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理念和中國大趨勢
發稿時間:2017-03-07 15:11:12 來源:井岡(gang) 山幹部學院學報 作者:李君如
作者簡介:李君如(1947- ),男,浙江鄞縣人,中共中央黨(dang) 校原副校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zhuan) 家,研究方向為(wei) 黨(dang) 的建設。北京 100091
內(nei) 容提要: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探索過程中,我們(men) 不斷深化對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規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規律、人類社會(hui) 發展規律的認識,在實踐中認識到必須形成符合各個(ge) 階段發展實際的發展理念。以習(xi) 近平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提出的“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新理念,既是我們(men) 製定“十三五”規劃的基本理念,更是我們(men) 協調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guan) 鍵。這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展示了中國的前進方向和攻堅克難的大思路、大戰略、大趨勢。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e have kept on deepening our cognition about the laws of the CPC’s governance,the laws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and the laws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and realized during the practice that development ideas must be 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ality of each development stage.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thought” and the new ideas of innovative,coordinative,green,open and shared development,as brought forward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Xi Jinping as General Secretary,are the basic ideas for our formulating the “thirteen five-year” plan,and also the key for our actualizing the strategic blueprint of “four comprehensives” and realizing the goal of “two hundred years”.This newest wisdom of sinified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embodies the advancing direction of China and the great thread,great strategy and great trend for tackling tough.
關(guan) 鍵 詞:“十三五”規劃/發展理念/發展戰略/新常態/“Thirteenth Five-year” Plan/ideas of development/strategy of development/new normal
原發信息:《中國井岡(gang) 山幹部學院學報》第20165期
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審議通過的關(guan) 於(yu) 製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不僅(jin) 為(wei) 國務院編製規劃綱要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要求、基本理念和重大舉(ju) 措,而且向世人表達了中國的戰略、中國的自信、中國的決(jue) 心。其中,最讓人振奮的是,以習(xi) 近平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提出的“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新理念,撥開了妨礙人們(men) 認識中國的霧霾,這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展示了中國的前進方向和攻堅克難的大思路、大戰略、大趨勢。
一、發展新理念和經濟新常態
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探索過程中,我們(men) 不斷深化對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規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規律、人類社會(hui) 發展規律的認識,懂得了發展是黨(dang) 執政興(xing) 國的第一要務。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也在實踐中懂得了在發展中必須形成符合各個(ge) 階段發展實際的發展理念。
什麽(me) 是發展理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從(cong) 辯證唯物主義(yi) 認識論的視角定義(yi) 了“發展理念”。他引用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子的名言指出:“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這裏的關(guan) 鍵詞,是“固然”、“所以然”兩(liang) 個(ge) 詞。也就是說,理是事物固有的,同時又是事物發展的原因。因此,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第一,必須按照唯物主義(yi) 的觀點,從(cong) 實際出發,直麵發展新趨勢新機遇和新矛盾,謀劃經濟社會(hui) 發展,確立新的發展理念;第二,必須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要求,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在新的情況下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正是在這樣的意義(y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dong) 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ti) 現。”[1]
我們(men) 黨(dang) 自改革開放以來,不僅(jin) 毫不動搖地堅持鄧小平從(cong) 社會(hui) 主義(yi) 曆史經驗中概括出來的“發展才是硬道理”,而且始終不渝地從(cong) 變動的發展實踐出發提出與(yu) 此相適應的發展理念。比如,鄧小平從(cong) 當時要“搶時間”的要求著眼,提出發展要有比較快的速度,同時也要有質量有效益沒有水分。江澤民從(cong) 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後新的實際出發,提出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胡錦濤從(cong) 進入21世紀後出現的新情況出發,把“又快又好發展”調整為(wei) “又好又快發展”,強調要堅持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各個(ge) 階段的發展理念,都是從(cong) 新的實際出發確立的。
自從(cong)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後,各個(ge) 國家都被殃及,至今複蘇乏力,整個(ge) 世界的經濟結構進入了大調整大變動的新階段。對於(yu) 中國這樣一個(ge) 發展中大國來說,一方麵,我國仍處於(yu) 可以大有作為(wei) 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另一方麵,我國也麵臨(lin) 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yan) 峻挑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也呈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you) 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也就是說,增長速度要從(cong) 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cong) 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cong) 增量擴能為(wei) 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you) 增量並舉(ju) ,發展動力要從(cong) 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他指出:“這些變化不依人的意誌為(wei) 轉移,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1]他把這種狀況的經濟,稱為(wei) “經濟新常態”。與(yu) 此同時,他也提醒我們(men) 不要把什麽(me) 都叫做“新常態”,我們(men) 講的“新常態”專(zhuan) 指“經濟新常態”。他強調指出,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針對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新情況,習(xi) 近平強調,要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新特點新要求,著力解決(jue) 製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為(wei) 此,他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黨(dang) 中央指出,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協調發展,著力形成平衡發展結構;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堅持開放發展,著力實現合作共贏;堅持共享發展,著力增進人民福祉。這五個(ge) “著力”,針對的就是經濟新常態及其提出的時代課題。也就是說,這五大發展新理念是從(cong) 經濟新常態的實際出發提出來的。
