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

文章

農地入市改革試點進入最後階段

發稿時間:2017-06-23 10:45:4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記者 叢(cong) 峰 林遠 葉含勇

  全國33個(ge) 土地改革試點還有半年時間就將收官。日前《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試點之一的四川省郫都區采訪了解到,該區試點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並進行了現金分紅。

  專(zhuan) 家表示,這項改革喚醒了農(nong) 村“沉睡的資產(chan) ”,將賦予農(nong) 民更多財產(chan) 權利,但未來需要綜合配套改革。

  樣本 試點農(nong) 地入市賣出兩(liang) 個(ge) 億(yi)

  四川省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第一槌”,是在距離成都市中心城區半個(ge) 小時車程的郫都區唐昌鎮戰旗村擂響的。2015年,戰旗村選中了村辦複合肥廠、預製廠和村委會(hui) 老辦公樓用地入市拍賣,並最終在郫都區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以700多萬(wan) 元的總價(jia) 成交。

  戰旗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高德敏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從(cong) 入市到開發,該宗地經曆了頒發集體(ti) 土地所有權證、入市主體(ti) 提出申請並編製入市方案、表決(jue) 通過入市方案、區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組織實施等程序。

  記者在現場看到,拍賣的地塊目前正在打圍施工一個(ge) 鄉(xiang) 村旅遊綜合體(ti) 。據了解,該項目總建築麵積8800多平方米,主體(ti) 工程已經封頂,正在進行內(nei) 外裝修。牆外的道路已經鋪好瀝青裝好路燈,路邊的特色景觀帶基本成形。

  高德敏表示,以前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是“沉睡的資產(chan) ”,即便有想法也不能動,村子能有今天,首功要歸於(yu) 這次“土改”。

  據統計,截至目前,郫都區已完成30宗353畝(mu) 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獲得成交價(jia) 款2.1億(yi) 元。入市項目的加快建設,帶動發展規模以上養(yang) 生養(yang) 老中心、創意農(nong) 業(ye) 基地、農(nong) 耕體(ti) 驗園160多家,催生了一批農(nong) 、文、旅共融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新興(xing) 業(ye) 態和幸福美麗(li) 新村。

  多位專(zhuan) 家告訴記者,市場對於(yu) 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拍賣的關(guan) 注點,集中在收益分配上。雖然政府提出了和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價(jia) 同權,但和國有土地入市收益直接進入財政不同,農(nong) 村集體(ti) 土地入市的收益需要兼顧國家、集體(ti) 和個(ge) 人等多方利益。而在郫都區,為(wei) 防止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吃光分光”,該區確立了針對集體(ti) 經濟組織成員內(nei) 部分配的原則,按照“二八開”形式劃分成員現金分紅和集體(ti) 相關(guan) 資金存留,保障村民長遠生計和促進集體(ti) 經濟可持續發展。

  例如,戰旗村在土地拍賣之後,扣除入市成本、繳納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15%)後形成的出讓淨收益,僅(jin) 以其中20%進行現金分紅,其餘(yu) 絕大部分用作村集體(ti) 資產(chan) 管理有限公司的公益公積金,以保障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和農(nong) 民持續增收。

  棋局 全國33個(ge) 試點進入最後半年

  在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的嚐試方麵,郫都區隻是其中一個(ge) 樣本。

  從(cong) 2016年開始,全國33個(ge) 縣進行征地製度改革、農(nong) 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和宅基地製度改革等“三塊地”改革試點。據國土資源部4月份透露,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目前各試點共計完成278宗,總價(jia) 款約50億(yi) 元人民幣。這意味著每畝(mu) 地的平均入市價(jia) 格約為(wei) 110萬(wan) 元。

  按照計劃,今年12月31日,所有試點將正式收官,試點成果呈報上級部門進行驗收和評估,對實踐證明可行的,修改完善有關(guan) 法律;對實踐證明不宜調整的,恢複施行有關(guan) 法律規定。也就是說,這些改革試點還剩下最後半年的時間。

