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治史方法淺談
發稿時間:2017-07-31 13:49:24 來源:人民網 作者:馮(feng) 爾康
在信息時代,史學研究需要秉持什麽(me) 樣的態度?在搜集史料更加容易的情況下,如何提升研究質量?怎樣開拓史學研究新領域?諸如此類問題,非常值得探討。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史學研究帶來了很大便利:數字化文獻檢索使史料的搜集極其快捷而且相對完備,可以快速檢索到大量資料;珍本圖籍的數字化,對學者窮盡資料意義(yi) 重大;研究中從(cong) 抄寫(xie) 卡片變為(wei) 下載資料,省時、省事;等等。但是,搜集史料方便了,並不意味著寫(xie) 論文、出專(zhuan) 著就容易了。如果沒有嚴(yan) 肅的治史態度,而是“玩”史學,就不可能有傳(chuan) 世之作。
對於(yu) 數字化史料,我們(men) 應有正確的態度,這樣才能提高研究質量。首先,注意史料的準確性。對數字化史料需要辨別訛誤,在引用時核對原書(shu) 文字是必不可少的,這種功夫不可省。對史料原作者、圖書(shu) 版本亦需有必要的了解。其次,增強理解史料的能力。信息時代史料搜集容易了,但往往不如閱讀紙質書(shu) 籍來得細致,不如抄卡片時那樣動腦筋。如果對數字化史料未加細致思索,就難以理解史料所反映的史實並把握其實質,更談不上厚積薄發。最後,致力於(yu) 田野調查。史學研究者不宜忽視田野調查,即使研究古代史也同樣需要。比如,中國曆史上北方、東(dong) 北少數民族屢次入主中原。研究者如果不去蒙古草原、大小興(xing) 安嶺實地考察那裏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光靠文獻資料很難準確理解那些部落、王朝的興(xing) 起。由此可見,在信息時代,傳(chuan) 統優(you) 良學風需要繼續發揚,史學研究需要在傳(chuan) 承傳(chuan) 統研究方法基礎上創新。
信息時代,史學研究僅(jin) 僅(jin) 著力於(yu) 史料搜集的改進和創新是遠遠不夠的,它還要求研究者有新的問題意識、思維方式和研究方向。人類社會(hui) 正在發生什麽(me) 樣的變化?人們(men) 的生活會(hui) 有什麽(me) 樣的改變?人類未來將是什麽(me) 樣的?這類宏觀問題時刻縈繞腦際,會(hui) 讓我們(men) 不斷拓展史學研究的新領域。從(cong) 社會(hui) 史的角度看,當前可以關(guan) 注以下幾個(ge) 研究方向。
關(guan) 注以人為(wei) 本的曆史。尊重社會(hui) 個(ge) 體(ti) “人”的曆史,研究人的生命史和日常生活史;研究生存環境史與(yu) 生態環境史,包括政治環境、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生產(chan) 、社會(hui) 風俗;研究醫療衛生史,包括身體(ti) 史、衛生史、醫療史、生育史、死亡史等。
關(guan) 注家庭演變史。已有學者指出,西方社會(hui) 現在正麵臨(lin) “去家庭化”的挑戰,非婚同居、同性婚姻現象已司空見慣。中國情況不同,在“家庭化”趨勢下,家族會(hui) 、宗親(qin) 會(hui) 、修譜活動頻頻出現,修譜在紙質本之外還創造了網上修譜。在現代化進程中宗親(qin) 活動並沒有消失或沉寂,這些活動在信息時代會(hui) 出現什麽(me) 樣的變化?這是對宗族史、家庭史研究者提出的新課題。
關(guan) 注第三產(chan) 業(ye) 大發展形勢下人的活動史。信息時代,人類體(ti) 能消耗減少,某些身體(ti) 機能甚至出現衰退趨向,於(yu) 是體(ti) 能鍛煉、刺激性娛樂(le) 和探險活動應運而生。同時,網絡文化開始盛行,通俗文藝大行其道。諸如此類現象,都是人的活動史研究者需要留意的問題。
關(guan) 注科技發展與(yu) 人類現實、未來的關(guan) 係。比如,機器人的智能超過人腦,個(ge) 人隱私在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受到侵犯等問題。還有,在信息時代、智能時代,生產(chan) 進一步自動化,機器人代替人工,基礎性工作崗位大量減少,新生代如何就業(ye) 成為(wei) 社會(hui) 性問題。
上述種種社會(hui) 新現象並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曆史發展的結果,同時又是未來社會(hui) 發展演變的依據。對於(yu) 信息時代的這些新現象,史學研究者都應保持高度關(guan) 注,從(cong) 當下回觀曆史,從(cong) 曆史下觀當下,縱通地觀察曆史。隻有這樣,我們(men) 才能比較準確地把握曆史、現實和未來。■
(作者為(wei) 南開大學榮譽教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