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思想譜係
發稿時間:2017-03-14 11:15:27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作者:王廣 佟德誌 郭忠華
學術主持:
王 廣(中國社會(hui) 科學雜誌社研究室主任)
對談嘉賓:
佟德誌(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yu) 行政學院院長、教授)
郭忠華(中山大學政治與(yu) 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從(cong) 思想史上看,關(guan) 於(yu) 民主的思想既悠久又龐雜,既有一致又有抵牾,因而有必要認真梳理民主的思想脈絡,深入辨析關(guan) 於(yu) 民主的一係列理論難點、熱點、焦點問題,為(wei) 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廣袤的民主思想星空
1.隨著民主政治不斷深入,現代民主政治的樣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當代西方民主正在經曆深刻、複雜的變化。
王廣:從(cong) 思想史上看,民主思想極為(wei) 漫長複雜。首先需要從(cong) 廣闊的思想史視野,對民主思想的發展曆程進行概括。
佟德誌:民主政治的發展源遠流長。從(cong) 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地平線,到當代人類政治文明的不斷探索,留下了民主政治發展、演變的足跡。民主政治的發展,不僅(jin) 推動了傳(chuan) 統政治向現代政治的轉變,同時還表現為(wei) 資本主義(yi) 民主、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等多種表現形式。作為(wei) 對民主政治曲折曆史的反思,民主政治的觀念更加多樣,構成了人們(men) 對民主政治的基本認識。
古代民主最為(wei) 典型的樣式存在於(yu) 古希臘的城邦。雅典民主是最早、最為(wei) 著名的民主製度。通過建立公民大會(hui) 、400人會(hui) 議(後改為(wei) 500人會(hui) 議)、陪審法庭等機構,古希臘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民主製度。隨著馬其頓的入侵,民主製度被徹底廢除。希臘化時期,民主政體(ti) 不再存在。
古代羅馬和漫長的中世紀不存在典型的民主政治。古代羅馬的共和國時期,建立了元老院、公民大會(hui) 、保民官等機構體(ti) 製,形成了典型的共和政體(ti) 。但是,古代羅馬的共和很快為(wei) 帝國所替代。在中世紀的漫長曆史進程中,民主政體(ti) 無可置疑地衰落了,民主政治的因素隻在極個(ge) 別的城市國家中存在。
在近代,英國、美國、法國等主要的西方資本主義(yi) 國家均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民主製度,形成了第一批現代民主國家。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英格蘭(lan) 和蘇格蘭(lan) 開始實行君主立憲製,英國逐漸成長為(wei) 民主國家。通過獨立戰爭(zheng) ,英屬十三個(ge) 殖民地獨立,成立美利堅合眾(zhong) 國,並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建立起憲政民主製度,成為(wei) 現代民主國家。幾乎與(yu) 此同時,法國亦通過資產(chan) 階級革命發布了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幾經周折建立起現代民主製度。
近代民主與(yu) 古希臘、羅馬和中世紀的民主有著重大的區別,這構成了西方民主的第一次轉型。代議製政府、差異、分裂、衝(chong) 突、社會(hui) 與(yu) 組織的多元主義(yi) 等使得近代民主與(yu) 古代民主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差別,由此而產(chan) 生的是憲政民主、自由民主的基本樣式。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以個(ge) 體(ti) 自由為(wei) 目的,更注重對權力的限製和對權利的保障。
隨著民主政治不斷深入,現代民主政治的樣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當代西方民主正在經曆深刻、複雜的變化。與(yu) 民主政治的“古今之爭(zheng) ”比起來,當代西方民主的這種變化並不十分明顯。但是,基於(yu) 現代化而奠定的憲政民主的製度模式以及自由民主的文化模式無時無刻不在經受著挑戰。全球化對民族國家的壓力、多元文化的不斷深入、信息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等,使得後現代民主政治並不隻是紙上談兵。
王廣:在這樣一種悠久而複雜的思想譜係中,憲政民主處於(yu) 什麽(me) 位置?它能等同於(yu) 民主本身嗎?
