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的西河之學
—— 戰國時期列國崛起更替的基因密碼 (一)
發稿時間:2017-06-26 14:40:07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丁萬(wan) 明
在中國古代,一時代有一時代之製度,而使良好製度得以貫徹實施的是人才,重用賢才、善用賢才的時代,往往是政權得以振興(xing) 、社會(hui) 得以善治的時代。有管仲與(yu) 狐偃等人襄助君主成就齊桓晉文霸業(ye) 的佳話,有賢德之人舉(ju) 於(yu) 野而成為(wei) 孝廉秀才的美談,有世家大族擔當天下的貴族精神等。這些體(ti) 現了古典的人文精神,中國古人正是通過士人來實現文化的存續和發揚。朝代興(xing) 衰的密碼掌握在人才手中,而吸納人才的製度是文化平台,文化平台更為(wei) 根本。
魏國西河應包括今陝、晉黃河兩(liang) 岸的大片土地。胡三省注《資治通鑒》認為(wei) “西河”的範圍包括今陝西高陵縣、華縣以東(dong) 至於(yu) 今山西西南部。孔子的傑出弟子子夏定居於(yu) 此。子夏,姓卜名商,子夏是其字。卜子夏不但是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而且還是孔門十哲之一。子夏比孔子小44歲,孔子之後,子夏是各國士人公認的宗師級大儒,長期在西河之地收徒教學。
魏文侯對子夏極為(wei) 推崇,親(qin) 拜子夏為(wei) 師。儒家的夢想就是給國君做老師,就是做所謂的帝王師。儒家希望通過帝王師的身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使自己的政治理想通過國君付諸實踐。子夏是第一個(ge) 享有帝王師美譽的大儒。我們(men) 都知道,子夏的老師孔子一生在魯國不受重用,周遊列國累累如喪(sang) 家之犬,他的理想最終在子夏身上才算夢想成真。由於(yu) 子夏長期在西河講學,又得到了魏文侯的鼎力支持,西河學派得以形成,並且成為(wei) 持續興(xing) 盛長達100多年的文化重鎮。華夏文化的重心轉到了魏國,西河之學使魏國儼(yan) 然成為(wei) 中原各國中的文化宗主國。文化的興(xing) 盛是魏國成為(wei) 戰國初期第一強國的標誌。
魏文侯是最早有意識建立高級智庫的君主。在他不遺餘(yu) 力的努力之下,魏國成為(wei) 戰國初期人才薈萃的高地。他是怎麽(me) 做到的呢?《資治通鑒》這樣記載:“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為(wei) 師。每過段幹木之廬必式。四方賢士多歸之。”也就是說魏文侯以碩儒為(wei) 老師,禮待文化名人,結果各地賢能之士就都雲(yun) 集麾下。
由於(yu) 子夏年事已高,魏文侯又把另一位年富力強的儒者田子方禮聘為(wei) 師。田子方是孔子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子貢的學生,同樣名聲卓著。然而田子方畢竟沒有子夏那樣的聲望,所以有人不服。魏文侯的小弟弟魏成就對魏文侯說:“田子方雖然是一位賢人,然而並非有土之君也,現在你經常與(yu) 他平等相處,假如再有比田子方還賢明的人才,你該怎麽(me) 對待?”也就是說田子方不是有封地的君主,言外之意就是你對田子方禮遇太過了。
對於(yu) 這個(ge) 明顯的刁難問題,魏文侯怎麽(me) 回答?他說:像田子方這麽(me) 賢明的人,不是你魏成該隨便非議的。田子方,那是一位有仁德的人。魏文侯說:“仁人也者,國之寶也;智士也者,國之器也;博通士也者,國之尊也。”國寶是要安放在合適的地方,要小心嗬護的。國家有國寶級的人才坐鎮,大臣們(men) 就不會(hui) 明爭(zheng) 暗鬥;國器是要放在關(guan) 鍵位置使用的。國家有智士,就能順利解決(jue) 與(yu) 周邊鄰國諸侯的各種糾紛和摩擦;國尊是精神領袖,要讓全國人民都尊崇的。尊崇國尊,君主的統治才能相應地尊貴穩固。魏文侯把這番道理給小弟魏成一講,魏成豁然頓悟,自動請求到郊外閉門思過三日,以示請罪。
魏文侯禮待子夏並且拜其為(wei) 師這件事極具震撼力和象征性,可以說開了戰國重視士人的先河。各國的士人把西河之學看作文化高地,魏國自然成了他們(men) 實現理想的首選諸侯國。事實上,西河學派確實為(wei) 魏國吸引、招募並培養(yang) 了大批官員。因此四方賢明之士都投奔於(yu) 魏文侯的麾下,李悝、吳起、樂(le) 羊、西門豹等人紛至遝來,一時間魏文侯手下人才濟濟,睥睨群雄,所以魏國在戰國七雄中率先強大起來就在情理之中了。魏國之所以能夠在戰國之初稱霸,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wei) 魏文侯把魏國變成了中原各國的文化中心。■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