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特質與局限
發稿時間:2016-09-29 10:30:30 來源:开云kaiyun 作者:石小敏
“經濟增長模式”,中國政府又稱其為(wei) “經濟發展方式”。對於(yu) 現存的實行多年的經濟增長模式,官方已承認其是“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了(胡、溫語)。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正在遭遇自身的拐點。調整與(yu)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遂成為(wei) 中國《十二五規劃》的核心內(nei) 容,成為(wei) 《十二五規劃》的重點與(yu) 難點。
一、中國現行經濟增長模式的兩(liang) 個(ge) 基本特征
第一,政府主導+市場調節。
第二,“內(nei) 外二元,構成循環”。即以出口製造業(ye) 為(wei) 中心,旁及其他相關(guan) 領域,實現了國內(nei) 市場與(yu) 國際市場深廣地聯結與(yu) 循環。實現這一聯結的主通道是投資大陸的跨國公司與(yu) 其他外商;而這一循環的另一個(ge) 重要回路,則是通過中國的金融體(ti) 係實現的,即強製結售匯政策下大陸央行實質上推行了“準美元本位”的貨幣發行機製。
解說:
1、“政府主導+市場調節”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核心特質,第一特征。“招商引資、出口導向、內(nei) 外二元、構成循環”則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中的發展戰略(主線)及其實施成效之特征;與(yu) 市場調節相比,政府主導始終是決(jue) 定的支配的一方。發展戰略的選擇與(yu) 實施就是政府主導的。
實現政府主導的手段主要有:規劃、政策、人事決(jue) 定、(國企)行業(ye) 壟斷、政府專(zhuan) 營、(經濟杠杆)調節、(市場)準入管製、項目審批、(日常運營)管理與(yu) 審查等等。
其中:
——規劃:主要有五年中期規劃、區域發展規劃、開發區(新區)規劃、城市建設規劃、交通規劃(如高鐵、高速公路、城市軌道等)、建設用地規劃、小區建設規劃等。
——政策:政策文件曾是推動改革、開放機製創新的有力手段。但近兩(liang) 三年來,政策變得曖昧不清了。如2005、2010年國務院前後下發兩(liang) 個(ge) 關(guan) 於(yu) 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文件(兩(liang) 個(ge) “36條”),但文件下達後少有響動,說了可以不做。有些事卻是做了但不這樣說,比如山西省整頓煤炭行業(ye) ,山東(dong) 省、河北省重組鋼鐵行業(ye) ,社會(hui) 提出“國進民退”的質疑,官方卻予以否認。
——壟斷:最明顯的是銀行業(ye) 、電網、石化、石油、電訊、鐵路等。中國國有商業(ye) 銀行的存、貸款利率由政府製訂,十幾年來,其存貸款利差始終維持在3個(ge) 百分點以上,是國外同行的2-3倍。如果有競爭(zheng) ,這樣的銀行服務價(jia) 格是維持不住的。
——專(zhuan) 營:最大的“肥缺”是土地“一級市場”的政府專(zhuan) 營。按現行法律,農(nong) 用土地轉為(wei) 非農(nong) 使用,須經政府征用程序。2010年,政府土地轉讓收入達2.9萬(wan) 億(yi) 元,比2009年增長了82%。2010年土地轉讓收入相當於(yu) 當年全部財政收入的35%(土地轉讓收入不計入財政收入)。
——準入管製:在中國很多領域,市場就猶如來到現代化機場敞亮的候機大廳,一眼可以望穿。但中間卻設置了許多玻璃幕牆,看到的卻走不到。比如,中國銀行監管部門很早就屢屢表示要發展(民營)小銀行,為(wei) 中小企業(ye) 及私人投資創業(ye) 服務。十多年過去了,現在全國有村鎮銀行200-300家,總資本不到2000億(yi) 元,僅(jin) 占中國全部銀行總資產(chan) 的0.25%,且村鎮銀行不得吸收存款;但另一方麵,2009-2010年兩(liang) 年間,為(wei) 了保增長,擴投資,全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一下子從(cong) 7000多家增加到10000餘(yu) 家,其融資總額由1萬(wan) 多億(yi) 元迅猛增長到10萬(wan) 億(yi) 元以上。可見在市場準入上,歧視多多。