二、發展新理念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
以習(xi) 近平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不僅(jin) 堅持了理念要從(cong) 經濟社會(hui) 發展階段性特征出發的馬克思主義(yi) 世界觀和認識論的要求,而且恪守了理念要從(cong) 最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根本利益出發的馬克思主義(yi) 價(jia) 值觀和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
曆史唯物主義(yi) 強調,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因此,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始終把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這一馬克思主義(yi) 價(jia) 值觀,作為(wei) 自己全部工作的根本宗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黨(dang) 做出的每一個(ge) 重大決(jue) 策,都堅持這樣的世界觀、認識論和價(jia) 值觀。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在提出五大發展新理念的時候也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作為(wei) 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保障人民平等參與(yu) 、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2]特別是在論述“共享”發展的理念時強調:“必須堅持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製度安排,使全體(ti) 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2]這裏提出的“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是正確理解五大發展新理念的關(guan) 鍵,也是貫徹落實五大發展新理念的根本要求。也就是說,以習(xi) 近平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提出五大發展新理念是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
要貫徹好“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處理好三個(ge) 問題:
一是發展同人民利益的關(guan) 係。發展,是為(wei) 人民謀利益、謀福祉的。這是我們(men) 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強調“發展是黨(dang) 執政興(xing) 國第一要務”的根本原因。但是,同所有相互聯係的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一樣,發展與(yu) 人民利益之間有時也會(hui) 發生矛盾甚至衝(chong) 突。在發展與(yu) 人民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men) 不能犧牲人民的利益去謀求發展,而要在發展中給人民帶來最大的實惠;我們(men) 可以把發展最終會(hui) 給人民帶來什麽(me) 告訴人民群眾(zhong) ,教育引導人民群眾(zhong) ,而不能在群眾(zhong) 沒有理解之前強製人民群眾(zhong) 接受我們(men) 的決(jue) 策。
二是發展與(yu) 人權的關(guan) 係。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新的目標要求中,有一個(ge) 要求講的就是“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chan) 權得到有效落實”。發展權是人權,既是整體(ti) 意義(yi) 上的人即人民的權利,也是單個(ge) 人意義(yi) 上的人的權利。我們(men) 之所以強調不能在群眾(zhong) 沒有理解之前強製人民群眾(zhong) 接受我們(men) 的決(jue) 策,就是因為(wei) 要尊重和保障人權。五中全會(hui) 強調要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保障人民平等參與(yu) 、平等發展權利,講的就是要在發展中重視人權問題。這個(ge) 道理,我們(men) 有些同誌不懂,常常在工作中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糾紛,以致有些小事最後導致群體(ti) 性大事件,還為(wei) 國際社會(hui) 敵對勢力所利用。
三是發展與(yu) 人的全麵發展的關(guan) 係。黨(dang) 中央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同“增進人民福祉”作為(wei) “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並列,應該引起我們(men) 高度重視。五中全會(hui) 把“國民素質和社會(hui) 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作為(wei) “十三五”發展目標提出來,也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舉(ju) 措。人的全麵發展,是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在發展中,既要為(wei) 人民謀利益,也要不斷提升人民的素質和能力;既要重視高素質人才的作用,也要創造條件提高所有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中國在綜合國力競爭(zheng) 中,人力資源是最可珍貴的資源,也是最具有潛力的競爭(zheng) 力。現在有一種說法,說我們(men) 的勞動力紅利已經沒有了。這隻講了一麵,主要是廉價(jia) 勞動力紅利正在大幅度減少,但是一大批具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力正在或已經成為(wei) 我們(men) 創新創業(ye) 的主力軍(jun) 。因此,作為(wei) 領導幹部必須把“人的全麵發展”作為(wei) 我們(men) 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正是根據“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you) 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以習(xi) 近平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對鄧小平發展理論的重大繼承和發展,引領著中國發展的大趨勢。
三、發展新理念和發展目標
形成發展行動先導的發展理念,是為(wei) 發展目標服務的。習(xi) 近平指出:“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ju) 措也就跟著好定了。”
我們(men) 的發展目標是什麽(me) ?我們(men) 的發展有兩(liang) 個(ge) 相互聯係的階段性目標:一是到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同時實現工業(ye) 化;二是到2050年基本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wei) 一個(ge)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這就是我們(men) 現在常講的“兩(liang) 個(ge) 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這兩(liang) 個(ge) 目標不是簡單分割的,而是相互聯係的。“十三五”時期特別重要,它既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衝(chong) 刺階段、攻堅階段、決(jue) 勝階段,又是為(wei) 基本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打基礎的階段。
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應該認識到,“全麵小康”也好,“兩(liang) 個(ge) 一百年”也好,都是戰略目標。在這樣的戰略目標中,還有一係列分解目標、具體(ti) 目標。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指出,今後5年,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目標要求下,努力實現5個(ge) 新的目標要求。這就是:一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三是國民素質和社會(hui) 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四是生態環境質量總體(ti) 改善;五是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是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的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新的目標要求。
