為(wei) 體(ti) 製的各個(ge) 方麵是具有互補性的,就像剛才有的同學提到玩魔方一樣,這裏有類似的東(dong) 西。一個(ge) 方麵的改變,一定會(hui) 帶來其他方麵的改變,如果隻想一個(ge) 方麵改而另外的方麵不改,體(ti) 製就會(hui) 產(chan) 生摩擦。這也是吳老師這本書(shu) 裏反複強調雙重體(ti) 製會(hui) 產(chan) 生摩擦力,會(hui) 阻礙經濟發展的原因。一項製度隻有和具有互補關(guan) 係的其他方麵製度才能協調的好,所以,改了一塊其他的不改,就導致體(ti) 製的運行成本、摩擦成本非常之高。
第二個(ge) 方麵,談到了行政性分權的道路為(wei) 什麽(me) 走不通的問題。中國的體(ti) 製問題並不僅(jin) 僅(jin) 是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毛澤東(dong) 1956年有一篇文章叫《論十大關(guan) 係》,第一個(ge) 關(guan) 係就是論中央和地方的關(guan) 係,也是在毛澤東(dong) 這篇文章的指導下,1958年剛剛建立計劃體(ti) 製沒多久的中國就搞了第一次體(ti) 製內(nei) 的改革。行政性體(ti) 製下放,把1個(ge) 中央計劃者變成了30個(ge) 計劃者,每一個(ge) 省都可以做自己的計劃,每一個(ge) 省都可以來協調資源配置。導致的結果是中央的計劃完全平衡不了。30個(ge) 計劃者,在一個(ge) 國家之內(nei) ,比1個(ge) 計劃者導致體(ti) 製運行結果更加糟糕。也因為(wei) 行政性的體(ti) 製下放,才有了1959年到1961年的3年大饑荒所產(chan) 生的極其惡劣的後果。所以行政性體(ti) 製下放本身並不可取。但問題在於(yu) 80年代初,我們(men) 再一次采取了行政性放權、體(ti) 製下放的政策。當時華國鋒執政期間,他搞了100多個(ge) 項目,我們(men) 當時將其叫做“洋躍進”相對於(yu) 50年代的大躍。當時中國打開了國門,引入大量的西方國家的先進技術來發展本國的經濟,但是這樣的發展路徑是超越了當時的國力和實力的。為(wei) 了能夠促進各個(ge) 地方有積極性來收集更多的財政資源,支撐這些大規模的項目,所以將大量的財權下放給地方,形成了由中央與(yu) 地方分灶吃飯的財政體(ti) 製。這樣的體(ti) 製其實是行政性分權的延續。那麽(me) 吳老師其實是在批判這樣一個(ge) 體(ti) 製,給當時中國所帶來的一係列的問題。
最後,吳老師也指出了企業(ye) 改革搞承包製也是行不通的。因為(wei) 承包製是一個(ge) 錯誤的方向。它把國有企業(ye) 承包給經理人員,事實上導致了國有企業(ye) 的所有製屬性的混亂(luan) 。那些經理人員,他們(men) 往往是負盈不負虧(kui) 。承包製16字:包死基數,確保上繳,多收自留,欠收自補。但往往結果是什麽(me) ?企業(ye) 賺了錢,有了利潤了,多收了,的的確確是經理人員拿到了獎勵。但是,欠收了,他會(hui) 補嗎?他沒有錢可以補,他那個(ge) 時候連套房子都沒有,拿什麽(me) 去補。他沒有任何東(dong) 西,然後耍個(ge) 賴,說虧(kui) 損了根本不是我的原因,還是計劃體(ti) 製、價(jia) 格扭曲的原因。你要我承擔那麽(me) 多社會(hui) 福利,那麽(me) 多不應該我承擔的代價(jia) ,是這些負擔導致了虧(kui) 損結果,最後又將虧(kui) 損這個(ge) 後果推給了國家。所以承包製本身,並不能解決(jue) 中國的國有企業(ye) 能夠變成真正的市場化主體(ti) 這一結果。吳老師當時在這本書(shu) 裏做的這些判斷,恰恰和去年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奧利弗·哈特的不完備合同理論,我們(men) 也把它叫做新產(chan) 權理論,是完全相吻合的。因為(wei) 承包製事實上是把國有企業(ye) 變成了經理人員自己的企業(ye) 。在不改變名義(yi) 產(chan) 權的背景下,將剩餘(yu) 的控製權和收入權全都交給了經理人員,這肯定是不對的,也是行不通的。吳老師在這幾章中,從(cong) 整個(ge) 改革戰略以及改革方式,無論是行政性分權,還是企業(ye) 的承包製,都進行了批判性的分析。因為(wei) 時間關(guan) 係我不能多講了。
這本書(shu) 的最後一個(ge) 部分,指出了未來的改革當中應該處理好的幾對關(guan) 係。第九到十二章,分別是平等和效率的關(guan) 係,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的關(guan) 係,城市和農(nong) 村的關(guan) 係,當然包括城市化的問題,以及改革和發展的關(guan) 係。這四對關(guan) 係都是改革必須要處理好,必須要解決(jue) 好的問題,也是下一步改革能不能改得好的四個(ge) 方麵。所以,後麵這四個(ge) 關(guan) 係的處理,吳老師也是花了很多篇幅。