30多年來,中國經濟從(cong) 原有的計劃經濟(行政大一統)走出來,變化巨大。但1989年以後,比較經濟領域的開放、改革,政治領域嚴(yan) 重滯後了。受政治拖拽,經濟領域的開放、改革也不得不“有選擇”地進行。如今,中國的經濟仍是半陰半陽,壟斷與(yu) 競爭(zheng) 並存。
中國經濟的二元特征十分突出。最重要的二元結構,還是“政治——經濟二元”。其他“二元”諸如“內(nei) 、外二元”、“城鄉(xiang) 二元”、“壟斷競爭(zheng) 二元”、“貧富二元”等等,均受製於(yu) “政治、經濟二元”。不管是老的二元問題,還是新的二元問題,其內(nei) 在的衝(chong) 突與(yu) 矛盾,是越來越凸顯與(yu) 加劇了。
2、隨著外匯儲(chu) 備的增多,外匯占款逐步成為(wei) 中國央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主渠道。中國的外儲(chu) 增加,來自貿易順差與(yu) 國際收支順差“雙順差”,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愈是往後,來自國際收支順差的比重愈大。比如2011年2季度,中國的外匯儲(chu) 備增長1530億(yi) 美元,其中隻有470億(yi) 美元(占31%)來自貿易順差。2006年,中國國家外匯儲(chu) 備首次超過1萬(wan) 億(yi) 美元,達到10663億(yi) 美元。當年外匯占款已經高達央行基礎貨幣供應總量的109.1%,2007年已超過122%(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黃武俊、陳漓高2010年)。因外匯占款過多而超發的基礎貨幣,央行則通過向商業(ye) 銀行發行央行債(zhai) 券回收。同時,用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的辦法減少商業(ye) 銀行頭寸,以降低貨幣乘數。中國的法定準備金率2002年前通常在6%左右,當下已提高到21.5%。2010年末,中國的廣義(yi) 貨幣總量(M2)達到72.58萬(wan) 億(yi) 元,比2002年增長了2.92倍;中國的M2/GDP達到了182%(同比美國不到90%)。
中國央行收取法定準備金和發行央行債(zhai) 券,通常要向商業(ye) 銀行支付略低於(yu) 1年期居民儲(chu) 蓄存款利率的利息,現在這一支出每年已達數千億(yi) 元;國家外匯儲(chu) 備投資國外資本債(zhai) 券市場,回報率也就是2-3%。用後者收入抵付前者支出,央行難保不陷入收不抵支的窘境。此外,更令人難堪的是,央行恐被失去持平、中立的調節者立場,與(yu) 商業(ye) 銀行一樣不願意調升一年期居民儲(chu) 蓄存款利率。
如今,隨著CPI的節節提升,居民存款陷入負利率狀態已超過一年半了。存款負利率是逼使中、高收入家庭動用存款購房保值的第一動因。反過來說,存款利率為(wei) 正,乃至提到+1%~+3%,是消除資產(chan) 泡沫、安撫百姓人心、抑製通貨膨脹的第一“殺手鐧”。“現在的利率很舒服”怎麽(me) 看都是一句混賬話。
截止到2011年6月末,中國的外匯儲(chu) 備餘(yu) 額已達3.1975萬(wan) 億(yi) 美元,約占全球外匯儲(chu) 備的一半。中國的外匯儲(chu) 備約有2/3用於(yu) 購買(mai) 美元資產(chan) 。中國外匯儲(chu) 備遭遇美元貶值的風險愈來愈大。
3、上個(ge) 世紀80年代,中國依靠國有經濟在部分競爭(zheng) 性製造業(ye) 實行進口替代戰略失敗。90年代,國企大規模退出多個(ge) 競爭(zheng) 性製造行業(ye) 。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開始轉向大力推進借助外商的“招商引資”、“出口導向”戰略。1994年後,中國在外貿、外匯、財稅、海關(guan) 、公司製度、資本市場、金融、勞動用工等領域實施了一係列改革,允許外商設立獨資企業(ye) ,放寬外資企業(ye) 產(chan) 品的內(nei) 銷比例,調整了對各級政府的績效考核標準,大辦各種類型的開發區。97年亞(ya) 洲金融危機以後,中國又重點圍繞“招商引資”、“製造出口”進行了一輪的較大規模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這些都為(wei) 實施“招商引資、出口導向”戰略準備了較好的軟、硬件條件。大致可以說,2001年中國進入WTO前,是這一戰略的準備與(yu) 發育階段;2002年-2008年,是這一戰略大張其煌、“碩果累累”的階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這一戰略首現“觸頂回落”。
