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安全:新的國家安全觀
—— 從地緣政治理論發展談起
發稿時間:2017-03-27 13:04:10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韋文英
傳(chuan) 統地緣政治理論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地緣政治理論從(cong) 誕生之日起,就承擔了涉及國家安全戰略的使命,先後出現的“國家有機體(ti) 論”、“海權論”、“陸權論”、“邊緣地帶論”、“空權論”、“多極世界模型”、“大棋局論”等理論學說,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當代各國的國際發展戰略,並反映特定時期的國際政治力量對比。
早期拉采爾的國家有機體(ti) 理論、契倫(lun) 的地緣政治學理論都立足於(yu) 社會(hui) 達爾文主義(yi) ,其主要觀點都是通過生物學類比的方式將國家視作一個(ge) 需要不斷擴張的有機體(ti) 。據此形成的國家安全觀具有三大特征:霸權性、擴張性和對抗性。正是這樣的理論導向,為(wei) 一戰時期的德、意、日等國家的侵略行徑提供了理論注腳。
社會(hui) 達爾文主義(yi) 地緣政治理論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國家有機體(ti) 學說”在本質上的比擬就是錯誤的,雖然其在形式上反映了國家興(xing) 衰的過程,特別是在近代以前,大多數的國家之間還缺乏明確的邊界,國家的控製範圍還與(yu) 其實際力量的強弱密切相關(guan) ,隨著主權國家領土邊界相對穩定,領土的變動不再是人口增長擴張的簡單的自然過程,而是通過戰爭(zheng) 等強製手段予以實現的。這給予侵略戰爭(zheng) 很強的解釋力和思想理論依據。
二戰前興(xing) 起的“海權論”、“陸權論”、“邊緣地帶論”、“空權論”等理論學說,以資源環境為(wei) 邏輯原點。圍繞各種資源,人類對地理的控製手段經曆了從(cong) “陸權”到航海技術發展後的“海權”,再到航空技術支撐的“空權”,直至現在的外太空權的發展。基於(yu) 地理決(jue) 定論的國家安全觀就是圍繞控製地理空間資源,擁有最大化的“陸權”、“海權”、“空權”及“太空權”而展開。依此地理論形成的國家安全觀之最大特點之一是,強調地理位置、地理空間、資源多寡及地形地貌等因素對於(yu) 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yi) 。
但正如法國地理學家白呂納所指出的,心理因素是人類與(yu) 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為(wei) 的指導者,而心理因素是隨不同社會(hui) 和時代而變遷的,人們(men) 可以按心理的動力在同一自然環境內(nei) 不斷創造出不同的人生事實來。這種心理事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wei) 國土之上的“人心”,僅(jin) 守住故土,而失去了民心,必然會(hui)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似完整的國家未必安全。
全球已經進入文化政治時期,傳(chuan) 統國家安全觀需要超越,國際秩序構建需要新理念
冷戰結束,地緣經濟時代到來,經濟競爭(zheng) 成為(wei) 國際關(guan) 係的主要內(nei) 容。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已成為(wei) 各國家競相追求的安全保障。但不可否認的是,經濟利益仍然離不開政治權力的保護和支持,也離不開文化的深刻影響,經濟強國地位需要相稱的國際政治地位和軍(jun) 事實力,也同樣需要對等的文化軟實力,以及以文化認同為(wei) 基礎的“人心”支持。
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化網絡的發展,地緣政治理論的研究視角也在發生轉向,地緣政治的地緣要素概念從(cong) 傳(chuan) 統的海、陸、空三維“現實空間”擴展到以經濟、文化、信息輪廓為(wei) 界的“虛擬空間”。文化上的差異與(yu) 衝(chong) 突的影響力日漸增強。
正是在如此背景下,意識形態上的差異性與(yu) 文化多樣性進入了地緣政治學科的研究視野,並對國家安全戰略的製定與(yu) 實施具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實際上,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已經認識到文化在國家競爭(zheng) 中的重要意義(yi) ,並在全球範圍內(nei) 不遺餘(yu) 力地進行全方位的文化滲透。隨著以美國為(wei) 代表的西方文化霸權擴張,加劇了全球文化區域間的衝(chong) 突和文化板塊失衡,導致全球文化體(ti) 係重構和文化認同混亂(luan) ,地緣板塊變化因而出現新的景象:一是直接造成民族國家內(nei) 部族群分裂、衝(chong) 突和民族國家動亂(luan) ;二是跨境民族結成網絡文化聯盟或組織,出於(yu) 文化認同和情感歸屬需要,而進行全球性的遷徙,出現所謂的“跨境民族”;三是促成以網絡為(wei) 平台、以文化認同為(wei) 基礎的“虛擬國家”或“跨境組織”的建立,並提出政治利益訴求和建立主權國家的強烈願望。這三種因文化體(ti) 係和文化區域重構而引發地緣板塊變化的景象說明,全球已經進入文化政治時期,傳(chuan) 統國家安全觀需要超越,國際秩序構建需要新理念。
