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禮群:中國行政體製改革的曆程和經驗
發稿時間:2017-06-02 14:29:00 來源:《全球化》2017年第5期 作者:魏禮群
摘要:行政體(ti) 製改革是政治體(ti) 製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是kaiyun官方地址發展事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體(ti) 製改革包括行政權力結構變革、行政組織機構調整、行政管理製度以及行政手段方式創新等。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特定的行政框架、經濟社會(hui) 改革不斷深化以及國際行政理論與(yu) 實踐的發展。kaiyun官方地址開放近40年來,行政體(ti) 製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回顧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的偉(wei) 大曆程和寶貴經驗,研究探討繼續推進改革需要解決(jue) 的重點問題,對於(yu) 深刻認識改革開放的偉(wei) 大成就,繼續深化行政體(ti) 製改革,協調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具有重要意義(yi) 。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經驗,主要在於(yu) :堅持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堅持漸進式改革策略,堅持公眾(zhong) 參與(yu) 改革過程,堅持圍繞發展這一中心任務,堅持鼓勵創新和勇於(yu) 實踐,堅持學習(xi) 借鑒國際經驗與(yu) 符合中國實際相結合。
關(guan) 鍵詞:行政體(ti) 製 改革開放 政府職能
行政體(ti) 製改革是政治體(ti) 製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是kaiyun官方地址發展事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體(ti) 製改革包括行政權力結構變革、行政組織機構調整、行政管理製度以及行政手段方式創新等。kaiyun官方地址開放近40年來,行政體(ti) 製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回顧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的偉(wei) 大曆程和寶貴經驗,研究探討繼續推進改革需要解決(jue) 的重點問題,對於(yu) 深刻認識改革開放的偉(wei) 大成就,繼續深化行政體(ti) 製改革,協調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具有重要意義(yi) 。
一、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的背景
行政體(ti) 製是國家政治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ge) 國家的社會(hui) 經濟製度及其發展階段,決(jue) 定著一定的行政體(ti) 製。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離不開中國特定的行政框架、經濟社會(hui) 改革不斷深化以及國際行政理論與(yu) 實踐的發展。
(一)新中國成立後30年行政體(ti) 製的演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確立為(wei) 探索建立新型的行政管理體(ti) 製創造了條件。1951年政務院作出《關(guan) 於(yu) 調整機構緊縮編製的決(jue) 定(草案)》,進行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精兵簡政工作。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頒布了中國第一部《憲法》,選舉(ju) 了國家主席,成立了國務院,形成了新中國基本的行政體(ti) 製框架。從(cong) 1954年年底,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對中央和地方各級機關(guan) 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精簡。1956年重新調整中央與(yu) 地方的權限關(guan) 係,同年召開的全國體(ti) 製會(hui) 議提出:改進國家行政體(ti) 製的首要步驟,是先劃分中央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行政管理職權,並且對地方的行政管理權予以適當擴大,然後再逐步劃分省和縣、縣和鄉(xiang) 的行政管理職權。這次改革一直持續到1960年。20世紀60年代初期,為(wei) 適應國民經濟調整的需要,進行了“精簡加集中”的行政體(ti) 製改革。20世紀60、70年代,行政體(ti) 製在中央和地方分權以及政府部門增減方麵多次調整。總的來看,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行政體(ti) 製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一是初步構建了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性質要求相適應的行政管理模式;二是創建了與(yu) 計劃經濟體(ti) 製相適應的行政體(ti) 製;三是積累了中國行政體(ti) 製建設的正反兩(liang) 方麵經驗。可以說,這一曆史時期的行政體(ti) 製發展曆程盡管有不少曲折,但探索了中央與(yu) 地方的權限關(guan) 係,實施了精兵簡政,調整了政府機構設置,建立了社會(hui) 主義(yi) 行政體(ti) 製基本框架,促進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這一曆史時期的行政體(ti) 製建設,為(wei) 改革開放後的行政體(ti) 製改革提供了基本前提和重要借鑒,其中最根本的教訓就是不能超越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及相應的客觀條件,而一定要從(cong) 本國國情和實際情況出發,著眼於(yu) 適應生產(chan) 力發展需要,穩步加以調整和變革。
(二)改革開放以來行政體(ti) 製的變革