平等和效率的問題,今天重要不重要?依然非常重要。去年有一本書(shu) ,其實是本學術書(shu) ,我相信不是很多人能看懂的,但居然也在中國風靡了一陣子,就是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這本書(shu) 是講平等的問題,講收入再分配如何保證社會(hui) 公平的問題。這說明什麽(me) ?說明這個(ge) 問題現在不隻是中國的問題,也是全世界的問題。美國為(wei) 什麽(me) 特朗普能夠上台?跟美國最近20年以來,收入分配關(guan) 係的兩(liang) 極分化趨勢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人享受到了互聯網技術的好處,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在互聯網技術的衝(chong) 擊下成為(wei) 受害者。所以這個(ge) 問題今天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中國的平等和效率問題,根本上還是和自身的體(ti) 製相關(guan) ,譬如壟斷問題、腐敗問題,導致我們(men) 的經濟發展過程既缺乏效率,又沒有實現發展成果的公平分配。
另外一個(ge) 問題,所謂城市化的問題,剛才也有一個(ge) 書(shu) 友提及,我認為(wei) 他講的那個(ge) 問題非常重要,當然了,我不太同意他那個(ge) 觀點。因為(wei) 你們(men) 可能不太讀文獻,所以不太了解,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修建,尤其是1995年以來的高速主幹公路網的修建是導致了生產(chan) 進一步向沿海大城市的集中,而不是說生產(chan) 開始往內(nei) 地去了。因為(wei) 對於(yu) 企業(ye) 而言,在大城市裏麵生產(chan) ,再把商品運回內(nei) 地去賣,是一個(ge) 更有效率的行為(wei) 。所以問題不在於(yu) 說我們(men) 的城市化一定要在地理意義(yi) 上,每隔一個(ge) 地理位置就應該要有一個(ge) 大城市,不是這個(ge) 意思,而是什麽(me) 意思呢?關(guan) 鍵就在於(yu) 生產(chan) 是要向大城市集聚,而沿海地區因為(wei) 各種原因,是更容易產(chan) 生大城市的。生產(chan) 向大城市集聚會(hui) 帶來集聚效應,包括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創新經濟等,這都是已經有大量的學者證明了的。生產(chan) 的集中它並不一定會(hui) 帶來這個(ge) 分配的不公平,關(guan) 鍵就在於(yu) 當我們(men) 生產(chan) 在往大城市集中的時候,我們(men) 的勞動力也要流動起來,勞動力也要往大城市走。我們(men) 現在搞一些所謂的小城鎮,所謂的城鎮化,所謂的鼓勵勞動力回到家鄉(xiang) 去就業(ye) ,鼓勵這樣一個(ge) 逆城市化的過程,它其實是反效率的一種政策。它怎麽(me) 可能會(hui) 改善收入分配的結果,它隻能惡化收入分配不公平。所以,城市化今天到底是應該以大城市為(wei) 主,還是要以小城鎮為(wei) 主,我想其實不用去爭(zheng) 論的,一定是要以大城市為(wei) 主。當然,我這裏要多留一句話,是不是大得像上海這樣,我有保留態度。的確,規模經濟走到一定階段就會(hui) 走向規模不經濟。
最後一個(ge) 問題,說改革和發展的關(guan) 係問題,就是和我們(men) 今天的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可以掛鉤的。剛才燕玉葉老師讀的22頁那一段話我非常有感觸。我們(men) 如果是一個(ge) 低效率的生產(chan) 方式,必然的結果是會(hui) 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所以改革為(wei) 了什麽(me) ?改革的目的,最終還是為(wei) 了建立更好的製度來實現更有效率的發展。因為(wei) 隻有通過改革,讓那些不利於(yu) 發展的體(ti) 製被消除,讓有利於(yu) 發展的體(ti) 製進一步建立起來,我們(men) 的資源配置效率才能夠變得更高一些,才有可能保持一個(ge) 相對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也許是六點幾、七點幾,甚至不排除個(ge) 別時候還能回到八點幾。我認為(wei) ,隻要這個(ge) 體(ti) 製不斷的改進,這樣的可能性都是有的。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大家一定要理解這個(ge) 結構是什麽(me) 含義(yi) 。吳老師這3本書(shu) 有一個(ge) 總序,剛才翻了一下,之前沒有讀到,他特別指出來結構在英文原文裏structure是institution的意思,是製度的意思,是製度結構的意思。所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絕不是政府用行政手段去調經濟結構,這完全是和本意背道相馳。而是通過製度結構的不斷完善,使得經濟發展更加有效。所以,改革和發展不矛盾,有些人認為(wei) 要改革,隻有把發展速度慢下來一些。其實不是的。改革推進的好,發展的速度不但可以保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上,甚至效率也會(hui) 變得更好。因為(wei) 效率本身就是速度的一個(ge) 組成部分。
我想,今天我們(men) 來重溫吳老師這本構思於(yu) 30年前,寫(xie) 作完成於(yu) 26年以前的書(shu) 是非常有意義(yi) 的,這本書(shu) 並不過時,它依然有非常強烈的時代精神,能夠對今天進行的經濟改革,甚至政治體(ti) 製改革提供巨大的真知灼見。
謝謝大家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