要在今後5年實現這五大新的目標,並非易事。其中有一係列複雜而又艱巨的課題,需要我們(men) 齊心協力加以破解。
(一)經濟增長速度問題
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對於(yu)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經濟目標,依然堅持了十八大確定的指標。這就是,到2020年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和城鄉(xiang) 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我們(men) 都知道,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形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即經濟下行的壓力越來越大。於(yu) 是,一個(ge) 問題發生了:到2020年我們(men) 能不能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這是大家非常關(guan) 心的問題。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回答了這個(ge) 問題,這就是隻要我們(men) 能夠保持中高速增長,就可以達標。
什麽(me) 叫“中高速增長”?國內(nei) 外主要研究機構普遍認為(wei) ,“十三五”時期我國年均經濟潛在增長率為(wei) 6%-7%。這大體(ti) 是我們(men) 所講的“中高速增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會(hui) 上對“中高速增長”作了專(zhuan) 門的說明。他指出,提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主要考慮是,確保到2020年實現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和城鄉(xiang) 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必須保持必要的增長速度。他算過一筆賬:從(cong) 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經濟年均增長底線是6.5%以上。從(cong) 城鄉(xiang) 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看,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nong) 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wei) 19109萬(wan) 元和5919元。到2020年翻一番,按照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的要求,“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至少也要達到6.5%。這樣的預期能不能實現?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分析了國內(nei) 外經濟形勢以及我國要采取的政策措施,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今後要保持7%左右的增長速度是可能的,但麵臨(lin) 的不確定性因素也比較多。”這是兩(liang) 句話,一句是有可能保持中高速增長,另一句是有不確定因素。顯然,這是一個(ge) 慎重的結論,是一個(ge) 需要我們(men) 共同來努力實現的目標。這也是今天為(wei) 什麽(me) 要提出發展新理念的主要原因。
(二)農(nong) 村貧困人口脫貧問題
農(nong) 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我們(men)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突出短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我們(men) 不能一邊宣布全麵建成了小康社會(hui) ,另一邊還有幾千萬(wan) 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zhong) 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hui) 對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認可度。”因此,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對於(yu)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社會(hui) 建設目標,在扶貧問題上比十八大確定的目標大大提升了。十八大的目標是“扶貧對象大幅減少”,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的目標是“我國現行標準下農(nong) 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jue) 區域性整體(ti) 貧困”。這確實是一個(ge) 鼓舞人心又催人奮進的新要求。
我們(men) 有句口號,叫做“全麵小康,一個(ge) 都不能少”。誰不能少?農(nong) 村貧困人口一個(ge) 不能少,也要全部進入小康社會(hui) 。但是,我們(men) 都知道,農(nong) 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最艱巨的任務。對於(yu) 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的這一目標任務,各地黨(dang) 委政府十分重視,各民主黨(dang) 派和工商聯十分重視,各人民團體(ti) 和社會(hui) 組織也十分重視,大家都要為(wei) 實現這一全麵脫貧目標作貢獻。與(yu) 此同時,也有人問這個(ge) 目標能不能實現,表示某種擔心和疑慮。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上回答了這個(ge) 問題。歸納他的論述,主要是四點:一是貧困標準。我國現行脫貧標準是農(nong) 民年人均純收入按2010年不變價(jia) 格計算為(wei) 2300元,2014年現價(jia) 脫貧標準為(wei) 2800元,若按每年6%的增長率調整,2020年全國脫貧標準約為(wei) 人均純收入4000元。二是農(nong) 村貧困人口基數。這兩(liang) 年來,為(wei) 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地組織工作隊在農(nong) 村入戶登記,建檔立卡,工作做的非常細。按照現行的貧困標準,到2014年末全國還有農(nong) 村貧困人口7017萬(wan) 。三是總體(ti) 分析。根據以往脫貧減貧經驗,我國從(cong) 2011年到2014年,每年農(nong) 村脫貧人口分別為(wei) 4329萬(wan) 、2339萬(wan) 、1650萬(wan) 、1232萬(wan) 。因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通過采取過硬的、管用的舉(ju) 措,今後每年減貧1000萬(wan) 人的任務是可以完成的。”四是具體(ti) 分析。7017萬(wan)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如何全部脫貧?貧困縣如何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ti) 貧困如何全部解決(jue)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算了一筆細賬:“到2020年,通過產(chan) 業(ye) 扶持,可以解決(jue) 3000萬(wan) 人脫貧;通過轉移就業(ye) ,可以解決(jue) 1000萬(wan) 人脫貧;通過易地搬遷,可以解決(jue) 1000萬(wan) 人脫貧,總計5000萬(wan) 人左右。還有2000多萬(wan) 完全或部分喪(sang) 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可以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範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因此,他的結論是:“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7017萬(wan) 農(nong) 村貧困人口脫貧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在理解這個(ge) 問題的時候,還可以把農(nong) 村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同今後5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聯係起來。具體(ti) 地說,就是黨(dang) 中央確定的,使1億(yi) 左右農(nong) 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這1億(yi) 人主要指農(nong) 村學生升學和參軍(jun) 進入城鎮的人口、在城鎮就業(ye) 和居住5年以上和舉(ju) 家遷徙的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這也是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的重要決(jue) 策。我們(men) 都知道,在農(nong) 村,隻要家裏有一個(ge) 人進城打工或者有一個(ge) 孩子升學進城並就業(ye) ,就可以加速脫貧。因此,這1億(yi) 左右農(nong) 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是完成7017萬(wan) 農(nong) 村貧困人口脫貧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金融風險防範問題