1978年底,中國拉開了偉(wei) 大的改革開放曆史序幕。此後,從(cong) 農(nong) 村到城市、從(cong) 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ge) 領域,全麵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開放從(cong) 對內(nei) 到對外、從(cong) 沿海到沿江沿邊、從(cong) 東(dong) 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進程波瀾壯闊。這場曆史上從(cong) 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有效地調動了全國人民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hui) 生產(chan) 力,推動了經濟社會(hui) 的全麵進步,使中國成功實現了從(cong)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ti) 製到充滿活力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從(cong) 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wei) 大曆史轉折。中國人民的麵貌、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的麵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麵貌發生了曆史性變化,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顯著提高。特別是中國經濟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從(cong) 一度瀕於(yu) 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從(cong) 溫飽不足發展到全麵小康,為(wei) 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持續快速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事業(ye) ,為(wei) 中國行政改革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基礎支撐。
(三)國際行政改革理論與(yu) 實踐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國際行政改革理論與(yu) 實踐取得了積極進展,相繼出現了以新公共管理運動、公共選擇理論和治理理論為(wei) 代表的政府行政改革理論,並在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ya) 、新西蘭(lan) 等國家取得了很大成功。國際行政改革理論和實踐的主要內(nei) 容與(yu) 措施有:一是政府職能的優(you) 化。重新界定政府職能是當代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政府改革的重點之一。在新公共管理運動視野中,政府從(cong) 大量社會(hui) 事務中解脫出來,將這些職能交給或歸還社會(hui) ,由社會(hui) 經濟組織或中介組織去承擔,政府則製定法律和規章製度,監督和執行法律法規。二是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和社會(hui) 化。即政府充分利用市場和社會(hui) 的力量,推行公共服務市場化和社會(hui) 化。三是分權。當代西方國家行政改革的目標之一在於(yu) 分散政府管理職能,縮小政府行政範圍,因而必然要求實行分權與(yu) 權力下放。四是引入現代化管理技術。“重塑政府”,實現政府管理的現代化,建立一個(ge) “市場化”“企業(ye) 化”政府。中國行政改革理論與(yu) 實踐,在借鑒國際最新行政改革理論與(yu) 實踐的基礎上進行。雖然國家與(yu) 國家之間的行政體(ti) 製,由於(yu) 政治、曆史、文化等原因,其改革路徑不可能相同,不可能照抄、照搬國際行政改革的模式,但國際行政改革的理論與(yu) 實踐,對於(yu) 中國開闊眼界、打開思路,具有積極的啟迪意義(yi) 。實際上,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正是在借鑒國際行政改革理論與(yu) 實踐有益做法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不斷深化,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行政改革之路。
二、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的曆程
1978年底召開的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開啟了kaiyun官方地址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曆史新時期。近40年的大改革大開放,使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這個(ge) 過程中,按照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總目標,根據解放和發展生產(chan) 力、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根本要求,堅持不懈地推進行政體(ti) 製改革,並不斷取得新突破和重大進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行政體(ti) 製不斷變革與(yu) 完善。近40年來中國行政體(ti) 製變革大體(ti) 經曆了三個(ge) 階段。
(一)衝(chong) 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ti) 製模式(1978—1992)
從(cong)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召開到黨(dang) 的十四大之前,主要是衝(chong) 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ti) 製和行政管理模式,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行政體(ti) 製進行積極探索。1982年和1988年實施了兩(liang) 次集中的行政體(ti) 製改革。1982年進行的國務院機構改革,重點是適應工作重點轉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精簡調整機構。國務院部門機構改革完成後,進行了地方機構改革,重點是精簡龐大臃腫的機構,克服官僚主義(yi) ,提高工作效能。1988年實施了新一輪行政體(ti) 製改革,進一步轉變職能,理順關(guan) 係,精簡機構和人員,提高行政效率。總體(ti) 上看,通過這一階段的改革,初步擺脫了與(yu)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ti) 製相適應的行政管理模式的羈絆,激發了經濟社會(hui) 活力,促進了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解放和發展。
(二)探索適應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行政體(ti) 製(1993—2012)
