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進展

文章

潘法祥:綠色發展“仙居探索”

發稿時間:2016-12-26 14:40:34   來源:开云kaiyun   作者:潘法祥

  【編者按】:2016年12月17日,kaiyun官方地址(2016)年會(hui) 暨創新驅動高層研討會(hui) 在湖南省長沙市舉(ju) 行。本文是浙江省仙居縣副縣長潘法祥的演講內(nei) 容,題目係編者所加,未經本人審核。


  仙居,地域麵積2000平方公裏,是浙江東(dong) 南部一個(ge) 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在公元1007年,宋真宗皇帝就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衛,而多神仙之宅”,欽賜縣名為(wei) 仙居。

  近年來,我們(men) 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建設中國山水畫城市的目標,積極倡導綠色化的價(jia) 值取向和生產(chan) 生活方式,2014年,仙居縣成為(wei) 國家環保部批複的中國首批國家公園試點,2015年,又成為(wei) 了浙江省首個(ge) 縣域綠色化發展改革試點縣。作為(wei) 全省綠色化發展改革先行先試地區,我們(men) 以生產(chan) 循環化、生活低碳化、全域生態化、治理現代化、福祉共享化為(wei) 目標,通過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路徑和體(ti) 製機製,走出了一條後發地區生產(chan) 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生態文明新路子,創出了具有浙江特色、仙居特征的开云kaiyun官方經驗。我們(men) 的主要做法和體(ti) 會(hui) 有以下三方麵:

  一、用“三大體(ti) 係”謀劃縣域綠色布局

  一是建立組織體(ti) 係。我們(men) 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wei) 組長的縣域綠色化發展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綠色化發展改革試點推進辦公室。組建了綠色經濟、綠色生活、綠色城鄉(xiang) 、綠色環境、綠色治理等五個(ge) 工作組;我們(men) 定期召開工作組專(zhuan) 題會(hui) 、聯席會(hui) 議,以及綠色頭腦風暴活動,研究和探索綠色化的發展改革思路,從(cong) 頂層設計和健全製度入手,全力推進這項改革工作。

  二是建立指標評價(jia) 體(ti) 係。我們(men) 率先出台了全國首個(ge) 縣域綠色化發展指標和評價(jia) 體(ti) 係,按照綠色經濟、綠色社會(hui) 、綠色環境、綠色機製4大一級指標進行分類,創新性提出綠色化發展指數概念和“綠色政績”評價(jia) 體(ti) 係。我們(men) 還製定了自然資源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探索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製度,從(cong) 政策導向和考核導向堅定幹部綠色發展決(jue) 心。

  三是建立綠色創建體(ti) 係。產(chan) 業(ye) 層麵,我們(men) 要求農(nong) 業(ye) 、工業(ye) 、服務業(ye) 等部門製定相關(guan) 行業(ye) 綠色標準,著力構建以“低投入、少汙染、高產(chan) 出”為(wei) 核心的產(chan) 業(ye) 綠色標準體(ti) 係。社會(hui) 層麵,我們(men) 在村居、學校、企業(ye) 、機關(guan) 、醫院等十大領域,開展綠色示範創建活動,製定綠色標準,簽訂綠色公約,普及綠色理念。

  二、用 “三個(ge) 倒逼” 實現經濟社會(hui) 綠色轉型

  一是倒逼生產(chan) 方式轉型。我們(men) 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並創新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圍繞打造高端農(nong) 業(ye) 的目標,利用國家台灣農(nong) 民創業(ye) 園平台,堅持把綠色、有機標準貫穿於(yu) 選種、生產(chan) 、加工等各個(ge) 環節,構建從(cong) 田間到餐桌的農(nong) 產(chan) 品全程質量安全保障鏈。重點發展綠色、生態、精品、觀光休閑農(nong) 業(ye) ,推進農(nong) 業(ye) 標準化,電商化營銷,擴大綠色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效應。

  圍繞打造綠色製造業(ye) 高地的目標。按照“工業(ye) 進園區”的要求,實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引導現有醫藥企業(ye) 整體(ti) 向工業(ye) 園區搬遷,將低散小企業(ye) 限時關(guan) 停。同時,全麵實施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將全縣企業(ye) 根據畝(mu) 均產(chan) 出和排汙量、用電量,劃分為(wei) ABCD四級,差別化運用土地使用稅、排汙費和電價(jia) 等政策杠杆,倒逼企業(ye) 提質增效。