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在論述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這一目標要求時,強調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經濟指標的基礎,是“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這是一個(ge) 十分重要的問題。其實質,不僅(jin) 是要破解經濟新常態下各種問題,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而且是要防範預料到的和沒有預料到的各種風險,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在我們(men) 麵臨(lin) 的各種風險中,尤其要重視金融風險問題。因此,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五中全會(hui) 專(zhuan) 門講了“關(guan) 於(yu) 加強統籌協調,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這一重大問題。
鄧小平經濟理論強調,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深化,工業(ye) 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結合越來越緊密。金融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jue) 定著經濟健康發展。與(yu) 此同時,現代金融發展呈現出機構種類多、綜合經營規模大、產(chan) 品結構複雜、交易頻率高、跨境流動快、風險傳(chuan) 遞快、影響範圍廣等特點。由此決(jue) 定了,在金融領域發生危機的概率越來越高。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都加大了金融監管體(ti) 係改革力度,核心是提高監管標準、形成互為(wei) 補充的監管合力和風險處置能力。
直麵我國金融市場的運行和金融機構的發展情況,正如五中全會(hui) 概括的:近年來,我國金融業(ye) 發展明顯加快,形成了多樣化的金融機構體(ti) 係、複雜的產(chan) 品結構體(ti) 係、信息化的交易體(ti) 係、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特別是綜合經營趨勢明顯。這對現行的分業(ye) 監管體(ti) 製帶來重大挑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近來頻繁顯露的局部風險特別是近期資本市場的劇烈波動說明,現行監管框架存在著不適應我國金融業(ye) 發展的體(ti) 製性矛盾,也再次提醒我們(men) 必須通過改革保障金融安全,有效防範係統性風險。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堅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的底線。
要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加快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深化金融監管體(ti) 製改革是一個(ge) 十分重要的條件。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已經提出了完善監管協調機製的改革任務。與(yu) 此同時,國際社會(hui) 應對金融危機的經驗也值得我們(men) 重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五中全會(hui) 指出,國際社會(hui) 的主要做法都值得我們(men) 研究和借鑒。包括統籌監管係統重要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負責對這些金融機構的審慎管理;統籌監管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包括重要的支付係統、清算機構、金融資產(chan) 登記托管機構等,維護金融基礎設施穩健高效運行;統籌負責金融業(ye) 綜合統計,通過金融業(ye) 全覆蓋的數據收集,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維護金融穩定。這“三個(ge) 統籌”,我們(men) 要好好研究和借鑒。
黨(dang) 中央提出要牢固樹立和堅決(jue) 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就是解決(jue) 我們(men) 麵臨(lin) 的各種問題、短板、風險的科學理念,就是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新的目標要求的科學理念。
四、發展新理念和國家治理體(ti) 係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歸根到底,要靠製度保障;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歸根到底,要靠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在論述發展新理念與(yu) 發展目標的關(guan) 係時,引人注目地強調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新的目標要求包括“各方麵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個(ge) 問題,十八大是作為(wei) 政治體(ti) 製改革的任務提出來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是作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提出來的,非常重要。由此決(jue) 定了,我們(men) 研究發展新理念,要同全麵深化改革特別是製度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
中國的發展,是在改革推動下發展的。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來,我們(men) 黨(dang) 在各個(ge) 方麵改革舊體(ti) 製,建立新製度,做了大量工作。但什麽(me) 時候改革能夠在各方麵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製度呢?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提出的時間表是,再有30年時間,也就是到2020年左右。十八大決(jue) 定把鄧小平提出的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八個(ge) 字寫(xie) 進黨(dang) 代會(hui) 報告,意味著這一任務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那麽(me) ,什麽(me) 叫“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製度”呢?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創造性地回答了這個(ge) 問題,提出要以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wei) 總要求,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這就是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的全麵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過去講過很多現代化,包括農(nong) 業(ye) 現代化、工業(ye) 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等,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第一次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的“國家治理”是一個(ge) 不同於(yu)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統治”和“管理”的新概念。現代政治學認為(wei) ,國家治理體(ti) 係現代化,已經不是一般意義(yi) 上講的規章製度完善問題,而是以民主和法治兩(liang) 個(ge) 輪子推進的國家製度現代化問題。這種國家治理體(ti) 係現代化的大思路,既堅持又發展了鄧小平的製度改革理論,意味著我們(men) 的製度改革進入了一個(ge) 全新的階段。
