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預警“十三五”就業衝擊
發稿時間:2015-12-03 00:00:00
挑戰結構性失業(ye) 風險明顯加大
報告顯示,當前中國新增勞動力供給並未出現劇烈下降,至少在2020年以前,勞動力總量供給大於(yu) 需求,無論是勞動供給的增量還是存量,並不存在嚴(yan) 重的短缺現象,甚至在未來一段時期勞動力供給還有富餘(yu)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人口與(yu) 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力資源研究室主任高文書(shu) 認為(wei) ,“十三五”時期,經濟結構和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進入關(guan) 鍵期,就業(ye) 結構調整麵臨(lin) 更大不確定性,結構性失業(ye) 風險將會(hui) 明顯增大。
這很大程度上是由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導致的。高文書(shu) 表示,一方麵,中國經濟將逐漸轉變成為(wei) 服務業(ye) 主導的經濟形態,依靠土地、房地產(chan) 、基礎設施等大規模投資的增長模式將失去動力,依靠廉價(jia) 勞動力、資源等的粗放型產(chan) 業(ye) 將加快淘汰,經濟結構和產(chan) 業(ye) 結構的變化也將帶來就業(ye) 結構的轉變。在這一結構調整過程中,部分勞動力將因不適應而不可避免地被淘汰。另一方麵,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上普通工人工資迅速上漲,助推了教育的機會(hui) 成本。在貧困的農(nong) 村地區,義(yi) 務教育輟學率呈上升趨勢。如果政府不及時進行幹預,在經濟結構出現明顯變化之後,將出現技能型人才供給不足的局麵。
此外還要看到,當前化解產(chan) 能過剩與(yu) 損失就業(ye) 之間的矛盾尖銳。“化解產(chan) 能過剩短期內(nei) 勢必會(hui) 造成局部性失業(ye) 衝(chong) 擊。”高文書(shu) 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以河北為(wei) 例,按照化解產(chan) 能過剩的規劃要求,到2017年河北省要完成6000萬(wan) 噸鋼鐵減壓任務,相當於(yu) 河北省四分之一的鋼鐵產(chan) 能,這涉及60多萬(wan) 直接或間接的從(cong) 業(ye) 人員。在“鋼鐵大市”武安市,2014年2月當地共拆除了6家企業(ye) 的8座高爐,涉及7110名職工轉崗,相關(guan) 上下遊產(chan) 業(ye) 轉崗人員加起來有2萬(wan) 多人。
“全國算下來,這樣一個(ge) 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導致的‘關(guan) 、停、並、轉’以及由此形成的下崗,數量會(hui) 比較大,可能會(hui) 有幾百萬(wan) 。這樣一個(ge) 群體(ti) ,他們(men) 的就業(ye) 問題、再就業(ye) 問題以及他們(men) 失業(ye) 的生活托底問題,將是‘十三五’期間就業(ye) 領域的一個(ge) 重大挑戰。”中國勞動學會(hui) 副會(hui) 長蘇海南說。
劣勢農(nong) 民工和大學生就業(ye) 環境依舊脆弱
張車偉(wei) 認為(wei) ,有必要澄清當下社會(hui) 對勞動力市場供需狀況的誤解。目前,學術界雖已接受中國經曆了劉易斯轉折點和人口紅利消失的觀點,但往往將人口轉變與(yu) 勞動力絕對短缺聯係起來。實際上,雖然中國已經跨越劉易斯轉折點,但並不意味著已經進入勞動力絕對短缺時代,周期性失業(ye) 還將發生,勞動人口中的“4050”人員、高校畢業(ye) 生和外出農(nong) 民工等群體(ti) 就業(ye) 環境依然比較脆弱,未來仍然是就業(ye) 政策的重點幫扶群體(ti) 。
報告認為(wei) :“從(cong) 長期來看,農(nong) 民工群體(ti) 在未來勞動力市場中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難以維持,其就業(ye) 形勢將比大學生更為(wei) 嚴(yan) 峻。”高文書(shu) 解釋稱,首先,人力資本水平是決(jue) 定長期就業(ye) 競爭(zheng) 力的關(guan) 鍵因素,農(nong) 民工的人力資本處於(yu) 明顯劣勢。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目前全國外出農(nong) 民工總量達到1.6億(yi) 人,30歲以下的青年農(nong) 民工約占60%,但是,他們(men) 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wei) 9.8年,過早地進入勞動力市場,導致其缺乏必要的職業(ye) 技能。其次,青年農(nong) 民工集中在經濟調整衝(chong) 擊最突出的地帶。超過70%的青年農(nong) 民工流入東(dong) 部沿海地區,大約50%的青年農(nong) 民工從(cong) 事製造業(ye) ,而受經濟放緩和結構調整影響最大的恰恰就是東(dong) 部沿海地區的外向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ye) 。這些青年農(nong) 民工基本沒有農(nong) 業(ye) 經營經曆,在遭受衝(chong) 擊下,農(nong) 業(ye) “蓄水池”功能對於(yu) 青年農(nong) 民工不再發揮作用。相對於(yu) 同齡的城市青年尤其是大學生,青年農(nong) 民工的適應能力明顯更弱,有可能在結構轉型中加入長期失業(ye) 大軍(jun) 。
