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化是最大的新動能
發稿時間:2017-02-10 11:16:34 來源:學習(xi) 時報 作者:鄭新立
在經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長後,我國經濟遇到了新的矛盾和問題,突出的是產(chan) 能過剩、經濟下行、動力不足。如何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動能,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成為(wei) 當前從(cong) 理論認識到政策措施上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一、經濟結構轉換是形成新的發展動能的源泉
在經濟發展的長過程中,必然伴隨著經濟結構的轉換,從(cong) 而不斷釋放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如果因為(wei) 體(ti) 製僵化,阻礙結構轉換,不能釋放新的發展動力,經濟增長就必然減緩甚至停滯。kaiyun官方地址以來之所以能創造經濟奇跡,關(guan) 鍵在於(yu) 通過不斷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結構經曆了三次大的轉換。
第一次結構轉換,是上世紀80年代推行土地家庭聯產(chan) 承包責任製並伴隨鄉(xiang) 鎮企業(ye) 崛起,帶動了國民經濟的起飛。改革激發了蘊藏在幾億(yi) 農(nong) 民中發展經濟、擺脫貧窮的巨大潛能,農(nong) 業(ye) 勞動生產(chan) 率和土地產(chan) 出率大幅提高。同時,針對工業(ye) 消費品極度匱乏的狀況,通過發展鄉(xiang) 鎮企業(ye) ,滿足市場需求,僅(jin) 用十幾年時間,就一舉(ju) 結束了困擾我們(men) 幾十年的短缺經濟。這次結構轉換的特征是農(nong) 產(chan) 品、輕紡工業(ye) 產(chan) 品供給的大幅度增加,使最終消費品在社會(hui) 總產(chan) 品中的比重迅速提高,改變了長期以來經濟結構“重重輕輕”和農(nong) 業(ye) 發展滯後的扭曲狀態,從(cong) 而釋放出巨大的發展動能,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拉動了經濟快速增長。
第二次結構轉換,是上世紀90年代以國有企業(ye) 改革為(wei) 中心的宏觀管理體(ti) 製改革和四大支柱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動了經濟的騰飛。1992年黨(dang) 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十四屆三中全會(hui) 作出了具體(ti) 規劃,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建立市場經濟體(ti) 製的改革激發了經濟活力。同時,“九五”計劃提出振興(xing) 電子機械、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建築業(ye) 四大支柱產(chan) 業(ye) ,使之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8%迅速提高到25%以上,改善了居民的居住和出行條件,降低了電子機械、石油化工產(chan) 品對進口的依賴。在工業(ye) 結構中,重工業(ye) 的比重由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重工業(ye) 的快速發展成為(wei) 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第三次結構轉換,是進入新世紀的前十年,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債(zhai) 券,主要用於(yu) 基礎設施建設,使國民經濟出現了長達十年兩(liang) 位數的黃金增長期。僅(jin) 用十幾年時間,我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通車裏程就躍居世界第一位,大學招生人數增長10倍以上,經濟總量從(cong) 全球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並為(wei) 經濟的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踐證明,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結構轉換麵臨(lin) 著不同的任務和要求。隻有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從(cong) 經濟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出發,打破思維定式和體(ti) 製禁錮,為(wei) 結構轉換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把社會(hui) 資金引向結構調整所需要的方向,才能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局麵繼續保持下去。
二、推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將釋放出巨大的新動能