從(cong) 黨(dang) 的十四大召開到黨(dang) 的十八大之前,主要是按照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要求不斷深化改革,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行政體(ti) 製改革取得重大進展。1993年和1998年實施了兩(liang) 次集中的行政體(ti) 製改革。199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主要內(nei) 容:一是轉變職能,推進政企分開。二是明確部門職權,理順權責關(guan) 係。著力理順國務院部門之間尤其是綜合經濟部門之間以及綜合經濟部門與(yu) 專(zhuan) 業(ye) 經濟部門之間的權責關(guan) 係,調整中央與(yu) 地方權限。三是精簡機構,壓縮人員編製。1998年改革的主要內(nei) 容:一是進一步調整部門職能。二是進一步精簡機構編製。
2002年黨(dang) 的十六大以來,行政體(ti) 製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推進服務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行政體(ti) 製改革全方位深化。重點圍繞構建有利於(yu) 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hui) 和諧的體(ti) 製機製,著力進行製度機製創新和管理方式創新。主要包括:注重以人為(wei) 本,促進經濟社會(hui) 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注重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大力推進科學民主決(jue) 策,完善決(jue) 策信息和智力支持係統,增強決(jue) 策透明度和公眾(zhong) 參與(yu) 度;注重全麵履行政府職能,強化社會(hui) 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加快以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務為(wei) 重點的社會(hui) 建設,增強社會(hui) 創造活力;注重規範政府行為(wei) ,全麵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注重改進管理方式,推進政務公開和電子政務,探索實行行政績效管理製度。黨(dang) 的十七屆二中全會(hui) 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行政管理體(ti) 製的改革目標,此後,行政改革取得了新突破。政府職能轉變取得積極進展,在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ti) 製方麵邁出新步伐,集中解決(jue) 了在宏觀調控、資源環境、市場監管、文化衛生等方麵70餘(yu) 項部門職責交叉和關(guan) 係不順問題。
(三)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2013年之後)
這一階段行政體(ti) 製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ou) 化服務等改革,行政體(ti) 製改革向縱深推進。黨(dang) 的十八大以後,中國進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決(jue) 勝階段,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了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發展和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著力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政體(ti) 製改革圍繞這一總目標,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行政體(ti) 製。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ti) 製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主線是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you) 化服務等改革,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you) 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三、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的主要內(nei) 容
改革開放以來進行的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是在推進經濟體(ti) 製改革、社會(hui) 體(ti) 製改革、文化體(ti) 製改革和政治體(ti) 製改革的情況下,對行政體(ti) 製的性質、特點、規律、關(guan) 係、目標和任務不斷深化認識和逐步推進的探索過程,也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重大探索過程。實踐證明,這個(ge) 時期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功,從(cong) 根本上摒棄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ti) 製和行政管理模式,基本上建立了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行政體(ti) 製。其主要內(nei) 容是:
(一)轉變政府職能
從(cong) 傳(chuan) 統的計劃經濟轉向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必然要求轉變政府職能,這不僅(jin) 是貫穿於(yu)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曆程中的一條主線,也是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的核心。黨(dang) 的十四大提出,轉變政府職能的根本途徑是政企分開;黨(dang) 的十六大明確提出,政府職能主要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hui) 管理和公共服務;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更是緊緊扭住政府職能轉變這個(ge) “牛鼻子”,以簡政放權為(wei) 突破口,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jue) 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切實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you) 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轉變。通過近40年的行政體(ti) 製改革,中國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幹預明顯減少,企業(ye) 作為(wei) 市場競爭(zheng) 主體(ti) 地位得到確立,市場配置資源的決(jue) 定性作用明顯增強,新型宏觀調控體(ti) 係逐步健全,社會(hui) 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加強。
