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改革絮語

文章

探尋長治久安之道
—— 漢初儒者的治道思想

發稿時間:2017-06-26 13:57:37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韓星

  千百年來人們(men) 都在苦苦尋求長治久安之道。所謂長治久安就是指國家能夠得到很好的治理,政權穩固,長時期地維持社會(hui) 和諧安定。其本質內(nei) 涵就是指一定曆史時期社會(hui) 發展水平與(yu) 社會(hui) 穩定的程度,是對社會(hui) 全麵繁榮和穩定的整體(ti) 概括。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把長治久安作為(wei) 治國的最高目標,不斷地進行探索。這一方麵有利於(yu) 社會(hui) 的和諧穩定,國家的繁榮昌盛;另一方麵也是統治者為(wei) 了保證他們(men) 一家一姓的天下能夠世世代代延續下去,以長久地維持其統治地位。漢初的治道思想就是在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刺激下產(chan) 生的,漢人對長治久安的追求就顯得分外熱切。所謂“治道”是指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針對如何治理國家而提出的理論、學說、思想等,形成了以“治國平天下”為(wei) 宗旨的學說體(ti) 係。

  儒學在秦王朝遭受重大摧殘,大批儒士逃隱各地,在民間保存力量,到了漢初政治環境寬鬆,走向複興(xing) 。儒學的複興(xing) 有一個(ge) 艱難的過程。劉邦出身卑微,粗魯無學,對儒學沒有什麽(me) 好感。但經過酈食其、陸賈、叔孫通在政治實踐中的努力,經過陸賈、賈誼與(yu) 韓嬰在理論上的繼承綜合,儒學不斷地走向複興(xing) 。

  陸賈、賈誼、韓嬰三位漢初儒家代表人物,他們(men) 都與(yu) 先秦儒家大不一樣,都在相當程度上吸取了別家的思想觀點,在思想上都具有以儒為(wei) 本,兼容道(黃老)、法的特點,反映出漢初思想整合的基本趨勢。

  陸賈經曆了戰國末年和秦漢之際兩(liang) 次政治變動,憑借其豐(feng) 富的政治閱曆,直接總結秦亡的教訓,提出以“仁義(yi) ”治天下的主張。他著《新語》12篇,發揮“行仁義(yi) ,法先聖”的儒家政治主張,舉(ju) 出堯舜之治、周公之政等曆史經驗,說明一切先聖明王都是以仁義(yi) 治天下而取得赫赫政績,又舉(ju) 出吳王夫差、智伯、秦代的曆史教訓,聲明完全依靠暴力必然導致滅亡,強調“仁者道之紀,義(yi) 者聖之學。學之者明,失之者昏,背之者亡”。主張以仁義(yi) 為(wei) 本,主要通過教誨,輔之以賞罰,建立協和的社會(hui) 階層秩序,使不同等級不同類型的人們(men) 和諧相處。陸賈站在儒家立場上,以儒為(wei) 主,兼容法家,提出文武並用、德刑相濟、以德為(wei) 主的治道主張。他向劉邦解釋為(wei) 什麽(me) “馬上”得天下而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時,提出了效法商湯、周武的“逆取順守”“文武並用”的建議。在陸賈的思想中,德與(yu) 刑不是同等的,他強調德不厭重,刑不厭輕,“故設刑者不厭輕,為(wei) 德者不厭重,行罰者不患薄,布賞者不患厚,所以親(qin) 近而致遠也”。這顯然有德主刑輔的意思。