2015年,我國人均GDP已達8000美元,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即人均1.2萬(wan) 美元還有一個(ge) 大台階。許多國家在這個(ge) 台階前徘徊了幾十年,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我國能不能順利跨上高收入台階,是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能力的考驗,是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活力的考驗。從(cong) 國際經驗來看,凡是進入高收入行列的國家,有一個(ge) 共同特點,就是成功地解決(jue) 了城鄉(xiang) 二元結構問題,第一、二、三產(chan) 業(ye) 的勞動生產(chan) 率大體(ti) 相同,城鄉(xiang) 居民收入相對平衡。凡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一個(ge) 共同特點,就是城鄉(xiang) 發展差距明顯存在,長期得不到解決(jue)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存在的諸多矛盾中,城鄉(xiang) 發展差距大是最為(wei) 突出的主要矛盾。這個(ge) 矛盾決(jue) 定和影響著其他矛盾。諸如區域發展差距的矛盾,本質上也是城鄉(xiang) 發展差距的反映。中西部的城市與(yu) 東(dong) 部的城市相比,沒有什麽(me) 差距,主要是中西部農(nong) 村落後於(yu) 東(dong) 部的農(nong) 村。全國城鄉(xiang) 居民收入之比為(wei) 2.7: 1,浙江省為(wei) 1.7:1。在全國城鄉(xiang) 差距如此之大的情況下,要想跨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是很難做到的。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去年4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時就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要努力實現“城鄉(xiang) 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xiang) 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xiang) 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xiang) 產(chan) 業(ye) 發展融合化”。這個(ge) “五化”的提出,應成為(wei) 推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重要目標和指導原則。當前,應重點抓住農(nong) 業(ye) 現代化、新農(nong) 村建設、農(nong) 民工市民化三件事,帶動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改革發展。
勞動生產(chan) 率低、缺乏國際競爭(zheng) 力,是我國農(nong) 業(ye) 存在的突出問題。發展集約化、規模化、專(zhuan) 業(ye) 化、社會(hui) 化大農(nong) 業(ye) ,提高農(nong) 業(ye) 供給效率,是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當務之急。由此將釋放出對農(nong) 用生產(chan) 資料和服務業(ye) 的巨大需求,拉動農(nong) 機、化工等農(nong) 用工業(ye) 和服務業(ye) 的發展。農(nong) 業(ye) 現代化對水利事業(ye) 的發展也將提出巨大需求,由此將拉動水利建設的投資。
新農(nong) 村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與(yu) 城市相比,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落後的問題仍十分突出。結合村莊整治和新型社區建設,加大對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可釋放對建材工業(ye) 的巨大需求,逐步使農(nong) 村成為(wei) 美麗(li) 、宜居、令人向往的地方。
全國目前共有2.8億(yi) 農(nong) 民工,6000萬(wan) 留守兒(er) 童、4300萬(wan) 留守婦女、4000萬(wan) 留守老人,共4.1億(yi) 人口處於(yu) 全家分離狀態。實現全家團圓是他們(men) 的夢想,也是把農(nong) 民工培養(yang) 成高素質的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的需要。通過提高戶籍人口的城市化率,為(wei) 農(nong) 民工及其家屬提供城市保障房和公共服務,將釋放巨大的城市住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需求,成為(wei) 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除了城鄉(xiang) 一體(ti) 化之外,當前我國經濟中還有一些新動能亟待釋放。我國公共產(chan) 品供給短缺,通過推行PPP模式,運用財政投融資和政策性金融,引導銀行貸款和社會(hui) 投資,發展交通、通訊、環保、教育、醫療、市政、養(yang) 老、文化、旅遊等事業(ye) ,有著巨大的投資空間。通過全麵推行“營改增”稅製改革,鼓勵第三產(chan) 業(ye) 發展,能夠使第三產(chan) 業(ye) 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勢頭。