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未來趨勢
發稿時間:2016-12-27 15:30:12 來源:开云kaiyun 作者:王元
【編者按】:2016年12月17日,kaiyun官方地址(2106)年會(hui) 暨創新驅動高層研討會(hui) 在湖南省長沙市舉(ju) 行。本文是科技部戰略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王元的演講內(nei) 容,未經本人審核。

科技部戰略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 王元
我主要講講對創新型發展戰略的思考。講三個(ge) 板塊,首先是未來科技發展到底發生什麽(me) 事情?第二個(ge) 問題我們(men) 怎麽(me) 看中國科技水平。第三個(ge) 關(guan) 於(yu) 創新驅動,特別是關(guan) 於(yu) 體(ti) 製改革的一些想法。
科技革命、工業(ye) 革命包括顛覆性技術大家耳熟能詳,我一直不太同意大家頻繁用革命這兩(liang) 個(ge) 字。所有科技,當影響產(chan) 業(ye) 、影響人類的時候,技術已經深入到產(chan) 業(ye) 各個(ge) 環節,影響我們(men) 生產(chan) 和消費的時候,我們(men) 才定義(yi) 它是一個(ge) 革命。英國工業(ye) 革命大概70年之後大家才認為(wei) 是工業(ye) 革命。互聯網革命,包括信息革命也是20年之後大家公認才是革命。我們(men) 談革命,暴露出了全球戰略焦慮,包括中國的戰略焦慮。30年前的一本書(shu) 引起了高層的重視,我本人接到總理幾次指示要求解讀,確確實實大家尋找能夠激發未來經濟新增長重大的技術發明。有意思的是,我們(men) 更多從(cong) 技術角度觀察,包括新材料、生物、信息技術、新能源,所有這些東(dong) 西在平台技術上都有非常多的創新空間。而且現在在這一方麵各國進行戰略部署都有共識,各國都朝這幾個(ge) 方麵下大力氣。工信部李司長介紹了美國再製造的戰略,我們(men) 國家非常關(guan) 注這些方麵的變化。
同樣,我們(men) 對未來15年20年的科技發展做了一些貿然的預測,現在很難看出在某些領域當中真正出現像互聯網這樣一些重大的技術發生。但是它有一個(ge) 現象,21世紀前十年科技產(chan) 出遠遠快於(yu) 上一世紀任何一個(ge) 10年,而且它呈現出兩(liang) 個(ge) 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一個(ge) 是各個(ge) 科學技術領域所有技術產(chan) 出都在齊頭並進,增長速度都很快。但是沒有出現像我們(men) 科學史所表現出來的,在一段時間內(nei) 突然出現某一領域產(chan) 出的蜂擁現象,預示著大的突破。第二個(ge) 所有的技術前沿和科學的前沿都是交叉的,沒有像過去一樣,單一學科可以自己的發展。因此這樣兩(liang) 個(ge) 現象其實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未來科學技術發展具有更多不確定性,你不知道哪個(ge) 領域出現了重大的東(dong) 西。
我們(men) 習(xi) 慣從(cong) 技術領域來觀察,但是我認為(wei) 還是從(cong) 產(chan) 業(ye) 領域觀察,因為(wei) 到最後,無論多大的技術突破,最後影響的還是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之間的競爭(zheng) 關(guan) 係。一個(ge) 就是基本動力。我們(men) 看到基本動力的變化,它是一個(ge) 競爭(zheng) 性的行業(ye) 。我們(men) 認為(wei) 光伏等一些新能源會(hui) 逐漸起到很重大的作用,是國家重點的高新技術領域。但是從(cong) 大的能源行業(ye) 供給來說,我們(men) 判斷這樣一些新能源行業(ye) ,到底在未來能源二次供給當中處於(yu) 什麽(me) 地位?是依然處在替補性的地位,還是補充性的地位,還是處在逐漸替換性主導性的地位,這需要我們(men) 用大宏觀思維來進行判斷。不能盲目說新能源將是替代傳(chuan) 統能源和化石能源的過程,實際上這兩(liang) 者都是在競爭(zheng) 。
