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扔垃圾是一門技術活兒
發稿時間:2017-08-09 14:23:34 來源:《光明日報》
綠色生活,離不開妥善處理生活垃圾。英國是一個(ge) 垃圾分類製度嚴(yan) 格、循環利用程度很高的國家。在英國生活,熟知怎麽(me) 扔垃圾是一門必備的生活技能,否則,輕則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很大不便,重則麵臨(lin) 令人難以承受的高額罰款。近年來,在垃圾治理方麵,英國政府采取獎勵與(yu) 懲罰並舉(ju) 的措施,垃圾循環利用率不斷提高。但是,嚴(yan) 厲的懲罰措施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一把炒鍋拖累了一桶垃圾
走在英國各個(ge) 城市的居民區,你會(hui) 發現,每家房屋門口基本上都會(hui) 擺放三個(ge) 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分別盛放可回收垃圾、食品垃圾、其他生活垃圾,隻是不同市區的垃圾桶形狀和大小會(hui) 略有不同。有花園的住戶,還會(hui) 收到市政府配發的花園垃圾收集袋,用於(yu) 盛放樹枝落葉等。
記者居住在倫(lun) 敦卡姆登區,每年向區政府繳納2千多英鎊的社區稅,然後就可以享受區政府給居民提供的各種服務,其中一項就是垃圾回收。區政府給記者的房屋配發了上述三種不同的垃圾桶,每周三早晨會(hui) 有工人上門取走垃圾。由於(yu) 區政府財政緊張,從(cong) 今年春天開始,可回收垃圾和食品垃圾仍然是每周回收一次,但是其他生活垃圾改成了兩(liang) 周一次,居民對此有不少怨言。

在倫(lun) 敦卡姆登區的垃圾回收中心,市民開車來扔垃圾。
對於(yu) 垃圾分類和垃圾回收時間,區政府給每個(ge) 家庭都印製了專(zhuan) 門的小冊(ce) 子。由於(yu) 沒有“讀懂吃透”區政府的“垃圾回收指南”,記者在倫(lun) 敦生活的第一周便被工人拒收垃圾。上門回收垃圾的工人,在記者盛放可回收垃圾的綠色垃圾桶上,留下了一張拒收垃圾的說明,上麵寫(xie) 道:“由於(yu) 您的垃圾桶內(nei) 放置了不可回收使用的物品,我們(men) 無法回收,請您遵照以下說明,重新清理垃圾桶內(nei) 物品。”
說明詳細列出了可回收垃圾的清單,其中包括塑料瓶、玻璃瓶、紙張、酸奶盒、塑料蔬菜盒等十多類物品。記者詳細對照,發現被拒收的原因,是垃圾桶內(nei) 有一把用舊的炒鍋。由於(yu) 這是金屬類物品,記者想當然地將其視為(wei) 可回收類垃圾,殊不知,區政府並不這麽(me) 想。把炒鍋從(cong) 垃圾桶內(nei) 取出後,記者發現,一周後工人上門回收垃圾時,果然把垃圾桶內(nei) 物品全部清走了。
養(yang) 成習(xi) 慣兼靠獎勵與(yu) 懲罰
談到英國的垃圾分類和循環利用,記者的英國朋友阿什利深有感觸。在一家英國電視台工作期間,阿什利曾經參加過一部關(guan) 於(yu) 垃圾循環的紀錄片的拍攝。他曾經前往倫(lun) 敦附近的一個(ge) 大型垃圾處理場采訪,對其規模、技術、先進程度至今都津津樂(le) 道。

當地政府發給居民的垃圾回收說明,寫(xie) 明不同垃圾的回收日期。 林衛光攝/光明圖片
