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絮語

文章

中國古代科技中的思想智慧

發稿時間:2017-07-18 14:18:30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孫小淳

  核心提示:中國古代科技的成就,不僅(jin) 僅(jin) 在於(yu) 可以羅列的種種發明和創造,而是在於(yu) 其背後的科技智慧,包括科學思想、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宇宙觀、價(jia) 值觀、科學管理等,這才是造成中國古代科技不斷產(chan) 生發明創造的力量源泉。

  中國文明中沒有科學的“基因”嗎?

  現代文明可以說是科技主導的文明。科技的力量,決(jue) 定著文明的力量。近代科學產(chan) 生於(yu) 西方,無數的科學史著作,描繪著科學從(cong) 古希臘到文藝複興(xing) 、到科學革命、到近代科學的曆史軌跡。於(yu) 是產(chan) 生一種誤解:近代科學好像是西方文化的必然,是其它非西方文明不可能產(chan) 生的東(dong) 西。更有觀點認為(wei) ,中國文明中沒有科學的“基因”;中國的語言、文字、思維方式等,不可能產(chan) 生近代科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是科學技術的“弱智兒(er) ”。然而,這是帶有偏見的,曆史並不那麽(me) 簡單。

  對世界古代科技與(yu) 文明的深入研究發現,近代科學在歐洲產(chan) 生,是世界多文明融合的結果。古埃及、巴比倫(lun) 、古希臘、印度、阿拉伯世界、中國,這些古老的文明都為(wei) 近代科學在西方的產(chan) 生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的貢獻,除了大家公認的“四大發明”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科技發明與(yu) 發現,如盈不足術、垛積術、疊鑄法等。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鴻篇巨製《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列出了數十項發明和創造,雖然多少帶有以現代科學的“後見之明”評判古代科技價(jia) 值的“輝格史”傾(qing) 向,但是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並不缺乏科技創造的智慧。

  近代科學以機械主義(yi) 為(wei) 重要特征,到了上世紀初就顯示出其局限性。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英國著名哲學家懷德海就明確指出,西方近代科學經曆了三個(ge) 多世紀的發展,確立了以自然為(wei) 大機械的唯物論和決(jue) 定論,現代文明深受這種“自然機械論”的影響;文明如果不能超越這種思維,便會(hui) “在極其有限的進步之後陷入癱瘓”。正是基於(yu) 這種認識,西方學術界開始反思現代科學,並從(cong) 東(dong) 方古代思想文化中尋找靈感。

  陰陽五行學說,正是中國古代文明走出原始巫術和宗教神話,進入理性思維階段的標誌

  《易經》和陰陽五行,常常被解讀為(wei) “封建迷信”,被完全否定,這是浮皮潦草的歪解誤讀。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發展起來的陰陽五行學說,正是中國古代文明走出原始巫術和宗教神話,進入理性思維階段的標誌。這一發展與(yu) 古希臘的“自然的發現”差不多同時期,本質上也類似。從(cong) 此開始,中國古代用“氣”、“陰陽”、“五行”等這種“自然主義(yi) 的”概念和理論,而不是用巫術或神靈來解釋自然界乃至社會(hui) 的現象和變化。比如,月食不再是“天狗吞月”,而是用陰陽之氣造成的“暗虛”;地震不再是“神龜擺尾”,而是“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陰陽變化造成事物的變化,這是《易經》的實質,也就是一種“變化的哲學”。“易”即“變化”,《易經》運用陰陽的變化哲學構造了一係列的符號和概念,成為(wei) 中國古代認識自然與(yu) 人類社會(hui) 的“思想概念總庫”(李約瑟語)。古希臘亞(ya) 裏士多德的物理宇宙觀,有“月上界”和“月下界”之分,認為(wei) 天上的事物是“不變、不朽、永恒”的。中國與(yu) 古希臘不同,“變化的哲學”,不僅(jin) 可以運用於(yu) 地上,而且可以運用到天上。這就使得中國古代很早就觀察和探究發生在天界的天文現象,如太陽黑子、彗星、流星、客星等等。當17世紀初伽利略望遠鏡的發明在西方引起激烈爭(zheng) 論之時,在中國卻是波瀾不驚,因為(wei) 天上的這些變化是在中國古代“變化的哲學”預料之中的。

  古代“格物致知”的方法,與(yu) 現代科學的方法是並行不悖的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關(guan) 於(yu) “格物”究竟什麽(me) 意思?朱熹講就是“窮究事物道理”的意思。怎麽(me) 個(ge) 研究法?說到底就是對事物進行觀察分類。《說文解字》說,“格,從(cong) 木各聲”,是樹高長枝為(wei) 格的意思,引申為(wei) “木格”。“格”說白了就是木做的格子,好比中藥鋪裏的藥格子,用來對草藥進行分類。分類作為(wei) 研究事物的方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研究事物,首先要會(hui) 對其進行分類。中國古代特別注重觀察事物並對其進行分類,雖然是初步的研究,也是富有成效的。中國古代對天文、氣象、地震、植物等有非常豐(feng) 富的觀察和記錄,至今具有科學價(jia) 值。例如,古代的天象記錄被用來研究超新星、宇宙演化和太陽活動,本草資料被用來進行現代醫藥學研究。古代“格物致知”的方法,與(yu) 現代科學的方法是並行不悖的。