(二)調整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的調整與(yu) 優(you) 化,是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不斷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城鎮化進程和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變革,先後進行了包括建立特區、新建省(直轄市)、撤地建市、縣改市、市領導縣、縣改區等一係列行政區劃改革,極大地豐(feng) 富了中國行政區劃的實踐內(nei) 涵。受城鎮化進程、中心城市空間拓展、人口集聚與(yu) 增長、交通和通信條件改善以及政策因素,中國行政區劃調整主要有五種模式:建製變更、行政區拆分、行政區合並、建製升格以及新設立行政區。其中,撤縣設市的行政區劃調整,是kaiyun官方地址開放以來最重要的一種行政區劃調整模式。從(cong) 1979年開始到1997年暫時結束,這一時期中央兩(liang) 次設市標準的調整,極大地影響了區劃變更的進程和周期。
(三)改革政府組織結構
機構是職能的載體(ti) ,職能配置需要科學的機構設置來履行。改革政府組織機構,是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的重要內(nei) 容。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先後進行了7次大的政府組織機構改革,總的趨勢和要求是根據經濟社會(hui) 發展變化和全麵履行政府職能的需要,明確劃分、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門職能,不斷理順行政組織縱向、橫向以及部門之間的關(guan) 係,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製。通過合理調整機構設置,優(you) 化人員結構,既要解決(jue) 有些部門機構臃腫、人浮於(yu) 事的問題,又要解決(jue) 有些部門因職能加強而出現的編製過少、人員不足問題,做到職能與(yu) 機構相匹配、任務與(yu) 人員編製相匹配。2008年政府機構改革的一個(ge) 重要特點,是積極推進大部門改革。這次改革對職能相近、管理分散的機構進行合並,對職責交叉重複、相互扯皮、長期難以協調解決(jue) 的機構進行合並調整。同時,對職能範圍過寬、權力過分集中的機構進行適當分設,以改變部門結構失衡和運行中顧此失彼的現象。2013年進行的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優(you) 化了部門設置,協調了部門關(guan) 係,不斷完善了決(jue) 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統一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製,建立了以宏觀調控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社會(hui) 管理和公共服務部門為(wei) 主體(ti) 的政府機構框架,機構設置和職責體(ti) 係趨於(yu) 合理。可以說,每次政府組織機構改革都是由經濟體(ti) 製改革推動,以適應發展和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需要為(wei) 目標,對行政管理體(ti) 製進行調整與(yu) 改革。
(四)創新政府管理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主動適應國內(nei) 外環境變化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要求,不斷創造行政管理方式,堅持以人為(wei) 本原則,利用市場機製,采用現代科技成果,簡化行政程序,調整管理流程,將政府規劃、政策引導、法規製定、經濟激勵、信息服務等多種管理方式和手段相結合,使行政管理方式向更加科學化、人性化、簡便化、效能化轉變。一是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例如,近幾年麵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明確守住穩增長、保就業(ye) 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保障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集中精力轉方式、調結構,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和微調,提高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協調性。二是將政府管理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為(wei) 事中事後監管,堵塞監管縫隙和漏洞,加大對違法違規者的處罰力度,努力做到“寬進嚴(yan) 管”,著力營造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三是推廣政府購買(mai) 服務,創新政府職能方式。四是加強電子政務建設,著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利用電子政務平台實施管理和服務,增強了對公眾(zhong) 訴求的回應性,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方便了人民群眾(zhong) 。
