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一個淺薄的政治觀念
發稿時間:2017-03-13 10:21:44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丁一凡
有關(guan) 民主有一個(ge) 似是而非的謊言,就是說一黨(dang) 製無法保證政治清廉,隻有多黨(dang) 製才能互相監督,保證清廉。在這個(ge) 背景下,有一些人誤認為(wei) 我國實行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多民主黨(dang) 派民主協商的方式有問題,認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受監督,隻有實現多黨(dang) 製,才能互相監督,保證清廉。曆史地看,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歐美國家很長一段時間裏出現了政黨(dang) 分肥製
從(cong) 19世紀歐美國家實行代議製以來,就是多黨(dang) 製。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歐美國家的公共治理被稱為(wei) 政黨(dang) 分肥製(又叫政黨(dang) 分贓製),英文叫spoilssystem。就是說,哪個(ge) 政黨(dang) 上台,就可以把政府資源分給對競選勝利有貢獻的人,大家可以隨便“分贓”。這種隨便“分贓”的製度,使得公共治理一塌糊塗,沒有人對國家治理效果負責任。那個(ge) 時候的多黨(dang) 製是一個(ge) 非常腐敗的製度。直到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們(men) 發現中國的製度管理更為(wei) 有效,便引進了建立在科舉(ju) 考試上的職業(ye) 文官製度。這一製度使政黨(dang) 分肥製度得到一定限製,保證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從(cong) 而使公共治理逐步走向穩定。
輪流執政容易出現對公共財政不負責任的問題。在這個(ge) 問題上,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布坎南有一個(ge) 論點,認為(wei) 民主國家的公共財政之所以混亂(luan) ,債(zhai) 務不斷攀升,就是因為(wei) 多黨(dang) 輪流執政。為(wei) 了能夠得到選民的支持,延長執政時間,執政黨(dang) 利用擴大公共財政支出來使支持自己的選民獲益。如果每一屆政府都這麽(me) 做,就會(hui) 使政府在公共財政方麵大手大腳,造成公共財務膨脹,最後導致通貨膨脹。在這方麵,中國有一個(ge) 說法,叫政貴有恒、治須有常。也就是說,政治治理是一個(ge) 長期的事務,公共政策一定要穩定,要給民眾(zhong) 一種預期,不能換來換去。輪流執政恰恰打破了中國的這種傳(chuan) 統秩序。中國傳(chuan) 統智慧認為(wei) ,公共秩序一定要有較長、較穩的預期,這樣,老百姓才好根據預測進行投資等活動。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輪流執政會(hui) 造成財政和經濟發展的嚴(yan) 重不穩定,進而影響政策執行效果。
多黨(dang) 製與(yu) 政治不穩定有直接關(guan) 係
多黨(dang) 製體(ti) 現在議會(hui) 製中,政黨(dang) 代表可以隨時更換立場,交換利益,政府不斷倒閣。在多黨(dang) 製國家裏,政府倒閣是經常發生的事情,一些黨(dang) 派即使已經處在執政位置上,其政黨(dang) 代表有時候也會(hui) 和其他政黨(dang) 勾勾搭搭。如果其他政黨(dang) 給他的許諾比現在的更好,那這些執政代表就會(hui) 反戈一擊,議會(hui) 裏的其他政黨(dang) 聯盟就會(hui) 推翻現有政府,重組內(nei) 閣。
法蘭(lan) 西第四共和國時期就是一個(ge) 典型的多黨(dang) 政治時期。在多黨(dang) 政治裏,黨(dang) 派聯盟變化非常快,政府特別不穩定。當時的法國政府有一個(ge) 名字叫“季度政府”,也就是說,差不多每一個(ge) 季度就會(hui) 出現政黨(dang) 聯盟反水、政府更迭的現象。如果每個(ge) 政府執政的時間不超過一個(ge) 季度,那它的公共政策怎麽(me) 能夠保持穩定呢?後來,法國麵臨(lin) 嚴(yan) 重的政治危機,政治家們(men) 不得不把二戰時的英雄戴高樂(le) 將軍(jun) 請出來,讓他來調整法國政治。戴高樂(le) 以有權修改憲法為(wei) 條件接受了任命。隨後,他將執政黨(dang) 選舉(ju) 過程改成了以兩(liang) 輪多數投票為(wei) 主的製度,也是法國現行的投票製度。在第一輪投票中,小黨(dang) 派都可以參加,但在第二輪投票中,隻有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最多票數的兩(liang) 個(ge) 政黨(dang) 才有資格參加第二輪選舉(ju) 角逐,這樣,其他小黨(dang) 派自然就被排斥掉。通過修改選舉(ju) 法,法國逐漸從(cong) 多黨(dang) 製向兩(liang) 極化政黨(dang) 製度過渡。最後,成立了第五共和國。第五共和國製度改變了多黨(dang) 製導致的政府嚴(yan) 重不穩定現象。從(cong) 法國實踐可以看出,並不是政黨(dang) 越多,政府越能表達選民意願。
中國曆史上不是沒有嚐試過多黨(dang) 製。在推翻清朝政府後的民國初期,也是政黨(dang) 林立,中國的政治家們(men) 也曾想通過製定憲法來規範政黨(dang) 活動,使這個(ge) 國家有一個(ge) 穩定的政治環境。但是,盡管做了很多努力,最終還是一團亂(luan) ,中國陷入了軍(jun) 閥混戰的局麵,這說明多黨(dang) 製在中國是站不住腳的。
縱觀世界曆史,多黨(dang) 製並不能保證政治清廉
多數多黨(dang) 製國家的政治也並不清廉,相反,在新加坡這樣被認為(wei) 政治不民主的一黨(dang) 製國家裏,政治比其他國家清明得多。在多黨(dang) 製問題上,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其著名的離職演說中就曾告誡美國的政治精英們(men) ,要警惕美國政治生活中出現政黨(dang) 政治的傾(qing) 向。他認為(wei) ,如果任憑政黨(dang) 政治發展下去,不僅(jin) 會(hui) 造成美國民眾(zhong) 之間的嚴(yan) 重分裂,還會(hui) 給外國幹涉美國政治提供土壤。但後來,美國建國初期的政治精英中出現了兩(liang) 個(ge) 非常強大的人士,一個(ge) 是漢密爾頓,一個(ge) 是傑斐遜。他們(men) 的政治意見嚴(yan) 重不和,最終導致美國建國者們(men) 反對政黨(dang) 政治的努力失敗,美國政治由此演化成一種兩(liang) 黨(dang) 輪流執政的政治格局。從(cong)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來看,華盛頓當年的擔心不無道理。可以看到,美國和俄羅斯相互施加壓力,不斷滲透影響對方的政治。這個(ge) 現實給我們(men) 提供了另一種思考多黨(dang) 政治的視角。
《紐約時報》專(zhuan) 欄作家弗裏德曼在2008年來到中國,他認為(wei) ,中國取得巨大的進步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層的政治體(ti) 製背景的,中國今天的政黨(dang) 不是代表不同利益群體(ti) 進行互相競爭(zheng) 的西方政黨(dang) 。西方不少人隻認同多黨(dang) 競爭(zheng) 產(chan) 生的政權合法性,這是十分淺薄的政治觀念。
(作者為(wei)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