縱觀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zheng) ,從(cong) 經濟實力競爭(zheng) 發展到科技實力競爭(zheng) 、國防實力競爭(zheng) ,已經深入到國家製度競爭(zheng) ,特別是國家治理體(ti) 係的競爭(zheng) 。現在,已經有許多國家的政治家和學者提出,中國能夠在那麽(me) 短的時間內(nei) 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和中國製度包括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製度、中國的政治體(ti) 製有直接的關(guan) 係。特別是我們(men) 高效率的領導製度、有特色的協商民主製度等,越來越為(wei) 世界所矚目。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的:“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hui) 和諧、民族團結,同世界上一些地區和國家不斷出現亂(luan) 局形成了鮮明對照。”與(yu) 此同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也強調,“相比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我們(men) 在國家治理體(ti) 係方麵還有許多不足,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我們(men) 要贏得綜合國力競爭(zheng) ,還是要靠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們(men) 所講的“國家治理體(ti) 係”和西方所講的“政府治理體(ti) 係”不同,是在黨(dang) 的領導下管理國家的製度體(ti) 係,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和黨(dang) 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ti) 製機製、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製度。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ti) 製機製、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ti) 製機製、法律法規,使各方麵製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dang) 、國家、社會(hui) 各項事務管理製度化、規範化、程序化。
需要強調的是,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確定的全麵深化改革總目標,在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現代化的同時,引人注目地提出了“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揭示了這兩(liang) 者的辯證關(guan) 係,指出“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是一個(ge) 有機整體(ti) ,相輔相成,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ti) 係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ti) 係的效能。”他特別強調“隻有以提高黨(dang) 的執政能力為(wei) 重點,盡快把我們(men) 各級幹部、各方麵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工作本領都提高起來,盡快把黨(dang) 和國家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人民團體(ti) 、社會(hui) 組織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來,國家治理體(ti) 係才能更加有效運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批示要重溫毛主席的《黨(dang) 委會(hui) 的工作方法》,也著眼於(yu) 提高各級黨(dang) 委和各級幹部的治國理政能力。可見,他非常重視能力建設問題。他說過:“製度執行力、治理能力已經成為(wei) 影響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勢充分發揮、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沒有治理能力建設,再好的製度,再好的國家治理體(ti) 係,都隻是一紙空文。
今天,要全麵論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也有一個(ge) 製度和能力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尖銳地指出,我們(men) 現在存在“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後”的問題。他說,在我們(men) 黨(dang) 內(nei) 相當一個(ge) 範圍裏,存在著“新辦法不會(hui) 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這樣一種狀況,這不能不引起我們(men) 重視。因此,他強調:“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設,增強按製度辦事、依法辦事意識,善於(yu) 運用製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把各方麵製度優(you) 勢轉化為(wei) 管理國家的效能,提高黨(dang) 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
五、發展新理念和中國創新驅動發展大趨勢
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的現實意義(yi)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它是我們(men) 破解經濟新常態下各種問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並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行動先導,指明了中國發展的大趨勢。其中之一,是這一發展新理念指明了破解經濟新常態下各種問題的根本路徑,展示了中國在創新驅動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大趨勢。
我國在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GDP總量是3645億(yi) 元,人均227美元。到2014年,我國經濟總量為(wei) 63.6萬(wan) 億(yi) 元,折合10.3萬(wan) 億(yi) 美元,人均7590美元。根據初步測算,現在到2020年GDP年均可望增長6.5%到7%,這就可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超過1萬(wan) 美元。現在,我們(men) 遇到了經濟下行的壓力,從(cong) 1978年到20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9.98%,持續30多年高速增長,這兩(liang) 年開始減速。我們(men) 認為(wei) ,經濟新常態表麵上是速度問題,實際上是結構調整的問題。我們(men) 注意到,這兩(liang) 年東(dong) 部下行偏多,中西部還有增長的。東(dong) 部有下行,也有較快增長的,比如深圳。還有像重慶這樣的直轄市,還是兩(liang) 位數增長。他們(men) 的經驗是什麽(me) ?就是比較自覺比較早地開始了經濟結構調整,十分重視創新驅動。黨(dang) 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新理念,其理論貢獻和新的亮點就是突出用創新驅動取代要素驅動,增強發展的內(nei) 在動力。
五中全會(hui) 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提出來,豐(feng) 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動力理論。我們(men) 以往常講,改革是動力。改革是從(cong) 破除上層建築對生產(chan) 關(guan) 係、生產(chan) 關(guan) 係對生產(chan) 力的束縛方麵推動生產(chan) 力發展,創新是從(cong) 生產(chan) 力內(nei) 部的結構性變革推動生產(chan) 力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入分析了綜合國力與(yu) 科技進步、經濟規模與(yu) 資源製約、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更新等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要用創新驅動取代要素驅動這一深刻問題,為(wei) 適應經濟新常態,推進中國持續健康發展指出了一條新路。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一方麵重申“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另一方麵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樣,就從(cong) 上層建築、生產(chan) 關(guan) 係和生產(chan) 力三個(ge) 方麵發力,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動力係統理論。
關(guan) 於(yu) 創新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有相當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許多極其重要的新思想。
一是強調“綜合國力競爭(zheng) 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zhe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創新、企業(ye) 創新、市場創新、產(chan) 品創新、業(ye) 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wei) 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ti) 係和發展模式。”這是他2015年5月27日在浙江召開華東(dong) 7省市黨(dang) 委主要負責同誌座談會(hui) 上提出的。2015年7月17日,他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dang) 委主要負責同誌座談會(hui) 上還說過:“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推動發展的著力點更多放在創新上,發揮創新對拉動發展的乘數效應。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要激發調動全社會(hui) 的創新激情,持續發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wei) 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ti) 係和發展模式。”
