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不能頭痛醫頭
發稿時間:2017-07-19 12:25:42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通
日本“寬鬆教育”宣告失敗,再一次證明教育改革的複雜性和艱巨性。
教育的本質是完善人,但每一個(ge) 人都有其獨特的個(ge) 性,每一個(ge) 教育環境都有其獨特的生態,每一個(ge) 教育發展階段的狀態都有其獨特的成因,因此教育改革應該在研究各種因素,諸如社會(hui) 、經濟、文化、心態、時代、技術發展等基礎上精準地尋找解決(jue) 問題的“鑰匙”,並在各方影響下尋找最佳平衡點,穩步推進。許多教育中顯露出來的問題僅(jin) 僅(jin) 是冰山一角,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的改革需要精細到如同在一團亂(luan) 麻中尋找一個(ge) 線頭一樣,慢慢抽絲(si) 剝繭,不可能一蹴而就。
日本“寬鬆教育”的失敗不是出發點的問題,而是一開始就沒有找準造成學生高強度學業(ye) 壓力的那個(ge) “線頭”。簡單地減少學時、公立學校去重點化甚至降低教學大綱標準,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改革顯然不能解決(jue) 日本教育的問題。因為(wei) 追求高水平教育的需求依然存在,進入高水平大學的壓力沒有改變,結果是社會(hui) 補習(xi) 機構蓬勃發展,學生的壓力不僅(jin) 沒有減輕,反加重了,還帶來家庭教育負擔加重、社會(hui) 焦慮情緒蔓延等諸多問題。
寬鬆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對教育完善人、培養(yang) 人這一過程效率的追求,希望教育過程高效而愉悅。所以追求寬鬆教育本身沒有錯,是社會(hui) 發展對教育進步提出的高層次要求,但是如何實現寬鬆教育則非常複雜,因為(wei) 這意味著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而這絕非易事。
與(yu) 日本一樣,芬蘭(lan) 也對學生在校學習(xi) 時間有著嚴(yan) 格的限製,芬蘭(lan) 基礎教育規定每學年學生在校學習(xi) 的天數為(wei) 190天,對於(yu) 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每天學習(xi) 時長不能超過5節課,而小學三至六年級學生以及初中生每天最多可上7節課,每節課45分鍾。那為(wei) 什麽(me) 芬蘭(lan) 沒有出現日本那樣適得其反的結果呢?除了兩(liang) 國經濟和社會(hui) 文化的原因外,教育政策的係統性也不同。芬蘭(lan) 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著眼於(yu) 培養(yang) 孩子具備適應未來社會(hui) 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目標明確,所以加強人文學科、推崇主題教學、構建自主評價(jia) 體(ti) 係以及提倡校園文化等,無不是從(cong) 促進學生形成“必備品格”和“關(guan) 鍵能力”等核心素養(yang) 入手。
與(yu) 之相適應的,芬蘭(lan) 學生高中就開始分流,超過一半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xing) 趣和特長選擇職業(ye) 高中接受專(zhuan) 門的培養(yang) ,為(wei) 將來能夠進入大學裏的特定專(zhuan) 業(ye) 求學打好基礎,大學的入學方式也是雙向選擇。這意味著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完善自己的同時,也在清晰地認識自己,定位未來,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效果更好,高等教育也更加充滿活力和創新。
追求優(you) 質、高效的教育是各國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標,日本的改革不僅(jin) 沒有解決(jue) 現存問題,提高效率和質量,反而引發了更多問題,影響了教育質量。相對於(yu) 日本,芬蘭(lan) 教育改革的成功之處在於(yu) 以培養(yang) 學生能力為(wei) 目標,根據這個(ge) 目標致力於(yu) 打通整個(ge) 教育體(ti) 係的各種關(guan) 節,逐一消除不利於(yu) 這一目標的障礙,當然這是一個(ge) 動態的過程。
此外,我們(men) 在製定教育政策時不能太過功利化,對利益的考量應該著眼長遠,從(cong) 全社會(hui) 和未來發展的角度看問題,而不是隻看當下,諸如學業(ye) 負擔重就減少學時,學生擇校就加強限製等。相關(guan) 部門應像做外科手術一樣精細地製定教育政策,促使教育整體(ti) 更加健康、科學、良性發展。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