第二個(ge) 角度就是從(cong) 新材料的角度。從(cong) 基本材料的角度,我們(men) 加工什麽(me) ?材料變化非常大,我們(men) 現在熟悉的材料鋼材、塑料、玻璃、陶瓷等在我們(men) 身邊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第三個(ge) 角度是基本工具,裝備,你用什麽(me) 加工這些東(dong) 西。郭台銘講到3D打印時候,他認為(wei) 3D打印替代不了過去大規模的商品生產(chan) 。實際上如果3D打印購置價(jia) 格降到較低的時候,我購置一百台上千台3D打印機能同時生產(chan) 同一種產(chan) 品,你認為(wei) 不是大規模生產(chan) 嗎?從(cong) 生產(chan) 工具和生產(chan) 組織角度來看可能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我們(men) 不管從(cong) 技術角度來看,還是從(cong) 產(chan) 業(ye) 角度來看才能真正把握所謂產(chan) 業(ye) 變革的大趨勢。
我認為(wei) 未來最關(guan) 鍵的發展就是定製化,這是一個(ge) 重要的關(guan) 鍵詞。背後的技術支撐無非是智能和物聯網。但是我們(men) 沒有關(guan) 注到的,實際上就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這種電商的平台。我們(men) 看到電商對實體(ti) 店的打擊,但是電商有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功能。我們(men) 過去銷售無非是批發零售,在實體(ti) 店中方便消費者,消費者尋找自己消費需求的時候成本非常之高的,在互聯網平台上我們(men) 可以非常快速鎖定和發現有特殊需求的消費者,所以很大程度上為(wei) 一些創新創意的產(chan) 品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平台,這是我們(men) 認為(wei) 非常重要的一種機製。我們(men) 恰恰忽視了這些方麵的東(dong) 西。
但是最重要的我認為(wei) 就是,就未來的發展來說這其實是宏觀價(jia) 值觀、發展價(jia) 值觀的變化,我們(men) 更多強調是綠色、可持續,強調所謂的泛在等非常重要的觀點。我舉(ju) 一個(ge) 例子,我們(men) 小時候畫北京天安門後麵沒有煙囪冒煙你打不了高分,必須煙囪冒煙然後你再畫幾個(ge) 和平鴿才能得5分,這是滑稽的繪畫。
第二我講講中國科技水平,一個(ge) 從(cong) 更全麵角度來看,另外從(cong) 曆史過程來看。其實中國科技發展發生過兩(liang) 個(ge) 根本性的變化,一個(ge) 根本性的變化就是有效需求發生了根本變化。不管怎麽(me) 說,研發強度也就是RND占GDP的比重是客觀的一個(ge) 反映。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2000年之前中國政府的投入非常之大,但是這個(ge) 研發強度很難超過1%?而到了2010年開始以成規律每年大概1個(ge) 百分點的速度逐漸提升。其實我認為(wei) 這種研發強度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僅(jin) 僅(jin) 是反映了科技投入增加,客觀反映了一個(ge) 國家經濟結構高級化的過程。日本幾十年增長都很低,但是它一直研發強度到3.0以上,非常高的研發強度,為(wei) 什麽(me) ?隻有這樣的研發強度才能維持這個(ge) 國家經濟結構的運行。
第二個(ge) 根本變化就是總體(ti) 跟進能力很強。也就是說,國外在做什麽(me) ,隻要被中國人知道,中國人還會(hui) 跟進,跟進能力強,不是跟蹤能力很強,這是非常大的區別。我們(men) 做了國家863計劃的14個(ge) 領域和美國對比。我們(men) 發現這樣一個(ge) 結構,在實驗室層麵上,將近20%中國是領先的,30%是並行的,50%是落後的。除了這樣一個(ge) 新格局出現以外,其實在技術成熟度角度來看,其實美國53%的技術已經進入了產(chan) 業(ye) 化階段,而中國這樣的技術隻達到了35%,差距主要在這。
我覺得除了科技發展以外,我們(men) 還要看一些優(you) 勢,因為(wei) 中國確實用創新活動產(chan) 生了自己的一些規模化的效應。大家都說論文和專(zhuan) 利數量越來越多,但是大家認為(wei) 專(zhuan) 利是垃圾、論文也是垃圾。我們(men) 先不去爭(zheng) 論這些東(dong) 西,但是我覺得我們(men) 應該關(guan) 注從(cong) 事這樣一些產(chan) 出的這種創新活動人口的總規模,這種產(chan) 生的規模效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不知道什麽(me) 地方它會(hui) 出現一些新的突破?