他對記者說,其實英國民眾(zhong) 的垃圾分類和環保意識的養(yang) 成也經曆了一個(ge) 長期過程。他回憶說,在他小的時候,也就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家裏和鄰居並沒有強烈的垃圾分類意識,各種垃圾都是扔在一個(ge) 垃圾桶裏。後來,隨著政府教育和宣傳(chuan) 力度的加大,以及各種配套製度措施的跟進,民眾(zhong) 才逐步養(yang) 成了垃圾分類的意識和習(xi) 慣。他說,垃圾分類不僅(jin) 是一個(ge) 環保問題,政府采取措施促進垃圾分類,也能形成一個(ge) 新的經濟增長點。且不說通過循環節約下來的資源,一些垃圾處理技術、設備的研發、製造、出口,都能形成一種產(chan) 業(ye) 經濟。
記者到英國工作以來,感受到英國政府在垃圾分類和處理中,除了支持和鼓勵政策之外,同樣也有懲罰政策,兩(liang) 種政策並舉(ju) ,促進了公民相關(guan) 意識的養(yang) 成。
說到鼓勵政策,在記者居住的倫(lun) 敦卡姆登區,近年來每年都會(hui) 評選垃圾循環先進住戶,被評選上的家庭可以獲得5000英鎊獎金。區政府還為(wei) 居民提供垃圾桶、垃圾袋等相關(guan) 用品。說到懲罰措施,其實在英國隻要留心,就不難在大街小巷的一些死角看到告示牌提醒:“此處不能扔垃圾,違者罰款2500歐元。”英國街頭的監控鏡頭之密集全球著名,主要街區基本做到無死角、全覆蓋。現在,街頭監控的一個(ge) 作用,就是打擊隨意扔倒垃圾,讓居民自覺做好垃圾分類和處理。英國政府的官網上還有專(zhuan) 門舉(ju) 報亂(luan) 扔垃圾行為(wei) 的說明,鼓勵人們(men) “見義(yi) 勇為(wei) 、積極舉(ju) 報”。

製圖:盧重光
在英國,製造垃圾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這就促使人們(men) 盡量延長一些生活用品的使用壽命,避免昂貴的垃圾處理費。記者的朋友喬(qiao) 治有一套已經使用10多年的花園桌凳,風吹日曬,破舊不堪,他最近請垃圾處理公司上門取走,支付了100英鎊的費用。在英國買(mai) 家用電器,安裝工人把舊電器取走,不僅(jin) 不給你錢,還要求你支付處理費用。記者兩(liang) 個(ge) 月前買(mai) 了一台新洗衣機,付賬時同時就支付了40歐元的舊洗衣機處理費,真的是“新賬舊賬一起算”。
果汁喝完要把瓶子刷幹淨再扔
在倫(lun) 敦生活第一周就被垃圾工人給了一個(ge) 下馬威,記者決(jue) 定仔細研讀區政府給的垃圾回收小冊(ce) 子。小冊(ce) 子關(guan) 於(yu) 垃圾分類之詳細和嚴(yan) 格,著實讓記者吃驚不小。舉(ju) 一個(ge) 小例子:果汁瓶屬於(yu) 可回收垃圾,但是,喝了果汁就把瓶子扔進垃圾桶,較真兒(er) 的工人是不會(hui) 收走的,因為(wei) 按照政府的要求,你必須先把飲料瓶子刷幹淨,然後才能扔進可回收垃圾桶。果醬罐、酸奶盒、浴液瓶等物品也是如此。
對於(yu) 食品類垃圾,區政府要求放置在專(zhuan) 門的食品垃圾桶內(nei) ,而且也有嚴(yan) 格規定。例如,過期的食品,必須把包裝去掉,才能扔進食品垃圾桶。用於(yu) 盛放食品垃圾的塑料袋,不能使用普通的塑料袋,必須使用可降解塑料袋。這種塑料袋可以在超市買(mai) 到,如果不想破費,可以在區政府的網站上申請。記者嚐試了一下,在申請提交一周後,便收到區政府通過郵局寄來的可降解塑料袋。
英國人喜歡打理花園,修剪樹木,整理草坪,這就難免產(chan) 生一些花園垃圾。政府在垃圾分類中將其稱為(wei) “綠色垃圾”,也要求單獨分類回收。區政府一般會(hui) 給每個(ge) 住家幾個(ge) 大號的白色編織袋,用於(yu) 臨(lin) 時盛放花園垃圾,等待政府每周派人上門回收。記者居住的卡姆登區,是倫(lun) 敦經濟發展程度比較高的街區,以前花園垃圾回收都是免費,但從(cong) 今年開始,改為(wei) 每年收費60英鎊。如果不想花這筆費用怎麽(me) 辦?鄰居皮特告訴我,區政府有垃圾回收中心,居民可以自己開車把政府不上門回收的垃圾送過去。記者決(jue) 定前往一探究竟。