大學生的問題同樣突出。張車偉(wei) 說,他們(men) 統計失業(ye) 者中畢業(ye) 未找到工作人員的學曆分布發現,大學本科、專(zhuan) 科和研究生畢業(ye) 未找到工作的比重達到44%,占全部失業(ye) 人員的比重為(wei) 9.6%。如果不考慮以往累積下來的人數,則可以說每10個(ge) 失業(ye) 人員中就有1個(ge) 是剛畢業(ye) 的大學生。按照2010年2283萬(wan) 人的失業(ye) 總規模,剛畢業(ye) 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規模將近200萬(wan) 人。根據預測,2010年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生人數為(wei) 560萬(wan) 人,這意味著35.7%的新畢業(ye) 大學生沒有實現就業(ye) 。
建議引入退休年齡彈性機製
應對“十三五”就業(ye) 衝(chong) 擊,張車偉(wei) 建議,在就業(ye) 政策製定上,政府應該著重考慮如何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充分利用和消化吸收現有的勞動力資源。從(cong) 供給端看,既要培養(yang) 更多的市場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也需要為(wei) 已離開學校的勞動者學習(xi) 新技能提供渠道。從(cong) 需求端看,應關(guan) 注到就業(ye) 創造的模式變化。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服務業(ye) 中的中小企業(ye) 將是就業(ye) 創造的主體(ti) 。應扶持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ye) 發展,降低他們(men) 在社保繳費、員工招聘和培訓等方麵的成本,能更好地發揮這些企業(ye) 吸納勞動力的作用,提高就業(ye) 質量和市場需求彈性。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人口與(yu) 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都陽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十三五”時期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關(guan) 鍵階段,就業(ye) 發展應該關(guan) 注以下幾個(ge) 重點領域:首先,通過全麵深化戶籍製度改革,進一步提高勞動參與(yu) 率,為(wei) 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贏得時間;其次,要積極應對結構調整所提出的挑戰,做出相應的規劃和政策調整;再次,進一步加強人力資本積累,迎接中國經濟的新一輪變革;最後,抓緊時間,完善中國的勞動力市場製度。
同時考慮到未來中國可能出現全局性勞動力短缺局麵,張車偉(wei) 建議“十三五”期間開始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為(wei) 開發低齡老年人力資源進行製度性安排,建議按照並軌先行、漸進實施和彈性機製的原則逐步延遲退休年齡。
首先,實現養(yang) 老金製度並軌,將退休年齡歸為(wei) 兩(liang) 類:職工養(yang) 老保險領取年齡和居民養(yang) 老保險領取年齡。其次,職工養(yang) 老保險的退休年齡改革方案分兩(liang) 步走。第一步,2017年完成養(yang) 老金製度並軌時,取消女幹部和女工人的身份區別,將職工養(yang) 老保險的女性退休年齡統一規定為(wei) 55歲。第二步,從(cong) 2018年開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1歲,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直至2045年同時達到65歲。再次,居民養(yang) 老保險的退休年齡從(cong) 2033年開始每3年延遲1歲,直至2045年完成。
同時在退休年齡改革中引入彈性機製。“可考慮以法定退休年齡為(wei) 基準,規定人們(men) 可提前或延遲5年退休,但養(yang) 老金待遇與(yu) 退休年齡掛鉤。測算表明,延遲退休年齡可有效改善城鎮勞動力的供給狀況,增加城鎮適齡(退休年齡以下)勞動年齡人口,延緩其比重下降趨勢。”張車偉(wei) 說。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