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食品安全治理的理念和路徑
發稿時間:2017-08-14 15:32:40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葉嵐
食品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基礎,食品安全是當今世界各國麵臨(lin) 的共同難題。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指出,“到2030年消除饑餓,確保所有人特別是窮人和弱勢群體(ti) ,全年都享有安全、營養(yang) 和充足的食物”。我國是食品消費和進出口大國,必須積極參與(yu) 全球食品安全治理,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力量。
全球食品安全不均衡格局
根據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數據,2016年全球穀物產(chan) 量為(wei) 25.7億(yi) 噸。與(yu) 此同時,全球食品貿易總額已達數萬(wan) 億(yi) 美元。在變動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發達國家與(yu) 發展中國家權力和財富分配嚴(yan) 重不均,這一格局決(jue) 定了全球食品安全狀況不均衡的基本麵。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食品生產(chan) 物流消費模式的轉變,食源性疾病在各國頻繁爆發,並迅速跨國界傳(chuan) 播,不同程度上引發全球食品安全危機。世界衛生組織估算的“全球食源性疾病負擔分布”顯示:在每10萬(wan) 人口中,歐盟、北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食源性疾病損失約為(wei) 50傷(shang) 殘調整生命年(是指從(cong) 發病到死亡所損失的全部健康生命年,英文簡稱DALYs),東(dong) 南亞(ya) 和南美洲大部分國家為(wei) 300傷(shang) 殘調整生命年,這一數值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則高達1000多。該結論與(yu)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每年發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基本一致,具有較高信度。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上述排名中總體(ti) 位列全球40名左右,高於(yu) 人均國民生產(chan) 總值的排名。
有研究表明,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和特征,與(yu) 所在國家和地區工業(ye) 化、城鎮化進程態勢密不可分,因此各國食品安全麵臨(lin) 的主要矛盾各異。例如,工業(ye) 化程度較低的非洲國家主要麵臨(lin) 的食品安全風險來自新鮮食物腐爛變質和不幹淨的街頭食品,屬於(yu) 傳(chuan) 統的食品衛生潔淨問題。而處於(yu) 高速工業(ye) 化進程中的新興(xing) 經濟體(ti) 如巴西、印度等,其麵臨(lin) 的食品安全風險主要源自農(nong) 業(ye) 投入品的過度使用和環境汙染。歐美發達國家逐漸步入後工業(ye) 化社會(hui) ,消費者則更關(guan) 注食品新原料、新工藝、新方法帶來的不確定安全風險,如轉基因食品、納米食品。這種差異性加劇了全球食品安全治理難度。
主權國家監管製度碎片化
從(cong) 概念上說,全球食品安全治理是主權國家、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等主體(ti) 為(wei) 應對食品安全挑戰,通過談判、協調與(yu) 妥協等方式進行合作,以穩定國際食品供應鏈秩序,進而保障全球食品安全的過程。這其中,食品貿易全球化與(yu) 各主權國家監管製度“碎片化”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決(jue) 定了政府監管部門在其中扮演的基礎性角色。
由於(yu) 各國文化習(xi) 俗差異,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不同,食品安全立法和監管體(ti) 係千差萬(wan) 別。加之食品產(chan) 業(ye) 涉及“從(cong) 農(nong) 田到餐桌”的長鏈條,一國監管部門往往難以控製全鏈條各環節風險。隨著食品供應鏈不斷超越國界,僅(jin) 僅(jin) 依靠消費環節末端治理無法破解全球化時代的食品安全困境。例如2013年的馬肉風波,就凸顯出歐盟雖有共同市場卻沒有統一監管的困局。因此必須加強監管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全過程控製,實現風險治理關(guan) 口前移。具體(ti) 包括構建各國監管信息互通平台,形成相互協調的食品安全標準體(ti) 係和認證體(ti) 係,加強國際化監管人員隊伍建設,等等。
