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絮語

文章

對創新的“供給側”進行改革

發稿時間:2022-04-17 11:34:3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張鴻武

  在經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後,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現代化進程已經到達一個(ge) 重要的曆史時期。值此關(guan) 鍵時刻,中央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ti) 係質量和效率。創新,不僅(jin) 不斷引領和助推各領域的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種供給。雖然我國近年來在創新產(chan) 出方麵取得了突出成就,專(zhuan) 利申請量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但從(cong) 目前以科技創新為(wei) 核心的創新能力來看,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整體(ti) 上依然薄弱,創新投入的增加並未帶動供給質量和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同步提高。如從(cong) 反映專(zhuan) 利質量水平的三方專(zhuan) 利來看,我國與(yu) 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比較大。根據經濟合作與(yu) 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2014年中國的三方專(zhuan) 利數量僅(jin) 占全球的4.6%,日本占31.2%、美國占27.2、歐盟占24.7%,他們(men) 同期R&D支出相當於(yu) 中國的46.2%、129.4%、97.9%。因此,在堅持創新是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的同時,亟須對創新進行“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改善創新的供給側(ce) 環境、優(you) 化創新產(chan) 生的供給側(ce) 機製,形成有利於(yu) 行業(ye) 、技術、產(chan) 品、原料、管理、組織等一係列創新的係統的製度安排。

  創新供給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創新動力不足。市場經濟體(ti) 係中,企業(ye) 理應是創新活動的主體(ti) 並發揮核心作用,但創新成果尤其是知識具有非競爭(zheng) 性和非排他性等公共產(chan) 品屬性,使得企業(ye) 創新的私人收益低於(yu) 社會(hui) 收益,企業(ye) 創新投入低於(yu) 社會(hui) 最優(you) 值,這要求政府必須采取政策支持創新和為(wei) 創新塑造良好的環境。雖然政府出台了財稅政策、產(chan) 業(ye) 政策等支持創新,但是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存在支持和落實不到位的情況,創新收益和風險不對應,打擊了企業(ye) 創新的積極性;知識產(chan) 權保護過程中還存在司法執行力度和行政保護力度不夠的問題,減弱了創新的動力;創新成果的無形資產(chan) 特性使其在成果轉化過程中難於(yu) 成為(wei) 抵押物,創新資金引進過程中還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反過來影響了創新積極性的發揮;此外,整個(ge) 社會(hui) 在創新方麵還相對保守,鼓勵嚐試和創新、寬容失敗的輿論與(yu) 社會(hui) 心理氛圍還沒真正形成,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創新的活力。

  創新組織形式單一。創新不僅(jin) 是技術問題,也是組織和管理的問題。創新通常存在自上而下式創新、自下而上式創新和交互式創新三種組織形式。實踐表明:不同的創新組織形式與(yu) 具體(ti) 的創新內(nei) 容緊密相關(guan) ,同時,不同的創新形式下企業(ye) 在處理市場需求時的表現截然不同。我國較大程度上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創新組織形式,政府替代市場成為(wei) 創新方向的引導者,此時,創新是外生的,是政府要求其創新,因此創新主體(ti) 隻有引進和模仿技術的積極性,沒有內(nei) 在動力去進行實質性創新,甚至為(wei) 了獲得政府政策資助而追求數量上、形式上的創新,忽視了創新成果供給和市場需求的匹配,致使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發揮不充分,這不利於(yu) 企業(ye) 尤其是國有企業(ye) 等創新主體(ti) 創造性和積極性的發揮,也不利於(yu) 創新活動所蘊含風險的分散。

  創新投入的結構不合理。研發經費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之間維持合理的比例結構對技術創新體(ti) 係的良性循環發展有較好促進作用。從(cong) 我國創新投入現狀來看,研發投入結構明顯存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比重低、試驗發展比重高的特點,如2015年我國三大研發活動的比重分別為(wei) 5.1%、10.8%、84.1%,同期美國的比重約為(wei) 17.4%、19.3%、63.3%。對比可知,我國創新投入更為(wei) 重視試驗發展等創新鏈的後端環節,而對更能體(ti) 現出原創性的基礎研究等前端環節投入明顯不足。這也從(cong) 另一側(ce) 麵反映出,目前我國創新過程中過於(yu) 看重漸近式創新等難度小、見效快的創新,對基礎研究的前沿領域帶來的突破性創新重視不夠。這種創新投入結構在後發國家追趕先發國家的早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隨著後發國家趕超過程中對技術前沿的逼近,隻有通過高水平的自主創新才能達到前沿並實現趕超,而這顯然需要基礎研究等創新鏈前端環節投入的大幅增加。