二是強調“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ge) 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you) 勢”。這是2014年5月2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上海考察調研時的講話。2013年7月17日,他在中國科學院考察時也強調“科技興(xing) 則民族興(xing) ,科技強則國家強,要結合實際堅持運用我國科技事業(ye) 發展經驗,積極回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對科技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集中力量推進科技創新,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他在上海還說過:“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wei) 提高綜合國力的關(guan) 鍵支撐,成為(wei) 社會(hui) 生產(chan) 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要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力爭(zheng) 在基礎科技領域有大的創新,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牢牢把握產(chan) 業(ye) 革命大趨勢,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chan) 業(ye) 發展上。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舉(ju) 措,加強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條件建設,完善知識產(chan) 權運用和保護機製,讓各類人才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
三是強調“企業(ye) 是創新主體(ti) ,掌握了一流技術,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也可以變為(wei) 朝陽產(chan) 業(ye) ”。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3年11月在山東(dong) 考察期間提出的重要思想。他當時還說過:“要深入實施以質取勝和市場多元化戰略,支持有條件的企業(ye) 全球布局產(chan) 業(ye) 鏈,加快形成出口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提高抵禦風險能力。”2015年5月26日,在浙江杭州高新區視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進一步指出:“企業(ye) 持續發展之基、市場製勝之道在於(yu) 創新,各類企業(ye) 都要把創新牢牢抓住,不斷增加創新研發投入,加強創新平台建設,培養(yang) 創新人才隊伍,促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爭(zheng) 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軍(jun) 。”
四是強調“要積極營造有利於(yu) 創新的政策環境和製度環境,對看準的、確需支持的,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合理的、差別化的激勵政策”。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長春講的。2015年3月5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hui) 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他也說過:“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實踐,披堅執銳、攻堅克難,加強整體(ti) 謀劃、係統創新,著眼國際高標準貿易和投資規則,使製度創新成為(wei) 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要加大金融改革創新力度,增強服務我國經濟發展、配置全球金融資源能力。”
這些重要思想是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創新發展”新理念最好的解讀。聯係我們(men) 黨(dang) 和政府這幾年在大力推進的“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實踐,創新發展正在成為(wei) 當今中國發展的大趨勢。
六、發展新理念和中國實現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的大趨勢
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決(jue) 勝階段的決(jue) 勝之策,展示了中國在全麵深化改革中實現中國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的大趨勢。
黨(dang) 的十六大提出要緊緊抓住21世紀頭20年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這一重要奮鬥目標,豐(feng) 富和發展了鄧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也是我們(men) 黨(dang) 對人民群眾(zhong) 莊嚴(yan) 的鄭重的政治承諾。“十三五”時期,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最後五年,是衝(chong) 刺階段、攻堅階段、決(jue) 勝階段。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認識到,當前發展還麵臨(lin) 許多問題,即“短板”,包括在多年發展中積累的農(nong) 村貧困、社會(hui) 事業(ye) 發展滯後、生態保護不力、民生欠賬較多等問題。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新理念,針對的、要解決(jue) 的就是這些問題。
從(cong) 當前來講,要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新理念,完成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決(jue) 勝階段的各項任務,有三大問題尤其要重視。
(一)供給與(yu) 需求的結構性問題
在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過程中,要把重點放到結構性改革上來,特別是要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這一問題在2015年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提出來以後,有人把它解讀為(wei) 西方供給學派的那種主張,這不是我們(men) 黨(dang) 中央所講的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我們(men) 的主張有“結構性”這三個(ge) 字,叫“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這就是在供給與(yu) 需求之間,根據老百姓的需求,提供精準的供給服務。我們(men) 現在麵臨(lin) 的問題很怪,在供給與(yu) 需求之間,既要解決(jue) 供過於(yu) 求的問題,又要解決(jue) 供給不足的問題,這是一個(ge) 結構性的問題,解決(jue) 起來非常難。比如講我們(men) 現在產(chan) 能過剩,這是我們(men) 都注意到的現象,所以要去產(chan) 能、去庫存、去杠杆等等,但另一方麵,老百姓利用節假日到國外去到境外去,采購馬桶蓋什麽(me) 的等等生活用品。為(wei) 什麽(me) 一方麵過剩,一方麵又到外麵花外匯去采購這些日常生活用品?這說明老百姓需要的許多生活用品我們(men) 還提供不了,這就需要從(cong) 供給側(ce) 進行改革。因此,中央把改革的重點放在結構性改革上,把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放在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上。