郭忠華:民主思想的確非常悠久和龐雜。不過,可以明確的是民主並不等於(yu) 憲政民主。相反,憲政民主隻是廣袤的民主思想星空中較為(wei) 顯眼的一顆星而已。根據不同的標準,民主可以被劃分為(wei) 不同的類型。比如,按時序劃分,民主可以被劃分為(wei) 古典民主、現代民主、當代民主等。在古典民主時代,民主隻是眾(zhong) 多政體(ti) 類型中的一種,民主政體(ti) 並沒有被當作理想的政體(ti) 選擇。相反,它更多被看作是一種變態的政體(ti) 。憲政民主政體(ti) 不存在於(yu) 古典時代,而是隻有進入到近代之後才形成,並盛行於(yu) 現代。即使在現代,憲政民主也不是唯一的民主類型,同時存在的還包括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等其他類型。進入當代以後,憲政民主的問題越來越暴露。因此,當代思想家在憲政民主之外又提出了眾(zhong) 多其他類型的民主理論,如審議民主、企業(ye) 民主、參與(yu) 民主、強勢民主、家庭民主、情感民主等。從(cong) 民主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憲政民主隻是民主大家庭中的成員之一。
弊端叢(cong) 生的憲政民主
2.傳(chuan) 統憲政民主製在新的社會(hui) 背景下已經顯得流弊叢(cong) 生,難以招架現實的挑戰,激活民主有賴於(yu) 新的思維。
王廣:關(guan) 於(yu) 西方憲政民主,當代西方思想家以及政要有什麽(me) 反思嗎?
郭忠華:憲政民主盡管成為(wei) 西方國家的主要政治形式,但經過數百年來的發展,其弊病也開始充分展露,因而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民主反思。這些反思可以歸納為(wei) 對憲政民主所導致的問題的反思、對憲政民主機製的重構和補充兩(liang) 個(ge) 方麵。
對憲政民主的反思方麵,主要體(ti) 現在對憲政民主國家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諸多反民主現象的反思上。比如,2012年,美國第39任總統吉米·卡特在《國際先驅論壇報》網站發表了一篇題為(wei) 《一份殘酷而異常的記錄》的文章。文章批評不遺餘(yu) 力地在世界各地散播美國式人權的奧巴馬政府,認為(wei) 美國在侵犯人權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正在放棄它作為(wei) 全球人權捍衛者的角色。在他看來,不僅(jin) 美國國內(nei) 種族歧視、社會(hui) 不公、社會(hui) 衝(chong) 突等問題正變得越來越嚴(yan) 重,而且美國也正成為(wei) 世界上侵犯人權的主角,包括無限期扣押懷疑與(yu) 恐怖組織或“相關(guan) 勢力”有關(guan) 的人,允許通過未經許可的竊聽以及政府利用電子通信手段來侵犯人們(men) 的隱私權,利用無人機搞“定點清除”而傷(shang) 及無數平民百姓等。
英國思想家安東(dong) 尼·吉登斯則在“民主的民主化”思路下反思西方民主的問題。在他看來,民主製度盡管正在全球發展,但大多數西方國家出現了民主削弱的現象。比如,人們(men) 對政治領導者越來越不信任,投票率越來越低,對政治越來越不感興(xing) 趣等。他認為(wei) 當前西方國家急切需要解決(jue) 的是“民主的民主化”問題。一方麵,需要“深化民主”。因為(wei) 現在的公民和管理者都生活在同樣的信息環境下,舊的管理機製在這種情況下已經不再適用。在這種狀態下,需要重塑政府結構,摒棄官僚製,重構權力的有效傳(chuan) 遞方式,提升政治事務中的透明度。同時,要培養(yang) 公民意識,形成一種積極的公民文化。另一方麵,需要“拓展民主”。不僅(jin) 把民主從(cong) 傳(chuan) 統的政治領域拓展到情感、家庭等微觀領域,而且把它拓展到歐盟、聯合國等超國家領域,使民主得到更加充分的落實。
除對民主的反思之外,也有不少學者旨在對傳(chuan) 統的憲政民主機製進行重構或者補充,以解決(jue) 其存在的問題。這方麵包括佩特曼的參與(yu) 式民主理論、巴伯的強勢民主理論、哈貝馬斯的對話民主理論、博曼的協商民主理論、墨菲的激進多元民主理論等。這些理論的側(ce) 重點盡管各有差異,但它們(men) 的一個(ge) 共同之處在於(yu) ,都認為(wei) 傳(chuan) 統憲政民主製在新的社會(hui) 背景下已經顯得流弊叢(cong) 生,難以招架現實的挑戰,激活民主有賴於(yu) 新的思維。
“新的最高的民主類型”
3.馬克思並沒有否認資產(chan) 階級憲政民主製的曆史進步性。但他認為(wei) ,這隻是人類通往政治解放的一個(ge) 步驟,存在曆史局限性。
王廣:在源遠流長的民主思想譜係中,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是如何產(chan) 生的,有哪些主要觀點?