2002-2010年,中國GDP(當年價(jia) )從(cong) 120,333億(yi) 元增長到397,983億(yi) 元,增長了2.31倍(翻了一番多);中國的出口從(cong) 3256億(yi) 美元,增長到15,779億(yi) 美元,增長了3.85倍(翻了兩(liang) 番多);中國國家外匯儲(chu) 備從(cong) 2864億(yi) 美元增長到28,473億(yi) 美元,增長了8.94倍(翻了三番多)。(中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統計公報2002、2010)
外商企業(ye) 在中國工業(ye) 總產(chan) 值的比重超過了1/3,在中國工商稅收(包括海關(guan) 關(guan) 稅與(yu) 進口增值稅)中的比重,達到了30%左右;外商企業(ye) 在中國的出口交貨值的比重,始終維持在60%上下;外商企業(ye) 在中國雇傭(yong) 的勞工,達到了數千萬(wan) 人;外商企業(ye) 70%以上的產(chan) 品銷在了中國的市場上。
在中國,由“招商引資”引來的外資經濟,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實際影響與(yu) 作用,遠遠大於(yu) 統計上的淨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
這一期間,以國有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基礎原材料、能源工業(ye) 發展,以各級政府為(wei) 主導的高速公路、港口、機場、光纖通訊、倉(cang) 儲(chu) 、超市、星級賓館以及各類城市開發區等基礎設施建設,均圍繞著“招商引資,製造出口”,大大加快了配套投資的步伐。到處可見“投資熱土、總部經濟”的招牌,城市麵貌迅速改觀。
擺脫了數以10萬(wan) 計的傳(chuan) 統的虧(kui) 損累累的國有企業(ye) ,把自身服務的基礎轉到三資企業(ye) 、民營經濟和篤定不愁市場與(yu) 效益的基礎工業(ye) 與(yu) 基礎設施建設上麵來,使中國的財政與(yu) 銀行得以較快地告別困窘與(yu) 危局,開始走入一段“快樂(le) 的時光”。
4、低消費、高投資、低成本、高消耗、貧富差距迅速拉大。
這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另一組表觀特征。
中國的居民消費率(居民消費支出/GDP),1988年是51.1%,2002年是44%,2009年進一步降到35.6%(高輝清2010);(上個(ge) 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2005年左右,前後10多年的時間裏,幾千萬(wan) 國有企業(ye) 、集體(ti) 企業(ye) 職工下崗、待業(ye) 、再就業(ye) ,把全社會(hui) 工價(jia) 拉向農(nong) 民工的水平。)
中國的投資率(全社會(hui) 固定資產(chan) 投資額/GDP),2002年是36%,2008年是55%,2009年上升到65%,2010年則進一步上升至69%;
中國招商引資,製造出口,為(wei) 此提供了廉價(jia) 的勞工,廉價(jia) 的土地,廉價(jia) 的環境。現在已到了還欠賬的時候了。
2010年,中國消費了7.7億(yi) 噸鋼材,18.6億(yi) 噸水泥,能源消費總量高達32.5億(yi) 噸標準煤。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wei) 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在節能減排問題上,中國遭受的主客觀及內(nei) 、外壓力急劇增大。
2010年中國某商業(ye) 銀行調查,該行50萬(wan) 元以上的存款大戶占該行全部儲(chu) 戶的1.4%,卻擁有了全部存款的67%。在中國,許多人都認為(wei) ,中國的基尼係數早就超過了0.5。
5、造城造房——這一存在數年的發展戰略的“輔線”能否替代“招商引資,製造出口”成為(wei) 戰略“主線”?
