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樹立並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發稿時間:2017-02-10 11:14:42 來源:《求是》 作者:鄭新立
“十三五”規劃綱要的一個(ge) 鮮明特色,就是緊緊圍繞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精神,突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牢固樹立並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是關(guan) 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到2020年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目標的根本保證,對我國經濟社會(hui) 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深遠意義(yi) 。
一、堅持創新發展,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
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通過的《建議》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麵創新,讓創新貫穿黨(dang) 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hui) 蔚然成風。”對創新的這一論述,把創新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拓展了創新的內(nei) 涵,並對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提出了總體(ti) 要求。
理論創新是社會(hui) 發展和變革的先導。理論來源於(yu) 實踐,又高於(yu) 實踐、指導實踐。實踐永不停息,理論之樹常青。我們(men) 要把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不斷推向前進,必須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改革開放38年來,我們(men) 之所以取得舉(ju) 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首先得益於(yu) 與(yu) 時俱進地發展馬克思主義(yi) ,形成了指導改革開放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們(men) 要把改革開放的偉(wei) 大事業(ye) 繼續推向前進,需要堅持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創新,不斷對經濟發展、國家治理、文化繁榮、社會(hui) 和諧、生態文明、黨(dang) 的建設、國際合作等各個(ge) 方麵的實踐經驗做出新的概括,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改革發展的自覺性、前瞻性、有效性。
製度創新是持續創新的保障。人是生產(chan) 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國際發展競爭(zheng) 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隻有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加快形成有利於(yu) 創新的體(ti) 製機製,才能調動起每個(ge) 人的積極性,讓創新在全社會(hui) 蔚然成風。製度創新就是通過全麵深化改革,破除製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製度藩籬,促進科技創新、理論創新、文化創新全麵融合,打通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之間的通道,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ti) 的創造力,釋放巨大的發展潛能。創新注重的是解決(jue) 發展動力問題,要按照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改革的要求,積極進行製度創新。通過製度創新,把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相對固定下來,逐步形成一套符合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要求的比較成熟定型的製度體(ti) 係。
科技創新是全麵創新的主要引領。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根本途徑,是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美國能夠長期保持全球科技領先地位,根本原因就是形成了激勵科技創新的環境。一方麵,重視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在美國,企業(ye) 不創新就難以生存下去。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風險投資體(ti) 係,在科技創新的萌芽階段、完善階段以及工程化、產(chan) 業(ye) 化階段,分別有天使投資、種子基金、風險投資(VC)、私募股權投資(PE)、創業(ye) 板市場等,為(wei) 創新者提供全過程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麵,重視發揮政府作用。美國政府在不同時期提出有重大帶動意義(yi) 的創新工程,與(yu) 企業(ye) 合力攻堅,帶動了全球科技進步。比如,美國政府提出的曼哈頓工程帶動了核工業(ye) 發展,星球大戰計劃帶動了航天航空業(ye) 發展,信息高速公路工程帶動了互聯網的發展,正在實施的新能源計劃和製造業(ye) 複興(xing) 計劃,也將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我們(men) 要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縮小同美國在科技上的差距,就應當先把他們(men) 的做法學過來,充分發揮市場與(yu) 政府在創新上的協同作用。
文化創新是一個(ge) 民族永葆生命力的重要基礎。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富有創新精神,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創新精神是中華文明曆經幾千年而更加璀璨的根本原因。當今世界,創新正在引領全球變革,給中國發揮文化資源豐(feng) 富優(you) 勢,從(cong) 各個(ge) 方麵迎頭趕上西方發達國家提供了曆史機遇。“十三五”時期,我們(men) 要緊緊圍繞文化強國建設,充分利用我國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大力推進文化創新,以文化創新帶動各方麵創新,使中國文化和中國創造逐步走向世界,不斷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創新驅動發展能力。
二、堅持協調發展,著力加快農(nong) 村、中西部和社會(hui) 發展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當前,我國城鄉(xiang) 發展差距過大,是經濟發展中麵臨(lin) 的突出矛盾。中西部地區與(yu) 東(dong) 部地區的差距,主要體(ti) 現在農(nong) 村發展差距上。因此,區域差距的本質也是城鄉(xiang) 差距。近幾年,我國農(nong) 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超過城鎮,這是一大亮點。但是,城鄉(xiang) 居民人均收入比仍高達2.7∶1,多渠道增加農(nong) 民收入,特別是盡快提高中西部地區農(nong) 民收入,成為(wei) “十三五”時期必須著力解決(jue) 的問題。