郭忠華: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等著述中,通過對資產(chan) 階級人權和公民權的批判,提出了以人的解放為(wei) 宗旨的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思想。在馬克思看來,資產(chan) 階級的憲政民主國家隻意味著“政治解放”的實現,即國家從(cong) 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變成了政教分離的民族國家。這種國家宣布:宗教,與(yu) 血緣、財產(chan) 、出身、等級、職業(ye) 等所有非政治因素一樣,都屬於(yu) 私人的事務。從(cong) 這一意義(yi) 而言,政治解放就是傳(chuan) 統以封建製為(wei) 基礎的舊政治體(ti) 製的解體(ti) 和現代資產(chan) 階級憲政民主國家的建立。封建政治體(ti) 製建立在宗教、財產(chan) 、家庭、身份等基礎上,近代資產(chan) 階級憲政民主國家則宣布所有這些東(dong) 西都屬於(yu) 私人領域的要素,國家必須以自由、平等、博愛等作為(wei) 基礎。政治解放的完成使社會(hui) 個(ge) 體(ti) 的生活被分割為(wei) 公共與(yu) 私人兩(liang) 個(ge) 完全不同的領域,並由此形成個(ge) 體(ti) 兩(liang) 種迥然不同的身份:公民身份和私人身份。作為(wei) 私人,個(ge) 體(ti) 表現為(wei) 自私的、利己的、具有各種欲望的個(ge) 體(ti) ;作為(wei) 公民,個(ge) 體(ti) 以“類存在”的方式出現,抹掉了市民社會(hui) 中身份、等級、宗教、教育等所有差別。所有人都表現為(wei) 平等的主體(ti) ,都享有選舉(ju) 權、被選舉(ju) 權、監督權、勞動權和受教育權等。
但進一步的問題是,在馬克思看來,政治解放並不意味著人類就進入了夢寐以求的自由社會(hui) 。它盡管是一種進步,但不啻是一種虛幻的解放。由於(yu) 私有財產(chan) 權在社會(hui) 中的核心地位,它支配了政治領域。整個(ge) 資本主義(yi) 國家都建立在財產(chan) 私有這一經濟基礎之上,並把它具體(ti) 落實到憲法、一般法律以及其他政治製度中。因此,表麵上看似以自由、平等、人權為(wei) 基礎的憲政民主製度最終服務於(yu) 資產(chan) 階級的私有財產(chan) 權。
馬克思並沒有否認資產(chan) 階級憲政民主製的進步性。但他認為(wei) ,這隻是人類通往政治解放的一個(ge) 步驟,存在曆史局限性。資本主義(yi) 民主仍然受製於(yu) 資本主義(yi) 私有製。人類的真正解放在於(yu) 消除市民社會(hui) 的存在前提,即消滅資本主義(yi) 私有製產(chan) 生和存在的基礎。馬克思把這一任務寄托在無產(chan) 階級的雙肩之上,即無產(chan) 階級通過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資產(chan) 階級的政治統治,並建立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廢除資產(chan) 階級私有製和法權,大力發展生產(chan) 力,最終過渡到社會(hui) 主義(yi) 和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在這新社會(hui) ,由於(yu) 廢除了資本主義(yi) 私有製,整個(ge) 社會(hui) 建立在生產(chan) 資料公有製的基礎之上,市民社會(hui) 的存在基礎及其對公共領域的支配作用消失。民主因而不再成為(wei) 服務於(yu) 私有財產(chan) 權的手段,而是成為(wei) 全體(ti) 社會(hui) 成員進行集體(ti) 管理和公共生活的一種方式。這就是馬克思對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的設想。
王廣:佟教授怎樣看這一問題?
