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宏觀

文章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在即供給側改革將成政策重點

發稿時間:2015-12-01 00:00:00  

    2015行至12月,按照正常節奏,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將在本月中旬前後召開,確定明年經濟的調控基調,並明確財政和貨幣政策搭配。


  一位接近決(jue) 策層的不願具名的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深度調整期和轉型期的關(guan) 鍵之年,很多問題和矛盾2015年已經顯性化,新產(chan) 業(ye) 和新方向也有建樹,明年經濟的基調如何很值得期待。


  該人士還表示,幾乎沒有懸念的是,供給側(ce) 改革將會(hui) 成為(wei)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的熱點之一。11月,高層在多個(ge) 場合提到這一說法。


  明年仍需發力穩增長


  今年四季度穩增長壓力仍未減輕,三季度中國GDP增速為(wei) 6.9%,中國經濟能否保持在7%以上增速的懸念被留在了四季度。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元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15年是中國宏觀經濟新常態步入新階段的一年,是全麵步入艱難期的一年,也是中國宏觀經濟結構分化、微觀變異的一年。


  中國人民大學最近發布的報告預計,2015年全年GDP實際增速為(wei) 6.9%,較2014年下滑0.4個(ge) 百分點;預計2016年GDP實際增速為(wei) 6.6%,比2015年進一步下滑0.3個(ge) 百分點。


  這一判斷得到了一定認同,前述不願具名人士表示,今年是產(chan) 能過剩、地方債(zhai) 務清理等下行因素釋放的一年,即經濟處在探底的過程,而明年經濟增長則有可能是見底的一年。


  在2015騰訊財經年會(hui) 上,國研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今年投資還在持續下行,投資裏邊最重要就是房地產(chan) 、製造業(ye) 投資在逐漸接近底部。供給側(ce) 產(chan) 能投資有效開展、有效推進,這個(ge) 就為(wei) 見底創造條件,市場預期會(hui) 發生變化。


  他還提到,新型成長力量有效對衝(chong)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削減騰出空間由新型力量有效抵補,對衝(chong)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衰減,更有利於(yu) 見到底部。


  明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國家主席習(xi) 近平明確指出,今後5年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主要考慮是,確保到2020年實現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和城鄉(xiang) 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必須保持必要的增長速度。從(cong) 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上。


  結合目標與(yu) 現狀,中國經濟增長的彈性空間並不算很大,正如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主任祝寶良所言:6.5%~7%的增長速度能不能實現?我們(men) 看淡GDP不是不要GDP,發展還是第一要務。


  前述不願具名人士認為(wei) ,連續5年的穩中有進大基調不會(hui) 有太大改變,穩增長在經濟目標中的優(you) 先次序也需要得到保證。


  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也判斷,2016年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力點還是穩增長和保增長,如果按照這樣的速度往下滑,對“十三五”的執行非常有挑戰性。


  供給側(ce) 改革將著墨更多


    “供給側(ce) 改革”是近期的政策熱詞,它在11月中旬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hui) 議被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


  前述不願具名人士認為(wei) ,其背後的經濟調控新理念應該會(hui) 在中國年度最高級別經濟會(hui) 議上得到體(ti) 現。


  中國人民大學報告分析,中國宏觀經濟的持續探底,決(jue) 定了2016年必須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再定位,應當借助經濟探底的契機,重新審視和評估現有的改革,在大破大立之中尋找到大改革的突破口,並根據該突破口來重新梳理改革方案,尋找改革的可行路徑。


  報告建議,一方麵要利用供給側(ce) 調整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阻斷內(nei) 生性下滑的各種強化機製,防止微觀主體(ti) 行為(wei) 出現整體(ti) 性變異;另一方麵在強化監管的基礎上關(guan) 注可能出現的各種“衰退式泡沫”。


  決(jue) 策層對經濟關(guan) 注重心也是改革。習(xi) 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hui) 議上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要針對突出問題、抓住關(guan) 鍵點。被習(xi) 近平點名的問題包括過剩產(chan) 能、企業(ye) 成本和房地產(chan) 庫存等。


  同在11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經濟的藍圖一文中再次強調,我們(men) 將很多政策工具組合成兩(liang) 大經濟增長引擎,一個(ge) 是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這是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另一個(ge) 是增加公共產(chan) 品、公共服務供給,既拉動有效需求,又可以改善民生。


  “三駕馬車”的拉動效應不再明顯,這是供給側(ce) 改革被置於(yu) 前台的另一個(ge) 原因。王一鳴說,投資邊際效應正在明顯遞減,追根溯源,在市場經濟發生變化的時候,會(hui) 發現供給側(ce) 供給結構越來越不適宜市場需求側(ce) 的變化。“住和行的需求慢慢飽和,需求正在向多樣化、高端化、服務化方向轉型,但是我們(men) 供給結構還是老的,而且這個(ge) 結構調整很難。”


  “我理解供給側(ce) 改革,就是讓要素再流動起來,讓資源從(cong) 低效率領域轉移高效領域,從(cong) 已經過剩領域轉移到更有需求的領域。”王一鳴建議,要建立一個(ge) 有效的過剩產(chan) 能的退出機製,特別是要能夠有效地解決(jue) 那些僵屍企業(ye) ,“僵屍企業(ye) 占用了大量的資源、勞動力、土地,甚至銀行的貸款,在這種情況下,怎麽(me) 讓要素和資源重新流動起來、重新再配置,這是很關(guan) 鍵的一環。”


  在明年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搭配上,多數經濟學家還是傾(qing) 向於(yu) “寬財政+穩貨幣”這對老搭檔。習(xi) 近平也在前述會(hui) 議上提到,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為(wei) 經濟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