城鎮化戰略在中國提出來也有十多年了。“經營城市”的口號已廣為(wei) 普及。2000-2010十年間,中國的城市化率從(cong) 36.2%提高到47.5%,提高了11.3個(ge) 百分點。在“奧運北京”的示範下,各個(ge) 城市的擴展與(yu) 建設逐漸加快了步伐。2002-2008年,中國的固定資產(chan) 投資率(當年固定資產(chan) 投資額/當年GDP)從(cong) 36%一路攀升到55%。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經濟也出現了“短期跳水式下滑”。2009年,中國出口下降16%。中國政府先是采用了“十大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計劃”來保增長,旋即發現不靈。問計於(yu) “民”(官)的結果,是決(jue) 定用大幅增加固定資產(chan) 投資造城造房的辦法擴大內(nei) 需,確保增長(2009年為(wei) 什麽(me) GDP增長一定還要搞到9%以上?)。問題是:已有的“輔線(戰略)”這時真就能替代“主線(戰略)扛起經濟增長的大旗麽(me) ?
與(yu) 2008年相比,2009年全社會(hui) 固定資產(chan) 投資達到22.4846萬(wan) 億(yi) 元,增長了30%,固定資產(chan) 投資率上升到65%,比2008年提高10個(ge) 百分點;銀行新增長貸款比2008年增長一倍,M2增長了28.4%。2010年這一勢頭繼續維持,新增貸款與(yu) M2增長已有所抑製,但該年的固定資產(chan) 投資率進一步上升到69%。高投資、低消費、高消耗的特征在這兩(liang) 年進一步固化與(yu) 強化。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俗稱“造城”;房地產(chan) 開發,俗稱“造房”。粗略估計,2009年—2010年兩(liang) 年中,全部城鎮固定資產(chan) 投資中約有70%以上直接或間接地用於(yu) “造城”與(yu) “造房”了。這一輪“造城”與(yu) “造房”,廣泛波及到縣城甚至一部分鎮。神州一派“拆遷”的熱土。“河北拆遷看邯鄲,邯鄲拆遷看邯山”。邯山是邯鄲市的一個(ge) 區。2010年一年內(nei) ,該區共拆掉120萬(wan) 平米(建築麵積)的房子。一年前的2009年整個(ge) 邯鄲市商品房竣工麵積尚不足120萬(wan) 平米。2011年7月11日,邯山區年輕的區長張海忠在自己辦公室悄然自殺(據警方鑒定結論)。張海忠生前口碑不錯,是個(ge) 工作狂,執行力很強。區長之死為(wei) 這一輪拆遷投下一道深深的陰影。他的死僅(jin) 僅(jin) 比7.23甬溫線特大動車事故早了12天。
商品房是造城、造房投資實現其回報的主通道。商品房帶來高地價(jia) ,高地價(jia) 促成高房價(jia) 。2009-2010兩(liang) 年間,中國許多城市的地價(jia) 和房價(jia) 都上漲了1-2倍。在中國,工業(ye) 用地與(yu) 商品房用地政策截然兩(liang) 樣:前者以成本價(jia) (土地征用費用+七通一平費用)甚或虧(kui) 本價(jia) 充分供應,後者則通過市場拍賣,價(jia) 高者得,結果致使在一些大城市,商品房地價(jia) 要高出工業(ye) 地價(jia) 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在中國,工業(ye) 用地供應麵積與(yu) 商品房用地相比,前者要多出後者1倍或數倍,麵在歐美國家,後者一般是前者的3-5倍(任誌強)。從(cong) 用地政策差異上即不難看出中國經濟的實際側(ce) 重點在哪裏:在出口製造業(ye) 、在投資、不在居民消費。與(yu) 2003年以來家用轎車的供給消費政策相比,城市商品住宅走了另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子。