典型案例便是跨境食品電商監管。隨著互聯網技術進步,跨境網購在全球興(xing) 起,消費者不出國門便能購買(mai) 到各國特色食品。傳(chuan) 統貨物貿易需經國境檢驗檢疫部門嚴(yan) 格監管,質量安全總體(ti) 上有保障。然而,通過國際快遞等渠道入境的食品大多遊離於(yu) 監管之外,在分裝、存儲(chu) 、運輸、投遞過程中還容易遭遇“二次汙染”。一些食品物流運輸過程長且環節多,有些還需要特定的溫度和濕度條件,如果快遞服務公司專(zhuan) 業(ye) 技術水平不足,很可能影響食品安全。這就要求協調不同國家食品進出口監管政策,或是在食品出境前把好檢驗檢疫關(guan) ,或是允許食品進口國將監管觸角向生產(chan) 環節延伸。事實上,一些貨物貿易繁榮的國家已經開始在國外設置監管派駐機構。
國際組織的協調機製和平台作用
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國際組織,在全球食品安全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men) 通過簽訂國際條約、國際協議等正式的國際法文件,或者發布指南、指導原則、建議、決(jue) 議等國際軟法文件,創新全球食品安全治理手段與(yu) 治理方式,構建起多層次、全方位和全過程的全球食品安全治理網絡。
國際組織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具體(ti) 發揮的作用包括:一是對全球食品安全狀況及相關(guan) 信息的收集、評估與(yu) 研判;二是組織全球食品安全監管政策論壇,建構治理主體(ti) 之間的合作框架,並發揮協調功能;三是促進多邊食品安全協議的遵守和履行,應對具體(ti) 的食品安全危機如打擊跨國製假售假團夥(huo) ;四是籌集和分配食品安全治理資源,尤其是風險評估、風險監測等信息共享;五是調解和仲裁雙邊、多邊食品安全治理衝(chong) 突。
例如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頒布的《國際衛生條例》規定,各國應通過國際食品安全管理機構網絡和條例締約國國家聯絡點,向世界衛生組織及時通報食源性疾病的爆發情況,並在世界衛生組織的牽頭下利用其提供的平台進行食源性疾病的信息交流、情報共享和技術援助,以提高國際社會(hui) 應對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跨國公司參與(yu) 食品安全共治
作為(wei) 全球治理中的重要角色,跨國公司基於(yu) 商業(ye) 利益和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積極參與(yu) 食品安全共治。2000年5月,主要來自歐盟的跨國食品零售商、生產(chan) 商、服務提供商以及食品安全專(zhuan) 家提出了“全球食品安全倡議”,家樂(le) 福、沃爾瑪等大型跨國連鎖超市都參與(yu) 其中。該倡議屬於(yu) 國際性行業(ye) 合作促進組織,以食品安全為(wei) 核心原則,倡導“一次認證,全球承認”。倡議的主要目標是改進食品供應鏈效能,從(cong) 而保護全球消費者利益並增強其消費信心。會(hui) 員企業(ye) 在采購食品時一般要求供貨方獲得全球公認的10種認證之一,憑此即可免除采購方審核或國外認證程序,從(cong) 而降低貿易成本。目前該組織已逐步擴展到全世界,會(hui) 員企業(ye) 貿易額約占全球食品貿易總額的65%,相關(guan) 認證也成為(wei) 國際主流食品貿易市場的準入門檻和技術壁壘。
此外,一些發達國家還支持跨國公司參與(yu) 全球食品安全治理。如農(nong) 牧業(ye) 發達的澳大利亞(ya) 、新西蘭(lan) 等國政府積極鼓勵食品企業(ye) 采取設立境外辦事處和技術中心等多種方式“走出去”,支持其開展對目標國法律、政策、標準、貿易規則等研究和服務。本國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如日本,則支持加工企業(ye) 到海外建立糧油、乳製品、肉製品等重要食品原料基地,並鼓勵有實力的企業(ye) 通過並購、合資等方式進入海外食品加工和研發領域,拓展營銷網絡,深度融入全球食品產(chan) 業(ye) 鏈。這種產(chan) 業(ye) 政策與(yu) 監管政策相結合的方式,有效兼容了食品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食品安全治理的雙重目標。
我國正在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須在提升國內(nei) 食品安全治理水平的同時,從(cong) 戰略高度重視全球食品安全治理。因此,借鑒上述經驗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yi) 。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