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進展

文章

黃漢權:創新體係建設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發稿時間:2016-12-27 15:26:41   來源:开云kaiyun   作者:黃漢權

  【編者按】:2016年12月17日,kaiyun官方地址(2016)年會(hui) 暨創新驅動高層研討會(hui) 在湖南省長沙市舉(ju) 行。本文是國家發改委產(chan) 業(ye) 經濟與(yu) 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漢權的演講內(nei) 容,未經本人審核。


    自主創新的核心是推進科技體(ti) 製和機製的創新,這個(ge) 觀點這個(ge) 判斷大家都形成共識了。而且去年中發8號文,就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guan) 於(yu) 深化體(ti) 製機製改革,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幹意見裏頭,已經對科技體(ti) 製的改革做了頂層設計。去年中辦發2015年46號文就是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實施方案,也指出推進科技體(ti) 製改革143條的具體(ti) 改革細化的措施。我在這裏如果講科技體(ti) 製改革的話,我也超不出它的內(nei) 容。第二個(ge) 裏麵內(nei) 容很多,也講不完,我今天這個(ge) 題目剛好結合我們(men) 今年研究成果給大家講講創新體(ti) 係建設和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內(nei) 容。

  我想講三個(ge) 問題:一是創新體(ti) 係建設與(yu)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關(guan) 係;二是構建支撐供給側(ce) 結構性開放、高效的創新體(ti) 係;三是把改革和監管的創新。

  我們(men) 看創新體(ti) 係跟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其實是緊密相關(guan) 的。我們(men) 從(cong) 宏觀的視角來分析一下兩(liang) 者的關(guan) 係。供給側(ce) 的結構性改革實際上通過製度創新,用改革的辦法來提升我們(men) 的要素供給質量、優(you) 化要素配置。通過要素的優(you) 化配置來提升產(chan) 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和效益,從(cong) 而更好滿足消費需求。在這個(ge) 裏頭要素的優(you) 化配置和產(chan) 品跟消費需求的匹配是要通過構建高效、開放的創新體(ti) 係。這個(ge) 創新體(ti) 係包括幾個(ge) 方麵,一是有一批創新主體(ti) ,同時又要有創新基礎設施,有創新資源(比如說技術、專(zhuan) 利、人才),還有創新環境和創新精神,以及創新的氛圍,還有跟外界的互動,這是從(cong) 宏觀的視角。

  我們(men) 從(cong)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幾個(ge) 方麵來看,我們(men) 現在要做好三去一降一補,做好去產(chan) 能的加減法,要求我們(men) 構建開放高效的創新體(ti) 係。去產(chan) 能不光把落後的產(chan) 能給去掉,同時形成或者培育優(you) 質的產(chan) 能。優(you) 質產(chan) 能就是新產(chan) 品、新技術、新業(ye) 態、新模式。

  第二個(ge) 降成本的巨大潛力,通過創新提高供給側(ce) 的效力。過去十年,我們(men) 規模以上的工業(ye) 企業(ye) 的成本構成裏麵,我們(men) 成本當中,員工的成本、企業(ye) 稅賦的成本也很高。但是我們(men) 看降成本,現在大家把降成本的一些焦點或者重點放在降低員工的工資成本,我們(men) 說這個(ge) 方向不對。因為(wei) 經濟發展的目的不就是提高人們(men) 的收入嗎?人工成本不就是人民的收入嗎?我們(men) 說這個(ge) 不應該是我們(men) 降成本的著力點。稅收我們(men) 看也增長很快。稅收潛力再挖也是有限的,因為(wei) 國家方方麵麵的增長還是比較快,還要補短板,有很多投入。在這方麵如果稅收降下來,國家的杠杆、財務的杠杆提升,我們(men) 說最大的潛力應該是通過創新、優(you) 化資源要素配置、提升我們(men) 全要素生產(chan) 力、特別是勞動生產(chan) 力,這樣才能抵消我們(men) 勞動力成本上漲的負麵影響。

  第三個(ge) 就是補短板,我們(men) 說產(chan) 業(ye) 方麵著力點就是提升我們(men) 的創新發展能力。

  最後一個(ge) 完善科技創新驅動的製度安排,是構建創新體(ti) 係的一個(ge) 重點。為(wei) 什麽(me) 說體(ti) 製安排是重點?日內(nei) 瓦世界知識產(chan) 權委員會(hui) 今年公布了一個(ge) 全球創新指數,我們(men) 國家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是第26位,進入了第二梯隊。但是在製度和環境方麵我們(men) 排在第114位,說明我們(men) 製度和環境這塊還是很滯後的。