積極實施鼓勵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的政策,以自主創新帶動產(chan) 業(ye) 升級,正方興(xing) 未艾。當然,這三個(ge) 方麵與(yu) 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相比,顯然城鄉(xiang) 一體(ti) 化是能量最大的新動能,調整城鄉(xiang) 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曆史性要求。如果說改革以來已經經曆的前三次結構轉換及時為(wei) 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那麽(me) ,蓄勢待發的以城鄉(xiang) 結構調整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第四次結構轉換,必將為(wei) 未來十幾年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的新動能。
三、聚焦城鄉(xiang) 一體(ti) 化改革才能釋放最大新動能
城鄉(xiang) 結構調整需要改革來推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最近指出,改革要“精準對接發展所需,精準對接基層所盼,精準對接群眾(zhong) 所想”。推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改革,正是精準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群眾(zhong) 所想的重大改革舉(ju) 措。按照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部署,當前推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改革的重點應當包括以下內(nei) 容。
一是落實農(nong) 戶對土地的法人財產(chan) 權。農(nong) 村土地集體(ti) 所有製如何同市場經濟相融合,是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必須解決(jue) 的重大課題。黨(dang) 的十四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賦予國有企業(ye) 對所占有的國有資產(chan) 以法人財產(chan) 權,使國有企業(ye) 成為(wei) 獨立經營主體(ti) ,從(cong) 而實現了國有經濟與(yu) 市場經濟的融合。 同樣,賦予農(nong) 戶對所占有的承包地、宅基地以法人財產(chan) 權,就可以在不改變土地集體(ti) 所有製性質的前提下,使土地的用益物權成為(wei) 可以轉讓、整合的商品,從(cong) 而為(wei) 發揮市場對土地資源配置的決(jue) 定性作用創造條件。為(wei) 此,需要對農(nong) 戶的承包地和宅基地進行確權頒證。農(nong) 戶有了對土地的法人財產(chan) 權,能夠從(cong) 法人財產(chan) 權的出讓中獲得財產(chan) 性收入,就會(hui) 根據機會(hui) 成本選擇自己經營土地或轉移經營權,從(cong) 而為(wei) 土地經營權向合作社、農(nong) 業(ye) 公司、種田能手集中,發展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進城農(nong) 民在農(nong) 村閑置的宅基地及其房產(chan) ,就能從(cong) 市場交易中獲得財產(chan) 性收入,從(cong) 而為(wei) 建設用地的集約節約利用和優(you) 化配置建立起一個(ge) 有效的市場機製。
二是建立全國城鄉(xiang) 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今年國務院《關(guan) 於(yu) 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若幹意見》,提出了“全麵實行城市建設用地增加和農(nong) 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政策”,這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有關(guan) 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精神的具體(ti) 貫徹落實。在工業(ye) 化、城市化過程中,由於(yu) 有大批勞動力從(cong) 農(nong) 業(ye) 轉移到第二、三產(chan) 業(ye) ,大批人口從(cong) 農(nong) 村轉移到城鎮,必然伴隨著城市建設用地的增加和農(nong) 村建設用地的減少。同時,由於(yu) 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高,單位建設用地所容納的人口,城市比農(nong) 村高3倍多,這就必然帶來建設用地的節約和耕地的增加。根據測算,全國現有2.5億(yi) 畝(mu) 宅基地,如果能夠實現宅基地及房產(chan) 的商品化,可減少農(nong) 村建設用地50%以上。所有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證明,在城市化過程中,耕地是增加的。我國正處在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化過程中,城鄉(xiang) 建設用地的增減調整政策應當與(yu) 這一進程相適應。特別是前30多年勞動力的流動是全國性的,沿海地區吸納了大部分中西部農(nong) 村富餘(yu) 勞動力。