  有專(zhuan) 家表示,過去,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難以自由流轉,其結果是城市建設用地日漸短缺的同時,城鄉(xiang) 建設用地卻利用粗放,造成大量空閑用地,得以流轉後,將賦予農(nong) 民更多財產(chan) 權利,推進城鄉(xiang) 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國土資源部調控和監測司巡視員董祚繼此前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製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允許規劃確定為(wei) 經營性用途的存量農(nong) 村集體(ti) 建設用地,與(yu) 國有建設用地享有同等權利,在符合規劃、用途管製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可以出讓、租賃、入股,並完善入市交易規則、服務監管製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機製。現階段農(nong) 村所擁有的存量建設用地多達2.5億(yi) 畝(mu) ,盤活農(nong) 村資源,激活農(nong) 村資產(chan) ,那麽(me) ,農(nong) 村將成為(wei) 中國經濟增長的“下一個(ge) 風口”。

  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潛力很大,但董祚繼也表示,改革也麵臨(lin) 諸多困難和矛盾,需要理性看待。例如,由於(yu) 長期以來對農(nong) 村土地產(chan) 權製度建設重視不夠,造成農(nong) 村土地管理基礎普遍不夠紮實。各種曆史遺留問題錯綜複雜,土地及農(nong) 房產(chan) 權資料缺失、權屬爭(zheng) 議、違法違規等情況大量存在,過去私下交易行為(wei) 問題叢(cong) 生、尾大不掉。這些因素明顯影響到改革的全麵推進。

  難點 產(chan) 權限製和政策配套成當前瓶頸

  實際上,基層政府工作人員對此次改革麵臨(lin) 的困難也有同樣的感受。郫都區國土部門相關(guan) 負責人就坦言,隨著試點的不斷深入以及農(nong) 村土地征收、宅基地製度改革任務的疊加,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在程序和措施上都麵臨(lin) 瓶頸。

  上述負責人表示,一是改革的政策配套跟進不足,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涉及的利益關(guan) 係複雜,單一政策支撐難以奏效。當前來看,農(nong) 村產(chan) 權金融服務、土地入市的財稅征管和行政審批、土地供後監管等方麵的配套政策及製度建設尚屬空白,需要加快研討並協同跟進。

  二是土地利用規劃管控缺乏彈性,農(nong) 村地區建設用地發展空間狹小,就地入市與(yu) 現有基本農(nong) 田布局極易衝(chong) 突。如何在確保基本農(nong) 田保護麵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的前提下,突破現有土地利用規劃管理模式,利用好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確實是一個(ge) 難題。

  三是農(nong) 村土地二級市場沒有放開。二級市場交易管理涉及國土、房產(chan) 、工商等多個(ge) 部門,由於(yu) 沒有統一匯總和發布信息的渠道,造成了交易信息不對稱,增加了政府精準調控的難度,土地違規交易和隱性交易的隱患無法消除,不利於(yu) 農(nong) 村土地市場的健康發展。

  四川邁高旅遊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旭東(dong) 認為(wei) ,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要想真正實現與(yu) 國有建設用地的同價(jia) 同權,順利進行抵押融資是一把重要的尺子。但是,目前對此提供抵押貸款服務的金融機構很少,這對改革進程是一個(ge) 很大的掣肘。

  值得一提的是,有專(zhuan) 家認為(wei) ,改革成敗與(yu) 否,土地用途規劃是關(guan) 鍵。目前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中,被拍賣的土地多用於(yu) 工業(ye) 、倉(cang) 儲(chu) 用地,少量用於(yu) 商貿用地,也有一些沿海試點地區嚐試將入市後的地塊用於(yu) 住宅地產(chan) 開發,也就是俗稱的“商住兩(liang) 用”型地產(chan) 。

  在成都,很多“不差錢”的投資者同樣相中了農(nong) 村經營性建設用地潛在的巨大市場價(jia) 值。但是,在對改革政策進行一定了解後,有投資者就表示,如果完全按現行改革文件來操作,在試點區域投資“商住兩(liang) 用”型地產(chan) 開發,產(chan) 權和交易都是今後很難繞過的“一道坎”。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