5便士塑料袋的力量
說到英國政府運用經濟杠杆進行垃圾治理,不能不提5便士塑料袋的故事。在英國,塑料袋長期以來被視為(wei) 對環境造成重大汙染的“白色垃圾”。從(cong) 2015年10月起,英國政府實施5便士塑料袋新政,要求商店對每個(ge) 塑料購物袋收取5便士。這一政策並非政府變相收稅,因為(wei) 每個(ge) 塑料購物袋收取的5便士,不是要上交政府,而是用於(yu) 慈善、環保等公益事業(ye) 。
這項政策出台時,很多民眾(zhong) 質疑其效果,認為(wei) 5便士對於(yu) 大家來說根本就不是個(ge) 錢,不會(hui) 有人在乎這筆開銷。然而,事實證明,5便士的力量不容小覷,其作用遠遠超出了多數英國人的想象。這項新政出台前,英國人用塑料購物袋已經“成癮”。新政實施一年下來,統計顯示,英國人比上一年少用了60億(yi) 個(ge) 塑料袋,塑料袋用量一年裏減少了85%,人們(men) 養(yang) 成了購物自帶布袋、編織袋的習(xi) 慣。
5便士塑料袋的成功,使環保矛頭對準另一類數量巨大的垃圾——咖啡杯。英國人有喝咖啡的習(xi) 慣,盡管他們(men) 喝的咖啡和意大利、法國的所謂“正統咖啡”有很大區別。走在倫(lun) 敦街頭,手捧一杯咖啡的路人比比皆是。星巴克、Costa、Nero等幾家大的咖啡連鎖店,每年使用的一次性咖啡杯不計其數。媒體(ti) 報道,英國的一些專(zhuan) 家已經撰寫(xie) 報告,建議政府對一次性咖啡杯收費,希望以此鼓勵人們(men) 養(yang) 成自帶咖啡杯的習(xi) 慣。
扔垃圾的“終極選擇”和“折中方案”
卡姆登區的垃圾回收中心距離記者的住處約5公裏,占地不算很大。回收中心內(nei) 擺放著12個(ge) 大型無蓋垃圾箱,每個(ge) 垃圾箱的容積大概和半個(ge) 集裝箱大小接近,旁邊都立著牌子,詳細說明可以投放何種垃圾。
記者第一次前往時是周末,正好趕上附近居民都來扔垃圾,出現了輕度堵車的狀況。記者發現,不能往家裏的垃圾桶扔的垃圾,在這裏都可以找到“歸宿”,例如家具、電器、服裝等,還有記者始終沒有處理掉的那把炒鍋。終於(yu) 可以“放肆”地扔了,記者不由得感到欣喜和釋然。當然,垃圾中心內(nei) 的告示牌提醒,“此處有監控”,需要嚴(yan) 格按照分類標準投放垃圾。如果有疑問,裏麵的工作人員會(hui) 非常熱情地給你解答。
記者發現,盡管車輛很多,但是所有人都非常自覺地排隊前行,到了自己需要的垃圾箱時,就停車把垃圾扔下,再上車前往下一個(ge) 垃圾箱。堵車嚴(yan) 重時,大家還會(hui) 下車聊天,交流自己的垃圾分類經驗。排在記者車後的是30歲的達尼和他的女朋友,他們(men) 住地離垃圾回收中心不遠,基本上每兩(liang) 周就會(hui) 來一次,把不好處理的垃圾扔掉。達尼說,盡管這會(hui) 耽誤一些周末休息時間,但是想到能為(wei) 垃圾循環利用和環境保護出點兒(er) 力,他和女朋友還是感到很高興(xing) 。
聽說記者的住處距離回收中心較遠,達尼告訴記者,其實,來回收中心是扔垃圾的“終極選擇”,一些小的物品,例如吹風機、服裝、鞋等,有解決(jue) 的“折中方案”,可以把這些垃圾投放到住處附近的回收點,回收點的地址在區政府的網站上都可以查到,一般在住處500米之內(nei) 都會(hui) 找到。