佟德誌:巴黎公社是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最早的模式。馬克思還根據巴黎公社的民主製度對民主政治的建設提出了設想,認為(wei) 巴黎公社“給共和國奠定了真正民主製度的基礎”。在巴黎公社中表現出來的共和、代議、普選、立憲、自治等,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ge) 無產(chan) 階級國家,同時也開始了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的嚐試。在無產(chan) 階級專(zhuan) 政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更高層次的民主顯現了其製度的優(you) 越性。其中一些製度設計,比如,以民主防範官僚化、代議製、加強監督等民主實踐創新了民主政治。社會(hui) 主義(yi) 蘇聯還在民主的基礎上製定了蘇聯憲法,成為(wei) 第一部社會(hui) 主義(yi) 憲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在蘇聯的理論與(yu) 實踐證明,人類對民主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王廣: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曾提出一個(ge) 著名觀點,“在民主製中,國家製度本身隻表現為(wei) 一種規定,即人民的自我規定”。實現人民管理國家,正是馬克思主義(yi) 在民主問題上的要義(y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用人民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語言,將其準確概括為(wei) “人民當家做主”。
佟德誌:的確如此。中國的民主建設創新了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中國民主政治的成功經驗也進一步豐(feng) 富了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基本內(nei) 容。我國經曆了從(cong) 舊民主主義(yi) 革命、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到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等發展階段,最終確立了“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國家”的重要目標。時至今日,我國已經基本上形成了內(nei) 容豐(feng) 富、體(ti) 係健全的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農(nong) 村和城市社區的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黨(dang) 內(nei) 民主製度等在中國民主政治的各個(ge) 方麵取得了重大成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形成。
自主選擇最適合本民族的民主模式
4.民主是曆史的產(chan) 物。不同的國家由於(yu) 具有不同的曆史傳(chuan) 統和現實條件,因而民主的實現方式和製度模式也會(hui) 非常不同。
王廣:歸結起來,是否可以認為(wei) ,民主的實現總是要和一定的曆史背景、現實條件結合在一起,就是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實現民主的方式?
佟德誌:民主政治發展的曆史表明,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總體(ti) 上是朝向民主的。這是曆史的潮流,同時也應該成為(wei) 當代政治的現實選擇。民主政治越來越成為(wei) 現代政治的追求。但是,民主政治是曆史的、具體(ti) 的。民主政治的形成、發展與(yu) 成熟受各種條件的製約,是一個(ge) 錯綜複雜的緩慢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僅(jin) 如此,民主政治的發展會(hui) 受到種種條件的限製而表現出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國家與(yu) 民族在同一曆史時期也會(hui) 有不同的政治狀況、發展水平和文化特征。不同的國家與(yu) 民族會(hui) 根據自己本民族的特征自主選擇最適合本民族的民主模式。
郭忠華:我很同意這種觀點。民主是曆史的產(chan) 物。不同的國家由於(yu) 具有不同的曆史傳(chuan) 統和現實條件,因而民主的實現方式和製度模式也會(hui) 非常不同。即使放眼憲政民主內(nei) 部,這一點也同樣如此。比如,美國實行的是以三權分立、相互製衡為(wei) 基礎的總統製模式,英國實行的則是內(nei) 閣對議會(hui) 負責的議會(hui) 製模式;法國則處於(yu) 兩(liang) 者中間,體(ti) 現出半總統製或者半議會(hui) 製的特征。因此,民主不是千人一麵的呆板麵孔,而是一個(ge) 多姿多彩的百花園。
對中國來說,我們(men) 有悠久燦爛的曆史文明,有自己獨特的國情,最重要的是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這就必然決(jue) 定我們(men) 要去探索和開拓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道路。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履不必同,期於(yu) 適足;治不必同,期於(yu) 利民”。
佟德誌:我們(men) 可以從(cong) 主體(ti) 特征、客體(ti) 要求等方麵宏觀地歸納一下對當代民主理論的基本認識。
王廣:請佟教授詳細談一談。