今年3月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全國人大湖南代表團談到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時,講了一段十分重要的話。他說:“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把握好‘加法’和‘減法’、當前和長遠、力度和節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場的關(guan) 係。”這是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講得最全麵最深入的一個(ge) 講話。他首先講了這是“一場硬仗”,不可掉以輕心。如何打好這一仗呢?他強調要處理好五大關(guan) 係,這就是“加法”和“減法”的關(guan) 係、當前和長遠的關(guan) 係、力度和節奏的關(guan) 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guan) 係、政府和市場的關(guan) 係。這對打好這一硬仗,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yi) ,在湖南代表團講更有意義(yi) 。我們(men) 知道,湖南是我國農(nong) 業(ye) 大省、糧食大省,為(wei) 我國糧食生產(chan) 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是這兩(liang) 年一方麵國內(nei) 糧食生產(chan) 供過於(yu) 求,另一方麵境外大米又大量流入國內(nei) 市場。這就出現了“供過於(yu) 求”與(yu) “供給不足”並存的問題。解決(jue) “供過於(yu) 求”的問題,要做“減法”;解決(jue) “供給不足”的問題,要做“加法”。無論做“加法”,還是做“減法”,都有難度。做“加法”,要創新,要靠科技創新和教育發展,這是我們(men) 的短板;做“減法”,會(hui) 傷(shang) 筋動骨,比如有的企業(ye) 要關(guan) 停、員工要轉崗,難度很大。為(wei) 此,除了要把握好這個(ge) 關(guan) 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還要把握好當前和長遠的關(guan) 係,特別是我們(men) 在做“減法”的時候,既要考慮當前的問題,也要考慮長遠的發展,這很重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的關(guan) 係也很重要,在做“減法”時,力度要恰當,比如員工在下崗轉崗時要考慮他們(men) 的培訓條件、生活待遇等問題,要把握好節奏,千萬(wan) 不能出問題;同時,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guan) 係、政府和市場的關(guan) 係,這些關(guan) 係都關(guan) 係到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成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這五大關(guan) 係,說明中央對這場改革的問題、重點、難點都想清楚了,這是打贏這場“硬仗”的根本保證。
目前雖然一些行業(ye) 市場需求有所好轉,但調結構的勁不能鬆,必須加快改造提升傳(chuan) 統動能,淘汰落後產(chan) 能,消化鋼鐵、煤炭等過剩產(chan) 能,安排好在這個(ge) 過程中一些職工轉崗和保障基本生活工作。要擴大積極因素,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必須持續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一要繼續簡政,現在各地區各部門簡政放權空間依然較大,既要把今年已確定的削減下放審批事項盡快落實到位,又要針對企業(ye) 、群眾(zhong) 期盼自我加壓,加快清除那些束縛辦事創業(ye) 手腳的繩索。二要推進減稅,堅決(jue) 打贏全麵實施營改增試點改革攻堅戰,切實做到所有行業(ye) 稅負隻減不增,特別是使小微企業(ye) 獲得實惠。三要實施降費,支持各地從(cong) 實際出發,在國家統一框架下,階段性降低“五險一金”。加大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力度,減輕企業(ye) 負擔。四要激勵創新,推動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蓬勃發展,搭建更多開放平台,提供更優(you) 服務,助力新經濟成長,壯大新動能力量。五要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更好暢通金融支持實體(ti) 經濟傳(chuan) 導機製,用市場化債(zhai) 轉股等方式,逐步降低企業(ye) 杠杆率。
(二)“綠色”與(yu) “發展”的平衡問題
除了結構性改革,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要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這最後5年中解決(jue) 。其中一個(ge) 十分重要但又容易被人忽視的問題,就是如何落實“綠色發展”新理念。
綠色發展,是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的發展新理念中的重要理念。綠色發展要解決(jue) 的,是生態文明問題。我國不僅(jin) 有大氣汙染,還有水汙染、土壤汙染,這三大汙染嚴(yan) 重地危害著我們(men) 的民生,危害著我們(men) 民族的生存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綠色”與(yu) “發展”聯係起來,豐(feng) 富和發展了鄧小平關(guan) 於(yu) “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長期來,我們(men) 講發展,有兩(liang) 個(ge) 誤區,一是把發展等同於(yu) 增長,等同於(yu) GDP;二是把發展經濟與(yu) 保護生態對立起來,犧牲“綠水青山”謀求“金山銀山”。自從(cong) 我國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hui) 到強調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一直到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總布局,從(cong) 理論上講這個(ge) 問題似乎已經解決(jue) 了。但在實踐中,“綠水青山”與(yu) “金山銀山”的關(guan) 係怎麽(me) 處理,長期來是一個(ge) 難題。因為(wei) 貧困地區大部分是綠水青山地區,他們(men) 也要發展,也要致富,我們(men) 的許多大道理解決(jue) 不了他們(men) 的實際困難。10年前,習(xi) 近平在主政浙江時提出了一個(ge) 全新的理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他是在湖州餘(yu) 村提出這個(ge) 理念的,那裏的實踐證明,農(nong) 民可以靠綠水青山致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綠水青山”與(yu) “金山銀山”、“綠色”與(yu) “發展”辯證統一的思想,簡單地說,就是要尊重綠色發展規律,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探索綠色發展途徑,創造綠色發展效益。這是一個(ge) 吸取曆史教訓,立足當前現實,麵向美好未來的全新發展思想,把多年來困惑我們(men) 的一個(ge) 大問題解決(jue) 了。
不久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重慶闡述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時,進一步發揮了這一重要思想。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是“十三五”規劃中的三大戰略之一。這三大戰略都體(ti) 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新理念。中央對於(yu) 長江經濟帶建設講了三句話:一是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二是高起點建設綜合立體(ti) 交通走廊,三是引導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布局和分工協作。這三大任務,集中起來,就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重慶提出的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核心思想:尊重三大規律,創造三大效益。尊重三大規律,就是要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hui) 規律;創造三大效益,就是要使綠水青山產(chan) 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這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重要行動指南。
(三)內(nei) 外協調發展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有一個(ge) 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men) ,這就是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盡管我們(men) 懂得在發展中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東(dong) 中西部、南北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就會(hui) 影響人民群眾(zhong) 的積極性和國家的整體(ti) 發展,影響我們(men) 戰略目標的實現。
為(wei) 此,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重申要促進協調發展。黨(dang) 中央強調“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重點促進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hui) 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ye) 化、信息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同步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黨(dang) 中央把開放發展和協調發展結合起來,通過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在繼續支持東(dong) 部沿海地區全麵參與(yu) 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zheng) 的同時,加強中西部內(nei) 陸沿邊地區口岸和基礎設施建設,開辟跨境多式聯運交通走廊,發展外向型產(chan) 業(ye) 集群,形成各有側(ce) 重的對外開放基地,以向西開放促進中西部地區改革發展。
