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政體(ti) 製

文章

機構改革當瞄準治理能力

發稿時間:2017-05-23 11:41:09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劉成友

  機構改革要站在發展全局的高度,超越機構之間的職能衝(chong) 突,上升到治理體(ti) 係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協調、匹配的角度來考量

  日前,山東(dong) 省濟南市正式啟動市政府工作部門和投融資平台的整合調整,新組建六大投融資平台,劃歸市國資委統一管理,意在健全政府投融資體(ti) 係,實現政企分開。這是濟南正在實施的大部製改革的一部分,所有機構調整預計在6月底前基本完成。

  在這次改革中,濟南在“大文化”“大城管”“大農(nong) 業(ye) ”部門體(ti) 製的基礎上,新組建了市城鄉(xiang) 水務局、市城鄉(xiang) 交通運輸委員會(hui) 、市林業(ye) 和城鄉(xiang) 綠化局、市人民政府外事僑(qiao) 務辦公室等多個(ge) 部門,實現“大水務”“大綠化”“大建設”“大交通”和“大外事”體(ti) 製格局,市政府原有的44個(ge) 工作部門減少至39個(ge) 。寬職能,少機構,瞄準的不隻是機構瘦身,更是治理能力的強化。

  說起機構改革的動因,人們(men) 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職能交叉重疊,“九龍治水”等弊端。這的確是行政體(ti) 製改革中長期沒解決(jue) 好的問題。不過,政府機構改革的目標,必須穿透機構的增增減減、人事的起起伏伏,落到治理體(ti) 係的優(you) 化上來。換句話說,判斷機構調整到不到位,不是看機構減了多少,而是要看結構是否得到了完善、工作格局是否更加合理。機構改革的核心,也不是“合並同類項”,而是根據“一件事情一個(ge) 部門負責到底”的原則來優(you) 化現有的行政體(ti) 係,尋求比改革之前更強的治理能力。

  因此,機構改革要站在發展全局的高度,超越機構之間的職能衝(chong) 突,上升到治理體(ti) 係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協調、匹配的角度來考量。濟南的大部製改革,正是著眼於(yu) 解決(jue) “事關(guan) 全局的關(guan) 鍵、製約發展的重點、社會(hui) 反映突出強烈”的三類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的。比如,“大水務”和“大綠化”,破解的是職責交叉導致的環節多、難度大、效率低等問題;“大交通”則是通過打造綜合交通運輸體(ti) 係,著力解決(jue) 城鄉(xiang) 分治、各自為(wei) 政,影響城鄉(xiang) 交通運輸一體(ti) 化建設的問題。新組建和調整充實的機構,有四個(ge) 冠以“城鄉(xiang) ”二字,為(wei) 的是從(cong) 體(ti) 製上徹底打破城鄉(xiang) 二元結構,實現城鄉(xiang) 全覆蓋,推動公共服務和公共產(chan) 品向農(nong) 村延伸。這些改革,其目標不僅(jin) 是機構設置的優(you) 化,更是針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

  正是基於(yu) 這樣的大視野,濟南的大部製改革,抓住了自身獨特的發展戰略和需求,不追求機構減少的數量,反而新籌建了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理委員會(hui) 、濟南市國際醫學科學中心管委會(hui) 等機構。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其改革的可貴之處,不隻是啃了“硬骨頭”,動了“大手術”,更在於(yu) 保持住了定力,拿出了大視野、大魄力。

  行政管理體(ti) 製改革之難,不僅(jin) 難在部門、崗位和人事的調配,打破原有格局和利益的阻力,還有改革先行者和其他地區、上級部門的協調問題。因此,地方上級部門思想是否足夠解放,也是製約改革的因素。一位基層縣委書(shu) 記曾反映,他主導當地類似部門改革時,省裏就有部門表示不理解,說你縣裏沒有了對口部門,一些對口經費可能就不好下撥了。還有,改革後要防止反彈,畢竟,爭(zheng) 機構、爭(zheng) 編製、爭(zheng) 級別的衝(chong) 動是時時都有的。

  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jue) 心,比方法更關(guan) 鍵的是擔當。看準了的改革,就要拿出政治勇氣來,堅定不移幹。推進機構改革,正需要這樣的責任擔當。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