記者按照達尼的建議在網上搜索,發現附近有幾個(ge) 回收點,不同回收點的回收物品有所不同。除了都接受可回收垃圾之外,有的回收吹風機、剃須刀等小電器,有的回收服裝。記者前往附近一個(ge) 服裝回收點時發現,旁邊的提示牌要求衣服要洗幹淨、疊整齊且放置在袋子內(nei) ,才能投放進這個(ge) 回收點的垃圾箱。
嚴(yan) 苛政策的負麵效應
英國嚴(yan) 厲的垃圾分類政策和管理製度,對於(yu)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發揮了重大作用。然而,也有人指出,經濟杠杆的過度使用,不可避免地會(hui) 產(chan) 生一些負麵效應。
記者日前從(cong) 倫(lun) 敦前往溫莎,在路邊臨(lin) 時停車時,意外發現路邊灌木叢(cong) 後的小溝裏,充斥著垃圾。同行的英國朋友介紹說,這種現象其實在英國比較嚴(yan) 重,尤其是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來這裏扔垃圾的人,大致有兩(liang) 種原因,或者是有些垃圾正常處理需要收費,或者是住地的垃圾回收次數或者數量有限,例如,有的街區規定一周隻能回收一袋垃圾。
英國很多民眾(zhong) 也對政府的垃圾罰款政策表示不滿。近年來,很多英國城市對於(yu) 亂(luan) 扔垃圾現象加大打壓力度。在有些城市,在街頭亂(luan) 扔一個(ge) 煙頭、一張廢紙都會(hui) 招來罰款。這種嚴(yan) 格製度的動機本來是好的,但是,一些城市卻濫用這種製度,把街頭罰款的工作外包給一些公司,而這些公司出於(yu) 創收目的,鼓勵員工多開罰單,這就必然帶來一些罰款亂(luan) 象。
英國日前播出的一部紀錄片提到,一家類似公司在對員工培訓時,要求他們(men) 多開罰單,並且規定,在一天開出的罰單達到一定數量之後,額外的罰單就可以分成。紀錄片中,一名不小心將物品掉到地上的行人,甚至也成了罰款對象,開罰單的人員提示這位行人接受50英鎊罰款,因為(wei) 如果不服而上訴失敗,罰款數額將是天價(jia) 。紀錄片稱,這種“威脅”的方法屢試不爽。紀錄片播出後,引起民眾(zhong) 極大不滿。
垃圾處理仍存爭(zheng) 議
近年來,很多市政府因為(wei) 經費緊張,開始減少在垃圾管理方麵的投入,上門回收垃圾的頻率降低。垃圾治理問題也因此成為(wei) 各黨(dang) 在市政選舉(ju) 中拉選票的抓手。
在記者居住的倫(lun) 敦卡姆登區,區政府目前由工黨(dang) 掌權。自今年年初以來,工黨(dang) 政府降低了部分垃圾的回收頻率,對花園垃圾采取收費政策。一些區議會(hui) 的工黨(dang) 議員甚至提議,要派專(zhuan) 人上門翻看居民的垃圾桶,如果分類不標準,就要有人上門談話,兩(liang) 次談話之後如果還無改觀,就要采取懲罰措施。
這些政策引發了居民的強烈不滿。日前,記者在家中收到了保守黨(dang) 的來信,要求居民在下一次市政選舉(ju) 中支持保守黨(dang) ,該黨(dang) 承諾將恢複所有垃圾每周回收一次的政策,而且不會(hui) 采取上門翻看垃圾箱這種過度的舉(ju) 措。
有關(guan) 人士表示,嚴(yan) 格的垃圾分類和治理政策,必須要有相應的經濟保障、經費支持,否則隻能適得其反。一些市政府降低垃圾回收頻率,貌似節省了公共部門的運作成本,實際上這是逼迫一些人亂(luan) 扔垃圾,反而增加了垃圾治理的費用。
(光明日報倫(lun) 敦8月8日電 光明日報駐倫(lun) 敦記者 林衛光)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