縮小城鄉(xiang) 差距,關(guan) 鍵在推動城鄉(xiang) 發展一體(ti) 化,包括農(nong) 業(ye) 現代化、新農(nong) 村建設和農(nong) 民工市民化。這是中國當前發展的最大潛力所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nong) 村特別是農(nong) 村貧困地區”;“我們(men) 一定要抓緊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統籌城鄉(xiang) 關(guan) 係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要在破解城鄉(xiang) 二元結構、推進城鄉(xiang) 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nong) 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讓廣大農(nong) 民平等參與(yu) 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目標是逐步實現城鄉(xiang) 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xiang) 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xiang) 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鄉(xiang) 產(chan) 業(ye) 發展融合化”。這些重要論述,為(wei) 推進城鄉(xiang) 發展一體(ti) 化指明了方向,抓住了實現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的關(guan) 鍵,應當引起高度重視,並在發展實踐中全麵貫徹落實。
城鄉(xiang) 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是城鄉(xiang) 發展一體(ti) 化的前提條件。目前城鄉(xiang) 居民基本權益不平等集中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財產(chan) 權不平等。城市的生產(chan) 資料和消費資料已全部商品化,包括國家、集體(ti) 和個(ge) 人所有和使用的土地、廠房、設備、住宅等,都允許在市場上自由流通。而農(nong) 村的土地、住宅等產(chan) 權製度仍不完善,農(nong) 戶對土地和房產(chan) 等的財產(chan) 權仍未落實。因此,農(nong) 民就不能像城裏人一樣享受城市化過程中不動產(chan) 增值的收益。這是城鄉(xiang) 居民基本權益上最大的不平等,是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二是戶籍製度中隱含的福利不平等。盡管2.8億(yi) 農(nong) 民工為(wei) 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由於(yu) 農(nong) 村戶口身份,他們(men) 享受不到城市戶口所附加的各類社會(hui) 保障和公共服務。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賦予農(nong) 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保障農(nong) 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nong) 村宅基地製度,選擇若幹試點,慎重穩妥推進農(nong) 民住房財產(chan) 權抵押、擔保、轉讓,探索農(nong) 民增加財產(chan) 性收入渠道”;“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製前提下,允許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yu) 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jia) ”。這三項改革是農(nong) 村土地製度和住宅製度的重大突破,賦予了農(nong) 村土地和農(nong) 民住房以商品屬性,明確了農(nong) 戶對自己住房的所有權、對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法人財產(chan) 權,為(wei) 發揮市場對農(nong) 村土地資源配置的決(jue) 定性作用、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供了體(ti) 製保障,為(wei) 農(nong) 民在城鄉(xiang) 之間自主選擇居住地和戶籍、通過轉讓包括宅基地在內(nei) 的土地使用權和房產(chan) 獲得財產(chan) 性收入打開了一扇大門。“十三五”期間,如果能做到以農(nong) 村土地用益物權為(wei) 抵押撬動銀行貸款和社會(hui) 投資,投入農(nong) 業(ye) 現代化、新農(nong) 村建設和農(nong) 民工市民化,將在城市資本的堰塞湖上打開一個(ge) 缺口,由此激發出的巨大需求潛力不僅(jin) 可以對穩增長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將使農(nong) 村麵貌發生重大變化,推動城鄉(xiang) 收入差距大幅縮小。
社會(hui) 發展滯後於(yu) 經濟發展,是結構性矛盾的又一表現,主要體(ti) 現在教育、醫療、社會(hui) 保障、市政、文化、體(ti) 育、信息等公共服務滿足不了廣大人民需要。公共服務供給短缺,原因在於(yu) 過去主要靠財政投入,財力不足導致發展緩慢。“十三五”時期,要大力改革投資體(ti) 製,推行政府和社會(hui) 資本合作模式,使公共服務投資也能獲取合理回報。這樣,就能把社會(hui) 資本和銀行貸款吸引到公共服務建設上來,對擴內(nei) 需、穩增長、調結構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三、堅持綠色發展,把環保產(chan) 業(ye) 培育成支柱產(chan) 業(ye)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ti) 現。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從(cong) 當前實踐看,把節能環保產(chan) 業(ye) 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chan) 業(ye) ,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實現綠色發展的根本舉(ju) 措。建設美麗(li) 中國,為(wei) 人民提供清潔的空氣、幹淨的水、舒適宜居的環境,是全國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黨(dang) 中央作出的莊嚴(yan) 承諾。實現這一目標,關(guan) 鍵在於(yu) 建立有利於(yu) 綠色發展的體(ti) 製機製,能夠把社會(hui) 資本和銀行貸款吸引到環境治理上來,使環保產(chan) 業(ye) 成為(wei) 一個(ge) 新的投資熱點和經濟增長點。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態文明製度,包括資源有償(chang) 使用製度、生態補償(chang) 製度、誰汙染誰付費製度和第三方治理製度等,其核心就是建立公共產(chan) 品的價(jia) 值補償(chang) 機製,使投資環境治理和環保科技研發能夠獲得合理回報。同時,要完善汙染物排放標準,並建立嚴(yan) 格的監督檢查製度,使所有企業(ye) 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絕不讓認真執行排放標準的企業(ye) 吃虧(kui) 、弄虛作假偷排的企業(ye) 獲利。事實上,我國環境治理,既不缺技術,也不缺資金,缺的就是一個(ge) 機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把推動綠色發展的重點放在建立治理汙染的體(ti) 製機製上,增強了人民對改善環境的信心。更要看到,用發展環保產(chan) 業(ye) 的辦法來治理環境,也打消了一部分人在認識上的顧慮,不再認為(wei) 增加環境治理的投資必然會(hui) 減緩經濟增長速度。把環保產(chan) 業(ye) 培育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把清潔的空氣、幹淨的水、優(you) 美的環境等共享產(chan) 品也計算為(wei) GDP,是我們(men) 在發展認識上的一個(ge) 飛躍,必將帶來生態環境的改善,還我藍天碧水定能盡快得以實現。