  創新人才缺乏。創新體(ti) 係的核心在企業(ye) ,根本在人才。當前科技隊伍規模雖然較大,但人才供給側(ce) 和需求側(ce) 存在不對稱,尤其創新型科技人才嚴(yan) 重不足。激勵科研人員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中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的體(ti) 製機製不到位,基礎支撐條件不夠,導致創新型人才不願從(cong) 事科研工作或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創新人才的培養(yang) 、供給被應試教育化和行政化等各種違反人才培養(yang) 規律的機製所扼製,工程技術人才培養(yang) 與(yu) 生產(chan) 和創新實踐脫節,具有創新意識的高層次人才極其缺乏;此外,具有企業(ye) 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明顯缺乏,不能以企業(ye) 內(nei) 部的機製創新、管理創新來提升企業(ye) 經營效率。

  推進創新“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對策

  健全創新的市場導向機製。要營造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發揮市場機製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形成有效的創新激勵機製,增強創新主體(ti) 的創新動力,提升創新的供給質量。主要有以下幾方麵:調整自上而下政府主導創新的組織形式,強化創新過程中的市場需求導向和企業(ye) 的主體(ti) 作用,推動市場、企業(ye) 、政府在創新過程中的良性互動;完善知識產(chan) 權保護製度,加強知識產(chan) 權保護力度,培育和發展知識產(chan) 權交易市場,在全社會(hui) 形成尊重知識產(chan) 權、保護知識產(chan) 權的意識和文化;提高資本市場對創新創業(ye) 的支持力度,加強技術市場建設,改進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的模式,提高成果的落地率和轉化率,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

  加大政府對創新的支持力度。要繼續增加研發經費投入,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一定程度上的傾(qing) 斜,並著力提升政府資金使用效率;要圍繞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共性關(guan) 鍵技術的研究,以基礎研究的突破帶動技術創新;深化對政府支持創新政策的研究,根據研發類型和產(chan) 業(ye) 特點,從(cong) 財稅政策、金融扶持、政府采購、項目安排等方麵采取有力措施,激勵創新主體(ti) 進行技術創新;以滿足企業(ye) 和市場需求為(wei) 目的構建產(chan) 學研戰略聯盟,加強產(chan) 學研合作創新,提升企業(ye) 創新水平;加強對企業(ye) 管理者的創新理念培訓,提高企業(ye) 創新意識,鼓勵企業(ye) 積極參與(yu) 國際合作、分工、競爭(zheng) ,在全球技術轉移中利用創新資源,加快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

  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創新人才是創新的堅實後盾,要逐步完善發現人才、培養(yang) 人才、凝聚人才的體(ti) 製機製,促使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投身於(yu) 創新活動;探索、建立、完善有利於(yu) 調動創新人才積極性、創造性的有效機製,提高科研人員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員的福利待遇水平,激勵科研人員主動創新;改革科教體(ti) 製,修訂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推進人才培養(yang) 一體(ti) 化進程,大力推動教育向“創新型”教育體(ti) 係轉變;正確處理人才培養(yang) 與(yu) 社會(hui) 需求的關(guan) 係,引導和支持企業(ye) 與(yu) 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有目的地培養(yang) 人才,鼓勵研究生聯合培養(yang) ,促進三方人員的有序流動。

  培育和發展創新文化。創新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和引領,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在全社會(hui) 宣傳(chuan) 和形成激勵創新、尊重創新、保護創新的意識,鼓勵“敢為(wei) 人先”,培育和形成激發創新的良好的社會(hui) 環境;同時,要引導形成寬容失敗的社會(hui) 輿論和寬容創新挫折的社會(hui) 心理氛圍;此外,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要樹立踏踏實實、不浮躁的科研文化,積極鼓勵創新,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wei) 的懲處力度,切實淨化學術風氣,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生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力推進創新的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讓創新真正成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就能為(wei)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保持中高速增長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