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探索多種產業脫貧新模式
發稿時間:2017-01-10 16:38:08 來源:中共陝西省榆林市委改革辦
為(wei) 了有效提升貧困村和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幫助困難群眾(zhong) 建立起脫貧致富的硬支撐,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創新推出了新型經營主體(ti) 搭載貧困戶脫貧政策,著力搭建帶動產(chan) 業(ye) 脫貧的“直通車”。
一是合作社帶動模式。在每個(ge) 村確定一個(ge)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突出、帶動能力強的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采取項目支持、合作社組織、貧困戶參與(yu) 的產(chan) 業(ye) 扶貧模式,立足貧困村自然稟賦,由合作社采取“訂單農(nong) 業(ye) ”的方式指導貧困戶發展產(chan) 業(ye) ,統一技術標準,統一銷售品牌,減少貧困戶產(chan) 銷風險。同時,吳堡縣縣委、縣政府積極支持合作社加入電商平台,擴大農(nong) 產(chan) 品網商銷售渠道,協調農(nong) 產(chan) 品網商與(yu) 基地對接,幫助貧困戶解決(jue) 產(chan) 前、產(chan) 中和產(chan) 後的實際問題。
二是龍頭企業(ye) 帶動模式。充分發揮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示範引領作用,建立“龍頭企業(ye) +項目+貧困戶”的扶貧模式,依托“田間技術培訓”平台,按照理論培訓和務工實踐相結合的辦法,組織貧困戶在龍頭企業(ye) 基地務工學藝,使貧困戶全程參與(yu) 生產(chan) 實踐操作,熟練掌握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技術,同時通過項目支持農(nong) 業(ye) 企業(ye) 帶動貧困農(nong) 戶建設種養(yang) 基地和生產(chan) 加工基地。
三是園區帶動模式。指導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參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建設,建立“園區+項目+貧困戶”的產(chan) 業(ye) 扶貧模式,構建園區聯基地、基地帶貧困戶的產(chan) 業(ye) 發展格局,指導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依托園區發展產(chan) 業(ye) ,用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搭載貧困戶脫貧。
四是土地流轉模式。由村上設立承包土地流轉服務站,組織引導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一方麵,可按照“土地租金+股份+務工收益”的基本模式,引導貧困戶以出租方式將土地流轉給新型經營主體(ti) ,農(nong) 戶獲得土地租金收益;也可按照土地流轉價(jia) 格折算成股份,獲得“股份+分紅”收益。另一方麵,可以實行農(nong) 戶“反承包”方式,根據產(chan) 業(ye) 基地經營主體(ti) 生產(chan) 需要給農(nong) 戶反包,由經營主體(ti) 負責統一供應生產(chan) 資料、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生產(chan) 管理、統一回收產(chan) 品,使貧困戶減少生產(chan) 的投入,降低資金、技術和市場風險。
五是資金入股模式。貧困戶將扶貧貸款、產(chan) 業(ye) 扶貧項目資金等到戶資金作為(wei) 股本金投入搭載“直通車”,或由經營主體(ti) 擔保放大貸款投資統一經營產(chan) 業(ye) 項目,按股份給貧困戶進行利潤分配,增加貧困戶轉移性收入。
六是庭院經濟模式。對需要在家中照顧病人的勞動力和有身體(ti) 障礙的勞動力,通過搭載“直通車”經營主體(ti) ,培訓手工掛麵、庭院種養(yang) 業(ye) 等特色產(chan) 業(ye) 技能,培育新的創業(ye) 項目,增加貧困戶庭院經濟收入。
七是組織幫扶模式。主要是政府通過組織技能培訓、增加就業(ye) 等方式幫助群眾(zhong) 脫貧。比如,該縣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兩(liang) 後生”和未就業(ye) 的大學畢業(ye) 生到榆林職業(ye) 技術學院進行專(zhuan) 業(ye) 技能培訓,畢業(ye) 後由吳堡縣縣委、縣政府推薦就業(ye) ,或擇優(you) 錄用,以政府購買(mai) 服務方式安排到公益性崗位就業(ye) ,用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把貧困戶扶上脫貧“直通車”。
(來源:中共陝西省榆林市委改革辦 編輯: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雜誌社通聯部)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