第二個(ge) 就是我們(men) 有著一個(ge) 結構非常豐(feng) 富,而且多層次的產(chan) 業(ye) 結構,這種產(chan) 業(ye) 結構不管在多低的水平。你說我們(men) 長期鎖定在低端都可以,最重要的是學習(xi) 能力和自主能力一直在提高。如果和我們(men) 的創新能力很好結合起來,我覺得中國在創新上確實還是有自己獨特的優(you) 勢。再加上我們(men) 確實有很大的市場,任何少部分的消費者需求確實能支撐起規模企業(ye) 的創新活動。同時我們(men) 又有上下動員的能力,哪個(ge) 國家都沒有像中國這樣,不斷召開論壇討論落實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關(guan) 於(yu) 製度創新,第一我們(men) 需要有一些新目標。我參加了十三五規劃的一些討論。我們(men) 十三五提出了創新戰略的核心,問題在於(yu) 我們(men) 沒有拿出相對應的宏觀指標和目標。我認為(wei) 非常重要的是我們(men) 這一階段真正要強調勞動生產(chan) 力的持續提高。我們(men) 要觀察我們(men) 經濟的活躍程度,我們(men) 看到整個(ge) 產(chan) 業(ye) 結構如何向智力型產(chan) 業(ye) 轉型,這是我們(men) 的一些宏觀指標。第二個(ge) 政府的作用,關(guan) 於(yu) 產(chan) 業(ye) 政策調整那是偽(wei) 命題,實質上都在討論政府與(yu) 企業(ye) 的作用。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也好都有大量的灰色地帶,這個(ge) 灰色地帶跟每個(ge) 國家的體(ti) 製剛性、治理傳(chuan) 統、一個(ge) 國家發展階段有很大關(guan) 係,不是一個(ge) 簡單的是非問題,是非常複雜判定的過程。但是我覺得從(cong) 創新角度來說是政府要成為(wei) 積極風險的承擔者,我們(men) 政府不能僅(jin) 僅(jin) 通過可靠的計劃,非常明確的公關(guan) 目標,嚴(yan) 格的產(chan) 出考核來推進創新,這僅(jin) 僅(jin) 是創新的一個(ge) 方麵。我覺得政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應該有相當部分的資金能夠支持或不放棄任何可能的全社會(hui) 的創新機會(hui) ,這是非常重要的。當你創新機會(hui) 越來越多的時候,那種突破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
第二進一步調整配置結構。我們(men) 要試錯,要仰望天空,不怕失敗。我們(men) 的整個(ge) 資源配置機製不允許讓大家仰望天空,不允許失敗。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所有人的項目都是用課題爭(zheng) 取才能保持一個(ge) 機構的生存。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的科學家拚命地競爭(zheng) 課題,是因為(wei) 我們(men) 所有資金的配置都是按課題這種方式進行的。當有這種機製的時候,你怎麽(me) 保持一個(ge) 科學家的創新能力?我們(men) 的時代產(chan) 生不了陳景潤。
第三個(ge) 政府應該既要建立幹預機製也要建立退出機製。我不認為(wei) 一下子誰都能說清楚政府該幹什麽(me) ,政府不該幹什麽(me) ,誰都說不清楚。我認為(wei) 最重要你可以幹預,你必須同時建立定時的退出機製,這種機製的建立某種程度上客觀培育了一種市場機製。
最後還有政府的改革,我們(men) 一定要重視的就是數據的開放和一些知識的開放,包括政府支援和司法部門的支援。我去過美國,深刻領會(hui) 什麽(me) 叫做車庫現象,什麽(me) 是車庫咖啡。我們(men) 學車庫創業(ye) ,美國人改造自己車庫的時候,從(cong) 相關(guan) 技術廠商獲得技術谘詢,獲得同樣感興(xing) 趣技術達人的硬件支持,這是美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改造一個(ge) 自動的卷簾門,我有些技術不懂就問相關(guan) 廠商,他們(men) 非常主動給你谘詢。我缺一個(ge) 什麽(me) 固件就去谘詢,有的人就可以收到需要的固件,車庫咖啡形成了這樣很重要的方式,這個(ge) 需要大數據的支持。美國創新精神不是與(yu) 生俱來的,很大程度和創新驅動有很大關(guan) 係。真正公司法、破產(chan) 法對創新過程有很大作用。我們(men) 也要注意70年代初美國對於(yu) 公司部門數據開放的強製性的法律,使得大量基礎數據發散到社會(hui) 上,導致更多小企業(ye) 可以通過這種數據庫,通過數據的脈絡獲得創新的創意,能夠自己開創自己的企業(ye) ,這都是重要的。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