  賈誼,洛陽人,漢初政治家、思想家。少有才學,年僅(jin) 十八就因為(wei) 能誦詩書(shu) 而聞名於(yu) 郡中,其學以儒為(wei) 宗,精通百家。他思想敏銳,意氣風發,但在朝廷上陷於(yu) 群小的嫉恨之中,漸受排斥,後貶為(wei) 長沙王梁王太傅。鬱鬱不得誌中抱恨早亡,年僅(jin) 33歲。賈誼論著經後人整理,匯成《新書(shu) 》10卷。其中《過秦論》《治安策》《論積貯疏》等乃千古名篇,影響極大。他與(yu) 先秦儒家的不同之處在於(yu) 思想上有意識地整合諸家,相同之處是針對現實,反思曆史,著眼於(yu) 解決(jue) 所麵臨(lin) 的重大社會(hui) 政治問題。與(yu) 陸賈相似,賈誼也是從(cong) 反思秦王朝速亡的教訓來提出其以仁義(yi) 守天下的政治主張的,他認為(wei) 秦之速亡,就在於(yu) 取得政權以後仍然以法治詐力為(wei) 統治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而沒有改弦更張。賈誼從(cong) “民本”的角度論證以“仁義(yi) ”治國的必要性。他對社會(hui) 現實有深沉的感受,在批判和反思秦王朝“有為(wei) ”之過的同時,也對現實抱著批判態度,批評“無為(wei) ”的黃老政治,這說明他的思想比陸賈深化了一步。他認為(wei) 秦之所以滅亡,主要的原因不僅(jin) 在於(yu) 苛政,而且在於(yu) “失禮”,即沒有推行禮製。因此要采取的治國方針就不是“無為(wei) ”,而是“有為(wei) ”——建立和推行禮製。賈誼還指出,當時存在的一係列社會(hui) 問題和政治問題需要用積極有為(wei) 的辦法解決(jue) ,如匈奴的侵擾,同姓諸王的跋扈,社會(hui) 貧富的分化等,都需要采取“有為(wei) ”的辦法才能解決(jue) 。

  賈誼的治道思想是沿著荀子的思路,主張禮法並用,德主刑輔。在治國過程中禮與(yu) 法各有功用,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隻有二者結合,其政治便能像金石一樣經久。顯然,在他的眼裏,以禮為(wei) 主,禮法並用,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這也正是他上《治安策》的目的。陸賈和賈誼注重現實,偏重政論,從(cong) 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教訓和漢初麵臨(lin) 的各種社會(hui) 矛盾入手,而韓嬰則偏重於(yu) 學術,主要是借對儒家經典的詮釋而表達自己的觀點。他的著作流傳(chuan) 至今的是《韓詩外傳(chuan) 》。《韓詩外傳(chuan) 》由360條軼事、道德說教、倫(lun) 理規範以及實際忠告等不同內(nei) 容加以雜編而成,每條一般都以一句《詩經》引文作結論,來支持政事或論辯中的觀點,其主要基調是道德教化。他的治道思想中也強調禮法結合、王霸兼用。對於(yu) 治理國家,他提出要吸取秦不講禮義(yi) 導致敗亡的教訓,強調禮義(yi) 是治國的根本,而禮法結合才能達到治國安民的目的。他把禮比作轡銜,把刑比作鞭策,認為(wei) 治國就像禦馬一樣,必須禮法結合,同時使用,不可偏廢。與(yu) 先秦儒家不同的是,韓嬰認為(wei) 重法愛民的霸術也是王道仁政應有之義(yi) ,他講儒家的“仁道”時把仁分為(wei) 四等:聖仁、智仁、德仁、磏仁,其中的“磏”(廉直)是法家特別強調的,他詮釋“磏仁”雲(yun) :“磏仁雖下,然聖人廢者,匡民隱括,有在是中者也。”廉直者可以“弗顧弟兄,以法度之”,這種帶有法家精神的廉直盡管有些偏離儒家,但在治國理民過程中對於(yu) 為(wei) 民伸張正義(yi) 則是不可或缺的。

  為(wei) 了尋求長治久安之道,漢初儒者應實現政治的需要,以儒為(wei) 宗,兼容道、法、墨、名,有目的地進行思想整合,形成了一些有價(jia) 值的治道思想,不但為(wei) 漢代走向強盛、建立大漢帝國提供了精神動力,而且也為(wei) 其後兩(liang) 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hui) 提供了思想基礎。■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