  取象類比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古代科學得以發明、得以創造的思想源泉

  科學創造離不開豐(feng) 富的想象。中國古代通過“取象類比”這種“關(guan) 聯性思維”以建立事物之間的聯係,達到對事物的認識。這裏“象”的形成是關(guan) 鍵。《詩經》的“興(xing) ”是建立意象的典範,如從(cong) “關(guan) 關(guan) 雎鳩,在河之洲”就能聯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象”的形成是一個(ge) 通過想象而“興(xing) 象”的過程。中國古代用這種取象類比的關(guan) 聯思維,構建了關(guan) 於(yu) 天、地、生、人的宇宙圖式。講述天地宇宙之間音律、節氣、陰陽的變化,論證它們(men) 變化的規律,都是用取象類比的方法,往往是根據“音似”、“形似”或“神似”。而這些“相似”又是與(yu) 總的宇宙圖式、經驗的觀察、直觀的想象、表述的方式等緊密相關(guan) 聯的。理解中國古代的科學,必須對古代科學思維的“興(xing) 象”方式有認真的研究。這套取象類比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古代科學得以發明、得以創造的思想源泉。

  天人合一,使人們(men) 相信宇宙是人可以認知的,這應該算是科學的“第一原理”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另一重要的思想,其要點是宇宙與(yu) 人是和諧的,是一個(ge) 整體(ti) 。人類生活在宇宙之中,如果宇宙與(yu) 人不構成一個(ge) 和諧的統一體(ti) ,那就意味著宇宙對人來說是完全混亂(luan) 的,人類在其中不可能生存,宇宙對人來說也是不可知的。所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質上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宇宙生人,人類本來就帶有宇宙印記,人類的音樂(le) 、審美、身體(ti) 節律,都與(yu) 宇宙密切相關(guan) 。天人合一,使人們(men) 相信宇宙是人可以認知的,這應該算是科學的“第一原理”。當代最著名的科學家,如霍金、溫伯格等,相信宇宙的和諧,追求“終極理論之夢”,討論“人擇原理”和“偉(wei) 大的設計”,與(yu) 追求“天人合一”終極目標是完全一致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雖然在古代不時被統治者作為(wei) “君權神授”的依據,但作為(wei) 一種基本思想,同時也指導了科學的研究,“究天人之際”,是中國古代科學研究的最高目標。中國古代天文,主要目的是“觀象授時”,即通過天文觀測確定時節,指導人們(men) 按照“時令”去從(cong) 事生產(chan) 和禮儀(yi) 活動。還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探究“天人合一”,認為(wei) “氣”是天地感應的媒介,因此早在漢代,就設計了“候氣”的實驗,與(yu) 現代科學測“以太”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在探索科學終極問題這一點上,有相通之處。

  “天人合一”思想的另一個(ge) 要點就是“大宇宙”與(yu) “小宇宙”的對應。天地是“大宇宙”,人體(ti) 是一個(ge) “小宇宙”, 國家也是一個(ge) “小宇宙”。大小宇宙的結構、功能和運行方式都是相類似的。例如,《黃帝內(nei) 經》把人的身體(ti) 當作“小宇宙”,其結構與(yu) 功能是與(yu) “大宇宙”相對應的。身體(ti) 的健康就是體(ti) 內(nei) 陰陽之氣的平衡和各髒腑功能的正常運行。這套理論構成了中醫的理論基礎。國家也猶如身體(ti) ,國家強盛,猶如身體(ti) 健壯;國家貧弱,猶如身體(ti) 病弱。要像調理身體(ti) 一樣治理國家,而且按照“大宇宙”的節律來治理。這一思想,對於(yu) 當今的國家治理都有啟發意義(yi) 。

  中華文明就是有一種兼容並蓄、博采眾(zhong) 長的氣度,所以才曆久而彌新

  過去我們(men) 講中國古代科技,總是傾(qing) 向於(yu) 追尋所謂“中國第一”。這種曆史觀帶有很大的片麵性,而且也不符合曆史事實。看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中華文明其實一直都在吸收、改造和利用外來文明。與(yu) 域外文明的交流比我們(men) 起初想象的要早得多,內(nei) 容也豐(feng) 富得多。自漢以來,中國就先後受到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歐洲文明的影響,中華文明就是有一種兼容並蓄、博采眾(zhong) 長的氣度,所以才曆久而彌新。儒家思想,以經世致用為(wei) 目的,對於(yu) 科技曆來是非常重視的。事關(guan) 國計民生的科技知識的探索,曆來受到國家的肯定與(yu) 支持。這也是中國古代在很多科技方麵能夠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如在宋代,國家重視天文學和醫學,所以天文學和醫學在宋代達到了一個(ge) 高峰。再如,元明以來,中國官府的天文機構,對外來的阿拉伯天文學一直采取翻譯、學習(xi) 、傳(chuan) 播的做法,使中國古代天文學保持著一種活力。今天,我們(men) 更應該本著兼容並蓄的態度,更加積極主動地向西方學習(xi) 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我們(men) 應該發揚中華文明“有容乃大”的氣質,凡是有利於(yu) 思想活躍、有利於(yu) 創造、有利於(yu) 國計民生的,都拿來為(wei) 我所用。吸取中國古代科技發展方麵的經驗教訓,對於(yu) 我們(men) 今天發展科技也是有益的。

  中國古代科技的成就,不僅(jin) 僅(jin) 在於(yu) 可以羅列的種種發明和創造,而是在於(yu) 其背後的科技智慧,包括科學思想、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宇宙觀、價(jia) 值觀、科學管理等,這才是造成中國古代科技不斷產(chan) 生發明創造的力量源泉。我們(men) 從(cong) 傳(chuan) 統科技文化中汲取的,應該是這樣的促進科技發展的智慧。科學經曆希臘-文藝複興(xing) -科學革命-近代科學的曆程,這是西方曆史的詮釋,並不證明科學是西方的專(zhuan) 利。現代科學進入宇宙、生命更深更廣的領域,無論從(cong) 思想上還是從(cong) 方法上都麵臨(lin) 著新的挑戰和機遇。中國古代科技上的智慧,或許對發展未來科學有所啟迪。■

  (作者為(wei)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