  構建支撐我們(men)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開放高效的創新體(ti) 係。這塊我覺得我們(men) 還有很多問題。第一,我們(men) 雖然現在企業(ye) 作為(wei) 創新主體(ti) 的地位已經逐步確立了,也形成共識了,但是企業(ye) 創新動力和能力永遠在加強。因為(wei) 創新動力不足,這個(ge) 跟我們(men) 知識產(chan) 權保護不到位有很大關(guan) 係。你創新出來,別人容易模仿,所以大家不創新。創新能力,特別是廣大中小型的創新型企業(ye) ,他們(men) 沒有那麽(me) 多的資金搞創新,人才也不夠。

  第二,我們(men) 是世界上第一科技人力資源大國,但是我們(men) 創新人才隊伍是大而不強。這裏我有兩(liang) 個(ge) 數據,科技部頒布的2014年中國科技人才報告裏頭有一個(ge) 數據,中國從(cong) 事研發活動人員人數394萬(wan) 人,世界第一。中國科協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報告指數發布說,我們(men) 國家科技人力資源總量是八千多萬(wan) 人,這兩(liang) 個(ge) 數都世界第一。但是又有兩(liang) 個(ge) 數反映我們(men) 創新人才隊伍大而不強。一個(ge) 數是每萬(wan) 人擁有研發人員的數量我們(men) 國家是38人,日本、德國、韓國這些國家都是100多人,這是一個(ge) 數。第二個(ge) 數SAI統計22個(ge) 學科排名前250位的頂尖的科學家當中全世界有六千人,中國不足一百人,這兩(liang) 個(ge) 說明我們(men) 的研發隊伍大而不強。

  第三,我們(men) 創新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創新服務體(ti) 係比較滯後。我們(men) 這些年國家不斷加大對創新硬件設施投入,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等投入很多,跟我們(men) 研發投入增長也有很大關(guan) 係。我們(men) 看到使用研發設備的能力,或者是產(chan) 出的效力還是不高。我打個(ge) 比方,我們(men) 現在很多醫院包括縣級鄉(xiang) 村的醫院,醫療設備都很先進,但是醫生水平不高,所以很多設備沒有用起來。

  第四,我們(men) 創新環境不斷優(you) 化,但是還要進一步的改善。這裏麵包括我們(men) 教育容忍失敗的態度、創新的氛圍等。

  第五,我們(men) 科技體(ti) 製改革也在深入推進,但是以市場為(wei) 主導的體(ti) 製機製仍有待完善。這裏麵反映體(ti) 現在“三個(ge) 不”:一是我們(men) 科技與(yu) 經濟結合還不夠緊密,就是科學家或者研發人員是按自己課題搞研發,而經濟界、企業(ye) 界研發的需求這兩(liang) 個(ge) 結合不緊;二是科技的投入和產(chan) 出不對稱。剛才工信部李司長也提出來,我們(men) 花很多錢投入,但是我們(men) 產(chan) 出重大的創新成果還是比較少的;三是我們(men) 科技評價(jia) 體(ti) 製還不夠完善。

  這些問題應該說製約了我們(men) 創新體(ti) 係的開放和高效。我們(men) 提出來要構建五位一體(ti) 開放高效的創新體(ti) 係。這個(ge) 創新體(ti) 係是什麽(me) ?就是以市場為(wei) 主導、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人才支撐、製度保障、各類創新主體(ti) 協同互助、產(chan) 學研用相結合的體(ti) 係。這個(ge) 體(ti) 係有五個(ge) 柱子就可以撐起來,企業(ye) 作為(wei) 主體(ti) 、人才作為(wei) 支撐、新型科研機構作為(wei) 基礎、良好創新環境作為(wei) 依托、體(ti) 製機製作為(wei) 保障。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方麵應該是說在強化企業(ye) 在創新中的兩(liang) 個(ge) 主體(ti) ,一個(ge) 主體(ti) 地位和主導作用,鼓勵企業(ye) 開展前沿性創新研究。提高企業(ye) 對國家科技計劃應用導向科技重大創新專(zhuan) 項的角色參與(yu) 。建立需求導向,企業(ye) 、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關(guan) 鍵性領域產(chan) 業(ye) 技術攻關(guan) 。包括工信部搞的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製造業(ye) 的創新中心等等。同時現在發改委也在考慮實施創新產(chan) 業(ye) 百強工程。就是以企業(ye) 為(wei) 主導,支持培育百強的創新企業(ye) 。這樣我們(men) 能夠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知名品牌、具有國際影響力創新型的領軍(jun) 企業(ye) 。現在世界500強企業(ye) 當中,我們(men) 入選雖然很多,但是很多都是石油、銀行、化工這些資源型、壟斷型企業(ye) 比較多,創新型企業(ye) 比較少。世界前一百強創新型的企業(ye) 我們(men) 中國沒有一家,我們(men) 要培育創新型百強企業(ye) 。