  圍繞“全域景區化”的目標,加速旅遊與(yu) 文化、農(nong) 業(ye) 、體(ti) 育等深度融合發展。仙居是國家全域景區化的試點縣、浙江省旅遊綜合改革試點縣,我們(men) 在青山綠水間孕育經濟新形態。在體(ti) 製上:組建了全國首個(ge) 縣級生態文明旅遊管理委員會(hui) 。農(nong) 旅融合上:打造了四級花海品牌,油菜花、楊梅、向日葵3個(ge) 觀光帶,被列入農(nong) 業(ye) 部150個(ge) “中國美麗(li) 田園”名錄。文體(ti) 融合上:我們(men) 依托神仙居(5A)、綠道(4A)等景區打造了高空扁帶國際挑戰賽、綠道國際馬拉鬆等賽事品牌活動。招商項目上:2015年以來,簽約旅遊項目80多個(ge) ,投資300多億(yi) ,這些項目與(yu) 文化、養(yang) 生、旅遊等元素很好的融合。

  二是倒逼生活方式改變。我們(men) 借浙江省“五水共治”的東(dong) 風,在治汙上掀起兩(liang) 大革命。首先是率先實施“全域人畜分離”革命,我們(men) 全麵拆除了村居內(nei) 豬圈牛舍、危舊房,在村外集中建生態養(yang) 殖小區,並進行沼液處理和有機肥集中回收利用,農(nong) 村生活汙水處理已全覆蓋,有效改變了沿襲千年的生產(chan) 生活陋習(xi) 。第二是率先實施河道管理“河長製”, 仙居境內(nei) 溪流密布,母親(qin) 河永安溪和38條支流的河段水質,常年保持二類標準以上。但是曾幾何時,溪流沿線小作坊星羅棋布,汙水直排,非法采製砂屢禁不止。為(wei) 破解治水治汙困局,我縣從(cong) 2012年起,實施河長製,由縣長擔任總河長,在鄉(xiang) 鎮、村任命中河長、小河長;這一舉(ju) 措在全省“五水共治”中得到全麵提升和推廣。仙居先後被評為(wei) 浙江省“清三河”達標縣,獲浙江省治水“大禹鼎”。

  三是倒逼城鄉(xiang) 麵貌轉變。我們(men) 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城鄉(xiang) 建設與(yu) 發展的各個(ge) 環節,堅持把城做精,把鎮做特,把村做美,打造具有仙居特色、仙居風格、仙居氣派的中國山水畫城市。我們(men) 以211公裏的永安溪綠道為(wei) 主軸,建設一張492公裏長的濱水綠道網,打通城鄉(xiang) 連接線,打造全域生態廊,使綠色發展與(yu) 綠色民生緊密結合、相得益彰。目前,綠道已建成102公裏,被譽為(wei) “中國最美綠道”,是免費開放的國家4A級景區,並獲得住建部頒發“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的中國綠道。另外,我們(men) 通過在鄉(xiang) 村開展“美麗(li) 鄉(xiang) 村”“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等專(zhuan) 項行動的組合拳,開展集中整治活動,使往日破敗的舊村落,如今都改造變成了粉牆黛瓦、綠樹紅花的鄉(xiang) 村休閑好去處。

  三、用“三大機製”創新政府綠色治理

  一是在管理體(ti) 製上促整合。我們(men) 根據地域特色,將全縣20個(ge) 鄉(xiang) 鎮街道劃分為(wei) “六大協作區”,協作區內(nei) 統一產(chan) 業(ye) 規劃,統一公共服務,推動區域資源共享、發展共贏。在重點工作和項目攻堅上,建立現場聯合辦公、聯合執法、組團破難等機製;在審批服務上,建立“高速綠色通道”,實施多部門“並聯審批”,極大縮短審批流程。

  二是在發展保護機製上促融合。發展模式上:我們(men) 瞄準產(chan) 業(ye) 融合趨勢,在“十三五”規劃中,打破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邊界,提出“大健康、大旅遊、大文化”三大百億(yi) 產(chan) 業(ye) 。生態保護上:我們(men) 開展國家公園試點工作,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括蒼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地質公園4個(ge) 區塊整合,作為(wei) 仙居國家公園的核心區(302平方公裏),並將全縣其他區域作為(wei) 加盟區,並出台了全國首個(ge) 縣級“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承辦了第九屆中德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研討會(hui) 。同時,我們(men) 爭(zheng) 取到法國開發署7500萬(wan) 歐元的低息長期貸款,通過開展國際合作,推進國家公園體(ti) 製機製建設。

  三是在共建機製上促和合。我們(men) 積極構建以政府主導綠色行政、企業(ye) 主體(ti) 綠色生產(chan) 、媒體(ti) 主流綠色宣傳(chuan) 、社會(hui) 組織綠色參與(yu) 、公眾(zhong) 踐行綠色消費、專(zhuan) 家學者發揮綠色智慧的合作模式,動員全縣超過200個(ge) 義(yi) 工組織和1.5萬(wan) 名誌願者參與(yu) 綠色宣傳(chuan) 和實踐活動,形成完整的綠色協同治理體(ti) 係。

  【《改革內(nei) 參》記者趙琳整理】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