隻有建立全國城鄉(xiang) 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全國各地城鄉(xiang) 之間進行建設用地的調整,才能使農(nong) 村減少人口而閑置的建設用地及時退出,用以滿足城市新增人口對建設用地的需求,抑製房價(jia) 上漲。退出農(nong) 村建設用地所獲得的財產(chan) 性收入,用於(yu) 在城市購置住房,不動產(chan) 隨人口的流向實現空間和價(jia) 值形態上的轉移,唯有如此,生產(chan) 關(guan) 係的調整才能稱得上適應了生產(chan) 力發展的要求,否則,就是阻礙生產(chan) 力的發展。因此,建立全國城鄉(xiang) 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三是打開城鄉(xiang) 資本市場之間的堰塞湖。長期以來,由於(yu) 城市的各類生產(chan) 要素已經市場化,而農(nong) 村的生產(chan) 要素特別是土地、房產(chan) 等還沒有市場化或處於(yu) 半市場化狀態,城市市場對農(nong) 村市場就產(chan) 生了一個(ge) 虹吸效應,農(nong) 村的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資源源源不斷流入城市,而城市的資源卻流不進農(nong) 村,長期單向流動的城鄉(xiang) 市場,是導致城鄉(xiang) 發展差距不斷拉大的根本原因。一個(ge) 突出的現象是,城市的資本大量過剩,房價(jia) 一漲再漲;而農(nong) 村的資本嚴(yan) 重短缺,房價(jia) 便宜得難以想象。如能以農(nong) 民對土地的承包權、宅基地的使用權和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經營權為(wei) 質押,在“十三五”期間,撬動銀行貸款和社會(hui) 投資20萬(wan) 億(yi) 元,投入農(nong) 業(ye) 現代化、新農(nong) 村建設和農(nong) 民工市民化,農(nong) 村麵貌將發生巨大變化,不僅(jin) 為(wei) 2020年實現全麵小康提供保障,而且將有助於(yu) 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到2022年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四、加快城鄉(xiang) 一體(ti) 化需要厘清幾個(ge) 認識誤區
貫徹中央有關(guan) 推進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部署,當前,需要厘清幾個(ge) 認識上的誤區。
必須破除農(nong) 村土地兩(liang) 權分離是搞土地私有化的認識誤區。恰恰相反,由於(yu) 找到了土地集體(ti) 所有製的有效實現方式,使之與(yu) 市場經濟相融合,從(cong) 而能夠更好地堅持農(nong) 村土地的集體(ti) 所有製。確認農(nong) 戶對土地的法人財產(chan) 權,把耕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離,農(nong) 戶憑借對土地的承包權,可以獲得經營權轉讓的財產(chan) 性收入。中部有些農(nong) 村把每畝(mu) 地年轉讓費定為(wei) 1000斤小麥的市場價(jia) ,很有創意。宅基地使用權轉讓,按照重慶的交易價(jia) 格為(wei) 每畝(mu) 20萬(wan) 元左右。這裏所轉讓的是用益物權,不是所有權,所以土地的集體(ti) 所有製性質不變。
必須破除城市資本下鄉(xiang) 是掠奪農(nong) 村資源的認識誤區。恰恰相反,隻有確認農(nong) 村資源的市場化地位,才能使農(nong) 民分享到城市化過程中不動產(chan) 增值的財產(chan) 性收入。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生產(chan) 要素總是朝著獲利較多的地方集聚。農(nong) 村生產(chan) 要素有了交換價(jia) 值,才能吸引資本進入。資本又是要素流動的龍頭,資本流向農(nong) 村,其它生產(chan) 要素就會(hui) 隨著進入農(nong) 村,從(cong) 而推動農(nong) 村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
必須破除城鄉(xiang) 一體(ti) 化會(hui) 衝(chong) 擊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的認識誤區。恰恰相反,實行城市建設用地增加和農(nong) 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政策,可以減少農(nong) 村宅基地的浪費。根據經驗,退出的宅基地至少40%可以用於(yu) 增加耕地。至於(yu) 占好補劣等問題,可以通過建立耕地質量監管等製度加以解決(jue) 。
必須破除解決(jue) 三農(nong) 問題主要靠財政投入的認識誤區。恰恰相反,隻有通過建立城鄉(xiang) 一體(ti) 化的市場機製,吸引大批社會(hui) 資金和銀行貸款進入,才能迅速改變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的落後麵貌。目前,用於(yu) 三農(nong) 的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已達10%以上,財政對三農(nong) 的支持已經盡了很大的力。應當把對三農(nong) 的財政支持方式由補貼為(wei) 主改為(wei) 引導為(wei) 主,發揮財政資金四兩(liang) 撥千斤的作用,引導更多的社會(hui) 資金和銀行貸款投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