四、堅持開放發展,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了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的目標,這是適應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提出來的,是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要求。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首先,要搞好內(nei) 外需協調,堅持進出口平衡,引進來與(yu) 走出去並重,引資和引技引智並舉(ju) ,更好地利用兩(liang) 個(ge) 市場、兩(liang) 種資源。要優(you) 化出口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逐步實現從(cong) 出口勞動、資源密集型產(chan) 品為(wei) 主向出口技術、資本、知識密集型產(chan) 品為(wei) 主轉變。要擴大服務出口,盡快改變服務貿易逆差的局麵。在全球市場疲軟的情況下,要通過擴大海外投資,創造出口需求,努力以資本輸出帶動商品、勞務出口;通過國際並購,利用國外企業(ye) 的技術資源和國際營銷網絡,提高國內(nei) 企業(ye) 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經營能力;通過購買(mai) 海外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權,打破未來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的能源資源瓶頸;通過到海外搞加工貿易,帶動國內(nei) 零部件出口;通過到國外承攬工程,帶動國內(nei) 建築材料和工程設備出口。要通過海外投資,針對進口的大宗物資,如石油、鐵礦石、大豆、棉花、棕櫚油等,建立穩定的海外生產(chan) 供應基地和港口、倉(cang) 儲(chu) 、運輸設施。其次,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wei) 統領,擴大同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開拓對外開放的新局麵。第三,要擴大金融業(ye) 雙向開放,一方麵圍繞人民幣國際化,擴大人民幣作為(wei) 國際貿易、投資結算工具和儲(chu) 備貨幣在海外的流通量,擴大人民幣與(yu) 其他國家的雙邊互換規模;另一方麵在提高國內(nei) 金融市場開放水平的同時,鼓勵國內(nei) 商業(ye) 銀行到海外設立分支機構。第四,要積極參與(yu) 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chan) 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國際經濟規則製定中的製度性話語權,同時重視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國際協調,為(wei) 世界經濟的穩定作出應有貢獻。
五、堅持共享發展,讓全體(ti) 人民共同邁入小康社會(hui)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建議》提出堅持人民主體(ti) 地位的原則,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作為(wei) 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經過38年的改革發展,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容忽視的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基尼係數處於(yu) 較高水平。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誌就提出了實現小康社會(hui) 的政策步驟,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通過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現在,我國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綜合國力獲得了大幅提高,已經到了突出強調共同富裕的發展階段。樹立共享發展理念,就是要堅持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製度安排,使全體(ti) 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十三五”時期,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堅持共享發展,當務之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wei)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戰略重點,決(jue) 戰決(jue) 勝實現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jue) 區域性整體(ti) 貧困。要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變輸血為(wei) 造血,著力提高農(nong) 村貧困人口的就業(ye) 能力,提高農(nong) 村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現在,很多沿海城市都存在招工難現象。通過職業(ye) 技能培訓,使每一個(ge) 勞動力都能掌握一門勞動技能,鼓勵異地就業(ye) ,是脫貧致富的捷徑。對那些缺乏勞動力的困難家庭,全部或部分喪(sang) 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則宜采取社會(hui) 保障兜底的方式,全部納入低保覆蓋範圍,使他們(men) 也能過上體(ti) 麵的生活。這是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優(you) 越性的根本體(ti) 現。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一個(ge) 完整、嚴(yan) 密、具有內(nei) 在聯係的體(ti) 係。創新發展在發展全局中起著引領作用,協調發展構成發展的平衡機製,綠色發展體(ti) 現著發展的質量要求,開放發展是贏得國際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的現實需要,共享發展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隻要在改革發展實踐中牢固樹立並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我國經濟發展就能在創新的引領下始終保持充沛動力,在協調的平衡機製作用下避免搖擺和波動,在綠色的發展約束下更可持續,在開放的推動下實現與(yu) 世界的合作共贏,在共享的激勵下不斷朝著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目標前進。新發展理念的提出,標誌著我們(men) 黨(dang) 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了新水平,是當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馬克思主義(yi) 發展理論的創造性貢獻。我們(men) 堅信,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國經濟將猶如一列全速前進的高速列車,平穩、安全地行駛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上。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