造城造房最終還得看需求的臉色。在中國,85%的城市(常住)居民是買(mai) 不起商品住宅的(據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調查報告)。中國的國內(nei) 市場規模隻及全球市場的1/20。兩(liang) 年狂飆式的投資,就把國內(nei) 市場撐爆了。固定資產(chan) 投資效益大幅下滑,每增加一元GDP所需的固定資產(chan) 投資,從(cong) 2002年的1.78元、2007年的2.78元陡增到2009-2010兩(liang) 年平均的5.99元。2010年下半年,通貨膨脹(CPI)悄悄起來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超過政府的承諾與(yu) 預期。進入2011年以來,樓市便在市場與(yu) 調控的寒風中顫抖了。
二、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簡易模型(圖式—“莫8循環帶”)
注:“莫8循環帶”即把“莫比烏(wu) 斯帶”(拓撲學的一個(ge) 著名圖形)擰成8字型。見下圖:
三、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簡短評價(jia)
1、在上個(ge) 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發展的基礎上,與(yu) 時俱進,抓住了新一輪全球化的大機遇;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逐步形成了“招商引資、製造出口”為(wei) 重心的卓有成效的經濟增長戰略;為(wei) 此在某些經濟領域率先較為(wei) 完整地引入市場機製與(yu) 法製建設;這一戰略,極大地調動了國內(nei) 外各種資源的充分湧流與(yu) 向中國匯集,迅速地形成生產(chan) 能力,提高了全要素生產(chan) 率,並以驚人的速率將中國經濟嵌入全球體(ti) 係,使中國在很短的時間裏便成長為(wei)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ti) 。
大範圍的交往、互動與(yu) 多方麵的示範、模仿、溢出效應,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的就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管理進步與(yu) 市場晉級,帶來了新的視野、新的經驗、新的規則和新的理念,深遠地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特別是年青人。這一切,必將成為(wei) 中國進一步現代化與(yu) 變革的新養(yang) 分、新土壤。
2、正如中國的成就是全球發展的有機組分一樣,中國的問題也是全球治理改善所極為(wei) 關(guan) 注的內(nei) 容。
改革開放選擇上的孰是孰非、經濟增長上的畸輕畸重、社會(hui) 發育上的偏榮偏枯等等,給中國從(cong) 頭到腳帶來了深刻的內(nei) 在裂痕,積累了日益嚴(yan) 重的矛盾與(yu) 衝(chong) 突。現行的經濟增長模式業(ye) 已達其極限摸到拐點了,照樣繼續運轉的風險激增,但轉型卻極為(wei) 困難。以往長時間過度透支的各種“赤字”(如環保、社保等)巨大,現已到了不得不加緊補償(chang) 的時候了。如果沒有大的變化,為(wei) 來5-10年內(nei) ,中國經濟極有可能步入中速(8%以下)增長與(yu) 中度(5%以上)通脹相伴相隨的時期。這將是一段令人倍感煎熬的日子。人們(men) 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擔憂日益加深。
3、過去的三十年,中國之所以能夠屢屢衝(chong) 破難關(guan) 、化險為(wei) 夷,端在於(yu) 緊緊抓住了新一輪全球化的大機遇,不斷引入市場機製和法製建設。這些新的因素的引入,好似“畫龍點睛”裏的“點睛”一樣,為(wei) “中國龍”注入了活力,從(cong) “潛龍”翻為(wei) “在田之龍”。下一步能否成為(wei) “飛天之龍”?大的機遇仍在全球化中。鄧小平說,抓不住機遇,才是最大的風險。隻有進一步更深刻更全麵的改革開放,衝(chong) 破官僚特權與(yu) 特殊利益集團的阻擋,才有可能抓住機遇。新的希望正在社會(hui) 與(yu) 曆史的孕育之中。
( 作者為(wei) 中國經濟體(ti) 製改革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高級經濟師)
友情鏈接: