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世界曆史觀”過時了嗎
發稿時間:2017-07-27 21:49:01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劉順 董金明
核心提示:馬克思唯物史觀認為(wei) “地域史”(“民族史”)在資本空間化推動下必然轉向“世界史”(“人類史”)。新世紀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化這股曆史大潮正在遭遇著空前的“冰凍”,“去全球化”的諸種聲音在世界不少地區主要是幾個(ge) 發達經濟體(ti) 上空盤旋。
當前世界範圍內(nei) ,逆全球化現象蔓延,產(chan) 生去全球化思潮,質疑以全球化為(wei) 重要向度的馬克思“世界曆史”觀,認為(wei) 它已經過時。那麽(me) ,該如何看待和回應?
全球化這股曆史大潮正在遭遇著空前的“冰凍”,馬克思“世界曆史觀”遭遇挑戰
馬克思唯物史觀認為(wei) “地域史”(“民族史”)在資本空間化推動下必然轉向“世界史”(“人類史”)。新世紀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化這股曆史大潮正在遭遇著空前的“冰凍”,“去全球化”的諸種聲音在世界不少地區主要是幾個(ge) 發達經濟體(ti) 上空盤旋。譬如,英國“脫歐”談判正式啟動,特朗普推行“美國優(you) 先”戰略即製造業(ye) 和資本雙回流政策以及先退TPP、再退已由170多個(ge) 國家簽署的《巴黎協定》,荷蘭(lan) 和希臘“脫歐”勢力暗流湧動,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家選舉(ju) 中民粹主義(yi) 明顯冒頭,德國公開反對TTIP等,都預示著以全球化為(wei) 重要向度的馬克思“世界曆史觀”麵臨(lin) 著難以回避的詰難和必須應對的挑戰。與(yu) 過去相比,當前反全球化現象呈現出範圍廣、影響大、時間長以及主體(ti) 顛倒、政治色彩濃厚等突出特點,給整個(ge) 人類文明蒙上不穩定不確定性的陰霾。毋庸諱言,作為(wei) 全球化史上重要策源地的英國“脫歐”與(yu) 世界第一大經濟體(ti) 美國出現去全球化的“特朗普現象”,足以震撼世人。
但問題是,歐盟局部和美國的一些敏感變故,能否就“證據嚴(yan) 謹”地表明“馬克思錯了”?馬克思的“世界曆史觀”過時了?實則不然。
每一次逆全球化浪潮的粉墨登場,都在“反向地”為(wei) 馬克思“世界曆史”理論不斷被證實提供著豐(feng) 富素材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世界進出口貿易額占GDP比重從(cong) 2008年的51.86%下降至2015年的44.99%,減量6.87個(ge) 百分點;全球貿易預警組織(GTA)的報告數據也顯示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國際貿易量就一直在下降。不少國家尤其是發達資本主義(yi) 國家主要通過技術(綠色)壁壘來實施“合法的”貿易保護主義(yi) 以期為(wei) 本國經濟利益打造“自私的”防禦性護城河。事實上,以貿易保護主義(yi) 為(wei) 代表的諸種逆全球化思潮背後,往往縈繞著結構性或全局性經濟危機的影子,而危機的總根源則是資本主義(yi) 生產(chan) 資料的私有製性質與(yu) 生產(chan) 社會(hui) 化之間的抵牾關(guan) 係。
回顧世界經濟史不難發現,每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後,貿易保護主義(yi) 就會(hui) 準時“自覺”抬頭,且由控製著全球經濟政治話語權的資本主義(yi) 經濟體(ti) 來率先推行。可以說,以貿易保護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逆全球化行徑,正是資本主義(yi) 企圖解決(jue) 固有經濟矛盾的“理性自救”和“迂回反抗”。這種“自救”和“反抗”,無一不是資本主義(yi) 應對“經濟癌症”即馬克思意義(yi) 上周期性經濟危機的“存亡之舉(ju) ”,因為(wei) 每一次這樣的危機都在“敲響喪(sang) 鍾”,向“剝奪者被剝奪”的文明社會(hui) 靠近一步。到那時,未來的新社會(hui) 便會(hui) 呈現出“民族史”消亡和“世界史”成型的美好圖景。正是在這種意義(yi) 上每一次逆全球化浪潮的粉墨登場,都在“反向地”為(wei) 馬克思“世界曆史”理論不斷被證實提供著豐(feng) 富素材。
虛擬技術的發展正在為(wei) “曆史向世界曆史的轉變”開辟著真切的嶄新空間