  第二夯實人才基礎。我們(men) 認為(wei) 有四類人才,一是科技研發人才。第二開拓型企業(ye) 家,有創新精神,具有國際視野的企業(ye) 家,像任正非這樣的企業(ye) 家。創新型工匠人才,高級藍領工人,也是在應用方麵創新。最後金融商務精英人才,這些為(wei) 創新提供服務的。

  第三就是我們(men) 建立一批新型的研發機構和產(chan) 業(ye) 的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他們(men) 更能貼近市場,更加以市場為(wei) 導向的這種創新。要鼓勵創新培育創新的生態環境,健全保護創新的法治環境,培育開放公平的市場環境。以及營造崇尚創新的文化環境。

  要形成有利於(yu) 創新的製度安排,要對兩(liang) 權保護,一個(ge) 是財產(chan) 權、知識產(chan) 權的保護。要形成創新導向的評價(jia) 製度,鼓勵成果的轉化創新。

  在創新體(ti) 製改革和監管方麵,我覺得要打通“四個(ge) 一公裏”。一個(ge) 是最初的一公裏,就是要放寬市場的準入,按照最小幹預、最低門檻、最大責任原則,營造我們(men) 所說創新創業(ye) 的良好製度環境。前端你不要限製放開。第二中間一公裏,要完善監管和服務,打破屬地化單一部門的管理,推進底線監管、綜合監管和協調監管。剛才前麵說包括網約車、遠程醫療。遠程醫療是互聯網跟醫療結構結合起來。第三隱形一公裏,強化我們(men) 創新要素的支撐,包括人才、專(zhuan) 利、技術等。最後一公裏就是推動政策落地生根、強化政策的評估問責。我們(men) 知道國家這些年出了不少政策,一大堆,但是很多政策都落不了地實現不了,這裏頭要好好想的不是下一步再出台多少政策,而是怎麽(me) 把這些政策落實好。現在政策我打一個(ge) 比喻,包括我們(men) 做科研的,我現在覺得中央出了很多鼓勵科研人員去創新、去構建以知識為(wei) 導向、體(ti) 現知識價(jia) 值的收入分配等,在審計、紀檢等方麵查你,覺得每往前推一步都是風險。一方麵這一隻手拿著鞭子,策馬揚鞭,另外一隻手把馬的韁繩勒得緊緊的。這怎麽(me) 跑起來,不利於(yu) 科研人員積極性創新活力的體(ti) 製。

  最後一個(ge) 我想是要做好“新五通一平”。大家搞產(chan) 業(ye) 園區“六通一平”“九通一平”,搞創新體(ti) 係也要搞“五通一平”,圍繞創新資源的“五通一平”。信息接入溝通,互聯網寬帶高速接入,網速要提高,接入很方便。第二,大數據信息的互聯互通。前麵提到政府數字資源的開放共享。基礎設施和共性技術的共享打通。這個(ge) 企業(ye) 這個(ge) 行業(ye) 有什麽(me) 共性技術,企業(ye) 研究機構一起共同攻克。高校企業(ye) 人才培養(yang) 的供需溝通。供方和需方溝通起來,科技資金融通。搞科技創新缺乏資本金融支持肯定搞不起來。最後“一平”就是公平的競爭(zheng) 環境。搞競爭(zheng) 大家都希望優(you) 勝劣汰,誰的產(chan) 品價(jia) 格低、品質優(you) ,誰就能勝出。【《改革內(nei) 參》記者孫錚整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