通過網絡互動拉攏、文化滲透收買(mai) ,旨在“爭(zheng) 奪人心”的全球文化再布局,重構符合國家利益的文化區域將成為(wei) 地緣文化戰略的核心訴求
在全球範圍的文化政治時期,文化區域概念和新國家安全觀應運而生。這裏的文化區域指的是由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特征,或共享一種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傾(qing) 向的若幹社會(hui) 族群所構成的地理區域。這種新國家安全觀不局限於(yu) 地理空間限製,以文化區域的文化特質和文化認同為(wei) 基礎,以人心歸屬為(wei) 終極目的,以提升文化軟實力為(wei) 導向,直指全球地理空間和政治力量布局。基於(yu) 文化區域布局的地緣文化戰略將成為(wei) 國家安全的新抉擇。
以文化認同作為(wei) 戰略基礎。文化認同是影響一個(ge) 國家結盟或對抗的主要因素,是國家安全戰略的基礎。一方麵,文化因素在解決(jue) 政治衝(chong) 突、處理國際事務中的戰略地位大幅上升;另一方麵,精神信仰和文化傳(chuan) 統深刻影響國家行為(wei) 和國際鬥爭(zheng) ,文化這一長期分離和隱藏於(yu) 政治、經濟等因素背後的因素,構成了引起地緣政治和經濟板塊變動的深層次動力。以美國為(wei) 首的西方所力推的“和平演變”與(yu) “顏色革命”等文化戰略,最終導致蘇聯解體(ti) 、中東(dong) 亂(luan) 局、烏(wu) 克蘭(lan) 內(nei) 亂(luan) 等,就是一係列例證。
以“爭(zheng) 奪人心”作為(wei) 戰略核心。人心向背決(jue) 定江山得失。從(cong) 1991年的“沙漠風暴”到2011年以“茉莉花革命”為(wei) 代表的“網絡風暴”,網民暴動推翻國家政權的事件說明,世界進入了網絡時代後,虛擬世界“入侵”舊係統舊體(ti) 係的路徑成為(wei) 可能,傳(chuan) 統戰略互動理論解釋力式微。“人心爭(zheng) 奪”逐漸代替海陸空霸權爭(zheng) 奪和布雷頓森林體(ti) 係;“空間管製”與(yu) “經濟主導”逐步讓位“文化區域主權”;“實體(ti) 疆域”擴張轉向“虛擬疆域”拓展,戰爭(zheng) 形態開始從(cong) 戰場信息化向社會(hui) 網絡化變遷。通過網絡互動拉攏、文化滲透收買(mai) ,旨在“爭(zheng) 奪人心”的全球文化再布局,重構符合國家利益的文化區域將成為(wei) 地緣文化戰略的核心訴求。
以提升全球文化影響力作為(wei) 戰略導向。美國係統哲學家拉茲(zi) 羅指出,在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文化是一種決(jue) 定性的力量。許多從(cong) 表麵看來是政治性的衝(chong) 突,實際上反映了文化上的深刻分歧。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約瑟夫·奈指出,軟實力的實體(ti) 是國家,其載體(ti) 或曰來源是一國的文化、價(jia) 值觀、社會(hui) 製度、國內(nei) 外政策等。要構架實施以全球文化區域布局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地緣文化戰略,以文化認同為(wei) 基礎,構建與(yu) 國家綜合實力相匹配的全球文化傳(chuan) 播體(ti) 係、全球治理話語體(ti) 係,建立國際政治夥(huo) 伴群體(ti) 和經濟合作夥(huo) 伴群體(ti) 。要全麵提高國家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並以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政治影響力,以文化軟實力促進國際經濟合作,以“人心歸屬”和民眾(zhong) 支持來緩解、減小國際政治鬥爭(zheng) 壓力,提升國家參與(yu) 全球治理的深度和廣度。
爭(zheng) 奪人心之戰不見硝煙,卻可以決(jue) 定江山得失,決(jue) 定國家興(xing) 亡。人心之爭(zheng) ,進攻比防禦更自信、更主動。在具備物質力量和軍(jun) 事威懾力的前提下,積極謀劃全球範圍的地緣文化戰略,主動進行全球中華文化布局,一方麵,可以爭(zheng) 取國際社會(hui) 的更多理解、認可和支持;另一方麵可以反製西方長期推行的文化滲透與(yu) 和平演變,緩和國際政治鬥爭(zheng) 壓力,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利益。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編譯局世界發展戰略研究部)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