馬克思主義(yi) 從(cong) 來都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恩格斯語)。馬克思“世界曆史觀”中的“世界”包括但不限於(yu) 實存和具象化的物理空間,也應該包括愈發成為(wei) 主要空間形式的網絡虛擬空間。在某種意義(yi) 上,包含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內(nei) 的虛擬(智慧)新技術正在成為(wei) 培植“世界曆史”的新動力。40多年前英國學者斯蒂芬·博丁頓就在《計算機和社會(hui) 主義(yi) 》一書(shu) 中站在未來學角度憧憬了計算機的出現對於(yu) 人類社會(hui) 主義(yi) 進程的重大推動意義(yi) ;40多年後瑞典學者克裏斯蒂安·富克斯在《馬克思與(yu) 互聯網研究》一文中也呼籲運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來研究數字互聯網業(ye) 態。正如同雖然馬克思當初沒有及時預測到信用經濟的“大規模”到來但我們(men) 並不能否認他擁有深刻的虛擬資本理論一樣,盡管馬克思囿於(yu) 時代所限不可能準確預知“一根網線連通世界”的互聯網時代排山倒海式的到來,但我們(men) 並不能無視他關(guan) 於(yu) 民族主體(ti) 和人類主體(ti) 終將融合統一的“世界曆史觀”。
這是因為(wei) ,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AI和VR(AR)等虛擬介質的出現,不是證偽(wei) 而是進一步證實了馬克思“曆史向世界曆史轉變”的深邃洞見,並且隨著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技術更新,這種轉變正日益提速。在當下“日日新”的網絡信息化時代,“國家公民”正經由虛擬空間演變成“世界公民”,人流、資金流、物流、知識流等正在伴著虛擬“信息流”而湧向“地球村”的每一個(ge) 村落,世界範圍內(nei) 的電商經濟和分享經濟的發展如日中天。在某種程度上,以互聯網為(wei) 代表的虛擬技術的“無顯著民族邊界性”正在解構和重塑著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民族國家,為(wei) 馬克思“世界曆史”思想進而為(wei) 未來共產(chan) 主義(yi) 的落地,提供著物質準備和孕育新因素。因此,一些逆全球化現象的出現,盡管在形式上為(wei) 馬克思這一理論的應驗似是而非地“喝著倒彩”,但虛擬技術的發展卻正在為(wei) “曆史向世界曆史的轉變”開辟著真切的嶄新空間。
正視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一些敏感問題和負麵情況,把握好全球治理的新動向
實際上,馬克思的“世界曆史觀”蘊含著對總體(ti) 性“大勢”的科學展望,看到了實現每一個(ge) 人自由全麵發展的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的必然性、長期性和艱巨性,並沒有過度糾纏於(yu) 短暫的或階段性的曆史細節。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曾被視為(wei) “曆史向世界曆史轉變”風向標的歐盟意外地被英國拋棄與(yu) 在新自由主義(yi) 的大本營美國鬧劇般出現逆全球化的“特朗普現象”,並不能顯示馬克思“世界曆史”理論的“重大過失”,充其量算作是蜿蜒前進中的“一段插曲”。
事實上,我們(men) 不必為(wei) 一些逆全球化現象的登台而過分緊張甚至去質疑馬克思的“世界曆史觀”,因為(wei) 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從(cong) 來都是一對形影相隨的矛盾體(ti) ,後者隻不過是前者長波周期的一個(ge) 階段。譬如,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世界貿易額從(cong) 350億(yi) 美元收窄到120億(yi) 美元)和1997年亞(ya) 洲金融風暴後都曾出現過劇烈的貿易保護主義(yi) ,但危機之後的全球化反而得以空前地快速推進、全球協同顯著加強,正可謂“雨過天更晴”。因此,逆全球化現象的出現,並不能說明馬克思的“世界曆史觀”已經過時,相反卻為(wei) 這一深邃的曆史哲學提供了更加豐(feng) 富的實踐場域。換言之,它們(men) 並不是對全球化的否定,而是對全球經濟政治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方向。我們(men) 在踐履“世界曆史”理論的偉(wei) 大征程中,必須積極謀劃、主動迎戰和科學引領,正視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一些敏感問題和負麵情況,把握好全球治理的新動向,著力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來把握和引領新型全球化即以“新作為(wei) ”來駕馭“新全球化”,才能贏得主動、贏得優(you) 勢、贏得未來。■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