(五)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建設法治政府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的重大成就,突出標誌是政府逐步實現從(cong) 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從(cong) 管製政府向服務政府、法治政府轉變。公民的權利意識和法治觀念不斷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了顯著進步。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依法行政,1989年通過的《行政訴訟法》被認為(wei) 是中國法治建設曆程中的裏程碑。2004年3月,中國政府發布《全麵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用10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此後,法治政府建設步伐加快,《行政許可法》、《行政訴訟法》、《行政複議法實施條例》等一係列法律法規頒布實施。中國法治政府的法律製度框架已基本建立,依法行政的法律法規體(ti) 係不斷完善,行政立法、執法和監督工作進一步加強,政府建設和行政工作法治化、製度化加快推進,著力用製度管權、管事、管人。法治政府基本建成,行政法規不斷健全,行政執法體(ti) 製改革不斷深化,行政執法組織體(ti) 係更加健全,行政執法程序化、規範化水平明顯提高,行政監督製度建設加強,行政權力運行和行政行為(wei) 實施的法製化、規範化、公開化程度大幅提高。
(六)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
公務員隊伍是政府管理的主體(ti) ,其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建立現代國家公務員製度。1993年4月,國務院通過並頒布了《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並於(yu) 同年10月起施行,這標誌著中國公務員製度的初步形成。此後,全國各地自上而下逐步開始建立和推行國家公務員製度,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公務員管理法律法規體(ti) 係逐步健全,包括準入、激勵、退出等機製在內(nei) 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務員製度基本建立;政風建設和廉政建設不斷推進,公務員隊伍整體(ti) 素質和能力明顯提高,形成了一支愛崗敬業(ye) 、忠於(yu) 職守、素質優(you) 良、作風過硬、勤政廉政的公務員隊伍,為(wei) 進一步建成完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行政體(ti) 製奠定了堅實基礎。
(七)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廉潔政府
廉潔是從(cong) 政道德的底線,也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改革開放近40年尤其是近些年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推進廉潔政府建設,在查辦大案要案、懲處腐敗分子、加強製度建設、強化對領導幹部的監督、治理商業(ye) 賄賂、糾正損害群眾(zhong) 利益的不正之風等方麵,取得了更大進展。國務院每年召開廉政工作會(hui) 議,對政府係統的反腐敗和廉政建設作出部署。全國各地區、各部門都把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總體(ti) 規劃,寓於(yu) 各項改革和重要政策措施之中。通過製定建設廉潔政府的一係列法律製度,包括製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規範行政自由裁量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著力防止腐敗行為(wei) 的發生。通過體(ti) 製機製創新,建設廉潔政府。推進行政審批製度改革,推進幹部人事製度改革,推進司法體(ti) 製和工作機製改革,推進財政、投資、金融、資源等體(ti) 製改革;依法查處腐敗案例,大力建設廉潔文化;積極開展反腐敗國際交流與(yu) 合作。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望,也是世界各國政府和政黨(dang) 麵臨(lin) 的共同課題。中國將在國際和地區性反腐敗交流與(yu) 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為(wei) 建設一個(ge) 公正廉潔、和諧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奮鬥。
四、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的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不僅(jin) 取得了顯著成效,而且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經驗,主要有以下六個(ge) 方麵。
(一)堅持頂層設計,統籌規劃
這既是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的重要經驗,也是今後深化行政體(ti) 製改革的基本遵循。深化行政體(ti) 製改革,需要放到黨(dang) 和國家發展的大局中統籌謀劃,在中央統一領導下與(yu) 其他方麵的改革統籌規劃部署,整體(ti) 協調推進。鄧小平在《黨(dang) 和國家領導製度的改革》中指出:“改革黨(dang) 和國家領導製度及其他製度,是為(wei) 了充分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越性,加速現代化建設事業(ye) 的發展。”“我們(men) 要不斷總結曆史經驗,深入調查研究,集中正確意見,從(cong) 中央到地方,積極地、有步驟地繼續進行改革。”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正是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統籌協調推進。黨(dang) 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完善體(ti) 製改革協調機製,統籌規劃和協調重大改革。”這對加強行政體(ti) 製改革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各方麵改革有著重要意義(yi) 。中國政府始終把行政改革作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的關(guan) 鍵環節,深入研究行政改革與(yu) 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社會(hui) 改革的相互關(guan) 係,把握好各方麵改革相互適應、相互支撐的規律性和相互製約、相互影響的複雜性,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guan) 係,提高體(ti) 製改革決(jue) 策的科學性、權威性,增強各方麵改革措施的協調性、配套性、實效性,確保社會(hui) 主義(yi) 改革的正確方向和順利推進。
(二)堅持積極穩妥,漸進深化