這樣堅持對內(nei) 協調發展、對外開放發展,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一個(ge) 重要舉(ju) 措。通過協調發展實施“京津冀一體(ti) 化”、“長江經濟帶”,通過開放發展推進“一帶一路”,這是極其重要的發展思路。而且,這次“十三五”規劃與(yu) 以往的五年規劃相比,第一次在全球視野下製定規劃,第一次把像“一帶一路”這樣的戰略寫(xie) 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五年規劃當中,是有重大曆史意義(yi) 的大事。
綜上所述,黨(dang) 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決(jue) 勝階段的決(jue) 勝之策,向世人展示的是中國在全麵深化改革中實現中國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的大趨勢。
七、發展新理念和中國充滿自信奔向現代化的大趨勢
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同時也是協調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行動指南,展示了中國充滿自信奔向現代化的大趨勢。
也就是說,這樣的發展新理念,不僅(jin) 將指導我們(men) 解決(jue) 經濟新常態下各種問題,不僅(jin) 將指導我們(men) 製定和完成“十三五”規劃,而且將指導我們(men)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民族複興(xing) 的中國夢。“十三五”規劃是連接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即實現第一個(ge) “一百年”、並為(wei) 第二個(ge) “一百年”打下堅實基礎的發展綱要。事實上,我們(men) 這次編製“十三五”規劃的任務,不僅(jin) 要完成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奮鬥目標,還要為(wei) 這以後3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wei) 了實現這“兩(liang) 個(ge) 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國夢,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為(wei) 總書(shu) 記的黨(dang) 中央勵精圖治,謀篇布局,先是提出了“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現在又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這一發展新理念。這一發展新理念,是我們(men) 協調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的科學理念,展示了中國充滿信心奔向現代化的大趨勢。
為(wei) 什麽(me) 這樣說呢?中國要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國夢”,必須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這“四個(ge) 全麵”是我們(men) 今天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的定海神針。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也清醒地意識到,隻有協調推進這“四個(ge) 全麵”才能使之成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發揮戰略布局的功能和作用。而要協調推進這“四個(ge) 全麵”,就要正確處理好三個(ge) 關(guan) 係:一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戰略目標與(yu) 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這三大戰略舉(ju) 措的關(guan) 係,即“1”與(yu) “3”的關(guan) 係。無論全麵深化改革,還是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都必須圍繞和服務於(yu)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這一戰略目標。二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全麵深化改革與(yu) 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的關(guan) 係,即“2”與(yu) “2”的關(guan) 係。處理好這一對關(guan) 係的實質,就是既要“搞活”,又要“治亂(luan) ”。也就是說,在改革發展中,我們(men) 要把社會(hui) 內(nei) 在的生機和活力激發出來,但是搞活決(jue) 不能搞亂(luan) ,同時治亂(luan) 也決(jue) 不能治死,治亂(luan) 是為(wei) 了更好地搞活。三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與(yu) 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的關(guan) 係,即“3”與(yu) “1”的關(guan) 係。我們(men) 過去有些人以“改革”“發展”為(wei) 名,違背黨(dang) 的宗旨、離開黨(dang) 的規矩,胡作非為(wei) ,甚至貪贓枉法,走向腐敗的深淵。十八大後在我們(men) 治亂(luan) 的時候又出現了“不作為(wei) ”的現象。我們(men) 有些幹部說我不是“不作為(wei) ”,是現在“難作為(wei) ”。因此在貫徹“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時,必須處理好“3”與(yu) “1”的關(guan) 係,反對“亂(luan) 作為(wei) ”,克服“不作為(wei) ”,破解“難作為(wei) ”,做到“大作為(wei) ”。怎麽(me) 才能協調處理好“四個(ge) 全麵”中這三對關(guan) 係?這需要辯證唯物主義(yi) 的方法論和領導藝術,需要完善黨(dang) 紀國法,同時應該認識到,不管做什麽(me) ,都必須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wei) 第一要務,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這是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
要理解這一點,必須認識到,“四個(ge) 全麵”中的戰略目標“全麵小康”,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ti) ”的“小康”,而這“五位一體(ti) ”不是五元論或多元論,而是以發展為(wei) 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的,曆史唯物主義(yi) 一元論意義(yi) 上的“五位一體(ti) ”。但是我們(men) 有的同誌在黨(dang) 中央提出某一項新任務的時候,就會(hui) 忘記“中心”、偏離“第一要務”。比如前幾年黨(dang) 中央提出要把社會(hui) 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於(yu) 是就有人提出要以社會(hui) 建設為(wei) 中心取代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這就從(cong) 根本上動搖了黨(dang) 的基本路線,偏離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這次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新理念,把“發展”作為(wei) “五位一體(ti) ”之“體(ti) ”突出出來,特別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社會(hui) 建設都歸位於(yu) “發展”。這就不僅(jin) 有利於(yu) 防止和克服忘記“中心”,甚至偏離“第一要務”的錯誤傾(qing) 向,而且能夠以發展為(wei) “硬道理”、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五位一體(ti) ”的總布局和黨(dang) 中央治國理政“四個(ge) 全麵”的戰略布局中各個(ge) 組成部分連接起來,使之成為(wei) 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這就是黨(dang) 的十八大所強調的:“隻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hui) 和諧穩定的文章基礎。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決(jue) 不能有絲(si) 毫動搖。”
上麵這7個(ge) 問題,前4個(ge) 問題分別論述了發展新理念提出的根據、中心、目標和實現發展新理念的根本舉(ju) 措,後3個(ge) 問題講了在五大發展新理念推動下,中國將呈現出“創新驅動”、“全麵小康”、“現代化”三大發展趨勢。總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新理念,“發展”是主題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時代新要求。這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成果,既是我們(men) 製定“十三五”規劃的基本理念,更是我們(men) 協調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guan) 鍵,展示了中國充滿信心奔向現代化的大趨勢。
原文參考文獻:
[1]習(xi) 近平.關(guan) 於(yu) 《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三個(ge) 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5-11-04.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