佟德誌:從(cong) 主體(ti) 來看,人們(men) 對民主究竟由誰來統治觀點並不統一。民主的主體(ti) 是人民,這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要義(yi) 。但是,在現實的民主政治當中,這種統治應該由誰來進行?在民主政治的早期,有洛克主張的議會(hui) 主權與(yu) 盧梭主張的人民主權之爭(zheng) 。在當代民主政治當中,亦有所謂民粹民主、精英民主與(yu) 多元民主之爭(zheng) 。韋伯、莫斯卡、帕累托、熊彼特等以及晚近的懷特·米爾斯(Wright Mills)、薩托利等人提出精英民主理論,從(cong) 民主政治的現實出發,認為(wei) 民主政治是精英進行統治的工具。在此基礎上,拉斯基、達爾等人也是從(cong) 民主政治的主體(ti) 出發,從(cong) 對利益集團的分析入手,提出了多元主義(yi) 民主理論。
從(cong) 客體(ti) 來看,人們(men) 對民主政治作用對象的認識也不一致。民主不僅(jin) 涉及由誰來進行統治,更為(wei) 重要的是在哪些範圍內(nei) 進行統治。這構成了區別當代西方政治思潮的一個(ge) 標準。就當代西方的主流政治思潮來看,存在著自由主義(yi) 民主、保守主義(yi) 民主、社會(hui) 民主主義(yi) 民主等政治民主理論。他們(men) 之間可能在民主統治的主體(ti) 上有著各種各樣的主張,但更為(wei) 不同的可能是在民主政治作用的範圍上。一些人主張擴大民主的應用範圍,在公民權利、社會(hui) 正義(yi) 等領域,國家有更大的發言權。而社會(hui) 民主主義(yi) 的民主理論,則主張將民主進一步擴大到經濟領域。與(yu) 此相反,包括哈耶克、弗裏德曼、布坎南、薩托利等人在內(nei) 的保守派則主張限製民主,強烈反對在經濟領域內(nei) 的民主。
從(cong) 程序來看,民主政治的觀點就更顯得錯綜複雜。隨著古典民主理論的衰落,現代民主理論大多認可程序民主的觀點,即民主不是一些價(jia) 值的附著物,而是一整套具體(ti) 的程序。對民主程序的關(guan) 注體(ti) 現了西方民主理論逐漸強調民主政治科學性的一麵。美國民主理論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批判古代民主概念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現代程序民主的概念,即將民主視為(wei) 一種為(wei) 了達成政治目的而作出的政治程序安排。這一由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到熊彼特一以貫之的程序民主概念,經由達爾的闡發而在政治科學的研究領域中成為(wei) 主流學術話語,並得到亨廷頓、哈貝馬斯等思想家的支持。在當代民主政治中出現的電子民主、協商民主等模式均是基於(yu) 程序民主的一種思考。
每一種民主模式都是完整的,基本上都是綜合了主體(ti) 、客體(ti) 和程序的要求。例如,參與(yu) 民主盡管將重點放在參與(yu) 上,但並不表明這一模式不對民主政治的客體(ti) 內(nei) 容、程序特征作出規定。盡管如此,每一種民主,模式仍然會(hui) 有其突出的特征。比如,施密特(Philippe C. Schmitter)等人提出的合作主義(yi) 民主、以漢娜·阿倫(lun) 特等人為(wei) 代表的參與(yu) 民主,就是從(cong) 主體(ti) 出發來強調民主主體(ti) 的行為(wei) 與(yu) 主體(ti) 間關(guan) 係的。本傑明·巴伯(Benjamin Barber)等人提出的強勢民主則更加強調了民主政治應用的領域。吉登斯提出的對話民主等則更多將目光集中於(yu) 對民主程序的要求。
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是在馬克思主義(yi) 指導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新型民主,與(yu) 資產(chan) 階級民主的性質是根本不同的。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同樣需要根據自身的具體(ti) 情況來采取不同的實現形式。在馬克思恩格斯民主學說的基礎上,列寧根據俄國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與(yu) 建設的具體(ti) 情況,不但提出了豐(feng) 富的民主理論,而且把這些理論付諸實踐,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ge) 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國家。在這之後,毛澤東(dong) 、鄧小平等人又將馬克思列寧主義(yi) 民主理論同中國的革命與(yu) 建設實踐結合起來,創造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加上其他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民主的理論與(yu) 實踐,共同構成了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理論的基本內(nei) 容和對象。馬克思主義(yi) 的民主理論極大地擴大了民主的主體(ti) 和客體(ti) ,並對民主製度的內(nei) 涵作了科學、合理的設計。
王廣:感謝兩(liang) 位專(zhuan) 家的精彩闡釋。通過追溯民主思想的發展史,我們(men) 對很多問題的認識將更加清晰、更有定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製度,也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民主模式。我們(men) 要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的理論優(you) 勢和製度優(you) 勢,從(cong) 國情出發、從(cong) 實際出發,踏踏實實一步一步走好自己的路。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