行政體(ti) 製改革是深化整個(ge) 改革的重要環節,是建立和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在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中國走出了一條開拓性創新、漸進式改革的成功道路。這一改革道路的基本特點,是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框架的前提下,進行的一場有領導、有秩序、有創新的社會(hui) 主義(yi) 行政製度的自我完善和革命。有領導,是指行政體(ti) 製改革與(yu) 其它方麵改革一樣,堅持在黨(dang) 的堅強領導下進行,堅定社會(hui) 主義(yi) 改革的方向,有組織分步驟推進。
有秩序,是指行政改革正確處理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guan) 係,協調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hui) 承受度,是在保持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政治製度和政體(ti) 基礎上,對行政體(ti) 製進行的改革。有創新,是指既對原有行政權力結構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也是一場深刻的觀念變革和思想革命,必須把創新精神貫穿於(yu) 改革的全過程和每個(ge) 環節。實踐證明,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每一個(ge) 進步,都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yu) 時俱進的結果。推進行政體(ti) 製改革,要有長遠目標和總體(ti) 規劃,明確改革的路徑與(yu) 方向,確定每個(ge) 時期的重點任務,改革不可能畢其功於(yu) 一役。既要充分利用各方麵的有利條件,正確把握有利時機,堅決(jue) 果斷地推進改革,在一些重要領域邁出較大步伐,又要全麵分析麵臨(lin) 的矛盾和風險,充分考慮各方麵的承受能力,積極穩妥實施。
(三)堅持服務人民,依靠群眾(zhong)
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政府的根本宗旨,一切為(wei) 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推進各項改革的根本出發點和動力所在。推進行政體(ti) 製改革始終以人民為(wei) 中心,堅持為(wei) 了人民、服務人民、依靠人民,著眼於(yu) 適應推進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zhong) 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堅持尊重人民群眾(zhong) 的主體(ti) 地位,維護人民群眾(zhong) 的各項權益;充分體(ti) 現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利益和訴求,使全體(ti) 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從(cong) 行政體(ti) 製改革的動力機製看,高度重視發揮人民群眾(zhong) 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yu) 性,增強社會(hui) 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實踐證明,中國行政改革隻有符合人民利益,反映人民呼聲,緊緊依靠人民,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真心擁護和有力支持。
(四)堅持圍繞中心,協調推進
經濟建設是中心任務,圍繞經濟發展,服務經濟發展,適應經濟發展,始終是中國行政體(ti) 製改革的內(nei) 在驅動力。行政體(ti) 製是國家體(ti) 製的基本框架,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體(ti) 製、政治體(ti) 製、社會(hui) 體(ti) 製以及其他體(ti) 製的關(guan) 鍵結合點,並且有著密切的聯係。行政體(ti) 製改革尤其是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調整,涉及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hui) 生活的各個(ge) 方麵,涉及中央與(yu) 地方、政府與(yu) 社會(hui) 、政府與(yu) 企業(ye) 、整體(ti) 利益與(yu) 局部利益等一係列重要關(guan) 係。因此,行政體(ti) 製改革必須放到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大局中統籌謀劃,服從(cong) 並服務於(yu) 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需要,做到與(yu) 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進程相適應,與(yu)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完善國家治理體(ti) 係相協調。
(五)堅持鼓勵創新,勇於(yu) 實踐
在推進行政體(ti) 製改革中,始終鼓勵和支持地方、部門從(cong) 實際出發,因地製宜,大膽探索,推進創新,為(wei) 深化改革積累經驗。近些年來許多地方和部門圍繞政府組織結構、層級體(ti) 係、管理體(ti) 製、運行機製、服務方式等進行了積極探索,包括推進大部門製改革、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政務服務標準化、綜合執法體(ti) 製改革等。有關(guan) 部門和地方深入調查研究和客觀評估這些改革效果,認真研究解決(jue) 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使那些在實踐中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得到完善和推廣,並體(ti) 現在頂層統籌和決(jue) 策部署中。
(六)堅持立足國情,善於(yu) 借鑒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開放的胸襟,寬廣的視角,大力開展中外行政文化交流,在相互學習(xi) 借鑒中,為(wei) 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應有努力。行政改革涉及行政權力關(guan) 係的調整和政府組織結構的變動,中國行政改革既善於(yu) 研究借鑒國際上公共治理方麵的有益成果,順應時代發展和變革潮流,又不盲目照抄照搬國外模式。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情況差異性很大、發展很不平衡,在推進改革中,充分考慮各地特點,分類指導,做到借鑒國際經驗與(yu) 中國特殊國情相結合。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